经录派以信奉某一符录为特征的道派统称为经录派道教。晋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录派道教。南朝陆修静总括三洞经典,将三种道派统称为经录派。
简介
唐代经录派道教
盛兴一时,各派别之间并无逾越的界限,但有严格的道阶品 位制度,按传授经戒法录品位的高低来区分道阶品次和道位职称。如受正一盟威法录等正一派经典者称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的道阶,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师等不同道阶。自正一派再受洞神录及其经典,称太上洞神法师。修洞真经录有功再迁受高玄法录,受《
道德经》 、 《
老子西升经》等高玄派经典,便可升为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自高玄部再迁受升玄法录受《老子升玄经》,称升玄法师。由升玄部再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再逐次迁升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达到最高一级道职。经录派经典和法录以正一派为低,
上清派为高。唐代以后,金丹派兴起,龙虎山正一派天师道统领三山经录派道教(
阁皂山灵宝派、茅山
上清派、龙虎山正一派)。经录派道教遂成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宗派。
支系
灵宝经系
《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中说,吴王阖闾入一石城,门开,于室内玉几上有素书一卷,文字非常,乃《灵宝玉符》
真文,至三国时,
葛玄《宇孝先》人天台山学道,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真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宇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梯,梯即抱朴子《葛洪》之父。抱朴子从郑君盟,郑君授抱朴, 《抱朴子》于
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
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
徐灵期等,世世录传。”
《灵宝经》分为古《灵宝经》与今《灵宝经》,古《灵宝经》即指《灵宝五符经》,今《灵宝经》指
葛洪从孙葛巢甫等道徒所造作的《灵宝度人经》。南朝刘宋
陆修静《灵宝经目序》《见《云笈七签》卷四》谓“顷者以来,经文纷互,似非相乱,或是旧日所载,或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 卷。”
陆修静《太上灵宝授度仪表》又说:“然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②,臣据信者三十五卷。”概括而言,
灵宝经系包括《灵宝五符经》1卷,《元始无量度人经》及《仙公请问经》合35卷,与《上清经》相杂揉,总为55卷。后
陆修静在35卷的基础之上增修科仪,立为仪轨,灵宝之教方才大行于世。
灵宝经系的核心篇章为《元始无量度人经》 ,主要内容是宣扬“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尊崇元始天尊为至高无上之神,又敷衍十
方有度人不死之神,还有三界、
五帝、
三十二天帝、地府、部都等神鬼系统,宣称诸飞天大神在监察人的行为,故人们皆当齐心修斋,六时行香,诵念道经,以求降福消灾,并能登仙。
三皇经系
道教经录派的另一支系为三皇经系。《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
谓为天皇、地皇、人皇治世之时,各授经文3卷,名为《三皇经》,显属荒诞无稽的宗教神话。《三皇经说》又云,晋武帝时,南海
太守鲍靓翻以晋元康二年(292)
二月二日登篙山,于
百室见《三皇文》,后传
葛稚川《即葛洪》。《道学传·鲍翻》说鲍翻于
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在龙山遇
阴长生受道诀,《道教义枢·三洞义》说鲍靓是在
晋惠帝永康年中(300一301)入篙山石室得《三皇文》,《云笈七签·鲍真人传》说鲍翻师事
左元放受《三皇》、《五岳》劝召之要,依据上述资料知《三皇文》实为鲍翻所造作,后传
葛洪。以後
陆修静、孙游岳、
陶弘景递相传增,陶并增以其他
道经及斋仪,编为十三卷创立三皇派。初传孙游岳,后传
陶弘景。按
葛洪所说,《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符图与
存思法,为符书。《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仙“
真形”之本。明《
正统道藏》收存有《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太极神章三皇内秘文》3卷、《三皇内文遗秘》1卷,这两种虽非古本,但仍保留有“劾召鬼神”之术。
《三皇经》系的传承,据《云笈七签
鲍靓真人传》:“靓学
明经本
纬候,师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是、万岳劾召之要,行之
神验。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以此,《三皇经》系左元放传鲍靓,鲍靓传
葛洪。直至传到
陆修静时被立成威仪。
来历
东晋哀帝年间(362一365),江东天师道盛行,造作了大量道书,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首务的道教经录派。这是在
葛洪建立以
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之后,以符录为主的天师道向义理化深入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表现,便是上清、
灵宝、三皇经法之出现。
后来南朝齐、梁出现了卓越的道教学者
陶弘景,发展了
上清派的经义与方术。使道教经录派更为系统。道教经录派的一支系为
灵宝经系,道教经录派的另一支系为三皇经系。
三皇经系、灵宝经系、上清经系之出现虽有先后,至南朝刘宋时,均由
陆修静汇归一流,梁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道教经录派。至唐代便成为道教丹鼎派与符录派之外的以经法授受为主的一大宗派,为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
经录派是“五斗米道”进一步的发展,是中国道教以经录授受的开始,其流派为唐代道教大宗。 道教中以经录相授,始于东晋哀帝时杨羲 (公元330—387年)、许谧(公元305—376年), 《云笈七笺·经教相承部》唐李渤《真系》说:“今道门以经录授受,所自来远矣。其昭彰尤着,使措绅先生不惑者,自晋兴宁乙丑岁(公元365年)众真降授于杨君(羲),杨君授许君(会,公元341—370,许谧第三子),许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经于马朗。景和乙巳岁(公元465年),……陆君(修静)南下,立崇虚馆,真经尽归于馆;……陆授孙君(游岳),孙君授陶君(
弘景),陶授王君(远知),王君又从宗道先生(臧矜)得诸胜诀云,经法秘典,大备于王矣。王授潘君(师道),潘君授司马君(承祯),司马君授李君(
含光),李君至于杨君,十三世矣。”
杨羲籍贯不明,《真诰·真胄世谱》附《杨羲传》和《真系·晋茅山真人杨君传》都说他似是吴人,来居句容。他是晋简文帝在
东府为相王月守府中的舍人,是许谧所推荐。许家原是事奉天师道的,《真胄世谱》说:许谧之兄许迈是祭酒李东的弟子;李东, 阿曲人,曾 “受天师吉阳治”,为“左领神祭酒”。同时他又是
孙秀的孙女婿,和世奉天师道的
王羲之更是
莫逆之交,为一同探研要道的朋友。他们的经录出于
扶乩,扶乩向来是天师道中用以降神的工具,所以“道教经录派”完全是天师道的进一步发展。
许谧是当时乩坛供养者;杨羲是乩手,又是记录,即传达众神意旨的人,《真 诰·叙录》说: “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许)掾(许谧第三子)写;真受四十卷多杨书。”这些经录主要出于杨羲手笔,关于他传写经录的情况, 《叙录》也说得很清楚,“杨书中有草行多儳胆者,皆是受旨时书,既忽遽贵略;后更追忆前语,随复增损之也。有谨正好书者,是更复重起,以示长史耳。” 《叙录》又说:“二许应修经业,既未得接真,无由见经,故南真先以授杨,然后使传。传则成师。”所以前面《真系》说:“杨君授许君。”
这一事件的开始,实在是在兴宁二年 (公元364年),《叙录·真经始末》说:是年“
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
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
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谧)并第三息上计掾某某(翻)”。次一年,他们就搞得热闹了, 《世谱·杨传》说:“兴宁三年乙丑岁,众真降受。”这里所说的众真,《真系·杨传》说,是:“上相青童君、太虚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人、清灵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阳周真人、中
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侯、紫元夫人、南岳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华安妃,昭灵夫人、中侯夫人。”
他们的乩坛设立在京都 (就是建业,现在的南京)和句容雷平山中(即许谧的家宅和他的别墅中)。 他们所传授的经录,《叙录》中说,有《上清经、黄庭经、七元星图、灵宝五符、西岳公禁山符、中黄制虎豹符》等。其中主要是《上清经》,《云笈七笺》卷四《上清经述》中说:《上清经》共有三十一卷,是南岳夫人
魏华存 (即以上所说
魏夫人)降乩时所遗留下来的,里面包括了“太士宝文、八素隐书、
大洞真经、
灵书紫文、、紫度炎光、石精玉马、
神虎真文、高仙羽玄”等经,这些都是西城王君传授给魏夫人的;此外还有王君别授的《黄庭经》和正一真人张君别授的《治精制鬼法》,也都应当包括在《上清经》中、所以《上清经》实际不止三十一卷。这一部分经典就是后来
陆修静《
三洞经书目录》中所说的洞真部经典。其中《黄庭经》因为曾有
王羲之写《黄庭》换鹅的故事和它曾见于晋唐小楷中,所以更是一部有名的
道教经典;现在道藏中还有《黄庭内景、中景、外景》等经。
此外杨羲还向许氏父子传授了 “三天正法”,这大概就是《茅山志》中所 说的《
太上三天正法经》。现在道藏正乙部中也有《太上正一呪鬼经、太上正一法文经、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录、太上正一延生保命录》等经,这些经典一般都说是张凌所传,其实也都是出于杨、许等伪托。
以经录相传,造构道书的,在当时来说,也不止杨、许等一二人,就是在许谧家中,即还有晋陵人华侨,也是许家乩坛中负责传达诸真意旨的一人;此外,
葛洪的从孙葛巢甫也曾造构《灵宝经》,《真诰·叙录》说它拜会 “风教大行”。
关于这一批经录的流传和推广,是由于南朝初期的王灵期,《叙录》中说: “复有王灵期者……诣许丞(许翻之子,名黄民,字子文)求受上经……乃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并增重具信,崇贵其道,凡五十余篇。趋竞之徒,闻其
丰博,互来宗禀。”当时流传的区域,据《叙录》说:“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但江外尚未多耳。”
这个道派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宋明帝太始年间,经过
陆修静对于当时道教的整理工作后,它和天师道、葛洪金丹派都汇归一流;在隋唐之际,从
王远知起,一直到晚唐五代时期的
闾丘方远和杜光庭止,
脉络分明,成为唐代道教的大宗。
道教全真派又称 “道教北宗”。一般的传说,它和宋代张紫阳的金丹派都源出钟、吕,仅所在地区及修炼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就称张紫阳一派为南宗,王重阳一派为北宗。他们认为王喆在
甘河和醴泉所遇到的异人就是
吕洞宾和
刘海蟾, 《金莲正宗记》 、 《仙源像传》 、 《七真年谱》皆主此说。但有些学者则不同意这个说法,如元宋子真《通真观碑》说:“
重阳祖师王公以
师心自得 之学,阐化于关右。”元
徐琰《郝宗师道行碑》说:“金季重阳真君不阶师友,一悟绝人,殆若天成。”都不说他学有师承。近人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道一、道六两卷中,考证更为详细,肯定王喆学承钟吕之说完全出于附会,他指出南北分宗的根源,是在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释道之争,道教受到挫折以后,当时全真掌教大宗师张志敬为了维持全真道教的地位和信誉起见,即托言王喆之学系出于纯阳和海蟾,并请求封建统治阶级对它们予以封赠;因此在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世祖便下诏赠教主东华紫府
少阳帝君,
钟离正阳开悟传道真君,
吕真人纯阳渍正警化真君,刘真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王真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令掌教张志敬执行。因此即构成了王重阳师授于吕洞宾,
刘海蟾的传说, 南北两宗遂亦由此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