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胡晓江,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主任,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领域: 社会学、移民研究、社会发展、社会网络、社会风险。主编有《胡先骕全集》,预计在2018年5月正式出版。

人物简介
胡晓江,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医学社会学、卫生政策、预防接种、健康行为、社会风险、人口流动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风险的社会扩大和社会管理”;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项目“新冠疫苗接种意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中“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子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中“社会融合”子课题;挪威研究委员会“穷困与耻辱——全球性减贫实践视角项目”的中国区研究;欧盟框架项目“变动中的跨国迁移——短期移动人口的变动特征”的中国区研究,等20余个项目。
学术发表:《First case in China of vaccine-associated poliomyelitis after sequential Inactivated and bivalent oral polio vaccination》( Vaccine 疫苗2019.1);《高校属性对麻疹疫苗接种活动影响的定性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9.4);《On reducing the risk of 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in the global transition from oral to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The Lancet 柳叶刀,2018.3);《高校为什么停止统一接种?——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 《Gaps in the 2010 measles SIA coverage among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Evidence from a parental survey》( Vaccine 疫苗,2012);《Internal Migr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 The Lancet 柳叶刀 2008.11)等40余篇文章。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考核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等评审。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常委。
个人生活
祖父:胡先骕
伯父:胡德熙
父亲:胡德焜
母亲:张惜光
教育经历
2004.8-2006.8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
1995.9-2004.6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3.9-1995.7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8.9-1992.7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9.7-2010.1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
2003.9-2004.7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
1992.7-1993.8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兼职
1. 2008.8-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会员
2. 美国社会学学会会员(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隶属分会:亚洲研究、国际移民、医学社会学(member of sections: Asian and Asia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Medical Sociology)
3. 国际社会学学会会员(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隶属分会:贫困,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Research Committee on Poverty,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Policy)
4. 以下国际学术期刊评审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SSCI)
(2)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SSCI)
(3) Perspectives
(4) The China Journal(SSCI)
(5)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SSCI)
5.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
6. 北京哈佛俱乐部,理事
7.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
获奖情况
2011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2008 北京师范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工作者
2004 Spring Sunshine Awar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2004 2004 PhD Class Marshal, Harvard University
2004 “Cultural Survival” Recognition
2002-2003 Justice, Welfare and Economics Dissertation Fellowship, Harvard University
1999-2000 Toyota Foundation Fellowship
1999-2000 Saltonstall Population Innovation Award, Harvard University
学术成果
著作
1. 胡晓江著:《西藏拉萨的小商贩:移民商业与转型经济中市场的形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社,2006年11月。
论文
(其中SSCI 1篇,SCI 2篇)
8. Xiaojiang Hu, Suowei Xiao, Binli Chen, Zhihong Sa* (2012): Gaps in the 2010 measles SIA coverage among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Evidence from a parental survey, Vaccine,30:39, 5721-5725. (SCI, IF=3.766)
7. Xiaojiang Hu, Miguel A. Salazar, Qiang Zhang, Qibin Lu and Xiulan Zhang, Social Protection during Disasters: Evidence from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DS Bulletin, July 2010, Volume 41, Number4, pp.107-117.
6. 张秀兰、胡晓江、屈智勇:《关于教育决策机制与决策模式的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38-158页。CSSCI
5. Hu Xiaojiang, Sarah Cook and Miguel Salazar, Internal Migr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 The Lancet, Volume 372, Issue 9651, November 15, 2008, pp.1717-1719. SCI(影响因子:28.638)
4. Hu Xiaojiang and Miguel Salazar, Ethnicity, Rurality and Status: Hukou and the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Social Status in Tibet, The China Journal, Vol.60, July ,2008, pp.1-24. SSCI(2008年影响因子1.421)
3. Hu Xiaojiang, Ultrasonic Tooth Cleaning and the Opening of New Markets in Tibet, Contexts, Summer, 2005.
2. Salazar Miguel and Xiaojiang Hu,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epression, Colloquy, 2001.
1. Hu Xiaojiang, Tibet: Stories of Change (I and II), Perspectives, December, 2001, January, 2002.
其他信息
2. Hu Xiaojiang and Miguel Salazar, The impact of hukou system on ethnic status perception: the case of Tibet. In Martin K. Whyte (ed), Rethinking the Rural-Urban Cleava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 Hu Xiaojiang and Miguel Salazar, Market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ivate Businesses in Lhasa. In Barry Sautman and June Teufel Dreyer (eds.), Contemporary Tibet: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in Disputed Region (Armonk: ME Sharpe). 2006.
研究报告
3. 《当前不宜发行赈灾彩票》、《紧急防范拐卖和绑架地震灾区儿童的犯罪行为的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参考,被中央统战部六局采纳,2009年2月13日。
2. Hu Xiaojiang,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s in evaluating and addressing the social impact of disasters, For UNICEF, 2008.
1.胡向前、薛澜、胡晓江:《五环照耀中国----纵论全球视野下的北京奥运国际形象战略》,北京远景战略研究组给北京市政府的报告,哈佛-清华,2003年。
主编图书
胡先骕全集》总策划为北京大学胡德焜教授,主编为北京师范大学胡晓江教授,副主编有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金双、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研究员胡宗刚
《胡先骕全集》2023年5月正式出版。《胡先骕全集》编委会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科学设置了编辑体例,精心校正了中英文原稿,并将胡先骕先生的著作分植物学论文、植物学著作、植物学图谱、译著、散论与杂论、人文著述、书信和诗稿等,为方便读者使用,还编有《索引》卷,全集共有19卷。
学术会议
国际会议
23. 2009年4月15-17日,北京,社会变迁中的风险研究国际会议,发言主题:对灾难风险的认知和错觉——以地震孤儿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与英国Social Contexts and Responses to Risk共同主办,英国肯特大学等协办。
22. Miguel Salazar and Hu Xiaojiang, I think the poor people are…: How rural migrants in Chinese cities think about poverty, paper presented to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Boston ,USA, August 1-4, 2008.
21. 2008年2月20-22日,印度新德里,英国国际发展研究所、印度人类发展研究所,会议:Social Protection in Asia,发言: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Era of Mobility: 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20. Miguel Salazar, Zhang Xiulan and Hu Xiaojiang, The Role of Family in Social Protec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 Annual Meeting of Research Committee on Poverty,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Policy RC19,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Florence, Italy, September 6-8, 2007.
19. Miguel Salazar and Hu Xiaojiang, The Dynamics of Migrant Networks: How Networks Change under Changing Market Environment , paper presented to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York City, USA,August 11-14, 2007.
18. Hu Xiaojiang ,The Discontinuous Layers of Privilege: The Rural-Urban Divide and the Ethnic Divide in Tibet, paper presented to Dismantling “Socialist Feudalism”: The Rural-Urban Cleava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Oct. 6-8, 2006.
17. Hu Xiaojiang ,“I Am Your Sixth Cousin Twice Removed”: Family Registry and Clan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 paper presented to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 August 11-14, 2006.
16. Hu Xiaojiang ,Structured ethnic contact: examine the impact of hukou system on social classification in Tibet, paper presented to The 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OYCF: Social Class in Transitional China,May 26-28, 2006.
15. Hu Xiaojiang ,Dynamic Change of Migrant Networks: a Case from the Lhasa Market, paper presented to Summer Institute of Migr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June 27-30, 2005.
14. Hu Xiaojiang ,Licensing Policy and the Growth of Private Businesses in Lhasa, paper presented to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Tibet,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 5-8, 2004.
13. Hu Xiaojiang ,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Dalai Lama and Beijing, paper presented to John F. Kennedy Jr. Forum,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 21, 2003.
12. Hu Xiaojiang , Migrant Business Sector in Tibet, (invited talk), paper presented to East Asian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November 7, 2002.
11. Hu Xiaojiang , Culture, Percep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aper presented to The 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OYCF: A New China Facing a New World,American College, May 22-26, 2002.
10. Hu Xiaojiang , Markets come to Tibet: The Migrant Business Sector in Lhasa, (invited talk), paper presented to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April 1, 2002.
7. Hu Xiaojiang , Tibet Ques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invited talk), paper presented to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Muhlenberg College, Feb. 22, 2001.
6. Hu Xiaojiang ,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A Historical Review, paper presented to The 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OYCF: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Bristol, RI,May 25-28, 2001.
4. Hu Xiaojiang , Taiwan and Tibet: Nat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Taiwan in the coming of new millennium, Invited to Taiwan as member of Outstanding Overseas Chinese, July 10-28, 1999.
3. Hu Xiaojiang , Tibet Ques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Human Rights, Invited panel “Human Rights, China and U.S. Foreign Policy” Human Rights Program,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April 26, 1999.
2. Hu Xiaojiang , Tibetans and Chinese: Prospects for Dialogue, paper presented to Dartmouth College,April 15, 1999.
1. Hu Xiaojiang ,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Expansion, paper presented to Confer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Open-Door Policy and Studying Abroad (1978-1998)”,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October 23-25, 1998.
国内会议
2. 2008年12月17日,北京,SSRC-DFID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英国国际发展部,会议: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hinese Experience?。
1. 2008年11月17-18日,北京,UNRISD-DFID-IPRCC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国际扶贫研究中心、英国国际发展部,会议: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发言:Migr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
承担课题
22、2012,留学归国人员特别资助项目,“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与健康”,50万
21、2011-201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社会融合问题研究”,社会融合子课题负责人。
20、2011-2012,学校社科处跨学科沙龙,流动人口与健康,5万元
19、2010.11-12,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亚洲社会保护项目”,4.7万美元。
18、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部地区流动人口融入不同城市的差异性研究”,18万,作为骨干参加。
17、2009-2010,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中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主题中“职业伤病与农民工回流:对农村贫困与医疗服务体系的影响”项目,1.4万美元。
16、2009,中国内地与澳门管理项目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对农民工收入、培训及期望的研究”,580500元。
15、 2008,英国IDS项目“自然灾害对社会保护系统的影响”,7.5万美元(PI)。
14、2008,自然灾害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影响——以汶川地震为例,福特基金会,7.5万美元。
13、2008,自然灾害社会影响的评估及对策的国际经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7万。
12、 2008,社会保障(校级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18万。
11、2008,“身份不明”的“海归”:海外精英移民回国后身份重获的制度性障碍及其成本,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资助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万(PI)。
10、 2007,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perception of cost of re-settlement of oversea elite migrants in China (“海归”回国工作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对回国成本的主观认知),
9、 2007,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of elite migrants of rural roots in Beijing (农村背景的精英移民对北京的认知与归属感)
8、2006-2007,亚洲开发银行,“城市贫困项目研究”,30万美元。
7、2006-2007,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poverty among rural migrant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poverty reduction policy (农民工的贫困观及其对城市减贫政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5万。
6. 2006,The impact of urban-rural divide and migration on ethnic status perception: case of Tibet(城乡隔离在人口流动环境中对民族地位认知的影响)
5. 2005-2006,The Dynamics of Migrant Networks: How Networks Change under Changing Market Environment(移民网络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的动态变化)
4. 2004-2005,Reconnecting the Family Diaspora: the Family Registry as a Binding Force in Contemporary China(重建移民后裔群体:当代中国家谱重续的功能变化)
3. 2004-2005,Market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igrant Businesses in Lhasa (移民商业对城市市场的形成及变化的作用)
2. 2003-2005,合作项目(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William Hsiao教授),China’s Rural Heath Mutual Care Insurance System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1. 2003,合作项目(与哈佛-清华 北京远景战略研究组),五环照耀中国——全球视野下的北京奥运国际形象战略
教学情况
7. 2012年春季:《Migration and Social Transitions in China》(英文课程),国际学位选修课,2学分,36学时。
6. 2012年春季:《研究方法论辨析》,博士生必修课,3学分,与杨立军等合上。
5. 2011年春季:《研究方法论辨析》,博士生必修课,3学分,与杨立军等合上。
4. 2008冬季:《社会政策前沿》,专业选修课,06-08级硕士,2学分,1-18周,25人。
3. 2008秋季:《国际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前沿专题研究》,博士生学位基础课,讲授3.6学时。
2. 2008秋季:《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社会学部分)》,硕士生学位基础课,与高颖、王欢合作,讲授18学时。
1. 2007秋季:《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社会学部分)》,硕士生学位基础课,与Miguel等合作讲授。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