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传递效率,即能量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的效率。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前一级的能量只能维持后一级少数生物的需要,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基本简介
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能量通过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
生态系统,通过
食物链逐级传递到各级消费者。
能量传递效率的
计算公式是:下一
营养级同化量/这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来源去向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流入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去向一般有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三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
排泄物等被
分解者分解掉;四是流入下一个
营养级的生物体内。
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是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
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这是由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确定的。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
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生态系统中的
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减少的原因是:
(1)各
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
分解者所利用(这里的
粪便量,不属于生物所摄入的量);
(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生物所利用;
(3)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散掉,这一点很重要。
生物群落及在其中的各种生物之所以能维持有序的状态,就得依赖于这些能量的消耗。这就是说,
生态系统要维持正常的功能,就必须有永恒不断的太阳能的输入,用以平衡各营养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消耗,只要这个输入中断,生态系统便会丧失功能。
由于能流在通过各
营养级时会急剧地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称为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同样如果以
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
生物量锥体和
数量锥体。3类锥体合称为
生态锥体(ecological pyramid)。
一般说来,能量锥体一定是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锥体有时有倒置的情况。例如,
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浮游植物)的个体很小,
生活史很短,根据某一时刻调查的生物量,常低于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这样,按上法绘制的生物量锥体就倒置过来。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生产者环节流过的能量要比在消费者环节流过的少,而是由于浮游植物个体小,代谢快,生命短,某一时刻的
现存量反而要比浮游动物少,但一年中的总能量还是较浮游动物多。数量锥体倒置的情况就更多一些,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如昆虫和树木,昆虫的个体数量就多于树木。同样,对于寄生者来说,寄生者的数量也往往多于宿主,这样就会使锥体的这些环节倒置过来。但
能量锥体则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形。
能量金字塔是指将单位时间内各个
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按营养级由低到高绘制成的图形成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
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也就越少。在
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由能量流动规律决定的。
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
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
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在不破坏
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定律简介
能量简介
能量是
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
生命活动的基础。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内的传递和转化规律服从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
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如下:“在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
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为
能量守恒定律。
依据这个定律可知,一个体系的能量发生变化,环境的能量也必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体系的能量增加,环境的能量就要减少,反之亦然。对
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例如,生态系统通过
光合作用所增加的能量等于环境中太阳所减少的能量,总能量不变,所不同的是太阳能转化为潜能输入了生态系统,表现为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固定。
人们都知道,非生命自然界发生的变化都不必借助外力的帮助而能自动实现,
热力学把这样的过程称为
自发过程或自动过程。例如,热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的温度相同为止。而与此相反的过程都不能自发地进行,可见自发过程的共同规律就在于单向趋于
平衡状态,决不可能自动逆向进行。或者说任何自发过程都是热力学的
不可逆过程。应当指出的是:不应把自发过程理解为不可能逆向进行,问题在于是自动还是消耗
外功,借助外功是可逆向进行的。例如,
生态系统中复杂的
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是一种自发过程,但无机物质决不可能自发地合成为有机物质,借助于外功太阳能却可以实现,这就是光合作用,不过这不是自发或自动的。
既然任何自发过程总是单向趋于平衡状态,决不可能自动逆向进行,由此可以推测体系必定有一种性质,它只视体系的状态而定而与过程的途径(或进行的方式)无关。可以大致打一个比喻:假定有水位差的存在,水自动地从高水位流向
低水位的趋向必定存在,但水流是快是慢显然都不可能改变水向低水位方向流动的自发倾向。这就是说,要研究给定的
始态和
终态条件下
自发过程的方向,可以不考虑过程的细节和进行的方式。为了判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可以找出能用来表示各自发过程共同特征的
状态函数。熵(entropy)和
自由能就是热力学中两个最重要的状态函数,它们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过程的途径无关。
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有关
能量传递方向和
转换效率的规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
能量传递和转化的一个重要概括,通俗地说就是: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继续传递和作功的能量(
自由能)外,总有一部分不能继续传递和作功而以热的形式消散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使熵和
无序性增加。以
蒸汽机为例,煤燃烧时一部分
能量转化为蒸汽能推动机器作了功,另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消散在周围空间而没有作功,只是使熵和无序性增加。对
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当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间传递时,食物中相当一部分能量被降解为热而消散掉(使熵增加),其余则用于合成新的组织作为潜能储存下来。所以一个动物在利用食物中的潜能时常把大部分转化成了热,只把一小部分转化为新的潜能。因此能量在生物之间每传递一次,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被降解为热而损失掉,这也就是为什么
食物链的环节和
营养级的级数一般不会多于5~6个以及
能量金字塔必定呈尖塔形的热力学解释。
熵(entopy)是系统热量被温度除后得到的商,在一个
等温过程中,系统的
熵值变化(△S)为:
△S=△Q/T
式中,△Q 为系统中热量变化(
焦耳),T是系统的温度(K)。
若用熵概念表示
热力学第二定律,则①在一个内能不变的
封闭系统中,其熵值只朝一个方向变化,常增不减;②
开放系统从一个
平衡态的一切过程使系统熵值与环境熵值之和增加。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们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着各种形式能量的交换,通过光合同化,引入
负熵;通过呼吸,把正熵值转出环境。
开放系统(同外界有物质和
能量交换的系统)与
封闭系统的性质不同,它倾向于保持较高的
自由能而使熵较小,只要不断有物质和能量输入和不断排出熵,开放系统便可维持一种稳定的
平衡状态。生命、生态系统和
生物圈都是维持在一种
稳定状态的开放系统。低熵的维持是借助于不断地把高效能量降解为低效能量来实现的。在生态系统中,由复杂的
生物量结构所规定的“有序”是靠不断“排掉无序”的总群落呼吸来维持的。
热力学定律与
生态学的关系是明显的,各种各样的生命表现都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象生长、
自我复制和有机物质的合成这些生命的基本过程都离不开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和
生态系统。
总之,生态系统与其能源太阳能的关系,生态系统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及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都受热力学基本规律的制约和控制,正如这些规律控制着非生物系统一样。热力学定律决定着生态系统利用能量的限度。事实上,生态系统利用能量的效率很低,虽然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效率说法不一,但最大的
观测值是30%,一般说来,从供体到受体的一次
能量传递只能有5~20%的可利用能量被利用,这就使能量的传递次数受到了限制,同时这种限制也必然反映在复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上(如
食物链的环节数和
营养级的级数等)。由于物质的传递并不受
热力学定律的限制,因此
生物量金字塔和
数量金字塔有时会表现为下窄上宽的倒塔形,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营养级生物所利用的能量会多于低营养级生物所传递的能量。
食物链网
链和网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而在
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
食物链(food chain)。
Elton(1942)是最早提出食物链概念的人之一,他认为由于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食物链的长度不可能太长,一般食物链都是由4~
5个环节构成的,如鹰捕蛇、蛇吃小鸟、小鸟捉
昆虫,昆虫吃草。最简单的食物链是由3个环节构成的,如草→兔→狐狸。
但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象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
食虫鸟不仅捕食
瓢虫,还捕食
蝶蛾等多种
无脊椎动物,而且食虫鸟本身也不仅被鹰隼捕食,而且也是
猫头鹰的捕食对象,甚至
鸟卵也常常成为鼠类或其他动物的食物。可见,在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
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
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
食物网(food web)的概念。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假如在一个岛屿上只生活着草、鹿和狼。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
食草动物(如牛或
羚羊),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绝灭,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
肉食动物存在,那么狼一旦绝灭,这种肉食动物就会增加对鹿的捕食压力而不致使鹿群发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
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一个具有复杂
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也不会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是任何一种生物的绝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当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这个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
苔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
生态系统,因而也是地球上比较脆弱和对外力干扰比较敏感的生态系统。虽然
苔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够忍受地球上最严寒的气候,但是苔原的动植物种类与草原和
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却少得多,食物网的结构也简单得多,因此,个别物种的兴衰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苔原生态系统的失调或毁灭,例如,如果构成苔原生态系统
食物链基础的
地衣因大气中
二氧化硫含量超标而导致生产力下降或毁灭,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
北极驯鹿主要以地衣为食,而爱斯基摩人主要以狩猎
驯鹿为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自然
保护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开发和利用苔原生态系统的
自然资源以前,必须对该系统的食物链、
食物网结构、
生物生产力、
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尽可能减少对这一
脆弱生态系统的损害。
链的类型
在任何
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两种最主要的
食物链,即
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和
碎屑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前者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后者是以死生物或
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在大多数
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
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被取食,而是死后被微生物所分解,因此
能流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
例如,在
潮间带的
盐沼生态系统中,活植物被动物吃掉的大约只有10%,其他90%是在死后被腐食动物和小
分解者所利用,这里显然是以碎屑食物链为主。据研究,一个杨树林的生物量除6%是被动物取食外,其余94%都是在枯死后被分解者所分解。在
草原生态系统中,被
家畜吃掉的
牧草通常不到四分之一,其余部分也是在枯死后被分解者分解的。
碎屑食物链可能有两个去向,这两个去向就是微生物或大型
食碎屑动物,这些
生物类群对能量的最终消散所起的作用已经引起了
生态学家的重视。但这些生物又构成了许多其他动物的食物。
捕食食物链虽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但它在
陆地生态系统和很多
水生生态系统中并不是主要的食物链,只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
捕食食物链才会成为能流的主要渠道。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净初级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通向捕食食物链。例如,在一个
鹅掌楸-杨树林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2.6%被
植食动物所利用。1975年,Andrews等人研究过一个矮草草原的能流过程,此项研究是在未放牧、轻放牧和重放牧三个小区进行的,他们发现,即使是在重放牧区,也只有15%的地上净初级生产量被食草动物吃掉,约占总净初级生产量的3%。实际上,在这样的草原上,家畜可以吃掉地上净初级生产量的30~50%,在这种牧食压力下,矮草草原会将更多的
净生产量集中到根部。轻放牧有刺激地上部分
净初级生产量生产的效果。在轻
放牧区和重放牧区内,被家畜消耗的能量大约有40~50%又以畜粪的形式经由
碎屑食物链还给了
生态系统。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沿着捕食
食物链的
传递过程中,每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也就是
能量转化效率大约只有10%。因此,每 4.2×10^6
焦耳的植物能量通过动物取食只能有 4.2×10^5焦耳转化为植食动物的组织或4.2×10^4焦耳转化为一级肉食动物的组织或4.2×10^3焦转化为二级肉食动物的组织。从这些事实不难看出,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要比动物多得多,植食动物要比肉食动物多得多,一级肉食动物要比二级肉食动物多得多…这不论是从个体数量、
生物量或能量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越是处在
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数量越少、生物量越小,能量也越少,而顶位肉食动物数量最少,以致使得不可能再有别的动物以它们为食,因为从它们身上所获取的能量不足以弥补为搜捕它们所消耗的能量。
一般说来,能量从太阳开始沿着捕食食物链传递几次以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食物链一般都很短,通常只由4~5个环节构成,很少有超过6个环节的。
除了
碎屑食物链和
捕食食物链外,还有
寄生食物链。由于寄生物的
生活史很复杂,所以寄生食物链也很复杂。有些寄生物可以借助于
食物链中的捕食者而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
外寄生物也经常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其他寄生物也可以借助于昆虫吸食血液和植物液而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
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太阳能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
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
分解者生物
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某些物质还可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如动物迁移,水流的携带,人为的补充等。
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状态进入生态系统后,就不能再以光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热的形式不断地逸散于环境中。
营养级
食物链和
食物网是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这种关系错综复杂,无法用图解的方法完全表示,为了便于进行定量的能流和
物质循环研究,
生态学家提出了
营养级(trophic level)的概念。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
生物种的总和。例如,作为生产者的
绿色植物的所有
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依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营养级(即二级肉食动物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计算:
(1)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
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3)
能量传递效率:10%~20% 最大能量传递量 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20% 最小能量传递量 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