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小说,首次出版于1981年。
内容简介
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1964年春她用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楼屋,落成时正值“四清”开始,就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桂桂自杀,黎满庚撤职,谷燕山被停职反省。接着“文革”开始,胡玉音更饱受屈辱,绝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轻自贱而内心纯洁正直的“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田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冬天一个夜晚,胡玉音分娩难产,谷燕山截车送她到医院,剖腹产了个胖小子。三中全会后,胡玉音摘掉了“富农”帽子,秦书田摘掉了“右派”和“坏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镇,黎满庚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而李国香摇身一变,又控诉极左路线把她“打成”了破鞋,并与省里一位中年丧妻的负责干部结了婚。王秋赦发了疯,每天在街上游荡,凄凉地喊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78年,古华到一个山区大县去采访。时值举国上下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全国城乡开始平反这十几、二十年来的冤假错案。该县文化馆的一位音乐干部和古华讲了他们县里一个寡妇的冤案。故事本身很悲惨,前后死了两个丈夫,这女社员却一脑子的宿命思想,怪自己命大,命独,克夫。古华听了,也动了动脑筋,但觉得只写寡妇的冤案意思不大。在之后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给了古华一个重新认识、剖析自己所熟悉的湘南乡镇二三十年来的风云聚会、民情变异的勇气和胆魄。1980年7月,古华开始写作《芙蓉镇》。《芙蓉镇》里所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有生活原型,有的还分别有好几个生活原型。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是以“芙蓉姐子”胡玉音作为贯串全部情节的主人公的,胡玉音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物的情感激动是小说着力刻画的重点。作者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不仅达到了历史悲剧的高度,而且达到了伦理悲剧的深度。
《芙蓉镇》以湘南一个小山镇的青石板街为中心场地,以“芙蓉姐”勤劳发家,却招致不幸的故事做“引线”,缝串起与之相关相连的一组人物,并由这些遭遇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组成一个小社会,通过这个小社会,写走动着的大时代。小说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直写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足足跨了十六个年头,举凡小小芙蓉镇的政治风云、人事浮沉、爱情纠葛乃至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
小说内容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但篇幅不过十多万字,作者一方面在结构上着意经营,只着重于写二十余年间的四个年代,每一年代成一章;另一方面,便是描写要而不繁,色彩、情调俱出,却又十分简洁,概括,重叙述,融描写于叙述之中。
艺术手法
小说开始描绘了一个秀美的芙蓉镇,小镇民风淳朴,有很美的芙蓉花、镇上一家煮狗肉一条街都闻着香、孩子们端着碗走街串巷。接着,写芙蓉姐子胡玉音小镇上最有特色的豆腐摊子,芙蓉姐子人长的很美,又传承了小镇淳朴的民俗,待客热情,因此生意兴隆。由芙蓉姐子引出几个老顾客来:黎满庚、谷燕山、秦书田、王秋赦,一个国营饮食店的竞争对手:李国香。然后再写这几个人的恩恩怨怨,整篇小说就围着芙蓉姐子与她的豆腐摊子转,十多万字中心很明确。《芙蓉镇》全书大小悬念此结彼解、层出不穷,从而使小说摇曳生姿、一波三折,收到很好的美学效果。小说以人为主、以事为辅,以人为经、以事为纬,以人为纲、以事为目,一言以蔽之,以人物性格为筋骨、以故事情节为血肉,就构筑起《芙蓉镇》这幢精美牢实的艺术楼厦。这是《芙蓉镇》美学风貌的独特之处,也是古华艺术构思的独到之点。
《芙蓉镇》以卖米豆腐的“芙蓉姐”胡玉音为“引针”,缝串起与之相关的各种人物。这里有她少女时的情人、如今的干哥、支部书记黎满庚;有她的丈夫,老实巴交的居户黎桂桂;有热情帮她助她如同慈父的粮站主任谷燕山;有每圩必来吃一碗米豆腐、善良正直令人钦佩的右派秦书田;有她的近邻“运动根子”王秋叔;还有虎视耽耽町着她的国营食品店的女经理李国香,以及李国香的靠山、县财贸书记杨民高。这些人物,各具特色,他们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盘根错节,如溪洞之归长川,共同构成一幅广阔的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
她先后有过三次爱情的经历,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似乎从不重视每一事件的始末,而把叙述视点放在内在线索上,各个场景在时间顺序上也没有紧密相衔。但由于依傍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作品依然跌岩有致。虽融入了现代审美情趣和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但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依然鲜明。小说朴实凝炼而又富于乡土气息的语言;紧扣人物个性的对话;在典型场景中细腻揭示人物心理的特色;幽默、谐滤、调佩的讽刺手法等等,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芙蓉镇》的写法很有特色。它的时间跨度表面上是十七年,实际上加了回溯所写到的六年,共为二十三年。然而作家只选取了其中四年,每年各写一章。时间跨度这么长,只选取四年来写,就必需采取近似电影的跳跃。而这种跳跃,不但可以避免冗长与沉闷,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并且可以使所写的四年具有充分的浓度与力度。在没有写到的年头,必要之处作者采取了一些回忆、补叙,其余的就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和生活本身的逻辑,用想象去填补。读者非但不觉得这是一种疏陋,而且赞许作家对他们艺术欣尝和再创造能力的理解。《芙蓉镇》共有四章,每章都是七节,共二十八节,整齐划一,可谓匠心惨淡。对于人物的刻划,作者以“板块”式的叙述为主,使人想起《水浒》那种系列人物传的结构,小说的社会完整性,又使人猜测作者是在学习《红楼梦》中的“荣国府”、《阿Q正传》中的“未庄”。它以人物为艺术结构的中心,情节只是围绕人物性发展,警如写胡玉音,一方面刻划她的善良、柔顺、外貌秀美,深得镇民们喜爱;一方面又着重表现她对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感情的执著追求。每节着重写一、两个人物,这一点很像《水浒》。但是又有所不同:人物的刻划不是象双水浒》那样在一个单元里基本完成,而是在各章里反复刻划,直到最后一章才完成;每节在着重写一、两个人物时,又兼顾其它有关人物。它对人物的经历,人物之间已往的瓜葛,并不是都在出场时即加以介绍,描写,而往往是在政治风云变幻、人物命运升沉的节骨眼上,需要写出人物行为的因由和情节发展的契机时,才穿插进行介绍或描写的。这种不受时间或出场顺序束缚,打破原原本本平铺直叙的写法,很容易使读者想到《史记》里描述复杂人事关系缘由的“先是”,也就是林纤称之为“理枝循干,的擂笔。但有些地方又借鉴了意识流和心理分析,或者几种写法给合起来,这样,就既无板滞之嫌,又节省笔墨,给读者的印象也更深刻。时伺跨度长,需要叙述之处自然就较多。作者的叙述语言既从巴尔札克的小说得到借鉴,又吸取了中国说书的若干特点,颇见功力。叙述中有形象,有议论,有抒情,时而客观陈述,时而大声赞叹,时而幽默讽刺,或则正话反说,或则反话正说,或则庄谐兼有不拘一格,生动活泼而又简洁洗炼。重要的还在于,这些叙述往往是对各个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生活的艺术概括,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评价。
《芙蓉镇》的叙述语言用来介绍人物的遭际命运,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时,便又创造出和具备一种“形神兼备”的美。作者从山镇坪期的变化,自然而轻巧地引出胡玉音开设的米豆腐摊子,向读者介绍了作品的女主人公“芙蓉姐子”。作者写她迎送顾客,接应四方,和顾客调笑斗口:“就是骂人、咒人,胡玉音眼睛里也是含着温柔的微笑,嗓音也和唱歌一样的好听。”以后,写她苦吃勤做,作者又借人物自己悲愤的控诉,形容是“推米浆磨把子都捏小了,做米豆腐锅底都抓穿了,手指头都抓短了”。一两句话,就把这位外秀内慧、勤劳善良的芙蓉姐子的性格、气质、风姿如浮雕似地描绘了出来,不只是以形传神,而且是以神传形,形神互衬,相得益彰。
小说的最后一章“今春民情”,是全书重要的一章,也是这部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章里,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热烈赞颂新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粉碎“四人帮”才两年多一点,“山镇的人们”已“悦若隔世”。生活回到正常轨道,人们回到应有的位置,有罪的悔罪,有过的补过,错划错批的得到平反,作恶多端的受到历史的惩罚,问心无愧的受到尊重,“吊脚楼”塌了,王秋叔因永远失去“运动”铁碗而发疯,李国香“转移”了,谷燕山、黎满庚回到领导岗位,秦书田当了文化馆副馆长,又去“采风”了;那“圩场”又是人潮、人海、人声,“小社会”大时代发生了多么剧烈而深刻的历史变动,每个人都在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前进的步伐何等惊人。然而,旧的阴云还没有完全消散,“人们还担心着,谈论着,极左的魔爪会不会突然在哪个晚上冒出来,拍灭这方兴未艾的蓬勃生机”。王疯子的哀鸣作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尾音,还在青石板街上回荡,这是一个既振奋人心又意味深长的结尾。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1982年,《芙蓉镇》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2018年9月27日,《芙蓉镇》入选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衍生作品
1986年,《芙蓉镇》被谢晋改编成电影。
作品评价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思广:《芙蓉镇》 不仅因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而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也因出色的艺术品格跻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列。
潮州韩山师范学院讲师萧玉华:《芙蓉镇》 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它更多地契合了民族、 大众的审美趣味。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古华(1942- ),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曾长期生活在湘南五岭山区,对乡镇风俗很熟悉,创作主要以这一地区的生活为背景。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爬满青藤的木屋》、中篇小说集《
浮屠岭》、长篇小说《芙蓉镇》等。《
爬满青藤的木屋》获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现旅居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