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多西(Ferdowsi , 波斯语: حکیم ابوالقاسم فردوسی توسی,公元940年—1020),原名阿布•卡西姆•曼苏尔,“菲尔多西”为其笔名。。他是10世纪伊朗著名诗人,波斯民族史诗《列王纪》的作者。
人物生平
早年情况
菲尔多西出生于
霍拉桑(Khorasan)地区图斯(Tus)城郊(今伊朗
霍拉桑省马什哈德市)的一个名为巴惹(Bāž,一作帕兹,Pāz、Paj)的大村庄,图斯城在当时是一座文化名城,是舒毕思潮(一作舒比思潮)及
什叶派教义的重要中心之一。菲尔多西的家族曾经是迪赫甘(一作德赫甘,意为地主)贵族,虽然到他这一代已然没落,但菲尔多西自幼仍受到了良好教育 。成年后的菲尔多西精通
波斯语,通晓
阿拉伯语和
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早年研读过诸多波斯古籍 ,对伊斯兰哲学和宗教学有一定造诣。此后他与一位姑娘结婚,并于970年喜获一子。年轻时的菲尔多西相对富裕,并且创作过一些颂诗、短诗和四行诗。
创作王书
公元7世纪,一直臣服于波斯的阿拉伯人武力征服波斯,使其沦为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行省。波斯人遭受民族压迫,社会地位低下,文化上被迫接受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原有的巴列维语书籍被销毁。尽管在菲尔多西生活的10世纪末,阿拉伯人已丧失对波斯的直接统治,在远离巴格达的波斯故地出现了数个波斯地方政权,虽然这些地方政权的建立本身就是伊朗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但波斯的大国地位早已不复存在。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波斯传统的
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称为“祆教”、“拜火教”,Zoroastrianism)逐渐被伊斯兰教取代,原有的民族文化受到压制,逐渐没落。菲尔多西的家乡当时处于
萨曼王朝治下,该帝国由流亡的萨珊贵族后裔建立,虽表面臣服于
阿拉伯帝国,但实际上暗自复兴
萨珊王朝时期的波斯传统文化,提倡爱国情绪,抵制阿拉伯语,文化政策宽松自由。许多波斯人坚持用本民族的通用语言巴列维语写作。在波斯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对波斯文化的倡导和推动下,已经有了5部《王书》问世,其中3部为散文体,2部为诗体。
大约在975年之后,菲尔多西接到创作王书的任务。约在976年—977年,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阿曼德·达奇奇(有译作塔吉基,伊斯兰名阿布·曼苏尔·穆罕默德,Abū Manṣūr Daqīqī)被仆人杀害,他生前留下约1000行的《王书》。在达奇奇去世后,菲尔多西开始了《列王纪》的创作,并将这1000行诗全部收录在《王书》中,以资纪念。最初,菲尔多西打算前往萨曼王朝的首都
布哈拉,调取宫廷图书馆存的一份前人的散文体《列王纪》手稿(该手稿曾被达奇奇使用),以继续达奇奇未竟的工作。但他的朋友穆罕默德·拉什卡里 (Moḥammad Laškarī)将这份手稿带给了他,菲尔多西遂留在图斯开展《列王纪》的创作工作。在此期间,他参考了前人所著的《王书》、用巴列维语编写的伊朗正史《帝王纪》(即《赫瓦塔伊·纳玛克》,已佚),以及一些传留民间的英雄故事,还有口头传唱的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著书工作掏空了菲尔多西的家底,但他得到了图斯总督阿布·曼苏尔(Abu Manṣūr)及其儿子曼苏尔·图西(Manṣūr Tusi)的大量经济支持。菲尔多西对父子二人评价很高。
潦倒半生
987年,曼苏尔·图西(Manṣūr Tusi)在尼沙普尔被捕并被带到布哈拉处决,这是菲尔多西人生的转折点。从这一刻起,菲尔多西的生活又开始变得捉襟见肘,诗文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他对年老、贫穷和焦虑的抱怨。尽管如此,菲尔多西还是在994年完成了《列王纪》的第一版(只包括部分内容,并不是全书),比
马哈茂德(
伽色尼王朝的
苏丹)登基早了三年,当突厥的伽色尼王朝在990年代末推翻萨曼王朝时,菲尔多西重写部分内容以赞美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哈茂德。997年,菲尔多西创作了关于夏沃什(Sīāvaḵš,是一位传说中的王子,悲剧人物)的故事,并在一年后创作了夏沃什故事的续篇“夏沃什的复仇”,是《列王纪》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999年,他开始对
霍斯劳一世(Anōšīravān)统治时期的史诗创作,他再次在诗中抱怨年老体衰,诸病缠身,感怀青春年华。尽管如此,菲尔多西仍对工作充满热情,并在1000年时,他已经在霍斯劳一世的部分(总计4,500节)撰写了近4,300节。
1002年,菲尔多西忙于撰写从
巴赫拉姆三世(Bahrām III)到
沙普尔二世(Šāpūr II)的统治叙事,他仅用700多节诗,就概括76年、总计四位君主的历史。1004年,菲尔多西开始撰写凯·霍斯鲁(Kay Ḵosrow,为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伟大战争的故事,但此时的菲尔多西处境非常艰难,贫寒的他在诗文中赞美国王马哈茂德的同时,也向其指出自己作品的巨大价值,恳求其给予一些帮助,但从《列王纪》后续诗文来看,虽然诗人多次托人请求,但国王马哈茂德并未理会这一援助请求。1006年,菲尔多西37岁的儿子突然去世,这无疑是对菲尔多西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于本年末,完成了霍斯鲁·帕尔维兹(Ḵosrow Parvēz)统治时期的叙事。
魂归故土
1010年3月8日,菲尔多西终于完成了《列王纪》的编撰。开始创作时,他是萨曼王朝的臣民,史诗完成时,其家乡已纳入伽色尼王朝多年。根据内扎米·阿鲁齐(NeẓāmīʿArūêī)的记录,在《列王纪》完成后,菲尔多西的抄写员阿里·德伊拉姆(ʿAlī Deylam)将其抄写成七卷手稿。依照惯例,菲尔多西则与他的职业朗诵者(rāwī)阿布·杜拉夫(Abū Dolaf)一同前往伽色尼王朝的首府
加兹尼(Ḡazna),在王朝宰相的帮助下,将《列王纪》献给了号称热爱波斯文化的突厥裔国王马哈茂德,或许因宗教的分歧和权贵的诽谤,菲尔多西没有受到赏识,原本承诺的60,000
第纳尔(dinars)报酬被削减为50,000
迪拉姆(dirhams),最终又降至20,000迪拉姆,菲尔多西对此极为不满,遂将奖赏尽数分给了商贩、平民甚至奴隶。为避免国王得知此事后招来杀身之祸(也有说因宗教、政治原因,遭到伽色尼王朝的迫害和追捕),菲尔多西逃亡异国他乡,四处流浪。菲尔多西先是在
赫拉特(Herāt)的一家商店躲藏了六个月,此后辗转
塔巴里斯坦(Ṭabarestān)和
伊斯法罕( Isfahan)。此间,《列王纪》可能也经过几次修改,直到菲尔多西快逝世时(1020年)才最终完成。菲尔多西逝世后,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他的遗体不准葬于穆斯林公墓,只得埋在自家庭院。直到20世纪30年代,伊朗政府才为其修建陵园。
主要影响
菲尔多西在西方学术界被公认为五大诗人之一,其它四位分别为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与歌德。直到18世纪,菲尔多西所著的《列王纪》都被认为是波斯帝国的正史。随着历史学的发展,伊朗古代史的面貌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两相对照,这才最终确定《列王纪》的民族英雄史诗的地位。
在内容上,菲尔多西的《列王纪》是承上启下之作,它以古老的神话为基础,一直写到历史时期,把伊朗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以细腻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是波斯文明和伊朗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情节生动,语言精练,在阿拉伯语冲击波斯语的情形下,对波斯语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保护作用。其次,《列王纪》中的诸多故事,成为后世作家再创作的丰富素材。在波斯文学史上,以《列王纪》故事为蓝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诗人与文学家层出不穷,波斯11至13世纪的诗歌作品几乎都以《列王纪》为范本,或者采用其题材进行创作。在世界文坛,《列王纪》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也早被有识之士发现和肯定。此外,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中的部分英雄故事经西亚、中亚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还对维吾尔文学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在文学手法上,菲尔多西的诗句优雅精巧而不造作,平易质朴而不落于卑俗,这种文学风格影响了波斯甚至周边文学的发展。此外,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成功塑造了四大悲剧,其独特的悲剧艺术,既包含西方悲剧美学的若干要素,也融入了波斯传统宗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基本观念——善。此外,菲尔多西的悲剧艺术也包含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史诗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是此前东西方悲剧所不具备的,是世界悲剧殿堂的一颗明珠。
在波斯民族史上,菲尔多西生活的时代,恰逢“舒毕思潮”(在文化领域内的反映之一就是伊朗地方统治者提倡以波斯民族语言写作,以抵制阿拉伯语的冲击)盛行,使菲尔多西的作品天然就带有强烈的反抗异族侵略的色彩。诗人倾尽半生创作了波澜壮阔的波斯民族史诗,塑造了多位波斯民族的爱国英雄(如鲁斯坦姆)。一部史诗拯救一个国家,这是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是十分中肯的评价。诗人创作《列王纪》的目的,就是复活伊朗古代光荣传统,重新确立民族自尊心。他明白地告诉读者:“我要使这些故事重新流传,作为对古代先人的纪念。”在伊朗,每当外族入侵时,人们为出征的战士送行,就朗读《列王纪》中的诗句,以壮行色,可以说《列王纪》是一曲伊朗民族精神的高亢的颂歌,对伊斯兰时期波斯人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和政治信仰产生深远影响。其次,从语言和文学术语应用的角度上,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以达里波斯语(近代波斯语)写成,几乎不使用阿拉伯语,是波斯语言中最丰富的宝藏,被视为新兴的达里波斯语的基石,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波斯语,从而确定了波斯语的历史地位,对保护和发展新兴的波斯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王纪》是首部,也是保护波斯语言词汇正确使用的最大的一部典籍,菲尔多西通过《列王纪》将这些丰富的词汇准确而忠实地传给了下一代,与此同时,波斯语也成为伊朗各部落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无形力量。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来自天堂的人”
关于“菲尔多西”笔名的由来,有这样一则传说。根据佛罗伦萨手稿引言中的传说,诗人在访问
加兹尼王朝苏丹马哈茂德的宫廷时,苏丹对他的诗歌大加赞赏,称他为“Ferdowsī”(即音译菲尔多西,意为“来自天堂的人”),自此这成为了他的绰号。
梦中奇遇
菲尔多西在接到写《王书》的命令前,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本由一位名叫达奇奇的宫廷诗人负责。然而达奇奇才完成了一千行史诗,就被自己的仆人谋杀。菲尔多西随后接到续写任务,并得到了这些未完成的诗行。不久后,菲尔多西就在梦中与达奇奇相遇。梦中达奇奇的鬼魂坐在奢华的花园里,手执一杯红酒。鬼魂对菲尔多西说允许其继续创作波斯史诗,但要把自己已写的部分融入其中。由此,达奇奇的声名将不会泯灭。菲尔多西遂将一千行史诗全部保留在自己的《列王纪》中,并写下诗歌“我将讲述达奇奇的话语,因为我还活着,而他已归于尘土。”
晚至的奖赏
关于菲尔多西创作《列王纪》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哈茂德答应为菲尔多西所写的每一对《列王纪》诗句支付一枚金币。菲尔多西同意在完成任务后一次性领取这笔钱。他计划用这笔钱重建家乡图斯的堤坝。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菲尔多西完成了这部杰作。苏丹准备按照约定给他6万枚金币,每对诗句一枚。然而,马哈茂德委托负责这笔钱的朝臣鄙视菲尔多西,认为他是异端,因此他将金币换成了银币。菲尔多西在澡堂里收到了报酬。发现是银币而不是金币后,他将钱分给了澡堂管理员、饮料小贩和奴隶。当朝臣将菲尔多西的行为告诉苏丹时,苏丹勃然大怒,并威胁要处死他。菲尔多西逃往呼罗珊,写了一首讽刺马哈茂德的诗,并在流亡中度过了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马哈茂德最终得知了朝臣欺骗的真相,并将其流放或处死。此时,年迈的菲尔多西已返回图斯。苏丹派人送给他一份新的礼物——6万枚金币,但当运送金币的商队进入图斯城门时,一支送葬队伍正从另一侧城门离开:诗人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了。
人际关系
菲尔多西结婚时间应早于970年,他的妻子可能来自贵族家庭(dehqān),并接受了这类贵族家庭对女孩的教育,包括读写和某些艺术技能(比如弹奏竖琴)。菲尔多西的后代,目前有记录的是一子一女,儿子出生于970年,于1006年去世,终年37岁;女儿情况不明,菲尔多西去世时,她应健在。此外,有研究者认为菲尔多西可能有一个弟弟,名字是马苏德(Masʿūd)或侯赛因(Ḥosayn)。
主要作品
《列王纪》
《列王纪》(Šāh-nāma),又称《列王传》、《列王书》、《王书》、《帝王书》等,为波斯民族史诗巨著。全书长达 60000 双行,叙述内容的时间跨度在4000年以上,从开天辟地写到 651 年波斯帝国灭亡时止。简要叙述了波斯历史上50个帝王公侯的生平事迹,并汇集了数千年来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但是从横向看,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简有繁。详细处超过一万行诗,简略处一笔带过(如写
安息王朝诸王)。全书大小精彩故事达30余个,全书分三大部分:
其最早的翻译版本为成书后200多年的阿拉伯文译本,15世纪出现了土耳其文的散文译本。18世纪以后陆续有英、德、法、俄、意 、拉丁等文字的诗体及散文体译本问世。1934年 ,中国《
文学 》杂志详细介绍了菲尔多西及其著作《
列王纪》。继后,中国学者
郑振铎在《
文学大纲》一书中也高度评价了菲尔多西及其著作。不过,在17世纪末,《列王纪》中部分内容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地区,被翻译成维吾尔文。18世纪后,《列王纪》中的故事片断和英雄人物在维吾尔民间广泛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先后有中文译本《
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列王记选》等问世。截止2005年,《列王纪》已译成 40 余种 文字,其中全译的有土耳其(
突厥语)、英、法、德、意、俄文译本。我国于 2002 年出版了译自波斯文的汉译全译本。
《优素福与朱莉卡》
菲尔多西在流亡期间,选取《古兰经》中的故事为题材,写成长诗《优素福与朱莉卡》(Yusuf and Zulaikha)。
人物争议
姓名考
菲尔多西是诗人的笔名,除了他的父名(konya)阿布·卡西姆(Abu’l-Qāsem)和他的笔名(taḵalloṣ)菲尔多西(Ferdowsī)之外,暂无任何关于他的名字或家族身份的确切信息。在不同的资料中,以及在一些《列王纪》手稿的引言中,他的名字被记录为曼苏尔(Manṣūr)、哈桑(Ḥasan)或艾哈迈德(Aḥmad),他父亲的名字被记录为哈桑、艾哈迈德或阿里(ʿAlī),他祖父的名字被记录为沙拉夫沙(Šarafšāh)。目前,最为可信的是1223年《列王纪》阿拉伯语翻译者法特赫·本·阿里·邦达里的说法,他将菲尔多西称为“埃米尔阿布·卡西姆·曼苏尔·本·哈桑·菲尔多西·图西(al-Amīr al-Ḥakīm Abu’l-Qāsem Manṣūr b. al-Ḥasan al-Ferdowsī al-Ṭūsī)”,
埃米尔为贵族头衔。
生卒年考
出生日期
菲尔多西的确切出生日期没有记录,但从诗人提供的关于自己年龄的信息中,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时间点。首先,在凯·霍斯鲁(Kay Ḵosrow)大战故事的引言中,菲尔多西提到自己在65岁时变得贫穷,并两次重复了这个年龄;然后他说,当他在58岁、青春已逝时,马哈茂德成为了国王。这一说法比诗人三次提到自己65岁或68岁的说法更为可靠;由于马哈茂德在997年登基,诗人的出生年份应为940年。其次,在巴赫拉姆三世(Bahrām III)统治时期的故事中,诗人两次提到自己63岁,并补充说巴赫曼月的第一天为星期五,结合这一特征,只有公元1003年符合这一要求,如果从这一日期减去63年,可以得出诗人的出生年份为940年。第三点出现在书的结尾,诗人提到自己71岁,并指出《列王纪》明确的完成日期为1010年3月8日,这再次确认了他的出生年份为940年。此后,研究者Jules Mohl、Bahār、Shahbazi等人进一步确定他的出生日期为940年1月3日。
去世日期
关于诗人的去世年份,道拉特沙·撒马尔坎迪(Dawlatšāh Samarqandī)记载为1020年,而哈姆杜拉·穆斯塔菲(Ḥamd-Allāh Mostawfī)和法西赫·哈菲(Faṣīḥ Ḵᵛāfī)的记载为1025年。根据第一个日期,菲尔多西去世时享年82岁,而根据第二个记载,他享年87岁。
后世纪念
菲尔多西日
伊朗政府将每年的5月14日(伊朗历2月25日)定为伟大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国家纪念日。期间,伊朗政府在诗人菲尔多西的家乡—马什哈德的菲尔多西墓地附近举行纪念仪式,内容包括讲话、文艺表演、诗歌朗诵等。另外,在其他城市也会有相应的研讨会。此外,伊朗在德黑兰、图斯等地修建大量的菲尔多西塑像。
菲尔多西陵墓
1020年,菲尔多西于家乡图斯(今伊朗马什哈德地区)去世,由于宗教等原因,未能入葬公墓,仅埋在自家花园中。此后,一位加兹尼王朝统治者为他在安葬地建立了一个小型圆顶圣祠。直到20世纪初,伊朗政府(当时为
巴列维王朝)才认识到他在伊朗身份认同中的重要地位。1930年代初,为其在图斯建设陵墓建筑群,并于1934年完工。陵墓由白色大理石基座和装饰性建筑组成,主要采用阿契美尼德建筑元素,以展示伊朗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菲尔多西大学
菲尔多西大学,即Ferdowsi University of Mashhad(简称FUM),原为马什哈德大学,成立于1949年。学校位于伊朗拉扎维·
霍拉桑省首府
马什哈德,是伊朗东北部最大的高等教育中心。1974年,为纪念诗人菲尔多西在波斯史上的巨大贡献,伊朗政府将“马什哈德大学”更名为“菲尔多西大学”。
菲尔多西千年祭
随着20世纪初欧洲学者在对菲尔多西的大量研究,以及法语、德语和英语版本的《列王纪》的出版,菲尔多西成为欧洲学术界家喻户晓的名字。波斯人意识到这些发展,并在宪政革命(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和充满民族主义热情的诗人与学者作品的激励下,开始呼吁官方承认菲尔多西为伊朗身份的真正“复兴者”(在7世纪阿拉伯征服波斯之后)。在四位民族主义者的领导下,掌权者礼萨沙阿(原
礼萨·汗,Reżā Shah)被说服安排官方庆祝菲尔多西的千年诞辰,并于1934年在德黑兰、马什哈德和图斯举行庆祝活动和学术研讨,持续近一个月。与此同时,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埃及、伊拉克等国的政府官员和学者也在大学、俱乐部和大使馆举办了庆祝活动,并出版了多种专门研究菲尔多西和《列王纪》出版物。这些活动对伊朗学研究,尤其是菲尔多西和《列王纪》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0年底,伊朗又遵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决议,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纪念菲尔多西《l列王纪》创作10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