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长城,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城东12.5千米,地处中朝界河鸭绿江畔,突起于鸭绿江与爱河交汇处的一座孤山。虎山长城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它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州相望。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当时的辽东副总兵韩斌督建,主要作用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
名称由来
虎山长城因其建于虎山南麓而得名。虎山在明代称马耳山,清代称虎耳山,到了近代称为虎山,这段长城也随之被称作“虎山长城”。虎山主峰146.3米,整个山体形如虎蹲,而两座形状相似、海拔相近的主峰恰似虎头上的双耳,所以又称“虎耳双峰”,曾列为“安东八景”之一。
历史沿革
《明宪宗实录》记载,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六月修筑“东路自开原直抵鸭绿江”边墙,而《明史·兵志三》也说,明长城“东起鸭绿,西抵嘉峪”“设辽东、宣府、大同”等镇,“是为九边”,两者完全一致,都说明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于鸭绿江。
明成化三年(1467年)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时任辽东副总兵的韩斌开始督建虎山长城,虎山山势陡峭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那时的明朝危机四伏,为了防御附近的蒙古和建州女真人侵扰,明廷决定修建长城。彼时,辽宁境内的长城并不叫“长城”,而是写作和叫作“辽东边墙”。
明末,努尔哈赤称王后,为了保住其“龙兴之地”,他颁布了法令严禁山海关以内的人到关外来。关内的人也不许在满人发祥地的范围内耕种、狩猎。因此,他兴修柳条边,并下令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除掉了。
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文物普查工作,在虎山及其以北发现了多处明长城遗迹。
1989年,文物考古部门通过飞机航拍和实地调查考证,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发掘出600余米长城遗址。
1990年,丹东市召开明长城东端起点论证会,明确了明长城东端起点就在虎山。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组建的考古队,在当地村民们帮助下,对虎山长城进行深度考古发掘和全面设计修复。
1991年10月,已故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朱希元先生亲率设计人员自北京来虎山遗址草拟修复设计方案。
1992年2月,丹东市政府再次邀请国家、省考古、古建筑、风景园林专家,召开“明长城东端起点修复设计论证会”,通过了“虎山长城修复设计方案”。实施后,共维修、修复长城墙体1250米,城楼、烽火台、敌台、马面等12座,并修建了雕塑、栈道等配套设施后,向社会开放。
1998年,虎山长城作为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9年4月18日,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历时两年多的明长城资源调查,向世界发布了最新调查成果: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
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使人们有史以来首次掌握了明长城的确切长度。
2013年3月5日,虎山长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虎山长城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地处丹东市区东北方向约12.5公里的鸭绿江畔。
遗址布局
虎山长城的东、南紧靠鸭绿江,西临河,北为低矮山岗。经考察和考古发掘发现,虎山长城有较完整的防御设施。自鸭绿江右岸长城所起之处开始,由南向北依次为护城河、拦马墙、第一座大型台址及越虎山婉蜓北去的长城墙体,按地形情况墙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一座墙台。长城线外有台,线内有腹里接火台、军士营房和屯兵城堡。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遗址只有少数地点保存较好,多数地面建筑已塌残毁,仅存基垣。
护城河是虎山长城南侧的第一道防线,是为阻断东、南、西三面通道而设置的。护城河大致皇东西走向,紧贴在虎山南山根处由人工挖成。东端引鸭绿江西支流水,向西流人河,全长700余米,宽15~25米,北距虎山长城第1号墙台址15米,南距鸭绿江支流60~70米,河北岸有石砌护坡。近年来护城河上游的鸭绿江引水口渐淤塞,因水位下降已露出地面。整个护城河旧址,保存尚好。
拦马墙是虎山长城南侧第二道防线,主要弥补护城河上游江叉子在防御上的缺欠,用于防御沿江进犯之敌。拦马墙共设二道,位于1号台址东侧,均石筑,东西向。南起第一道墙西接1号台址东壁,东连虎山山脚陡崖,长70余米。第二道墙位于第一道墙北5米,西接1号台址东侧长城墙体,破坏较甚,存长20余米。二道拦马墙大致平行排列,依山借势,第二道墙高出第一道墙。
虎山长城从山南坡1号台址开始,越虎山,过丹宽公路至虎山村一线共有墙台5座,编为1~5号。
1号墙台位于虎山长城起点南端,规模大,遭群众挖石破坏,出土诸多明代遗物,下部叠压前代建筑遗址。2号墙台在虎山南坡中部,方形,存高0.6米,发现军士用瓷背水瓶等遗物。3号墙台在虎山最高峰,平面长方形,出土较多明代缸片。4号、5号墙台在虎山北坡低矮山岗长城线上,均塌毁呈土包状。
南坡墙体:1号至3号墙台间长282米,石墙和山险墙交错共7段,石墙在不同地势处砌筑,山险墙借助自然山崖并做修整,有脚蹬窝等设施,墙体发现明代多种遗物。
山凹墙体:位于3号墙台向西至第二山峰间山凹,长75米均为石墙,保存较好。
北坡墙体:全长800余米,分陡坡、缓坡墙体。陡坡墙体南部石墙、北部山险墙,山险墙北端接陡崖后另修石墙;缓坡墙体为石墙,破坏严重,北去至虎山村的长城线上有墙台,部分墙体遗迹保存较好,再向北去长城线路上还有墙台6座,墙体走向清楚。
军士营房址位于虎山第二山峰顶端偏北处,是驻守长城军士的临时休息场所。现存石砌火坑一铺,东西向,东西残长3.5米,南北残宽1.8米,存高0.4米。有东西向烟道3条,炕面铺有薄石板。火炕西端出土明代军用瓷背水瓶一个,周围出土较多明代铁甲片、铁箭头及灰板瓦、缸片等。
虎山上共发现烽火台3座,其中1、2号为长城线内腹里烽火台,3号为长城线外台。
1号烽火台:位于长城线西侧海拔56.4米山峰,小地名郎家后山,能望及多处建筑,台址圆形,外砌石墙、内填土石,存高2米,北部石墙残高1.2米,出土明代多种遗物。
2号烽火台:在1号烽火台西250米海拔54.2米山峰上,同样可看到多处建筑,台址近方形,存高1.2米,东、北两面石墙垒砌规整,南、西部以修凿山岩为墙基,发现明代灰板瓦等遗物。
3号烽火台:位于虎山北麓、丹宽公路南侧山岗“前台子”处,在长城线外侧(东侧)30米,是边外传烽磁台,台址方形,边长9米,存高1米。
上述遗存情况表明,“长城在虎山南北通过,均为石筑,兼或有山险墙,长城墙体与墙台遗迹明显,结构清楚。”充分证明了明长城始于虎山。还应提及的是,位于丹东境内的明长城东端部分,长城线内有明代屯兵城堡多座。
主要建筑
虎山长城丹东明长城主要由33个明长城城堡,以及300余个烽火台、墩台和敌台等构成,其中包括虎山长城、赫甸城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山长城的标志性建筑是过街城楼,其上有箭楼,其下有关隘,城墙上有马道、吐水嘴、垛口及马面、铺房敌楼与空心敌楼,设施齐备。虎山长城最奇特的一段是山险墙,山险墙的马道是直接在悬崖上凿石而成,即在岩石上凿出短沟槽,沟槽上下两端凿出空洞,上深下浅,木棍插入其中,拴上绳索,士兵拽着绳索可上下登攀,尽显修筑者当年设计的精妙。
虎踞龙盘主题雕塑
虎踞龙盘”这座雕塑是2007年9月完成的。雕塑主体高度8.8米,材质为红色花岗岩,底座高度为1.5米,材质为花岗岩。雕塑的底座部分。底座正面镶嵌着黑色的大理石,在大理石上写着“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这十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
罗哲文先生所题写的,罗哲文先生将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长城的研究与恢复的工作当中,更是对虎山长城的修复的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雕塑的主体部分,主体底部是汹涌的波涛它象征着鸭绿江和叆河。水的上面是山,在山的一侧是一只虎头这座山便是虎山。在山的右侧站着一个留着长发的东方巨人他代表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东方巨人右手托起一条巨龙,龙头在巨人掌中龙尾幻化为长城坐落于虎山之上。巨人左手扶着初升的太阳寓意为这里是世界的东方是太阳最早生起的地方。整个雕塑所塑造出的水、山、人、龙、日等造型浑然一体,突出了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最东端起点这一重要地位。
千米栈道
千米栈道是虎山长城的主要景点,栈道是从前用木柱、木板等修筑在悬崖绝壁上的通道。千米栈道是在原栈道遗址上修建的。“虎口”这段险路有20多米长,是天然形成的夹扁石,远看像老虎半张着的嘴。走在上面头上是探出来的巨大而嶙峋的岩石,脚下几乎没有路。走出“虎口”,前面是一段下坡路,前面就是索桥,它由五根粗大的钢索组成,有30多米长。
山险墙是虎山长城建筑中特有的结构。虎山长城山险墙利用陡峭的山岩,在临敌的一面修凿成陡壁代替城墙,再将顶部凿削平坦。考古调查发现,山险墙有的在岩石顶部修有脚登窝;有的打出圆孔,可插上木桩或系上绳子,供守城军士上下行走。修复后的山险墙用砖石在外侧垒砌垛口墙,在内侧垒砌女墙。
从远处看,长城好像从这里断开了,其实作为长城的一种特殊结构,山险墙也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长城总是依山就势而建,有些地方山势陡峭、易守难攻,所以这些地段借用山势,根本就不用再修筑高大的墙体。
邦山台是文物工作者在虎山发掘的第一座敌台遗址,编号为1号台。这是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第一座敌台。据史书记载,明代辽东镇所辖长城东端的第一座敌台称邦山台。文物考古专家经过考证,认定1号台址就是明代的邦山台。因此,修复后的1号台定名为邦山台。邦山台长26米,宽20米,高10米。修复后的邦山台,台顶架有两门火炮,四周插满彩旗,颇有战时威风。据史书记载,邦山台并不是很大的敌台,当时可能驻兵7~8名。据辽宁省文物考古专家们推断,邦山台的大小应为方圆10米左右,不应建得过大。
四号墙台是一个长宽均8米的平台,墙上有垛口和射孔、通风孔等。
这是长城马道上的障墙建筑。这段墙体陡峭,是虎山长城的险隘。障墙与外墙呈垂直状态,是用青砖修造的,墙高2米,宽1.7米,这样的墙共5道,并沿山势一道高过一道。这是防止敌人攻入长城后、进而攻上山顶敌台、占领制高点的重要防御措施。掩蔽在墙内的狙击手可以近距离射击攻上城来的敌人。
山顶敌楼是虎山长城的制高点,海拔146.3米。山顶敌楼是一座空心敌楼,在这里可以尽情饱览虎山长城全景和鸭绿江两岸风光。
“一步跨”是中国距朝鲜水陆最近的地方之一,是中朝水路边界最窄的水道,因最近处一步就能跨到朝鲜而得名。
虎山长城历史博物馆于2003年5月正式开馆,它在众多长城历史博物馆中独具特色,是继嘉峪关、八达岭、山海关之后,又一处着重介绍各个朝代长城防御功能的专业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面积达1300余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层。馆内陈列着诸多珍贵展品,其中不乏虎山出土的明长城城砖、陶器等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还有反映长城历史的大型油画、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人物雕塑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等,通过这些丰富的展品,全方位地展现出长城的整体形象,以及其在不同时代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的两幅大型半景画,它们巧妙地融合了声、光、电等多种先进科技手段,能够逼真地再现秦代修筑长城时那浩大壮观的场面,以及明代灭亡、长城被攻陷时的悲烈情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深切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又饱含沧桑的历史。
与全国其他长城博物馆有所不同的是,虎山长城历史博物馆首次把展现长城的防御作用作为核心主题,其展品主要来源于虎山长城遗址内挖掘出来的兵器、守城士兵曾使用的炉灶等出土文物,同时还有各类艺术品以及大型景观画。并且,馆内通过配有集声、光、电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景观画,生动地展现了长城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其防御功能结束的完整历史脉络,也将历代将士保卫疆土的豪迈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前,馆内的文物复制、雕塑、图片等各类展品的布置已基本完成,正等待着游客前来领略长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历史底蕴。
历史文化
《登马耳山望朝鲜》
(明)王之浩
高头极目海云东,指点扶桑可挂东。衰柳迷烟知驿古,寒鸦带日觉天空。江流不尽关山迥,帝德无私雨露同。却笑楼船沉底事,水边枯骨战图功。
《丹东赋》节选
(现代)王振纲
叹虎山雄踞,巡明塞东端、逶迤长城。
韩斌,宁远卫指挥备御,早年在小团山与塞外敌人交战,升都指挥,任延绥镇参将。明成化三年(1467年),改任游击将军,后因战功升辽阳副总兵。主持建设自抚顺关到鸭绿江的东州、马根单、清河、碱场、叆阳、凤凰(定辽右卫)、汤站、镇东、镇夷、草河,绵延千里的十堡防线。因战功升都督同知。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造诬陷被捕。第二年因辽东又有外敌入塞,复官拒敌,敌听到消息后退兵。他从军三十年,经历百余次大小战事,俘虏、斩杀敌人三千五百余,因战功被赐予蟒袍、银币。去世后,朝廷下诏建祠祭祀。
文物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虎山长城长时间湮没无闻,人们都将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误认为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虎山南北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过罗哲文等一大批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为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使教科书中的传统说法得以改写,经专家委员会论证、国家文物局批准,最终正式确认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在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
虎山因山势陡峭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所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虎山向北向西经辽宁省的
抚顺、
沈阳、
辽阳、
鞍山、
锦州与
河北境内的
山海关长城相连接,辽宁段现存战国(燕)、秦、汉、辽、明5个时代的遗存,全长1295千米,集中体现了古代陆海一体化防御体系的建设成就,全面展现了东北边疆人地和谐共生与互动的文化景观。就文化而言,长城辽宁段既是农耕和游牧、渔猎文化冲突的产物,也是先进文明对边疆区域开发、传播的重要守护,更是一直以来东北亚不同民族和文化间交流融合的舞台,形成人地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
文物保护
1991年,虎山长城被列为丹东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月28日,虎山遗址被列为辽宁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虎山长城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全年08:30~20:30开放
景区票价
虎山长城全价票:60元/人(旺季4月1日-10月31日),55元/人(淡季11月1日-3月31日)。
虎山长城半价票:30元/人(旺季4月1日-10月31日),27元/人(淡季11月1日-3月31日)。
“虎山之夜”灯光游园会全价票:50元/人,半价票:25元/人。
交通信息
1. 可以乘坐丹东-宽甸东线、丹东-虎山长城、虎山长城专线至虎山长城站下,步行可达。
2. 虎山长城距市区约18公里,可以打车前往。
所获荣誉
2022年10月,入选国家级旅游线路“长城文化遗产访古之旅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