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

膜翅目蜜蜂科蜜蜂属动物的总称

蜜蜂属(学名:Apis),膜翅目蜜蜂总科下一个属的统称,通称蜜蜂;是人类饲养,可生产蜂蜜、蜂蜡和授粉的蜂类,但部分物种中的种群还处于野生状态。一般认为,蜜蜂属下有6个种,而生物物种名录(COL)和整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则认为其下有8个种。蜜蜂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身体表面覆盖着含有色素的几丁质外壳,头部有复眼1对和单眼3个,口器嚼吸式;胸部由前、中、后三节组成,各节分别附有一对足,中胸和后胸的背侧各有一对翅膀;腹部各节之间由膜相连,体表密布绒毛。

动物学史
进化史
化石记录
古生物学家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一些蜂类的琥珀化石。根据鉴定分析,这些化石蜜蜂共包括已绝灭的9个种、7个亚种和现存的2个种。它们分别分布于古北区(欧亚古大陆温带区)、东洋区(热带、亚热带区)和非洲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最古老的蜜蜂化石发现于缅甸北部胡冈谷地,这块1亿年前的琥珀化石中包含一只蜜蜂和四朵小花,这块琥珀化石比其他已知的蜜蜂化石要早3500万至4500万年。在始新世(约5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原始蜂类的化石;在渐新世(3000万至4000万年前)前期的地层中,发现了地花蜂科(Andrenidae)、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和蜜蜂科(Apidae)的化石;在中新世早期(约2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与现代蜜蜂属较为相似的蜂类化石,定名为Synapis henshawi;在中新世后期(约1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酷似现代蜜蜂属的蜂类化石,定名为Apis armbrusteri。
根据化石记录可以推断,蜜蜂总科大约出现于5000万年前,蜜蜂科出现于3000万至4000万年前,原始的蜜蜂属大约出现于2500万年前,而蜜蜂属(Apis)则大约出现于1500万年前。在包括9个科的蜜蜂总科中,蜜蜂属是该总科中进化最为完善的一个属。
进化与分化
蜜蜂是古老的社会性昆虫,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由独居蜂过渡为群居蜂。在蜜蜂科中,蜜蜂属进化较快,成为社会性昆虫。多数学者认为,蜜蜂的发源地在东南亚热带地区。被子植物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而蜜蜂和植物是协同演化的,据此推断,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祖先可能在1.5亿年前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或华夏植物区。
根据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蜂毒的氨基酸顺序分析等生化研究结果,蜜蜂属各物种的进化顺序应为:小蜜蜂(Apis florea)→大蜜蜂(Apis dorsata)→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在蜜蜂属中,西方蜜蜂进化最快,成为蜜蜂属中的最高阶段,而东方蜜蜂进化较慢,仍接近于祖型。
在地中海东部和高加索之间,西方蜜蜂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变化较大,因此,西方蜜蜂的发源地应在中近东地区。根据生物学特性的分析,中地中海及南欧类型的西方蜜蜂进化最为完善,非洲类型的西方蜜蜂较为原始,而西地中海及北欧类型的西方蜜蜂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因此,西方蜜蜂的进化顺序应为:近东类型→非洲类型→西地中海及北欧类型→中地中海及南欧类型。
分类史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 Linnaeus)首次确定了蜜蜂属。1953年,中国生物学家马骏超将蜜蜂属分为4个亚属,即小蜜蜂亚属(Micrapis)、大蜜蜂亚属(Megapis)、弯蜜蜂亚属(Sigmatapis)和蜜蜂亚属(Apis)。在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两个种下,又分为若干亚种或品种。
1980年,由于采集标本的范围对蜜蜂生物学研究的限制以及部分蜜蜂新种类证据不足,当时世界公认的蜜蜂属种类只有4种,即大蜜蜂、小蜜蜂、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1985年,中国学者对来自云南的6种蜜蜂进行了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地理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化学等对比研究后,认定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和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是独立的蜂种,并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
命名史
1758年,卡尔·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统》中首次命名了蜜蜂属和第一个种——西方蜜蜂。在中文中,“蜜蜂”指的是能够生产蜂蜜和蜂蜡、并能进行授粉的蜂类。
驯化历史
世界驯化史
蜜蜂驯化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约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已学会从自然环境中采集蜂蜜,如树洞与岩缝中的蜂巢。在欧洲,早期养蜂者利用倒下的树木作为天然蜂箱,通过砍伐多余部分来保留野生蜂巢。中东炎热干燥地区,人们则利用大水壶等容器偶然吸引分蜂群定居。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后),随着陶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开始使用瓦罐等陶器作为人工蜂箱,便于采蜜。古埃及等地则采用粘土等材料制成重叠长管作为蜂箱。随着农业社会进步,筐篓、陶器等多样化容器被应用于养蜂。至16世纪,科学与技术的飞跃使养蜂者对蜜蜂生物学有了深入理解,养蜂技术与管理方法显著提升,标志着养蜂业正式成为一项专业事业。
中国驯化史
在被人们饲养之前,中华蜜蜂一直生活在野外。即使在今天,中国各地的山区仍然有许多野生蜜蜂群。它们会在野外的树洞、石缝、地穴甚至墙洞中建立巢穴。古代人们在狩猎过程中偶然发现野生蜂巢,并品尝了蜂蜜,从而开始将蜂巢作为采集对象。最初,人们只是偶然发现蜂巢并采蜜,或者有意地寻找蜂巢进行采蜜,随后逐渐形成了定期采蜜的习惯。后来,人们将野外洞穴中的蜂群或飞进院落内的蜂群装入木桶、箱框等容器中进行饲养,于是家养中华蜜蜂开始出现。
经过长期的选择进化过程,各地的中华蜜蜂不仅形成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特殊生物学特性,而且其形态特征也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异。例如,个体的大小和体色会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而逐渐改变。阿坝中蜂个体较大,适应高海拔地区(海拔>2000m)的高原气候和蜜源环境;海南中蜂个体较小,适应海岛气候和蜜源环境;长白山中蜂则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采集力,适应无霜期短的寒地气候和蜜源环境;而华南中蜂则具有较强的耐热性,适应南方炎热气候环境。
形态特征
成虫
蜜蜂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其表面覆盖着含有色素的几丁质外壳,赋予蜜蜂其特有的颜色。腹部各节之间由膜相连,体表密布绒毛,不仅保护身体,还起到保温作用。
头部是蜜蜂的感觉和采食中心,其上有眼睛、触角和口器。眼睛包括复眼和单眼。复眼有一对,呈肾形,位于头部两侧,由多个小眼组成,具有感光功能,用于观察远处物体并在飞行时辨别方向。单眼有三个,呈倒品字形分布于两复眼之间,作为辅助视觉器官,用于观察近处物体。触角有一对,位于两复眼之间的触角窝内,是蜜蜂的主要触觉器官。蜜蜂的口器为嚼吸式,由上唇、上颚、下颚和一个转化的下唇组成,适于咀嚼花粉和吮吸花蜜。
胸部是蜜蜂的运动中心,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节组成,各节分别附有一对前、中、后足。中胸和后胸的背侧各有一对前翅和后翅。翅膀为膜质透明状,翅上有网状翅脉,形成坚固的支架。蜜蜂有前、中、后三对足,每条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跗端节(脚)组成。前足较短,后足较长,中足介于两者之间。
腹部是蜜蜂的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和生殖中心。腹部的第一节与胸部合并,称为胸腹节,并形成一个细腰。
蜜蜂群体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称为三型蜂。三型蜂由于卵质和发育不同,除以上基本特征外,在形态上还存在一些区别。
蜂王:由受精卵发育而成,是生殖器官完全发育的雌性蜂。头部近圆形,身体比工蜂大,体重约为工蜂的两倍。腹部呈椭圆形,翅膀短而窄,采集花粉的器官和蜡腺退化。
工蜂:身体最小,是生殖器官不完全发育的雌性蜂。工蜂的头呈三角形,上颚发达,喙长,翅膀大而能覆盖腹部,采粉器官、蜡腺及螫针发达。前足短而灵活,第一跗节扩大,外侧有一列刚毛,胫节外侧有长而分支的细刚毛。中足胫节末端有一刺状距。后足较长,胫节末端宽而扁,外侧表面凹陷,边缘有长毛,形成花粉篮。后足胫节末端和跗节上部共同构成夹钳,第一跗节生有许多粗短的刚毛,构成花粉刷。工蜂的螫针是自卫器官,尖端有倒钩,基部与毒腺和毒囊相连,能分泌含蚁酸、盐酸和正磷酸等蜂毒物质,以抗御敌害。工蜂腹部第六节背板内有一个能分泌挥发性物质的臭腺,用以发出联络信号。
雄蜂:个体比工蜂大,比蜂王小,体形粗壮,是蜂群中的雄性个体,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雄蜂的头部圆形,复眼发达,占据头部一半。腹部圆形且粗,翅膀宽而长,口器和采粉器官退化,没有螫针。
蜜蜂的卵长约1.5~1.8mm,千粒重约0.3g。卵呈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细的一端是腹部末端,稍粗的一端是头部。卵的最外层为卵壳,里面是一层脆嫩的卵黄膜,内部是卵胞质和卵黄。靠近卵前端的卵黄内有一团细胞质,包裹着卵核。卵的前端有一个微孔,称为卵孔,是精子进入的通道。
幼虫
蜜蜂幼虫呈灰白色,蠕虫状,头部很小,躯体有13个体节。口器由一对上颚和一对下颚组成。幼虫的消化系统特别发达,能满足其大量取食的需要。体内有一个很大的圆筒状胃,食道很短,连接口和胃。胃的后端是肠道,其前端有4条马氏管,后端与肛门相接。胃的下方有丝腺,开口于下颚之间,形成吐丝器。
蜜蜂的蛹在初期为白色,已分化出头、胸、腹部及各种附肢的雏形。随着蛹期的发育,各种器官逐步成熟。复眼开始出现色素,由白色逐渐变为粉色,再由粉色变为红色,接着变为紫色,最后变成棕黑色。后期,体壁也开始出现色素并逐渐硬化。
栖息环境
大蜜蜂的蜂巢通常附着在高大的树干下,离地面10m以上,有时也筑巢于树丛中。黑大蜜蜂栖息在海拔1000~3500m的高原地区,其巢常附着于岩缝中的石壁上,离地面10~20m或更高。小蜜蜂则栖息在海拔1900m以下、年平均气温为15~22℃的地区,筑巢于灌木丛或杂草丛中。黑小蜜蜂栖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巢附着于小乔木的枝干上。东方蜜蜂在自然状态下,常在树洞、岩穴等隐蔽处筑巢。西方蜜蜂在自然状态下则在洞穴中筑巢。
分布范围
蜜蜂属的发源地在东南亚,由于欧亚大陆连成一体,并且与非洲相隔不远,因此蜜蜂属在亚洲、非洲和欧洲都有分布。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和黑小蜜蜂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东方蜜蜂不仅分布在热带亚洲地区,还延伸至温带亚洲地区。西方蜜蜂的分布范围则已超出亚洲,遍及欧洲和非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原本没有蜜蜂属,但自17世纪以来,欧洲移民和商业交流将西方蜜蜂带到了这些地区。
西方蜜蜂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蜂种之一,除南极洲外几乎遍布全球。它是重要的蜂种,自然分布范围包括欧洲、非洲和西亚,同时也是全球人为饲养最广泛的蜜蜂蜂种。相比之下,东方蜜蜂的分布范围较窄,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人为饲养也主要在亚洲进行。
东方蜜蜂的中华亚种,即中华蜜蜂,原产于中国,是中国独有的蜂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主要集中分布区在西南部及长江以南的省份,如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和浙江。
生活习性
饮食行为
蜜蜂的主要食物是蜂蜜和花粉。虽然蜂王、工蜂和雄蜂的小幼虫的食物是蜂王浆,但蜂王浆也是由工蜂体内将花粉和蜂蜜转化而成的。蜂蜜是蜜蜂的主要能源物质,蜂巢中缺乏贮蜜会导致蜂群死亡;花粉是蜜蜂的结构物质,缺乏花粉会影响蜜蜂的生长发育。
工蜂羽化后不久就开始食用花粉,5日龄时其花粉消耗达到最高点,主要用于咽下腺、脂肪体和体内器官的发育。到10~14日龄时,工蜂完成了哺育职能并转向野外职能后,其对花粉蛋白质的需求急剧减少,主要食物成分变成碳水化合物。在其28天的寿命内,每只工蜂平均消耗约100mg花粉。从幼虫到羽化成虫,培育一只工蜂大约需要120~145mg花粉。一个强壮的蜂群一年内大约可培育15万~20万条幼虫,再加上成年蜂的消耗,估计全年需要30~45kg花粉。
蜜蜂主要从花蜜中获取碳水化合物,并通过添加自身分泌物将花蜜转化为以葡萄糖为主要成分的蜂蜜,供蜂群长期食用。在中国北方越冬期,一个蜂群约需消耗20~30kg蜂蜜,而在活动期约需消耗40kg。一年内,一个蜂群至少需要60~70kg蜂蜜。通常情况下,蜜蜂对蔗糖的偏好超过葡萄糖和果糖以及它们的混合糖浆。蔗糖或以蔗糖为主的糖浆对蜜蜂具有吸引力。
社会生活
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昆虫,蜂群是蜜蜂生活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一个蜂群通常由一只蜂王、几千到几万只工蜂,以及繁殖期的几百到上千只雄蜂组成。三种蜜蜂形态各异、功能不同,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互相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性群体。其中的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群体而独立生存。
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都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通常一个蜂群由一只蜂王、数百只雄蜂和数万只工蜂组成。蜂王是二倍体雌性,是蜂群中唯一能够正常产卵的雌性蜜蜂。性成熟的蜂王通常在数次交配飞行中与多只雄蜂交配,之后将雄蜂的精子储存在贮精囊中,并在需要时使用贮精囊中的精子进行受精,产生受精卵。蜂王还具有管理和维持蜂群正常发展的职能,在蜂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强壮的蜂王是蜂群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雄蜂是单倍体雄性,在正常蜂群中的数量较少。性成熟的雄蜂通常会与其他蜂群的蜂王进行婚飞,提供精液后立即死亡。雄蜂通常在蜜源季大量成熟,而在冬季蜂群中几乎不会出现雄蜂。健康强壮的雄蜂是维持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蜂是二倍体雌性,但其繁殖器官发育不完全,一般不具备产卵能力。工蜂是蜂群中的主要成员,数量众多,且数量随着蜂群发展状况和季节变化而变化。工蜂的形态结构也因其职能不同而有所差异。工蜂需要完成采集花粉、花蜜、树胶和水等资源的任务,其附肢特化形成花粉刷或花粉梳。工蜂无需交配,同时需要保卫蜂群,其生殖器官特化成尾端的螫刺。工蜂在蜂群中进行劳动分工,如采集蜂、哺育蜂和防御蜂等,采集蜂在采集花粉的过程中也完成了植物的授粉。
活动行为
飞行活动是蜜蜂巢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采集、交配、分蜂、迁居、认巢和排泄等。在飞行时,蜜蜂每侧的前翅和后翅一起动作,每分钟扑动超过2.5万次,飞行最高时速可达40km。但当风速达到每小时24km时,蜜蜂就不能持久飞行。为了减少阻力,蜜蜂在逆风飞行时常贴近地面飞行。蜜蜂的飞行范围在蜜粉源充足时通常不超过2km,而在蜜粉源稀少或缺乏时可达8~10km。
认巢飞行是指工蜂辨认蜂巢位置的飞翔活动,多发生在低日龄的工蜂身上。自然分蜂后,新分出的蜂群在新巢安定或蜂巢移位后,外勤工蜂也会进行认巢飞行。爽身飞行是指工蜂在出巢飞行过程中排出粪便的行为。健康的蜜蜂从不在巢内排便。在蜜蜂活动季节,外勤蜂的排便通常在采集飞行途中完成,而内勤蜂和早春的越冬蜂则通过爽身飞行的方式排便。第一次爽身飞行的日龄为工蜂4~5日龄,蜂王4~6日龄,雄蜂6~7日龄。
闹巢多发生在晴暖的午后,大批工蜂涌出巢门。从事这项活动的工蜂头朝向巢门飞翔,时高时低,或在蜂巢周围盘旋,盘旋的范围逐渐扩大,以便逐步识别蜂巢周围的环境。每群新蜂在喧闹一阵后,纷纷归巢并安静下来。
蜂王一生中,除了交尾(即交配)、自然分蜂和蜂群迁逃之外,几乎从不飞出蜂巢。
交流行为
蜜蜂是社会性高度发达的昆虫,其个体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十分完善。蜜蜂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为“舞蹈”语言和外激素。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和黑小蜜蜂在信息传递上较为原始,主要依靠某些信息素来相互联系;而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信息传递方式则更加完善,除了信息素,还可以通过“舞蹈”和食物传递进行联系,其中西方蜜蜂的信息传递系统比东方蜜蜂更为复杂。
蜜蜂的舞蹈语言被称为蜂舞,是工蜂通过特定方式摆动身体来表达信息的行为。最典型的蜂舞包括圆舞、摆尾舞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新月舞,此外还有“呼呼”舞、报警舞、清洁舞和按摩舞等。
在圆舞中,蜜蜂在巢脾上以快而短的步伐在狭小的圆圈内爬行,不断改变方向,忽而向左绕圈,忽而向右绕圈。舞蹈持续时间为几秒至1分钟,然后停歇或在巢脾的其他地方继续舞蹈。
在摆尾舞中,舞蹈蜂在一侧爬行一个狭小的半圆后急转弯,直线返回起点,然后转向另一侧爬行另一个半圆,直行时伴随着腹部左右摆动。
新月舞是圆舞向摆尾舞的过渡形式。当蜜源距离增加时,舞蹈蜂的摆尾次数增多,同时新月形的两端逐渐向彼此靠近,直至转变为摆尾舞。
“呼呼”舞是蜂群表达分蜂信息的舞蹈。分蜂开始前,蜂群内少数寻找到新巢的蜜蜂会在巢脾上摆动腹部作“之”字穿行,同时振翅发声。由于舞蹈时蜜蜂发出“呼呼”声,因此称为“呼呼”舞。随着舞蹈的继续,越来越多的蜜蜂加入舞蹈,直到整个蜂群骚动起来,然后蜂拥而出,结成分蜂团。
报警舞是传递中毒信息的舞蹈。当采集蜂中毒或采集到有毒蜜粉源时,它们回到巢内后会在巢脾上沿螺旋线或不规则“之”字形快速跑动,同时腹部剧烈左右颤动。报警舞能够阻止其他工蜂出巢采集。随着有毒花蜜在巢内扩散,参与舞蹈的蜜蜂增多,促使蜂群的采集活动停止。经过2~3小时后,蜂群的采集活动恢复正常。
清洁舞是蜜蜂表达请求帮助清洁的信息。当蜂体上附着灰尘、毛发等异物,感觉不适时,蜜蜂便进行一系列清洁舞动作。舞蹈时,蜜蜂急速地踏动三对足,蜂体有节奏地左右摇摆和迅速上下移动,并用中足清理翅基。接收到该信息的工蜂会提供帮助,用触角触摸求助工蜂,并用上颚清理异物。此时,舞蹈蜂会停止舞蹈,安静地接受帮助。
按摩舞是蜜蜂帮助有问题工蜂恢复的一种行为。当出现问题的工蜂在巢脾上将头部垂下时,旁边的工蜂会用触角和上颚进行触摸,拉扯其中足和后足,并清理触角。按摩舞多发生于夏秋季,但在早春将受冻的蜜蜂放在巢门前时,也会出现这种行为。
营巢行为
蜜蜂具有营巢行为,其巢脾完全由自身蜡腺分泌的蜂蜡建造,垂直于地面,两面都有六角形巢房。
蜜蜂在选择营巢地点时首先会考虑蜜源的丰富程度和小气候环境的适宜性,然后再选择适宜的营巢场所,如洞穴、岩壁、树干、草茎等。蜂巢由单个脾或平行排列的多个脾组成,是蜂群育子、贮存花粉和蜜的地方,也是蜜蜂在巢内活动的场所。
蜜蜂对营巢地点的选择非常严格,要求蜜源丰富、小气候适宜、目标显著、飞行路线通畅。因此,野生蜂群通常会选择位于南向山麓或山腰的地方,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避日晒、防风雨、冬暖夏凉的条件,同时也能躲避敌害的侵扰。孤岩和独立的树是它们最喜欢营巢的目标。在密林茂竹的地方,由于环境相对封闭,蜜蜂一般不会选择营巢。
不同种的蜜蜂,其营巢场所不同。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和黑小蜜蜂都在露天营巢,整个蜂巢只有一片巢脾,并通过整群蜜蜂包裹巢脾的方式维持巢温。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则在洞穴中营巢,其蜂巢由若干片巢脾组成,这使得蜂巢内部环境更稳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此外,大蜜蜂和黑大蜜蜂的工蜂房和雄蜂房没有区别;小蜜蜂和黑小蜜蜂的工蜂房和雄蜂房已有一定区别;而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工蜂房和雄蜂房则有明显区别。
节律行为
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和黑小蜜蜂都有季节性迁飞的习性;东方蜜蜂只有在遭受不良环境严重干扰时(如长期缺乏蜜源或巢虫危害严重)才会迁飞;而西方蜜蜂则几乎不发生迁飞。
采集行为
蜂群主要采集花蜜、花粉、水和树脂树胶等。采集蜜蜂多为壮年蜂和老年蜂,只有在蜜粉源丰富的季节,较低日龄的工蜂才会提前参加采集活动。参与花蜜采集的工蜂的日龄范围较长,从5日龄开始到临近死亡。而采集花粉的工蜂通常是绒毛较多的壮年蜂,而采集水和树脂树胶的工蜂则多为老年蜂。
在蜂群大量采集花蜜之前,通常只有少数侦察蜂会寻找蜜粉源,并在巢内以舞蹈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同群的其他工蜂。根据蜜粉源的丰富程度,决定动员采集蜂的数量。这种蜂群采集的特性有利于提高蜂群的采集效率。
蜜蜂在采集花蜜时,会将吻伸入花朵的蜜腺,然后将涎液从涎道吐到花蜜中。接着,它们会用中唇舌进行搅拌,使花蜜经由食物道、口、食窦和食管被吸入蜜囊。采蜜蜂归巢后,会将蜜汁吐出,然后分给一只或几只内勤蜂。内勤蜂接到蜜汁后,会在蜂巢内找一个不拥挤的地方,头部朝上,张开上颚,全身用力抽缩。同时,它们会拉开蜜汁,形成薄膜,以扩大水分蒸发的面积。在酿造蜂蜜时,大量的蜜蜂会扇风,增加蜂巢的通风,加快水分的蒸发。
蜜蜂将蜂蜜酿造到一定程度后,会开始寻找巢房进行贮存。它们首选子圈上部的巢房,然后逐渐扩展至边脾。确认位置后,酿蜜蜂会爬入巢房,腹面朝上,吐出蜜汁。如果巢房是空的,蜜蜂会用口器当刷子,转动头部,将蜜汁涂抹到巢房壁上,以增加蒸发面积。如果巢房内已有部分蜜蜂,则直接将蜜汁注入其中。
防御行为
蜜蜂的蜂群中约有不到0.5%的蜜蜂充当守卫蜂,负责防御动物、其他昆虫和其他蜂群的蜜蜂。轻微的扰动就会使守卫蜂进入防御状态,表现为前足抬升、触角外展。当防御行为被激发时,守卫蜂会张开下颚,伸展翅膀,似乎准备起飞,并发出嗡嗡的报警声。振动、气味、快速移动以及黑色物体都能引发它们的防御行为并导致其蜇刺入侵者。守卫蜂会弯曲腹部,用末端的刺针刺入来犯者的皮肤,刺针上的小倒钩会牢牢勾住皮肤。守卫蜂飞走后,刺针会留在来犯者的皮肤上,因为一部分内脏也随同刺针一起脱落,导致蜜蜂无法存活。在刺针与蜜蜂身体分离时,刺针上的小倒钩刚刚刺穿皮肤表面,几秒钟后,刺针上的神经节仍能活动,控制刺针上的肌肉继续收缩,将刺针进一步扎入皮肤深处,并将蜂毒注入来犯者体内。
蜜蜂蜇刺后,刺针会迅速释放挥发性的报警信息素,这种气味会留在伤口附近,告知周围其他蜜蜂入侵者的位置,吸引其他蜜蜂继续前来攻击来犯者,并释放更多的报警气味,从而产生链式反应,导致数秒内大量蜜蜂攻击敌人。同时,蜇刺后的蜜蜂继续在周围飞行,发出警报声,进一步激活其他守卫蜂的防御行为。
生长繁殖
蜜蜂是全变态昆虫,蜂群中包括蜂王、工蜂和雄蜂,这三种类型的蜜蜂被称为三型蜂。三型蜂都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蜂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繁殖方式
交尾
处女王与雄蜂的交尾是在飞行中进行的,因此被称为婚飞。处女王的交尾最早发生于6日龄,最迟在13日龄,大部分发生在8~9日龄。当处女王在巢内准备婚飞时,周围会有一簇工蜂围绕着她,显得非常兴奋,且数量逐渐增加。在处女王与巢门之间形成一排蜜蜂,同时一些工蜂聚集在巢门口,举腹发出气味。处女王在工蜂的簇拥下出巢婚飞。如果处女王在巢门口犹豫或返回,工蜂会加以阻拦,直到她进行婚飞。这时,蜂群的正常活动几乎停止。有时会看到一小批工蜂陪同处女王起飞。处女王起飞后,聚集在巢口的工蜂继续发出气味,吸引处女王返巢,以免她误投他处。交尾与婚飞不仅是蜂王和雄蜂的活动,而是蜂群整体的行为。
蜂王的交尾通常发生在午后2至4时,外界气温需高于20℃,且无风或微风。气候越好,雄蜂越多,对交尾就越有利。
蜂王交尾后返回蜂巢时,螫针腔常常拖带一小段白色物质,称为“交尾标志”。工蜂会兴奋地追着蜂王,用上颚将“交尾标志”拉出。蜂王与雄蜂的交尾非常短暂,交尾结束时雄蜂即死去,精液被存入阴道和输卵管内。蜂王归巢后,会进行腹部弯曲动作,阴道闭合,输卵管肌肉收缩,精液则被挤入受精囊。然而,大部分精液会外溢,形成丝状物排出阴道口。处女王通常在第一次婚飞时进行交尾,交尾范围可达10km以外。处女王一次婚飞可以连续与几只雄蜂交配,也可以多次重复婚飞。产卵后,终生不再交配。精子储存在受精囊中,可供蜂王一生产卵之用。
产卵
蜂王在交尾后2~3天即开始产卵,重复交尾14小时后便可产卵。通常情况下,每个巢房产一粒卵,在工蜂房和王台中产下受精卵,而在雄蜂房中产下未受精卵。当巢房相对缺少时,蜂王也可在同一巢房内重复产卵。蜂王产卵时,总是从蜜蜂集中的巢脾开始,这些巢脾一般集中在蜂巢中心位置,然后向左右扩展。在一张巢脾中,产卵范围呈椭圆形,中央巢脾的产卵圈最大,两侧巢脾依次减小。整体来看,整个蜂巢的产卵区呈球体。
一只优良的蜂王在蜂群强壮的情况下,一年产卵可达20万粒。
生长发育
卵期
卵在蜂王的卵巢内发育成熟后,由蜂王产在巢房中。新产出的卵外侧被覆有黏性分泌物,使卵的细端粘在巢房底部中央位置,卵呈直立姿势,较粗的一端朝向巢房口,这一端是蜜蜂幼虫的头部。卵产出后即进入发育状态,所需温度条件为32~35℃。数小时后,卵开始卵裂,逐渐形成胚胎,卵内的胚胎经过3天发育孵化为幼虫。蜜蜂的卵无论是否受精都能发育,受精卵发育成雌性蜂,而未受精卵发育成雄性蜂。
幼虫期
刚孵化的幼虫形如新月,体型较小,平卧于巢房底部。幼虫经过五个生长阶段或龄期,每经过一个龄期便蜕一次表皮,虫体迅速生长,第五次蜕皮后化成蛹。三型蜂幼虫在发育的不同阶段所得到的食物不同。3日龄以前的幼虫,不论哪一型的蜂,工蜂都以蜂王浆饲喂;3日龄后的工蜂和雄蜂幼虫则被饲喂蜂蜜和花粉的混合物,而蜂王幼虫在整个发育期都被饲喂蜂王浆。正是这些食物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发育成不同的蜂型。
工蜂幼虫孵化后的第6天末,工蜂用蜂蜡将巢房口封上,房盖上有许多微小的孔,是幼虫和蛹呼吸空气的通道。封盖后的幼虫停止取食,吐丝作茧,逐渐由仰卧转为伸直,将头部朝向巢房口,静止不动,开始向蛹期过渡。
封盖的幼虫和蛹统称为封盖子,其中大部分为封盖子的巢脾称为封盖子脾或蛹脾。工蜂蛹的封盖略有突出,整个封盖子脾看起来比较平整。雄蜂蛹则封盖凸起,且巢房较大。
蛹期
封盖后的幼虫经过1天后便进入前蛹期。从卵开始计算约在第11天,进行第5次蜕皮,转化为蛹。
蛹期主要是对内部器官进行改造和分化,形成成蜂的各种器官。逐渐呈现出头、胸、腹三部分,附肢也显露出来,颜色由乳白色逐步加深。发育成熟的蛹脱下蛹壳,咬破巢房封盖,羽化为成蜂。
蜜蜂的翅在出房前才发育完好。蛹发育成熟后,开始活动,咬开巢房盖并羽化出房,茧衣留在巢房壁上。
成虫期
刚出房的蜜蜂外骨骼较软,体表的绒毛十分柔嫩,体色较浅。不久外骨骼即硬化,四翅伸直,体内各种器官逐渐发育成熟。雄蜂的寿命较长,一般为3-5个月,但在交尾后死亡。蜂王的寿命通常长达几年。工蜂的寿命,除越冬外,正常情况下为5个星期左右。
下级分类
一般认为,蜜蜂属下分6个种,即大蜜蜂(Apis dorsata)、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小蜜蜂(Apis florea)、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等。然而,有些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除了上述6个种之外,还应该包括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作为蜜蜂属的1个独立种。
而在国际上,根据生物物种名录(COL)和整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蜜蜂属被分为8个种。除了前面提到的7个种之外,还有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也被包含在内。本词条采用的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标准:
人工养殖
养殖品种
在蜜蜂属中,能够人工饲养的主要有两种蜜蜂: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它们是属于蜜蜂科的两个不同物种,在野外和人工饲养中分别形成了多个亚种或品种。
意大利蜂:养蜂生产中最主要的品种之一,在500万群西方蜜蜂中,意大利蜂和以意蜂血统为主的蜂群约占80%。在中国的养蜂生产中,其也是主要品种之一,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本地意蜂(又称中国意蜂)、意大利境内的意大利蜂、美国的意大利蜂、澳大利亚的意蜂等。由于本地意蜂长途转地饲养的规模大,导致了对蜂王交配的难度增加,进而造成了意大利蜂种性的严重混杂和退化,因此已经基本被淘汰。而意大利境内的意大利蜂、美国的意大利蜂和澳大利亚的意蜂的王浆生产性能较差,产蜜力也因蜂王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差异。
卡尼鄂拉蜂:于20世纪70年代初引入中国,其特点是采集力强,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越冬性能好,对饲料的利用率高,但其产育力较弱,泌浆能力差,因此,中国北方的蜂场更倾向于养殖卡尼鄂拉蜂。
东北黑蜂:饲养于中国东北的北部地区,集中于黑龙江东部的饶河虎林一带,在当地已有近一个世纪的饲养历史。东北黑蜂是中俄罗斯蜂(欧洲黑蜂的一个地理宗)和卡尼鄂拉蜂的过渡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混有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的血统。其个体大小及体形与卡尼鄂拉蜂相似,蜂王大多为褐色,其第2~3腹节背板具黄褐色环带,少数蜂王为黑色;工蜂为黑色,少数个体第2~3腹节背板上具黄褐色斑;雄蜂为黑色。该品种具有产育力较强,春季群势发展较快,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越冬性能好,盗性弱等特点。
新疆黑蜂:又称伊犁黑蜂,集中分布于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该品种是 20世纪初由俄罗斯传入中国的中俄罗斯蜂,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与欧洲黑蜂相同,但已基本混杂。
乌克兰蜂:属于黑色蜂种,蜂王、工蜂、雄蜂均为黑色。该品种具有性情温和,耐寒力强,繁殖力强,能维持大群,采蜜力较强,采胶力弱,蜜房封盖混型,育虫节律陡等特点。
浙农大1号意蜂品种:三型蜂的毛色呈淡黄色,但它们的体色之间略有差异;蜂王的腹部背板呈淡黄色,工蜂的背板第2~5节呈黄色,而第6节为黑色,雄蜂的腹部背板呈金黄色,并带有黑色斑点。该品种具有王浆产量高、采蜜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性情温驯、抗病力强等优点。
喀(阡)黑环系:采用喀尔巴阡蜂作为育种素材,经过11年的集团选育、单群全同胞交配选育和单群自体投精选育三个阶段培育而成的品种。其蜂王为黑色,并带有棕褐色环带,工蜂和雄蜂为全黑色。这一品种具有适应性较强的特点,擅长保存群体实力,潜力积累较大,配合力广泛的特点;既可以与集团繁育的喀(阡)蜂组配以生产种,又能与意蜂、高蜂、卡蜂等组配以生产优良的杂交种。
养殖技术
蜂场的建立
养蜂场主要应包括养蜂用具、放蜂场地、仓库、越冬室等。
蜂箱是饲养和管理蜂群的主要工具,要求蜂箱内能保持适当的温湿度,既有良好的绝缘性,又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应选用坚固耐用、质轻、不易变形的木材来制作蜂箱。
越冬室的温湿度必须按规定保持相对稳定,温度宜保持在0~2℃,最高不可超过4℃;而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应控制在75%~80%,这样有利于蜂群安全越冬。此外,越冬室应设有进气筒和出气筒,进行适当的通风,以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并排出蜜蜂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输入新鲜空气。
蜂群的建立
根据饲养地区的蜜源、气候、饲养方式和饲养目的来选择适宜的蜂种。如果当地有主要蜜源和辅助蜜源,冬季短且温暖潮湿,主要采用定地饲养,并以产浆为主要目的,可以选择意大利蜂。如果以转地饲养为主,兼顾产蜜和产浆,可以选择意卡单交种或卡意单交种。
如果主要蜜源花期较早,冬季长而寒冷,春季短,并以定地饲养和产蜜为主要目的,可以选择卡尼鄂拉蜂或卡意单交种。如果当地位于山区,有零星蜜源,但夏秋季有众多的胡蜂等敌害,以产蜜和农作物授粉为目的,可以选择中华蜜蜂。而北方寒冷地区可以选择东北黑蜂。
场地的选择
在不同的养蜂季节,蜂场的选址有不同的要求。在蜂群繁殖和生产季节,蜂场附近2km以内需要有一种以上的主要蜜源,并且蜜源和花粉的供应情况要良好。从有利于蜜蜂采集的角度来看,蜂场离蜜源植物越近越好,但如果蜜源植物需要喷洒杀虫农药,蜂场应设在离蜜源植物50~100m的地方,以减少蜜蜂中毒的风险。
在蜜蜂越冬期,蜂场应设在无蜜源的地方,因为零星的蜜源植物会诱使蜜蜂外出采集,刺激蜂王产卵,而在气温和饲料不利于蜂群代谢的情况下,这会影响越冬效果。蜂场附近要有清洁的水源供蜜蜂使用,但蜂场前面不可紧靠水库、湖泊、大河。场地要求平坦且干燥,以确保蜂群的健康和安全。
蜂群的饲喂
蜜蜂生存所需的主要饲料是蜂蜜和花粉。在蜜粉源丰富的季节,蜜蜂能够自行采集食物并储存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当外界缺乏蜜源或在越冬前,需要对蜂群进行补饲,以保证其正常的生活和繁殖。饲喂时应选择优质蜂蜜或优质白糖作为替代品。不得使用来路不明的蜂蜜、甘露蜜以及红糖、散包土糖、馆糖等。
蜂花粉是蜜蜂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如果粉源不足,蜂王产卵量会下降,幼虫发育也会不良。在繁殖期,如果外界缺乏粉源,就需要为蜂群补充花粉。最常用的补喂方法是使用上一年贮备的花粉脾,或将由脱粉器收集的花粉粒干燥保存后用来喂蜂,或购买蜂花粉进行喂养。
疾病的防治
以中华蜜蜂为例,主要病敌害是中囊病、欧腐病和巢虫。中囊病的发病特点是大部分大日龄幼虫死于封盖后,出现“花子”和“尖头”现象,往往弱群发病,蜂群群势显著下降;欧腐病是由蜂房蜜蜂球菌感染导致的蜜蜂幼虫病害,突出特点是大部分幼虫在封盖前死亡,蜂群中长期只见卵、虫,不见封盖子;巢虫一般是指蜡螟的幼虫,又称“绵虫”,其会破坏巢脾,危害蜂群中的封盖子脾,3~4日龄幼虫还会造成蜜蜂的蛹和幼虫死亡,使受害的巢房内蜂蛹不能封盖形成“白头蛹”,最终蜂群弃巢而逃。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打造良好的群势;提高蜂王质量;养成良好的饲养习惯,做好卫生清理;做好消毒工作,每年使用浓盐水或5%石灰水浸泡或刷洗蜂具,养殖期间常用的蜂具也要彻底消毒杀菌;及时喂水;采用对症的药物进行防治等。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作为生态环境中重要的授粉昆虫,蜜蜂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通过提供授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食物供应等,确保生态圈的平衡和健康。由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局限性,蜜蜂成为最佳的授粉媒介,可以显著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全球大约90%的开花植物和75%的作物需要蜜蜂授粉。在农业生产中,蜜蜂授粉的经济效益巨大。2006~2008年间,36种主要作物的蜜蜂授粉年均价值相当于中国农业总产值的12.30%。
在自然环境中,蜜蜂还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指示昆虫。通过个体的高死亡率或花粉、花蜜中有毒物质的残留,蜜蜂可以指示环境污染状况,显示出环境质量的变化。
经济价值
蜜蜂在采集和存储资源的同时,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宝贵的蜂产品,如蜂蜜、蜂王浆、蜂蜡、蜂花粉、蜂胶、蜂毒、蜂蛹和幼虫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中国的养蜂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多年稳居世界首位,蜂蜜产业在中国的分布极为广泛。2020年,中国蜂蜜产量达45.8万吨,其中主要产区包括河南(6.9万吨)、四川(6.3万吨)、浙江(5万吨)、广西(2.6万吨)和广东(2.6万吨)。2021年,中国的蜂蜜产量为45万吨,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蜡和蜂胶等蜂产品的总产值突破了300亿元。
相关文化
传说故事
云南保山傣族地区流传着一个关于蜜蜂的传说。相传佛祖诞生之前,世界上没有蜜蜂。有一对夫妻生了一男一女,夫妻俩对他们姐弟百般疼爱。有一天,这姐弟俩不知道为何争论了起来。弟弟说:“你信不信?我死了之后再投生,要当佛祖。”姐姐说:“我就不信,你投生之后若能当佛祖,我投生后我就用我的大便来敬你。”过了好多年,弟弟死了重新投生,长大后果然成为佛祖。姐姐死了之后,投生变成蜜蜂。人们把蜂蜜里的渣子煮成蜡,做成蜡条,拿去供奉给佛祖,这也是供奉蜡条的由来。
文化记载
中国有许多关于蜜蜂的成语,多是贬义,如蜂趋蚁附、招蜂引蝶等,但蜜蜂在中国文化中却是勤劳的象征。
古代文人也多有关于蜜蜂的诗句,如唐代李商隐以《蜂》为题,写道:“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