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又称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西汉汉武帝刘彻把其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在西汉以前有月氏、匈奴占领,后来汉武帝在姑臧设立武威郡,归属凉州。
简介
南北朝以前的“
凉州”,不仅仅是今天的甘肃武威市
凉州区,以后则仅指甘肃武威。
曹魏以前凉州的范围大概为今天的甘肃省全境,自曹魏至南北朝则指甘肃
河西地区,南北朝以后则仅指甘肃武威。自汉朝建郡以来,“凉州”的名字换了多次,有时叫“
武威”,有时叫“
姑臧”,有时叫“西凉”,有时叫“
前凉”……,其疆域,也时
大时小。最大时,把大半个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到周围几省,史称“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见《京师为张轨歌》,《
诗纪》四十三作《凉州大马歌》: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
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汉末三国时凉州军阀
董卓(后为
李傕)率领的
西凉军(西凉政府军)和
马腾(后为
马超)、
韩遂率领的西凉军(西凉
起义军),曾纵横大半个中国,无人能敌,后均败于内斗。
历史沿革
先秦
约7500~4000年前,从
武威的磨嘴子、
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
海藏寺的
齐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
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先民就在此
繁衍生息,主要是游牧部落。
夏商时期(约前2070~前1046),在夏商时期,
雍州、凉州地处的犬戎的
势力范围,河西走廊为
西戎的驻地,西戎首领行使
司法权,因为是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场所不固定。
西周(前1046),
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西周,此地为北羌、马羌、西戎占据,此地游牧经济向
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 但
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马羌、西戎是中国最古老的几个强悍嗜血部落,雄踞西北长达几个世纪。西周时中国分为
九州,此地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东周时期(前770),
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此地为雍州属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雍州,禹贡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尔雅的释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确的史载。黑水即张掖
黑河 ,或谓即
党河 ,或谓即大通河 ,诸说不一,是中国
古九州之一。
秦朝
嬴政初年(前221),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始皇帝建立
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帝国。雍州的这部分土地为月氏驻
牧地,随畜移徙,与
匈奴同俗,此处是月氏人的属地,亦称月支、禺知的属地,隶属于雍州,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武威与敦煌地区,实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两汉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
霍去病击败匈奴,为显示
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西汉政府在原
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占领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击败匈奴,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境内置武威郡隶属
凉州刺史部,领
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
媪围、苍松、宣威共10县,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东汉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6月,武威郡隶属于雍州,领14县,为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媪围、宣威、仓松、鹯阴、祖厉、显美、左骑千人官。
魏晋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十月,重置凉州,辖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县,武威郡领姑臧、宣威、武威、揟次、仓松、显美、
骊靬、祖厉、休屠、鸾鸟、扑■、张掖、鹯阴、媪围共14县。
西晋初,隶属凉州,辖姑臧、宣威、揟次、昌松、显美、骊靬、番和7县。
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五月,张寔建立前凉,建元
永安,设置凉州、河州、沙州、
定州、商州和
秦州共6州。武威郡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仓松、显美、骊靬、鹯阴、番禾9县。
南北朝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吕光改元太安,定都姑臧,史称后凉。后凉辖武威等26郡,武威郡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7县。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正月,河西
鲜卑族秃发乌孤自称
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
西平王,建元太初,建都
西平(今青海西宁),是为南凉。晋安帝
义熙四年(408年)十一月,
秃发傉檀称
凉王,都城移至姑臧,置武威郡等14郡及
邯川护军。武威郡隶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共7县。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段业创建北凉,置有凉、秦、沙3州。武威郡隶属秦州,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国西凉,以汉人一万户
侨置会稽、广夏2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3郡。武威郡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
太武帝拓跋焘亲征河西,灭北凉,据河西,境内仍为武威郡,属凉州,武威郡领林中、襄城2县。凉州治所林中。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灭
北魏,据凉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广武5郡。武威郡领姑臧、林中、襄城、显美4县。北周世宗孝闵帝二年(558年),置
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统武威、广武2郡。武威郡领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宁、广城、鄣和燕支共8县。
隋朝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
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
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
唐朝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
李渊所灭。唐朝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
凉州都督府。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
陇右道。武威郡属凉州,辖治范围仍沿用
隋朝建置。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公元764年,武威被
吐蕃占据。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汉人
张议潮占据河西、
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武威凉州。
五代宋代
后梁开平二年(908),
六谷蕃部温末派人到后梁进贡, 其首领杜论悉加、 杜论心被封为
左领军卫将军 同正,苏论乞禄为
右领军卫将军同正,之后六谷蕃部分裂成许多部族聚落,凉州人民始终忠于
北宋王朝。
宋朝
咸平元年(998), 六谷蕃部在吐蕃瓦解后在河西凉州逐渐形成,
六谷部是凉州附近以阳妃谷为主的六个山谷聚落,是宋朝初年河西吐蕃的主要活动势力。凉州富庶六谷部自然觊觎已久,但六谷部始终忠于北宋王朝。
宋史记载:“凉州地饶
五谷,尤宜麦稻,岁无旱涝之虞”。
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辖管
西凉府,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和嘉麟5县。
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从此,河西属西夏版图。仁宗
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属甘肃军司(治甘州)辖。其下所置史无记载。
元朝
元朝至元七年(1226),七月
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攻占西凉府,元朝至元八年(1227),元朝灭西夏,凉州这块西夏的宝地西都又一次易主给了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去逝,凉州分封给了成吉思汗的孙子窝阔台次子西凉王阔端,治所凉州。
元朝
开庆四年(1247),元朝西凉王阔端忍辱负重,放弃汗位,以
汗国名义颁发诏书, 亲派助手多达那布将军为金子使者和女儿萨日朗一起前去邀请西藏高僧萨班来
凉州会谈。 吐蕃高僧接受了邀请, 并说服众僧族人,毅然率侄儿
八思巴和那多吉等僧人赴凉州与阔端举行了举世瞩目的“
凉州会盟”。从此将西藏纳入了
中国版图。
元朝至元九年(1272),阔端之子
只必帖木儿在西凉府城北三十里筑新城,元世祖赐名
永昌府(今凉州区
永昌镇)。
后设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属永昌路。至元十年(1273),置
小河滩城(今
民勤县城)。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
回鹘高昌王纽林的斤率部北征,留居永昌府,建王府。其王陵遗址有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大元敕赐追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铭传世,元朝
司法制度在
汉律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
元至元
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
西凉府为州。永昌路属
甘肃行省,辖领
西凉州和
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
明朝
明朝洪武五年(1372),五月明
朱元璋的
征西将军冯胜于凉州永昌大败元军后,又攻克
亦集乃(
额济纳)路,甘肃遂告平定,凉州这块被外族统治了344年的土地终于纳入的汉族的统治,纳入了明朝版图,置西凉州,治所凉州。凉州从此又有了新的生命。
明朝洪武九年(1376),十月西凉州改
凉州卫,治所武威,后置临河卫(今
民勤县)。将其并入陕西布政使司,属陕西都司,后属陕西
行都司,实施
军事化管理。
明朝洪武十年(1377),凉州都指挥
濮英增修凉州城。凉州千户江亨防守和戎,改和戎为
古浪并筑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沙门
志满募修凉州大云寺,正统二年至四年,政府在凉州城东南隅修凉州卫儒学并扩建
文庙。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
朱元璋的第十四子
肃王朱楧,就藩于甘州,仅四年,朱元璋死,建文元年(1399年)迁至兰州,这为凉州退出
甘肃省首府奠定了基础,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冬继任肃王被
李自成杀害,占河西诸州。如肃王朱楧就藩甘凉州,屯兵河西,李自成怎能顺利灭明朝,对此继任肃王付出了生命和整个明朝的代价。
明朝正统三年(1438),六月设古浪
守御千户所。正统十年(1445),二月英宗颁赐凉州大藏经一部。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凉州海藏寺、重修扩建莲花山。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部将
贺锦占领古浪、凉州。
清朝
清朝顺治元年(1644),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将凉州纳入清朝版图,清朝初袭明制,置
甘肃巡抚,驻甘州卫。顺治五年,迁往兰州。(1646)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烧杀淫掠,屠戮城池,相对南方,凉州显得安全许多。
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甘肃巡抚由甘州移驻凉州,雍正二年改卫为府。康熙元年,移驻凉州卫,后亦改府。康熙五年,又回兰州,又改驻
陇西。康熙十九年,再回兰州。
康熙四十三年(1704),凉庄道
武廷适在凉州创建成章书院(乾隆十二年改为天梯书院),明清两代武威学风浓厚,虽没出过状元,但明清两代武威共出54位进士,武威学风有“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朗朗甲秦陇”之美誉。
清朝雍正二年(1724),撤凉州卫、
镇番卫、
永昌卫, 分别设
武威县、 镇番县、
永昌县; 撤古浪守御千 户所,置
古浪县;撤
庄浪卫,置
平番县,并设庄浪厅。同时,置
凉州府,辖武威、永昌、 民勤、 古浪、
永登 五 县及庄浪厅,府治武威县。
清朝乾隆二年(1737),旗兵驻防凉州,筑
满城(凉州区炮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凉州府隶属于陕甘
总督府,陕甘
总督衙门移驻
兰州府。陕甘分治,将原明
肃王府作为甘肃省衙门的驻地,兰州以此开府建省,从此兰州成为甘肃的行政中心。武威逐渐被兰州取代成为西北的军政中心就在这个时期。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纪晓岚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途经凉州,镇守凉州武将田耕野,在此期间晓岚纪在凉州也留下很多
墨宝、匾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书需要,将其从新疆召回,途经凉州,由于其喜爱肉食,盛赞凉州肉食。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于陕甘刀客与当地
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九月钦差大臣、总督
林则徐遣戍新疆,途经古浪、武威,作《
次韵答陈子茂德培》一诗,并留下许多珍贵墨宝、
匾额,盛赞西北的大好河山。
清朝同治十年(1871),清朝重臣
左宗棠(左老)进驻甘肃,(1872)年马占鳌年降清,任左宗棠马队三旗督带,同年
清廷尚在争论讨伐
阿古柏之事,左宗棠率师进驻兰州,准备收复新疆,在此期间左老游历凉州,左老在凉州也留下很多墨宝、匾额,盛赞凉州美食。(1875) 年陇右著名学者
李铭汉创办雍凉书院。
清光绪二十年(1894),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淮军屡战屡败,
朝议起用
湘军。1895年正月中旬甘肃
按察使魏光焘率凉州人为主的武威军(
甘军)8营(一说为6营)2哨出关,对海城清末凉州街景发动第四次反攻未克,但予敌重创,后武威军编入
武卫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侵略联军犯北京,武威军联合义和
团民阻击
八国联军。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宣统三年(1911)乡民齐振鹭、陆
富基领导数千农民拥进武威县城,要求减免税收。他们捣毁警岗,攻入县署,捣毁总警绅王佐才等人的房屋。官署派军警镇压。抗税斗争失败后,陆富基被杀,齐振鹭外逃。齐振鹭二次发动抗暴斗争失败,被杀于武威城内大什字,凉州始终忠于朝廷。
现代
中华民国时期(1910),10月先废府、州,设道。武威、永昌、 镇番、 古浪、 平番、 张掖、
东乐、
山丹、抚彝9县属
甘凉道。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又废道设
行政督察区,治所武威。凉州城东北一两英里之外的
大清国军队要塞。
中华民国时期(1911),毕业于
爱丁堡大学的
旅行家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考察中国西部,途经凉州,为古老的凉州拍摄下了极其珍贵的照片,并记录了凉州的很多资料,对于而今了解清末凉州的建筑格局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
中华民国时期(1912),12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省境又划分为宁夏、 西宁、 兰山、 泾原、 渭川、 甘凉、 安肃、 七道。 凉州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
外蒙古西南边、宁夏,(1913)置
河西道,次年改为甘凉道,凉州属于甘凉道,治所凉州。
中华民国时期(1914),02月甘肃省
高等审判厅在甘凉道设立第五高等审判厅及附设
地方审判厅驻武威县,管辖甘凉道第一、二审案件,这时武威成为河西司法的主要驻地。
中华民国时期(1927),05月23日清晨5时20分,武威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
地震烈度为11度,
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位于古浪县(北纬37.6度,东经102.6度),地震波及甘肃、青海、陕西等地,武威、古浪等地破坏极为严重,大地震造成武威死亡共4万余人。使得古老的武威在无助中哭泣,将这座世界的千年古城仅剩的辉煌,彻底的毁掉,而后的人祸更是肆无忌惮,造成了古城非古。
中华民国时期(1928), 06月13日国民革命军突袭凉州
镇守使马廷勷住所,占领镇守使衙门,马仓皇出逃。7月21日,马卷土重来,攻陷凉州城,进行大屠杀、大焚掠,雄伟的凉州北城门楼被烧毁,史称“
凉州事变”。
中华民国时期(1934), 全省陆续设立行政督察区。 1936年7月1日, 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 辖武威、 民乐、民勤、永昌、山丹、张掖、
临泽、古浪8县,治所武威。同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挺进河西,西路军
总指挥为徐向前元帅,相继在
马步青盘踞的核心武威市古浪干柴洼、武威四十里堡与国民党马步芳部展开激战,开始了悲壮的河西之行。
历史地位
凉州在
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要研究
中国文化,你不可以绕过凉州。如:
西域佛教传入中原时,凉州是极其关键的一站,佛光西来,自此扩散,才有后来的格局;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就在凉州住过十七年,他对中国
汉文化的了解,就是在凉州完成的。至今,他那个著名的焚不烂的舌头(全世界唯一一个舌舍利子)还埋在凉州(甘肃省
武威市
凉州区鸠摩罗什寺内),接受着历代过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国的建筑,那就更绕不开凉州了,北京西安等旧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头,就是凉州……总之,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其发祥地就在凉州。
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里,有许多相应的证据。
区划
凉州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凉州治所
陇县,在今甘肃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曹魏移治
姑臧县,在今甘肃
武威市凉州区,辖境相当于今甘肃、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凉州所辖郡国:
陇西郡、
汉阳郡、
武都郡、
金城郡、
安定郡、
北地郡、
武威郡、
张掖郡、
酒泉郡、
敦煌郡、
张掖属国、居延
属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
前凉(
张寔)、西凉(
李暠)、
后凉(吕光)、
南凉(
秃发乌孤)、
北凉(
沮渠蒙逊,一说为
段业)及隋末唐初的
大凉(
李轨),都曾在凉州建立政权。
地理位置
凉州的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接兰州,西通新疆,山脉
前隔,沙漠后绕,“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古浪峡被称为
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最窄处宽仅数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是,就留下了许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杨门女将,征西夏时,到古浪峡,走投无路,跳崖自尽,留下了“十二寡妇滴泪崖”的传说。西路军在水泉堡绣花庙和马家军打过一战,死伤惨重,徐向前的西路军还没走到张掖就被马步芳的骑兵全部歼灭,在兰州
高台,手下的四个得力军长全部被
铆钉定死在
沙枣树上,徐向前最后只剩100人左右,偷偷跑到青海。可见西北铁骑的彪悍,凶狠、残忍,是有着
西凉铁骑优秀血统的,
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吴金海和黄韬去我家,路过古浪峡时,他们不由得惊叹:难怪西路军受挫,这儿,只要架挺机枪,就很难过去。的确,那是条狭长的走廊,峭壁千仞,势若
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窜。整个凉州,西边是祁连山,东边是腾格里和
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间便是地理书上的“
河西走廊”。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
丝绸之路的咽喉。
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凉州便成为丝路重镇和经济交流的都会,同时也决定了其深厚的
文化积淀。凉州自古多安定。古谣云:“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凉州百姓爱好和平,从不排外,能忍辱负重,讲究“吃亏是福”,商贾往来,从不欺凌,渐成
经济文化重镇,在唐代,就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