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禅寺,原名长庆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工业路西南侧,怡山山麓,邻近福州大学,始建于唐代,宋、元、明屡经兴废。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现占地6万多平方米。
历史沿革
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建冲虚观祀之,后废。
唐
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两年后改名清禅寺,又改延寿寺。
五代后唐长兴年间(930~933 年),周王
王延钧奏请更名“长庆寺”。
清光绪二年至十七年间(1878~1891年),微妙禅师募款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疆经楼等主体建筑。
民国三十年(1941年)九月三日,日本侵略军从福州撤出时,日机轰炸福州,西禅寺中弹6枚,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方丈室4处倒塌。后由寺监证亮、梵辉及各僧众募捐修复。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禅寺曾遭受破坏,佛像均毁。
1979年,省、市决定开放西禅寺,爱国侨僧谈辉、清禅、达贤和华侨李光前、李成义父子,以及郑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鹤年、郭鹤举等均捐款修复各殿堂,并在藏经楼东侧建玉佛楼。
1986年, 新加坡双林寺住持谈禅法师等又捐资修建高67米,共13层的“报恩塔”。建在寺后东侧,1990 年建成。
建筑格局
西禅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耗资400余万元。西禅寺共有四进,呈明清时代风格,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主体建筑,此外还有明远阁、客堂、方丈室、念佛堂、禅堂、钟楼、鼓楼、斋堂等,大小共建36座。寺里供奉有释迦牟尼、啊弥陀佛、迦叶尊者、十八罗汉、地藏王菩萨、文殊、普贤、伽蓝神、韦驮等。慈航普济(观音阁)奉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分别供于寺内大殿内。
主要景点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规模比鼓山涌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有铁塔长灯。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长3.7米,为全国最大的玉佛。大雄宝殿大柱刻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怡山,溯当年初辟
荆榛,七井泉源通
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应迦陵。”署名“三品卿衔
候补道淡水
林维源敬题”。殿后通向法堂前庭。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主要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木架构,重檐歇山顶。法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木构架,重檐歇山顶。藏经楼为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内有八个高3米、宽2.24米、厚0.53米的钦颁御赐藏经橱。最胜觉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封火墙,门墙上嵌有《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墓志。大雄宝殿后侧庭院中尚存一棵胸围2.59米的宋代荔枝树,门前两旁旧有木塔,1925年改为铁塔,上装电灯,称之为“铁塔天灯”。法堂后侧有唐慧稜禅师墓塔和清乐说禅师墓塔。
玉佛楼
玉佛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侨胞捐赠。一在楼下,坐佛,身高2.3米,为释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楼上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迎牟尼卧像,居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新建的报恩塔塔高67米,15层。塔内设8厅,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飞檐,屹立突兀,为国内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筑一座罗汉阁,塑有500罗汉。
藏经楼
藏经楼内藏有雪庵禅师朱底金字百寿屏,清康熙御笔的《
药师经》,刺血缮写的《
法华经》、《
楞严经》等。寺内名胜古迹甚多,有传说梁代王霸升天之冲虚观及白龟吐泉遗址,有唐开山祖懒安禅师《塔内真身记》石碑、唐慧稜禅师塔、唐七星井、弘一放生池碑,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抗金名相李纲,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迹。
宋荔
西禅寺现存最古老的1株宋荔,在法堂的前庭右侧,树高7米,胸径2. 5米,冠幅直径6米,是目前国内已知胸径最大的荔枝树。该树树干内已朽空,只剩下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而枝叶依然繁茂,粗干则双臂难搂,标名“宋荔古遇”。1997年之后又开始开花结果。对峙在左的1株唐代慧稜禅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访谒时,题咏一绝: “百柱堂空观动后,千年象教话当时。西禅会得四来意,引向前庭看荔枝。”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据宋代淳熙年间梁克家《三山志》载:怡山是“飞凤落羊”的一块福地,炼丹士王霸曾在此修道,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丹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蝉蜕而去”,羽化成仙,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祠纪念。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登城楼,见王霸住所上空有五色彩祥云汇聚,于是就在原址上建冲虚观祀之。
文化活动
据《西禅荔枝谱》记载: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谓之蛀核,皆小实也”,每年从小暑至末伏皆有。“怡山啖荔”成为福州人的时尚。自唐以来时人争相品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品荔,留下许多轶事和诗词。现西禅寺仍年年举办荔枝会,名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怡山吃荔”成为韵事。放生池附近有一座明远阁,就是历代名家应邀品荔吟唱的所在。其中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莘田的“荔支风点佛龛灯”传世,广布佳话。1937年,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啖荔后留下七绝一首,其中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的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全国佛教协会会长
赵朴初首次
访谒时,题咏一绝:“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文物古迹
西禅寺内文物古迹还有南朝梁代王霸升天之冲虚观及白龟吐泉遗址,唐开山祖师大安禅师塔内真身记石碑,唐慧稜禅师塔,唐七星井(原有7口,尚存1口,深15米,口径3米),弘一大师放生池碑,雪庵禅师朱地金字百寿屏等。存经有清康熙御笔的《药师经》,刺血缮写的《法华经)、《楞严经》等。
相关诗文
宋李纲、明黄道周都曾在西禅寺留有诗篇。
李纲《西禅寺中斗车堂》诗曰:
杰阁雄楼香需间,佳辰良夜共踦攀。
斗回高柄临华栋,月涌清光出远山。
急景行将悲腕晚,此身难得到宽闲。
世间百虑何时了,且对金樽一解颜。
黄道周《宿怡山招提》诗曰:
路折城西地已幽,寒云更绕寺门流。
深林何处堆黄叶,老被无心任白头。
山近重阳常欲雨,人经多难易悲愁。
偶然坐觉蒲团隐,谁拟闲身几日留。
林杰的《登怡山王霸上升处绝句》云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
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
周朴的《前题》云:
王君上升处,信宿古居前,皂筻即须朽,白龟应亦全。
云间犹一日,尘里已千年。碧色增如黛,今时惟可仙。
相关人物
大安禅师,又称懒安,福建福清县人,据寺内保存来的唐代碑刻《塔内真身记》载,大安法师是在黄檗山出家,24岁时在浦城县乾元寺受戒,后至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又在湖南沩山居住30年,接任沩山密印寺住持。兴建西禅寺时,大安回到怡山,从者甚众。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赐其号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和开元藏经给西禅寺。在大安禅师的住持下,西禅寺有僧三千人,规模宏大。大安圆寂后,谥号圆智大师,骨葬于楞伽山(今祭酒岭),塔内有唐刻《塔内真身记》石碑。1953年,《塔内真身记》出土,现这一珍贵文物珍藏在西禅寺客堂,成为研究早期西禅寺历史的珍贵史料。
慧稜法师,俗姓孙,杭州盐官(今嘉兴海宁)人。在苏州通玄寺出家,曾到雪峰义存禅师门下参学三十年。后梁开平三年,任西禅寺住持,当时有僧侣1700人。慧稜曾在法堂前后种植4株荔枝,现尚存西边一株,成为千年古物。后唐长兴三年慧稜圆寂后,葬于怡山丈室后。今寺内尚存慧稜禅师纪念塔及林文盛撰写的碑记,为西禅寺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微妙禅师,又名耀源,福建仙游县人。他15岁在西禅寺出家,后到涌泉寺清修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禅寺时,见殿堂废圯,大雄宝殿的三宝佛头戴斗笠以遮风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禅寺。清光绪二年(1876年),他赴京诸经,清光绪皇帝赐《龙藏》一部,清康熙皇帝御书《药师经》一部。随后,微妙又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泰国及台湾等地募款。回国后主持新建了藏经阁,重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今天西禅寺的规模和格局。应部分华侨的请求,微妙禅师在寺内寄园旁修建了一座妈祖宫(又称天后宫),供奉妈祖神像。民国十七年(1928年),住持智水、监院证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园阁一座,开辟寄园和放生池。微妙禅师之徒贤慧、性慧在新加坡建双林寺,其规模与西禅寺略同,为海外最大寺庙。另外,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普陀寺等都是西禅寺的厩院,并派僧师常住管理。西禅寺现存数座建筑物中,有不少清代台湾同胞所留的遗迹。
文物保护
1961年,西禅寺被公布为第一批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寺围墙外50米。
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西禅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
1983年,西禅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西禅寺位于福建省
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工业路西南侧,怡山
山麓,邻近福州大学。
门票
成人票:20元
学生票:10元
开放时间
全年 7:00-18:00 下午4:30停止入园
交通信息
地铁:乘坐地铁4号线至凤凰池站,出站后步行约17分钟即可到达。
驾车或打车:直接导航至西禅古寺即可。
公交:乘14、27、33、38、39、64、74、91、96、97、112、113、123、128、165、307、观光2号线等公交车在西禅寺站下车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