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注

唐朝大臣

郑注(?-835年),本姓鱼,冒姓郑氏。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东)人。唐朝大臣。

人物生平
出身贫寒
郑注本姓鱼,冒为郑,时号“鱼郑”,人称“水族”。郑注出身贫寒,相貌丑陋,不能远视,任官以前,靠医术维生,飘荡于江湖。
元和十三年(818年) ,郑注到了襄阳。当时襄阳节度使李愬患有痿病,郑注使用偏方,为李愬“煮黄金,服一刀圭” ,李愬服用后,十分见效,因而厚遇之,署其为节度衙推。后李愬移镇徐州,郑注也随同前往,又任以职事,凡军政之事,李愬都与他参决。他也很有才干, “与愬筹谋,未尝不中其意” 。郑注因医术受到李愬的重用,故招致了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说他“专作威福” 。
当时宦官王守澄为徐州监军,闻知此事后也,怨恨郑注,便告诉李愬,欲除掉他。李愬极言郑注是奇才,天下难得。李愬即令郑注拜见监军。起初,王守澄还有些勉强,可是一与郑注交谈后,见他“机辩纵衡” ,所说的符合自己的心意,于是马上把他请入内室,促膝交谈、相见恨晚。第二天,王守澄即对李愬说: “确实如您所说,真是奇才啊。 ”从此,郑注经常出入王守澄门下,关系很融洽。李愬署他为巡官,得以列于宾席之中。
参与朝政
元和十五年(820),王守澄调任内职,郑注随之到了京师。不久,王守澄与陈弘志等宦官弑杀唐宪宗,拥立太子李恒为帝,即唐穆宗。王守澄专枢密使之职,并将郑注引入朝中,“穆宗待之亦厚”。王守澄非常器重郑注,两人常常是“言必通夕”。郑注依靠王守澄的权势,交结朝臣,“数年之后,达僚权臣,争凑其门”。后来,他又在山东、京西诸军做幕僚,历任卫佐、评事、御史,又检校库部郎中,为昭义节度副使。
唐文宗即位后,王守澄有翊戴之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太和五年(831),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剪除宦官京兆尹王璠将密谋泄露给郑注,守澄也因获悉此谋,即令军吏豆卢著诬告申锡与漳王谋反,因此,宋申锡被贬,致使文宗谋除宦官的计划也破产了。
太和七年(833)九月,侍御史李款见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遂于阁内弹奏郑注罪行。守澄将郑注匿于右军,保护起来。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守澄不和,厌恶郑注,左军将李弘楚与韦元素定计:诈称中尉有病,召郑注前来治病,乘机擒而杖杀。可是郑注来后,口若悬河,侃侃而谈,韦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李弘楚再三示意,韦元素皆不理睬,最后“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宰相王涯扣压了李款的奏疏,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同年十二月,唐文宗患了风疾,口不能言。经王守澄引荐,郑注得以给文宗治病。唐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剂,很见效,于是,郑注得到了唐文宗的宠幸。
太和八年(834)九月,郑注总结了自己治病的经验,奏上《药方》一卷。唐文宗于浴堂门召见郑注,还咨询富国之术,郑注建议恢复榷茶政策。榷茶是一种征收茶税、管制茶叶生产、取得专利的措施,其方法是“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当时饮茶盛行,茶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郑注建议通过榷茶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文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宰相王涯兼榷茶使,并赐给郑注锦彩若干。
唐文宗喜欢诗文,曾读杜甫诗《曲江辞》,其中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知道天宝以前曲江沿岸有楼台行宫府署等,心里很羡慕。郑注猜知文宗想在曲江建造亭榭宫室。太和九年(835)正月,郑注上言秦中有灾,应兴工役以禳灾。经郑注上言,文宗以此为由,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并修造了紫云楼、彩霞亭等。郑注让公卿在堤上列舍,使唐文宗大为欢喜。
四月,唐文宗任命郑注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郑注受任以后,遂举荐仓部员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虽然李款以前曾弹劾过郑注的罪过,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认为“加臣之罪,虽于理而无辜;在款之诚,乃事君而尽节”。
九月,郑注擢为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唐文宗亲自于九仙门召见,并当面赐以告身。从此,郑注得以充任近侍,深受唐文宗倚重。
扩张势力
取得了唐文宗的宠爱信赖后,郑注便为所欲为,卖官射利,贪赃违法,贿赂公行,不避人耳目。他死后,度支籍其家产,得绢百余万匹,他物称是。他在善和里修建的府第,飞庑复壁,莫有人能相比。同时,郑注又勾结京师轻薄亡命之徒和各地方镇将吏,常在家中聚会,以张声势。在朝内,郑注出入神策军中,无人敢问。与宦官王守澄昼夜密语,人莫能知。
后来,郑注和李训把持了朝政,一唱一合,日夜在文帝面前议论治国方针。声称:“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开陈方略,如指诸掌。”唐文宗受其迷惑,弥加信任。因而,郑注与李训“二人相挟,朝夕计议,所言于上无不从,声势烜赫。注多在禁中,或时休沐,宾客填门,赂遗山积。”而且,以亲疏聘退大臣朝士,随爱好破坏朝政法规,“权震大下”。
为壮大势力,郑注拉帮结派。其中,王涯、李训等人都是他安插在左右的主要成员。与此同时,郑注排除异己,公报私仇,凡对自己有一点不满者,必致于死地而后快。
郑注把李训提为要职后,宰相李德裕反对,极言李训邪,不宜为侍臣,与郑注、王守澄相对抗。李德裕遭到郑注等人的仇视后,经常受排挤。郑注得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李德裕不和后,便推举李宗闽为宰相,迫使李德裕大权失落,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宰相路隋上言,为李德裕说情,由此,郑注对路隋怀恨在心,上奏唐文宗,将路隋排挤出朝,充镇海节度使。郑注求任两省官,宰相李宗闵认为不可,郑注就在唐文宗面前倍加诋毁李宗闵。因此,李宗闵贬为明州刺史,再贬为处州长史。
郑注不仅利用权势连逐三相,即使平日与自已有毫发之怨的人也不放过。如郑注诬陷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是李宗闵私党,分别贬为淮南监军、西川监军和河东监军。侍御史李甘反对郑注为相,被贬为封州司马;户部侍郎李钰因曾经说过郑注*邪,被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因说过郑注以医药奉君、被贬为阆州刺史;史言“贬逐无虚日,班列殆空。”
助帝除宦
唐文宗时,尚书右丞、同平章事宋申锡与御史中承宇文鼎受密诏诛杀郑注,派京兆尹王璠掩捕其党。王璠泄密,被郑注和王守澄获悉。郑注令神策都虞侯豆卢著诬告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李凑为皇帝,唐文宗情以为真,立刻命王守澄捕捉豆卢著。结果,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不久怀冤而死。参预者晏敬则等人有的被诛,有的流放,百余人皆遭迫害。自宋申锡获罪后,宦官势力更加猖獗,唐文宗悔恨不已。
当时,唐文宗嫉恶宦官专权,欲尽诛宦官,但此事难与将相明言。郑注深知唐文宗的心意,并“屡见密计”,还引荐李训相助。文宗以为郑注、李训皆经王守澄所引荐,与之会谋事,不至于引起宦官的怀疑,遂推心置腹,担心事密告于郑注。于是“遂以诛宦官为己任,两人相挟,朝夕计议,所言于上无不从,声势烜赫”,外人也只知郑注与李训“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与上有密谋也”。
郑注与李训密谋剪灭宦官,先是利用了宦官内部的派别及其矛盾,右神策中尉王守澄和左领军将军仇士良不和,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王守澄权力,又出谋以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以虚名夺其实权,进行分化瓦解,然后分而治之,诛杀了大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等,又设计酖杀了宦官头子王守澄。
自取灭亡
为了将宦官一网打尽,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地近京师,京兆三辅之一,是一个军事要镇。
郑注赴镇前,曾与李训约定:到藩镇后,即选拔数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怀揣利斧,作为亲兵。李训与郑注约定,将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浐水附近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浐水送葬,郑注即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命亲兵以斧砍杀宦官,“使无遗类”。
李训虽凭借郑注得幸,但忌妒郑注权势大过自己,决定自己铲除宦官,不让郑注抢功,然后再杀掉郑注。李训便于私党另定计谋,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派亲信王行瑜、王璠各处其镇,募壮士为部曲,并去用金吾、台府吏卒提前动手,演出了唐代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李训失败后,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军洗除李训私党,控制了唐文宗和京城。在凤翔镇的郑注闻知李训已开始了行动,随即率五百名亲兵火速赶往京师援助。当郑注一行人马行至扶风县境时,听说李训已经失败,即返回凤翔。
仇士良等人派人携带文宗的密敕授予凤翔监军张仲清,命令他诛除郑注。张仲清疑惧不知所措。押牙李叔和劝张仲清说:“我以您的名义用好言好语召来郑注,然后设计退下他的亲兵,在坐席把他杀死,叛乱即刻就可平定!”张仲清同意,于是,设下伏兵等待郑注。郑注依恃他的亲兵,因而也不怀疑,径直进入凤翔城来见张仲清。李叔和把郑注的亲兵引到门外予以款待,只有郑注和几个随从进入监军使院。郑注刚刚喝完茶,被李叔和抽刀斩首。随即关闭外门,全部诛杀郑注的亲兵。于是,张仲清出示唐文宗的密敕,向将士宣布。接着,杀死郑注的家眷,以及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人和他们的同党,总共一千多人。这时,朝廷还不知道郑注已经被杀,丁卯(二十六日),唐文宗被迫下诏,免去郑注的职务和爵位,命令与凤翔邻近的藩镇按兵不动,观察凤翔城中的动静。同时,任命左神策大将军陈君奕为凤翔节度使。戊辰(二十七日)夜晚,张仲清派李叔和等人前往京城献上郑注的首级,朝廷命挂在兴安门上示众。事后,朝廷查抄郑注的家产,得绢一百万匹。
历史评价
李愬:实奇才也。
王守澄:诚如公言,实奇士也。
刘昫:①训、注天资狂妄,偷合苟容,至于经略谋猷,无可称者。②训、注奸伪,血颓象魏。非时乏贤,君迷倒置。
宋祁、欧阳修: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王涯暗沓,舒元舆险而轻,邀幸天功,宁不殆哉!……《传》曰:“国将亡,天与之乱人。”若训等持腐株支大厦之颠,天下为寒心竖毛,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为阉谒所乘,天果厌唐德哉!
司马光:训、注小人,穷奸究险,为取将相。
尚宛甫:“训、注虽谲进,然乱贼人人得诛;举世畏宦官,训、注独舍生诛之,使其谋成,则武、宣、懿三宗必无复废立之事。”
王夫之:“文宗耻为弑君之宦竖所立,恶其专横而畏其害己也,旦夕思讨之,四顾而求托其腹心,乃擢宋申锡为相,谋之不克,申锡以死,祸及懿亲,而更倚李训、郑注、王涯、舒元舆以致廿露之变。申锡之浅躁,物望不归;训、注则无赖小人,繇宦竖以进,倾危显著,可畏而不可狎;涯、元舆又贪浊之鄙夫也。”
王鸣盛:“李愬目郑注为奇士,其实训、注皆奇士,特奇功不成耳。……训本挟奇进,及权在己,锐意去恶,欲先诛宦竖,乃复河湟,攘却回鹘吐蕃,归河朔诸镇,志大如此,非奇士乎?……即使本欲揽权,假公济私,脱令具功得成,乱本拔矣。天不祚唐,俾王叔文一不成,训、注再不成,以至于不可救,而训、注固未可深责。传中讥其诡谲贪沓,皆空底无指实处。……诋讥之词,安知非沿当日史官曲笔。千载而下,于训、注但当惜之,不当复恶之。”
俾王叔文一不成,训、注再不成,以至不可救,而训、注固未可深责。”
蔡东藩:李训、郑注,皆小人耳。小人安能成大事。
史书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