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是“镇江三山”中名气最大的一座。金山历史悠久,有不少古诗赞美于它。
地理位置
金山位于
镇江市西北,海拔43.7米,占地面积41.6公顷。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古代金山原是屹立于
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
美芙蓉”之称誉。
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原为扬子江中的一个岛屿,由于“大江东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
主要景点
金山名胜古迹甚多,俯拾皆是。玲珑秀丽的
慈寿塔立于金山西北山巅之上,高30米,和整个金山及
金山寺配合的恰到好处,仿佛把这座山都拔高了。
砖木结构的塔,上下通行,每一层八面都有走廊和栏杆,八面通风,面面有景,层层风光不一样,宋代
王安石诗云:“数重楼枕层层叫,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再如楞枷台、妙高台、观音阁、法海洞、古仙人洞、古白龙洞等名胜古迹,皆依山旁势凿岩而建,构思神巧,令人赞叹建筑者的神奇智慧和高超艺术。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
张船山《
十六日雪中渡江》云:“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醇酒暗消
京口雪,大帆平压
海门潮。扬州灯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将金山比为一朵美丽的
莲花。
天下第一泉又名
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
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
中泠泉曾一度迷失,后来于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补道
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
泉眼四同迭石为池,并由常镇
通海道
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
光绪年间
镇江知府
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地四十亩,开塘种植荷菱,又筑
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柳荷相映,十分秀丽。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
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
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
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常“中泠泉辩”石刻。
唐朝以来,中泠泉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唐代
评茶专家
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
后唐名士
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泉水绿如翡翠,浓似
琼浆,其醇可知。
地质地貌
“三山-金山湖”的地质地貌现象极其丰富,极其典型。在焦山-
象山一线除了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
背斜以及
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各种地层外,更能看到
长江沿江断裂的断裂面和残留在江面上背斜的北翼——焦山、松山、寥山,这对于研究长江大断裂有着独特的意义,它是长江大断裂唯一得以保存至今的物证。在
北固山,从下向上看,依次可以看到粗面
集块岩、
凝灰岩、流纹状
粗面岩等
火山喷出岩。在金山,可以看到
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在
三叠纪石灰岩中的岩浆侵入现象。在“天下第一泉”,还能看到古代曾出露在江水之中、现已上岸的岩溶上升泉。在金山湖,则可以看到
河漫滩、
边滩、鬃岗等一系列长江
堆积地貌,还能看到长江在北岸(
凹岸)的冲刷现象和在南岸(
凸岸)的堆积现象。金山湖作为一个由边滩发育后封闭而成的
河成湖,在长江中更是少见……
除此而外,作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三山”,还有着“白娘子水漫金山寺”、“
梁红玉击鼓战金兵”、“
刘备招亲”、“
焦光三诏不起”、“韩世宗大战
金兀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众多民间传说。因此,“三山-金山湖”既有众多地质
自然景观,又有富有传奇色彩的
人文景观。这里的旅游业开发较早,并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提档升级”建成
地质公园可谓锦上添花。
历史传说
金山自古更有神话、历史无数,
白蛇传中所述的《水漫金山》说的就是这里。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
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
蛇妖,为了报答书生
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
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
金山寺和尚
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
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
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
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
祭母,将母亲救出,
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白素贞千年的修行,使她比人间的女子更美,只是没有眼泪。只要集齐眼泪,她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神仙。受观音菩萨指点,白素贞为了成仙来到人间,收集人间的代表“生老病死爱恨离别”的八滴晶莹眼泪。许仙在
西湖断桥遇到一场急雨,与白素贞再度重逢,留下借伞还伞的情缘。白素贞陆续收齐七滴眼泪。这七滴眼泪,每滴眼泪背后都有一个人间至情至爱的故事。它们风吹不散,水流不融,分别应在“生老病死恨离别”之上。白素贞距离成仙已是咫尺,可她却变得更加向往人间。白素贞不能斩断情根,愈陷愈深,最终嫁与许仙为妻,并怀上孩子。屡遭天谴。
法海以斩妖除魔为名,一直要拆散许仙和白素贞,最终利用自己徒弟十天使诈,设计逼迫白素贞现出蛇形,吓死了许仙。白素贞为救许仙盗来仙草,而法海趁机劫走许仙。白素贞盗来灵芝仙草,回来却不见了许仙。她跪上金山寺求法海放了许仙,哀求不成,最终水漫金山。法海将许仙掠到心境台,让他在心镜中看到白素贞的
蛇身。许仙坦然处之,要定了素贞。法海被心魔所困,忘情绝义,想成佛,却成了魔。
历史沿革
隋代以前寂寂无名
镇江三山之中,金山名气最大。关于它的历史、文化等情况,人们的说法也丰富多彩,但有些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这里,仅依据有关史籍及诗文记载,探讨金山中唐崛起的有关情况。“伏牛”“氐父”,僻处江中。金山本来不称“金山”,东晋南朝时曾称“伏牛山”“氐父山”。《艺文类聚》卷八引南朝
山谦之《南徐州记》称:“蒜山北江中,有伏牛山。”《京口山水志》称此“伏牛山”指金山。唐代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润州”称:“氐父山,在县西北十里。晋破
苻坚,获氐贼,置此山下,因以为名。今土俗亦谓之金山。”按照这一记载,当是先有“氐父”之名,而后才有“伏牛”之名。这里是依据出处先后,把“伏牛”放在“氐父”之前。
金山在东晋南朝虽然已有“伏牛”“氐父”之名,但在当时它并不是知名山岭。例如,唐初人所撰《隋书·地理志》“江都郡”名下有“句骊山(即
高骊山)、黄鹄山(即
黄鹤山)、蒜山”,不录“伏牛”或“氐父”山,可见“伏牛”“氐父”山在南朝及隋朝并不是名山。至于它之所以并不有名,其原因从《隋书》所录看,
刘裕早年曾游息黄鹄山(见《南史·宋本纪》);
刘裕又曾在蒜山伏兵大败孙恩,为此
谢灵运等曾游蒜山作诗(见《宋书·高祖本纪》及谢灵运等人诗);
梁武帝在《舆驾东行记》中记载到高骊山。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句骊山等都与名人有联系,有一定文化底蕴。而伏牛山或氐父山都不见有著名人物游览或题咏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当是它当时位于京口市区西北七里,远离城市,本身并不高大宏伟,又处于大江之中,加上当时又远离江南至江北的航道,所以也不会有名人特地前来游览题咏,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历史也并未给它一个特别的“机遇”,让它扬名“露脸”。在这种情况下,“伏牛”“氐父”不能像今天的金山那样名列“三山”之首,闻名于世,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唐定名“金山”
从唐代中期开始,“氐父山”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被定名为“金山”,成为润州京口江边的名山。氐父山在正式被命名“金山”之前,唐人诗中未见有题咏或涉及金山的诗篇。而在氐父山被命名为金山之后,我们就看到了元和三年(808年)开始任浙西观察副使的窦庠所作七绝《登金山》,然后又看到李绅大约作于大和七年(833年)的七律《忆万岁楼望金山》(李绅在元和初年曾为浙西从事任职于润州)。其后,诗人题咏金山诗渐多,而且不乏名篇佳作。例如张祜有五律《金山寺》《金山》,许浑有五律《送僧归金山寺》,刘沧有七律《金山寺》,马戴有五律《送僧归金山寺》,杜荀鹤有五律《金山寺》,罗隐有五律《题金山僧院》,孙鲂有五律《金山寺》,韩垂有五律《金山寺》等。综观中晚唐诗人所作金山诗,从数量说略少于北固山诗,但从名篇说,却可以与北固山诗相抗衡。这些诗歌既反映了金山在中晚唐时期知名度的日益提升,同时又提升了金山的知名度。
金山作为“江中浮玉”,中唐以前是长期“养在深闺人不识”,但从中唐开始,一旦“惊艳”于世,就很快引起世人注意,很快成为名山。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外在原因,当与
唐玄宗时润州刺史
齐澣“开掘”“瓜洲新河”以后,逐渐使润州京口渡至扬州扬子津(今
扬州南)的江中主航道西移到蒜山渡至瓜洲浦有关。本来京口渡至扬州扬子津为渡江主航道之时,金山长期远离主航道,因而人们很难看到它的身影,也就不大注意它的存在。但由京口渡至扬州扬子津的主航道逐渐变为由蒜山渡至瓜洲浦之时,金山“江中浮玉”的身影就出现在这一主航道之中,很快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目光,使他们前往寻幽探胜,使得这“万古波心寺,金山名日新”(
孙鲂《题金山寺》),逐渐成为润州京口江边的名山。相形之下,京口东边江中的
焦山,虽然也是“江中浮玉”,但僻处京口至扬州的江中主航道之外,直到北宋时期才逐渐知名于世。这就是历史机遇,金山在中唐正好赶上了。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