镬耳屋

岭南传统民居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因其两边山墙顶端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防热、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民间也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也有独占鳌头之意。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因此镬耳屋也称为“锅耳屋”。

民居简介
“镬耳屋”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其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青砖(麻石)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镬耳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山墙可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
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绅方能采用,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在明清时期的广府民居中,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后来,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间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如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广州番禺区的古村落、佛山顺德的古村落就有用蠔壳砌墙的居屋。
2000年前后,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古村落的认定,建筑学界对广府民居研究的深入,古村镇文化旅游的开发,具有地域独特性的镬耳山墙才更多地走入公众视野,并慢慢成为了广府民居甚至岭南文化最显著的文化标识,“梳式布局”和“镬耳山墙”成为珠三角广府村落建筑标识。2021年4月,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外公布《东莞市农房设计通用图集》、《东莞市农民安居房乡村风貌导则》,提供了现代、广府共12种建筑风格样式。其中,广府风格为镬耳山墙、仿古青砖墙面的岭南汉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建筑类型
广府建筑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梳式布局村庄即中原地区俗称的棋盘式布局。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而镬耳状山墙在江南民居中称为“观音兜”。
广府祠堂广泛分布于今粤港澳大湾区广府民系聚居的区域。唐宋时期,大量中原移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南迁徙,他们越过大庾岭,经珠玑巷南下珠江三角洲,开村居住,繁衍生息。这些“聚族而居”的村庄,一般会按姓氏系别修纂族谱,如果条件许可还会修建祠堂。明代时,广东共出了6355名举人、889名进士,其中出自广州府者就占据了半壁江山,有举人3090人、进士457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的广府人极力修谱建祠,广府地区也由此出现了建祠堂的高峰,后来镬耳山墙也开始大量出现。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建筑的一道绮丽风景。如果说围龙屋承载了客家人坚韧的文化心脉和生存意志,镬耳屋则显现了广府人千年来独到的哲学思维与文化隐喻。镬耳屋并非是单纯的物理空间和情景塑形,而是广府文化独有的价值填充。镬耳屋是广府人构建的“诗意的栖居”,是自我外在空间的展开。从物理空间上看,镬耳墙的功能很直观、很现实:防风、防晒、防盗、防火,所以称之为“封火墙”。但镬耳墙一旦进入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其物理意义立即发生转换,成为高大上的现实隐喻,成为特定的空间词汇。
大旗头村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北偏西2公里处,是岭南规模最大镬耳屋古建筑群,大旗头的建筑密集而整齐,是珠三角流域广府民居当中最为常见的建筑格局,在清代的粤中比较常见,称为“梳式布局”。村落顺坡而建、背山面水,村落前方开放、背面封闭,如此形态的村落形态舒展、格局严整,并将宗族门面的祠堂修于正前方,气势十足。
广府建筑镬耳屋的山墙是圆弧曲线形构造,镬耳端宽度部分为山墙总宽度的1/3,镬耳顶端高于建筑正脊1米以上。镬耳墙不单是装饰作用,还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作用相同:一是做封火墙之用;二是透风导流,便于屋面散热;三是镬耳墙高于瓦屋面,能够遮挡西晒的光热。据岭南当地学者研究,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发生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意义之说。
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广府建筑大有不同,主要体现在镬耳端山墙的宽度、高度、风格形式、使用材料等方面。客家建筑顶端山墙高度与广府建筑差别较大,山墙顶端高出正脊的高度通常小于1米,宽度则有大有小。在风格形式方面,客家建筑的镬耳墙用于客家围屋东西两端房屋的山墙,墙端盘头造型比较简单,只起装饰作用,做封火墙的效果较差。使用材料方面,客家建筑镬耳墙多采用卵石三合土墙基,上部多采用夯土墙体或秆根泥砖墙体,少量用青砖墙体,并且在外立面设置监视孔和防匪射击孔。
潮汕建筑
潮汕建筑镬耳屋的山墙镬耳端宽度一般为山墙总宽度的1/5,次要房屋山墙镬耳端宽度一般为山墙总宽度的1/7,与广府建筑相比要窄一些,镬耳山墙顶端稍高于房屋正脊。在风格形式方面,潮汕建筑镬耳端山墙的装饰灰塑造型及线条,比客家建筑镬耳墙要繁琐复杂,山墙面先用草根灰做底起线条造型,再用纸筋灰做造型线条面层装饰。潮汕建筑镬耳墙的下部墙根多采用红砂岩墙体,少量会用卵石三合土墙根,上部多采用夯土墙体或青砖墙体,夯土墙厚度只有25~35cm,比客家建筑镬耳墙的夯土厚度薄。
建筑文化
建筑起源
镬耳屋源起无明确的定论。传说明朝时珠江三角洲一带出过一位名叫梁储的帝师,他告老还乡时,依依不舍的皇帝问老师有何要求,梁储奏请皇上准其在家乡建一间仿照皇家建筑式样的房子,用于怀念皇上。
鉴于梁储曾为父亲和自已担任过老师,更是耿耿无私的忠臣,皇帝准了梁储的奏请。梁太师于是在家乡建造了这种略似皇宫但又具岭南民居特色的镬耳大屋。
这种古建筑的镬耳确实颇像明朝文官的官帽,因而存载着明代的建筑印记与文化信息。最早是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资格享受这种镬耳屋,体现出一种激励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内涵。按照传说和习俗,镬耳屋的修造必须遵循祠规、族谱所拟定的标准、样式、尺寸。有功名、有官位、有名望的家族才能依照品级高低、财富多寡建立高低不一的镬耳墙,否则即为名不副实。
建筑特点
镬耳屋的封火墙又称“鳌头墙”,是为“独占鳌头”;前高后低,层递而上,是为“步步高升”;天井两侧两排厢房,俗称“双登带”;行列之间,以青石板路铺就,一路向上,是为“青云直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堂皇雄伟的建筑也慢慢平民化起来,但也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条件拥有这样的豪宅,所谓“千两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这又融合了衣食丰足和独占鳌头的双重涵意。
镬耳屋的山墙基本为黑色。这应是取自于五行上的南方属火,而黑色属水,水能克火,借用黑色的水来镇南方之火的意象。
从风水上讲,中国山墙分五种,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状。镬耳为金形山墙,金生水,水克火,具镇火作用。
镬耳屋最常见的塑形、雕刻是龙、鳌、牛、水草。两头翘起、昂首向天的龙船脊,象征家族身份的高贵。镬耳墙形似鳌头,既有独占鳌头的寓意,也有以水克火的现实功能。
屋顶中间一般都雕刻有风水牛,属于镇水神兽。水草纹饰既有防火的功利考量,还体现了上善若水、均衡协和的愿景。
这些广府村落的古老大屋,两侧上高高耸起的封火墙,做成乡村灶头炒菜用的大铁镬耳朵形状,最原始的功用是阻止火势恶化,体现了善良的人文关怀。因为昔日农村,到处禾秆成堆,蔗壳满目,当火势难遏时,风一吹就会祸上他家瓦头。
因此大多镬耳屋山墙均用双层砖砌成,内藏空气层,做到对内隔热散气,对外防火避灾,并且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并祸及邻居。
镬耳山墙最直接的功能则是可遮挡太阳直射,减少屋内的闷热。而高高的镬耳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令家居清凉如水。另外,镬耳山墙上的窗户窄窄地高开,既能防盗,又可避免北风直吹,还有避免“散气”、“漏财”的作用。
高大的广府镬耳屋,墙头嵌以砖雕,饰以花虫鸟兽,人物传说等彩画,为沉寂的墙壁添上蓬勃的生命气息和艺术活力。这些布满镬耳的屋顶和四周的龙、牛、水草,都具有典型的岭南亲水文化内涵,体现了绵承千年的传统艺术和古老的信仰。
建筑价值
镬耳屋的建造同样属于社会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力关系、交流目的、居用策略。镬耳墙不仅具有优越性,还具有支配力,是传统等级制度的深层次隐喻。按照传说和习俗,镬耳屋的修造必须遵循祠规、族谱所拟定的标准、样式、尺寸。有功名、有官位、有名望的家族才能依照品级高低、财富多寡建立高低不一的镬耳墙,否则即为名不副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镬耳屋无疑是社群、族群相互之间的权力转型形式。
镬耳墙既是一种自我认同,是维护身份、保有公共性称谓与社会评价的物理标准。镬耳屋的塑形、雕刻多涉及几种动物和植物,最常见的是龙、鳌、牛、水草。昂首向天的龙船脊,避开了僭越皇权的政治、法律风险,但却隐喻、象征着家族身份的高贵和龙行大海的傲然霸气。鳌,又名鳌龙,属于传统文化中龙的一大种属。镬耳墙形似鳌头,既有独占鳌头的心理期待,也有以水克火的现实功能。
镬耳屋建筑有些专名颇值得玩味。如封火墙又称“鳌头墙”,是为“独占鳌头”;前高后低,层递而上,是为“步步高升”;天井两侧两排厢房,俗称“双登带”;行列之间,以青石板路铺就,一路向上,是为“青云直上”。这些显性的语词后,还有大量的隐形义理,表达了祖先对后代子孙的殷切期许。实际上,镬耳屋不仅是一种具象的物质再现,也是一种思想结构的呈现,是广府文化抽象思维的具体表征,是组织、表达自我存在的动态构图。是对后代子孙耕读传家、光宗耀祖的心理激励。
结构布局
镬耳屋的内部格局是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的肌理,三间两廊式合院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延续,只是因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而发生了变化。“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
“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刻意营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不但较于闭塞自封的北方建筑更显开放,而且还拧开了一道实用的阀门:一方面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靠着廊庑连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绝风雨、遮挡阳光的作用。当然,有的镬耳屋的间数不止如此。开间越多意味着等级越高,这自然与先民的等级观念相关。
代表性建筑群
广州
广州沙湾古镇
沙湾古镇,位于广州番禺区南部,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长盛不衰。全镇现存以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沙湾古镇何氏家族自明朝以来,考取进士以上有四十六位,进士以下不计其数,任职中央及地方官吏大臣人数在广东省排名第一。沙湾古镇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广东音乐之乡)、中国龙狮之乡、中国鱼灯艺术之乡、中国文化旅游名镇、中国兰花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名镇、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人文历史类)、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旅游特色镇等荣誉称号,是广州市知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
大岭村是具有800余年历史的广府水乡村落,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部。保留了大量传统街巷特色,村中布局的文塔、祠堂、庭院、镬耳大屋等不同建筑形制的古民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大岭村历史上总共考中过1位探花、34位进士以及53位举人,走出的九品以上官员有100多人。2007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是广州市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村落。近年来,先后获得广东、广州名村,广东省、广州市首批旅游和文化特色村,广州市首个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广东省定特色精品村创建对象和区乡村振兴典范等殊荣。
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
黄埔村是典型广府宗族村落,即黄埔古港所在地,早在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民居多采用梳式布局,镬耳山墙、博古脊都保留着清代的风貌。村中各个姓氏的子孙都涌现出一批举人、进士,近代更涌现出一批在出类拔萃的人物:身兼三国公使的胡璇泽、著名的外交家梁诚、铁路专家胡栋朝、孙中山护法舰长冯肇宪等等,使黄埔村成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典型侨乡。
广州市白云区南岗村
在流溪河畔江高镇南岗村,是600多年前,周姓始祖柏庄迁来此地开基立籍,统一规划屋宇庭院,建设青砖镬耳屋群。南岗村人才辈出,自明朝以来走出了明代进士周信夫、周乐轩,乾隆时代提督林蜚日,嘉庆进士周日新及其曾孙光绪进士周汝钧。周汝钧参与京师强学书局的发起成立,最终促成了北京大学的创立。
广州市天河区猎德村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中的猎德村开村于北宋时期,有着900多年历史,现今村内仍然可以看到重建过的镬耳屋、广府祠堂群、石板街、荷塘、鼓楼等岭南水乡特色建筑。猎德西村李姓先祖在宋代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另外,梁氏宗祠、林氏宗祠和麦氏宗祠的重建碑记也都记载了其先祖从北方南迁的历程。宋元明清年间,猎德村曾出过多名进士、举人、秀才。其中,清朝共有2名进士、2名解元、9名举人和86名秀才,还有12名因军功显赫而进仕的人。
广州市荔湾区泮塘五约
泮塘五约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广府古村,位于广州市荔湾湖和荔枝湾涌的夹角处,是保存完整的清朝聚落形态的古村。村中古建筑有敦本堂、三官庙、五约亭、皞遐书社书院等。泮塘五约多为李、黄两大姓氏,敦本堂为李氏宗祠,为村内仅存完整的祠堂,为镬耳山墙、青砖立面、花岗岩石基的广府传统建筑。
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
小洲村是广府水乡村落,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从元朝开村,明初简姓从河南新乡迁到小洲村聚居至今。因保留有完整水乡格局,小洲村获得“北有周庄,南有瀛洲”的说法。明清时期的众多宗祠与民居建筑还较完整的保留在其中。行走在麻石巷中,不时就遇见一座青砖花岗石脚墙,抬头是镬耳山墙与博古脊勾勒的天际线。
广州市黄埔区深井古村
深井古村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始建于南宋,南宋时期抗元名将凌震任广州都统,其后人迁居至此,现在村民多是宋末元初名将凌震后裔。村中出了不少有功名的人物,仅在清朝,已知的文武进士就有5名。美食有广府名菜“深井烧鹅”,“趁墟”是广府文化一种古老的习俗。古村内保存着大量的古民居和宗祠,不仅有镬耳式青砖石脚古老大屋还有融合西方建筑元素的碉楼建筑。
广州市从化区钟楼古村
钟楼古村位于从化区太平镇,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钟楼村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后裔,耗时一年建造完成。村落形态是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村口门楼是单层镬耳山墙建筑,炮楼屋顶也是镬耳墙,硬山顶盖有素瓦,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2年,钟楼村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钟楼村见证了汉民族南迁的历史。
广州花都区资政大夫祠
花都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是广府祠堂建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107国道旁,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的文物古迹旅游景点,也是花都新八景之一,如今是广州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始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为先祖,清朝同治年间,三华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职兵部,深得朝廷赏识,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亲徐殿魁封为“资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亲徐爵魁封为“奉直大夫”。祠堂采用镬耳形火山墙和青砖为主材料建筑而成,陶塑瓦脊,五彩斑斓,墙高门阔,颇为大气。
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
塱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距今已有642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广府传统村落民居的风水布局理念与典型形态特征。朗头古村是知名的“进士村”“乡贤故里”,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旅游名村”。朗头村是一座“古建筑”博物馆,拥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近200座,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尤以镬耳屋为代表,其中炮楼、门楼共3座,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塱头古村因为明清两朝全村出了15位进士、10位举人和15位秀才,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塱头村“七子五登科”、“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的故事仍为人津津乐道。
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
港头村是一座自1358年建村,至今600余年的古村落。村落内的建筑呈现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 特色镬耳墙、灰塑、石雕,以及村内保留的文孙曾公祠、云门曾公祠、云门别墅等历史文化建筑群,为港头村赢得了“露天的岭南建筑博物馆”的盛誉。港头村在历代曾有多人中举为官,因有“五代连甲科”之盛誉,其官场盛况堪比几乎同时代的花都塱头村。
广州增城区坑贝古村落
位于广州增城的坑贝古村落,就是一处典型的广府式镬耳建筑群。坑贝村开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第一个来此落户的是一个叫毛富兴的人,他的籍贯有可能是山西。毛富兴是这支翻山越岭来到岭南的毛姓家族的第五代,他的同胞兄弟还有若干也落户增城,除了坑贝村之外,这附近还有五六条自然村也都是毛姓人的天下。村中有为了纪念南宋名臣崔与之而建的清献园纪念馆,毗邻原有的崔太师祠。
广州增城区岗埔围垄屋
中新镇坳头村岗埔村的岗埔围垄屋客家围垄屋,营造为客家传统形制,还融合了广府建筑的装饰特色,屋脊为龙船脊,屋正面山墙为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吸纳了广府水乡文化,镬耳山墙则代表了族人鼓励子孙好读书出功名的愿望。
佛山
佛山市南海区石𬒔村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石𬒔村是明朝内阁首辅梁储的故乡,梁氏后人为了纪念祖先,集资重修的梁公祠,两进三开,青砖灰瓦,镬耳山墙高耸。正门楣石额题刻描金大字“宣抚使梁公祠”,左右金蝙蝠衔黑地金漆楹联“有信梅花魁五岭 无边风月会中村”,讲述了梁氏先人越五岭经珠玑巷辗转至南海石啃中村创立基业,开枝散叶的历史。
佛山市高明区阮埇村
阮埇村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西江新城核心区一旁,历史可以追溯至元朝至正年间,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阮埇村以广府风格的镬耳屋建筑为主要代表,保存得较好的分别是阮北坊“八大家”古民居群和阮西坊古民居群,大夫区公祠,古金库、古围墙、古巷道、古书院、古私塾、古桥等,均有较高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均被列入为高明区文物保护单位。阮埇村古有“高明第一望族”之称,先后出过15名进士,48名举人,其中声名最大的当属明朝名臣区大相区大伦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大同社区
大同社区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建筑遗产丰富,特别是宗祠古建筑,风貌保存完好。大同现存宗祠7座,傅氏大宗祠、戴氏大宗祠都是花岗岩石墙脚,镬耳山墙,青砖水磨墙,盘头灰塑花卉,尽显岭南风格,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大同社区历史名人有戴鸿慈,为清代刑部尚书、军机大臣、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
骆秉章故居
清代嘉、道年间,当时在朝中任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的骆秉章带着家人迁入东华里,他曾出资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为规整美观。东华里是佛山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街道,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佛山名门的聚居地。街道两旁整整齐齐都是连绵不断的镬耳房,山墙上、屋脊上、屋檐下的精致花纹都显示了房子原来的主人非富则贵。有一种说法是,镬耳有多高,就代表住的人家有多富贵。镬耳越大,显示主人越有身份,镬耳屋是当年尊贵的象征。当年骆秉章一口气为其二儿子从伍姓人家手中买下东华里一条横巷中的八九间房子,总共540多平方米。大宅庭院深深,共有四进。东华里古建筑群保留着反映清代各时期广府民居特色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江金楼
顺德碧江金楼是晚清广府民居建筑代表,原是碧江苏家的藏书阁,清代道光23年,曾任兵部职方司官员晋赠荣禄大夫(从一品)的苏丕文荣归故里,大兴土木营造出岭南豪宅——职方第,附建书楼赋鹤楼。藏书阁的屏门、门坊、檐板、厅壁、天花藻井的木质雕饰均以真金镶贴,金碧辉煌。其中精华不只是这炫目夺眼的黄金装饰,还有那匠心独运的木雕工艺。仔细环顾四周门窗,便会发现小小的方寸之地竟然雕刻着大千世界,花鸟鱼虫,应有尽有,栩栩如生。园内还保留水磨砖、镬耳山墙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实物,独具韵味。顺德自古耕读风气盛,光碧江村就曾出了17名进士,106名以上曾中举。苏氏家族作为碧江村望族,更是人才辈出。碧江村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会苏村敦仁里,又名“延香老屋”, 是康有为出生地及幼年生活和读书处。该建筑是三间二廊布局的、带有镬耳山墙的硬山顶青砖屋,坐东北向西南,占地81平方米,面宽与进深均约为9米,檐高5.2米,总高(至镬耳山墙顶部)为7.8米。故居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田故居
李文田(1834-1895年)是顺德均安上村人。咸丰九年(1859)探花,历官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等。是近代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广府名人。李文田故居在佛山市区燎原路良巷11号,是佛山仅存的两座大型的府第建筑群之一。头进门厅、二进厅堂和三四进住宅坐南向北排列,平面呈长方形,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各建筑均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山墙,三开间通面宽10.6米,总面积约500平方米。
佛山市三水区岗头村
岗头村地处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南端,开村于南宋时期。2016年,岗头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岗头村保留了明清等时期的青砖石脚屋及镬耳屋建筑群落,有私塾院校10多间。从明、清开始,先后考中举人20余人,中进士6人,入职翰林3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梁士诒。2016年,梁士诒生祠更是获评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
岭南保留保存规模最大的镬耳屋古建筑群,坐落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古村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广府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为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它占地5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以五座祠堂和家庙为前列,前后相连、左右贯通,200多座一式的硬山顶镬耳屋坐西向东呈梳式布局,整齐划一,规模宏大。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首批国家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大旗头村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而且是岭南独一无二由慈禧太后赐建的古村落。
佛山市南海区松塘村
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的松塘村,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樵山麓下,镬耳屋群倚岗列建,百巷朝塘。2010年至今,松塘村荣获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旅游名村”等称号。在明清时期曾走出了4位翰林、6位进士,连同考中举人以及获颁优贡者近20人,是名副其实的“翰林村”。松塘村村落格局精妙,堪称广府文化活态实景的博物大观。
佛山南海区黎边村
黎边村位于狮山三水交界处,由黎西、黎东两部分组成。古村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村前十分开阔,有池塘、广场、古老的榕树;村后以小山、绿树为屏障,村巷幽幽,以石为基,呈阶梯式通向后山。黎边古村有明清古民居、祠堂、家庙、府第、书舍等,古建筑体现的是典型的岭南镬耳屋建筑风格。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黎湛枝、近代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等先贤均出自黎边村。2018年12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佛山市南海区儒溪村
儒溪村位于西樵山南麓,村落形成于南宋末年,村中余氏家族属于北宋先贤余靖的后代。随处可见古井、古榕、古祠堂、古炮楼、青石板路、青砖镬耳高墙等众多文物古迹。还有书舍学堂、楹联碑刻、广府民居建筑群,还有清乾隆年间金瓯堡名士岑怀谨故居、清光绪年间翰林学士余赞年故居、著名出版家石景宜故居。
顺德鸣石花园
顺德伦教羊额鸣石花园,是著名侨胞何鸣石先生的故居。建筑群中既有中式的“镬耳屋”,也有西式的小洋楼。生活居住区由中式的主厅及4座房屋组成,这4座房屋均为三房两廊的砖木结构,有传统的青砖镬耳大屋、趟栊、做工精致的屏风门,并设有天井、水井和厨房。镬耳屋都有高大、厚实的镬耳山墙,墙楣还饰有精致的灰塑瑞兽。
佛山黄飞鸿纪念馆
黄飞鸿纪念馆坐落在佛山祖庙的北侧,占地五千多平方米,为一座两层仿古青砖镬耳屋建筑,在这座完整展现了清代传统岭南民居风貌的合院式建筑里,从建筑构件到装饰工艺,每一件木雕、砖雕、石雕和灰塑。黄飞鸿纪念馆陈列展览的陈展面积达930多平方米,分为“佛山黄飞鸿”“电影黄飞鸿”“电视黄飞鸿”“小说黄飞鸿”等七大核心展区,通过190多件(套)藏品实物、近160组文照、图片以及油画、陶塑、模型、复原场景、语音导览及多媒体动态展示等各种丰富的陈展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向市民展示了这位活跃在清末民初的佛山洪拳名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在武术流派发展和后世影视文艺领域中的深远影响。
深圳
文氏大宗祠
文氏大宗祠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东方社区东方大村三巷,是一座典型的广府祠堂式建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深圳文氏家族为纪念和歌颂文天祥的忠肝义胆而建立 。2001年,修缮后的宗祠除保持宗祠的功用外,同时也被辟为“文天祥纪念馆”。文氏大宗祠为三开间三进深布局,面阔13.7米,进深30米,占地面积415平方米,砖木结构,砖墙下部用红条石垒砌,木梁上有雕饰,整体风格简洁朴实。前堂大门两侧设有塾台,门上石匾刻有“文氏大宗祠”,门下有高大门枕石,门内有一扇屏风。前后出檐廊,檐板皆有花卉人物瑞兽图案,廊梁架的结点上雕有动物、人物、花草的驼墩、斗拱和圆斗状瓜柱。天井两侧设亭台式廊坊。中堂为硬山屋顶,琉璃瓦剪边,镬耳式山墙。2003年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湖塘老围
西湖塘老围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附近还保留有石排老围、围肚等多处古建筑群,均为不同时期王氏家族所建,形成了可观的规模。高耸的镬耳墙形似官帽,意气风发;飞扬的檐角携祥云雕饰,姿态昂扬;破败的老屋保留着精致的门楣,在窄巷中争艳;厚重的围墙上空余深邃的炮孔,无声诉说着战乱年代的惊心动魄。早在明朝中期就落户坪地的西湖塘村,带有鲜明的广府文化元素。
松柏围
平湖是龙岗广府文化最集中的区域。作为广府人的主要栖居地之一,平湖保存有许多老围。其中在平湖当地,建围最早、最出名的是伍屋围、大围、松柏围。三座老围位于平湖街道凤凰社区和平湖社区,建于明朝中前期,距今五六百年。其中,松柏围数十栋120余间清代建筑,以房子顶部的镬耳形封火山墙最为醒目,是龙岗地区清代广府建筑的范本。
吉坑世居
吉坑世居是典型的龙岗客家围屋,主体建筑中最后方有一座望楼,楼上有镬耳墙。这种镬耳墙也叫“官帽墙”,原是广府建筑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后来在深圳客家建筑中也多有应用。
龙田世居
龙田世居是客家围屋,内有雕梁画栋,外有石砖累砌而成的菱形屋檐,四个方位建有具备军事功能的角楼。角楼两侧为镬耳形风火山墙,山墙顶端有形似叉子的避雷针装置。
东莞
挺拔的屋脊,高耸的镬耳墙,精美的陶饰、木雕、灰塑,东莞的祠堂是典型的岭南建筑,但又不失自己的特点。在东莞,村落的中心永远是祠堂。祠堂是村人心中的神殿,在这个空间之中,人们对天地宗祖最朴素的感恩最终凝结成坚实的信仰。东莞古村遍布各类祠堂,是极具广府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制。
孙中山先祖故居
孙中山先祖故居即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元末明初,孙中山先祖由浙江杭州举家徙居南雄珠玑巷,后定居于上沙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长安话。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的孙氏宗祠是一栋镬耳封火山墙的明式建筑,宗祠内的侧殿辟为“孙中山历史陈列展”,展示与孙中山相关的相片、报纸、票据、信件、函件等。这座宗祠不仅是一座纪念建筑,而且是团结东莞、中山乃至港澳孙氏族人的人文纽带。
东莞南社古村
南社古村具有鲜明的广府农耕文化特色,始建于南宋末年,始祖原为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后出仕南雄,时值国乱,由南雄徙居茶山南社现址。村内尚保留宗祠、家庙25家,古民居120多间。较著名的有南社谢氏大宗祠,谢遇奇家庙,故居祖屋,谢元俊资政第,南社古城墙,关帝庙等古迹。 明清时期,南社村中进士者8人,另有贡生、举人16人,秀才29人。谢遇奇是清同冶四年武进士,曾跟随左宗棠到新疆平定叛乱,官至总兵,封建威将军谢遇奇家庙为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镬耳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13项国字号荣誉称号和15项省级荣誉称号。
东莞塘尾古村
东莞石排塘尾村是广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区延续、传承及结合地域特色发展的典型代表。塘尾古村始建于宋代,有800多年历史,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明清两代共有举人2名、秀才42名、通过考试选拔的贡生2名。塘尾古村数百间古朴的镬耳屋,错落有致地挨在一起,屋顶上方的镬耳翘首探头,“几”字形屋檐展示出颇具岭南风情的韵致,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东莞工业化社会中并不多见的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从2002年起,先后获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等,并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东莞楼下村
楼下村位于石排镇西南部,世居村民为王姓,其先祖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迁入。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埔心王氏宗祠面宽三间,硬山顶,砖木石结构,面积542平方米。第一进梁架饰有鳌鱼和卷草木雕,工艺精湛,镬耳山墙,灰塑正脊。村中名人王德榜(1837—1893年)为湘军将领,曾任福建布政使、署理广西提督、贵州布政使。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军炮火毁坏镇南关,王德榜率部于甫谷布下伏兵,大胜法军。
东莞凤冲村
凤冲村位于中堂镇东南部,始建于清朝中期,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陈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三间二进,抬梁穿斗结合梁架,硬山顶,砖木结构,镬耳山墙,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胜起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抬梁穿斗结合梁架,硬山顶,砖木结构,镬耳山墙,是陈伯陶的家祠,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辟为陈伯陶史迹陈列馆。陈伯陶(1855—1930)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探花,后曾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两署)江宁布政使、江宁提学使等。
东莞新屋村
在厚街镇桥头新屋村古老的巷子里,就“藏着”明末清初镬耳屋古建筑。这种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有“独占鳌头”之意,只获得功名的村人才能采用。厚街镇桥头历来名人辈出,昔日这里的镬耳屋群,出过不少名人。清朝时期,不少乡亲在外发迹后,都回到家乡大兴土木,如今看到的镬耳屋便是其中一部分。
东莞下坝坊
位于万江区坝头社区的下坝坊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立村于明代,是一个以詹姓为主的宗族聚居村落,詹姓人为明太祖时期由江西鄱阳县迁徙而来。詹氏祠堂,坐西朝东,三开间三进四廊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置红砂岩塾台,挡中屏门上悬御赐“奉旨崇祀邑名臣”金匾一方,是明太祖朱元璋褒奖东莞知县詹勖“平贼寇有功”。
珠海
斗门区南门村
早在崖山海战前,南宋赵氏皇族支脉或因做官、或因迁徙,已在周边地区定居繁衍,于是便有了一个个皇族村。就有如今江门新会区古井镇的霞路村慈溪村,江门台山市的浮石村,珠海斗门的南门村等。斗门南门村的赵氏族裔,属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魏王赵匡美一系。先祖赵怿夫在南宋后期因做官而迁居斗门,今已传三十多代,近八百年历史。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包括菉猗堂(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三座祠堂,均为宋太祖胞弟赵匡美后人为祭祀先祖而建。祠堂间以巷道相隔,每祠三进三间,中间夹天井或庭院,左右庑廊,中轴对称布局,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硬山顶,镬耳或人字形封火山墙,绿釉琉璃瓦当、滴水;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画等作装饰。
中山
小榄镇
小榄旧城区大街小巷保存的古建筑,其中有一些还有个特点,就是人字形的两侧山墙都砌成镬耳状,这种屋叫做镬耳屋或者镬耳楼,只有有功名或者有官职的人才能建造,小榄现存最古老的鑊耳屋是李氏大夫第,它是明朝的建筑。昭武第是拥有270多年历史的镬耳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一位李姓武官的五进大宅。
黄圃镇三社社区
黄圃镇三社社区距今已有超800年历史,始建村于宋代,形成传统岭南村落的梳式布局,聚宅成巷,聚巷成街,苏家巷保存清代建成的镬耳墙屋。镬耳屋还有王氏大宗祠,广宽刘公祠,以及灵古上街一处镬耳屋。王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是市级保护文物,内悬匾额“王氏大宗祠”为明朝书法家湛若水于正德十五年的手迹。
南朗镇茶东村
茶东村陈氏宗祠群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榄边茶东村茶东大街,由陈氏宗祠、里仁祖家庙、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4座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陈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建,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三进三间、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镬耳山墙。
江门
江门市新会司前镇太平村
太平村是保存着完好风貌的古建筑群村落,村里一共建有12间锅耳屋,现在保存有11间,始建于清代中后期,距今约200年历史,岭南地区传统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新会沙堆镇独联村
独联村是以姓林为主,镬耳祠堂也是一个保留得很完整的文化历史建筑。镬耳祠堂坐落于东和里,因其建筑规模庞大,两侧墙髻的龙腰高耸像“镬耳”,人们称之镬耳祠堂。这座镬耳祠堂有200年的历史了,当时在清朝年间,独联村出了一个叫林绍德的人,正因为有翰林大学士的功名,才建设了镬耳祠堂。
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
官堂村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包括四处文物本体,分别为北帝庙、帝圣阁、元什梁公祠 、大口井。元什梁公祠是清代建筑,两进院落,由官堂村所出进士名人建造。元什梁公祠为传统木结构建筑,两进院落式格局,左中右三禄,坐北朝南。建筑均为硬山顶岭南传统镬耳山墙。公祠雕刻、灰塑、壁画精美,壁画多采用人文故事题材;梁轩镂空雕刻精美,花鸟虫鱼、几何图案相结合,形式丰富多样,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广府祠堂式建筑。
恩平市沙湖镇高园村
高园村建村已有500多年历史,依然保留着20多座清末时期建设的广府民居特色的青砖房屋,青砖房有人字封或镬耳封,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外墙壁装饰有花鸟或其他图案。高园村全村吴姓,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自立村以来,人才辈出,名声远播。代表性碑刻有贡生、岁进士、副榜眼、武状元立于清朝年间,现存于村前功名园。
开平市塘口镇德堂古村落
德堂古村落,元朝顺和间(1328年)陈氏先祖陈纲由缸瓦、墩迁居于此,已有近七百年历史。整个村落布局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德堂古村落临近镇内主要道路,距沈海高速出口仅5公里,周边千亩稻田环绕。碉楼、祠堂、红砖小洋楼、镬耳屋,甚至泥砖房如数陈列,木碉、(青)砖碉、石碉一应俱全。
清远
上岳古村
上岳古村具有明显的广府建筑特色,数量众多的镬耳楼群形成令人惊叹的奇观,镬耳楼与十八里布局交织成上岳广府古村。上岳村位于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始建于宋代,于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南宋末年,朱氏始太祖朱文焕抵抗元兵,护送南宋皇帝逃亡北江金鱼咀时不幸殉难。其子于兵荒马乱之际选择落户上岳村,从此安居在此。如今,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大都是南宋名将朱文焕的第32代子孙,人口近万人。这里保留着28座完好的镬耳楼。在明清时代,官位大小决定镬耳的高低。有的镬耳墙还在额角上雕龙画凤,可见屋主当年的地位显赫。2010年起,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名村、佛冈县文化旅游名村等。
东陂江夏村
江夏村位于东陂镇西部,始建于明朝,黄姓先祖为躲避战乱,从福建辗转迁移到此地。江夏村传统民居以广府民居为主,目前仍保留有诸多完好的“镬耳屋”。
孙中山七卫士故居
孙中山七卫士故居位于阳山县七拱镇石角塘村,保持客家围屋注重自卫的特点,又兼容广府镬耳屋的高贵气派,这是镬耳屋群最大的特色,是广府与客家传统融合的建筑典范。
惠州
龙门县水坑村
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的李氏族人是南宋末年武将李延龄的后人,《龙门县志》记载,南宋祥兴元年(1278),李延龄随卫王(即赵籨)迁厓山,后积劳猝卒于军中。其两个儿子李谊、李谅在水坑村繁衍下来,如今水坑村的李氏后人都是他们的后代。水坑村建村已有700多年,为广府式建筑,“孟盛李公祠”、“谊谅二公祠”、“水坑广合楼”等古建筑都建有高大的镬耳墙。
龙门县绳武围村
龙门绳武围村始建于宋代,李氏族人由韶关南雄珠玑巷南下番禺,后建业于龙门,是粤东有名的高门大户。门楼屋顶上排列着一大片威武的镬耳墙。粗略一数,竟有数十个,基本保持完好,十分精美。镬耳墙是岭南传统民居的特色,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饰有花鸟图案。绳武围传承了崇文重教的精神,成了书香门第、仕宦世家。自李隶中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取恩科举人起,至清末,绳武围共出了8位举人,14位贡生。
龙门县马图岗古村
马图岗古村隶属龙门县永汉镇振东村,村中的广府老围屋曾是马图岗古村的核心聚落,部分古建筑已约有900年历史,马图岗古村刘氏宗族先祖是北宋宣和年间原浙藩参政刘仲明,去官后留居之。村中围屋基本结构为硬山搁檩,堂与堂之间以庭院相隔,每一堂的山墙上都有高大、雕刻精细的“镬耳”。经过省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认定马图岗村为“广东省古村落”。
博罗县福田镇山下村
博罗县福田镇山下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省级广府古村落。村内留存着400多间各式青砖瓦房,是一个集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文化于一村的古建筑群体。古村中央的叶氏宗祠始建于明末,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镬耳山墙,青砖墙身,花岗岩墙基。叶氏家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由东莞横沥村尾迁到这里,祖上用语是广府粤系方言的粤语。
惠东县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平海镇碧甲村岭边村始建于元末,时任惠州路总管的曾广惠辞官迁居于此而形成。村民主要姓氏为曾姓,村里最辉煌的建筑物是曾氏宗祠“忠恕堂”,始建于明代。祠堂每进屋顶是平脊,两侧有圆形镬耳山墙,整座祠堂横梁、梁架上都刷上红漆,还有彩色山水花鸟图画,木梁雕镂精湛。
秀利周屋
周氏秀利周屋位于惠东县梁化古镇,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屋顶是镬耳防火山墙辘筒瓦,墙楣上还有壁画和灰塑。据周氏族谱记载,居住于柴行街的周氏人家,在清初由顺德迁徙惠州府归善县梁化圩定居,后在圩内兴建了几座大宅。
田坑古城
田坑古城为一座融合了广府、潮汕、客家3种风格的古代客家大屋,古城筑墙体为“镬耳封”火山墙,展现出传统广府民居建筑特色。
墨园村
墨园村是广府、客家文化交融,形成丰富的建筑文化。墨园村的古建筑、民居主要有祠堂、府第、庭院、水井以及其他特殊建筑等,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锅耳墙、青砖墙、硬山顶、龙船脊、碌筒瓦、绿琉璃瓦当等造型。
榴兆楼
榴兆楼客家围屋,围屋四角筑有三层高的角楼,角楼顶采用镬耳山墙。镬耳墙象征着官帽两耳,具有“独占鳌头”之意。民间也有“镬耳墙”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蔡屋围
蔡屋围位于惠东县多祝镇多祝社区老城区东片,蔡屋围古建筑为典型的水磨青砖墙或花岗岩基脚,麻石或河卵石街道,镬耳式风火山墙为特征的广府和客家乡土院落。民居一般为一层三间两廊,有的是两层或三层的镬耳大屋,其耳山墙由实用性转变为强调装饰和风水的观念,山墙高大,“镬耳”往往成为建筑中的精华。
肇庆
高要区思可村
思可村有着20多座明清时期的镬耳屋,大部分都是用青砖、石柱、石板建造,它们用料讲究、造工精细。这些古建筑群,历史悠久、规模大、集中成片、保存较为完整、原生态良好。
高要区思伍村
伍村拥有着高要区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清代镬耳式封火山墙民居建筑群。村里现有保存较好的清至民国时期民居建筑群近百座,合计500间左右,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建筑大部分坐北向南,布局虽非统一,但大多巷道笔直,颇有气势。
福隆里客家大屋
福隆里客家大屋座落在广东省广宁县江屯镇大连村,始建于道光十七年(即公元1837年)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福隆里客家大屋建筑设计、布局相当独特:沿屋的中轴线从前至后依次是前、中、后的三进大厅形建筑,并呈逐渐升高之势,每进一厅中间相隔一天井,天井呈正四方形,四边设有水槽,还有一个古代钱币模样的排水口。每进均是青砖烽火形山墙,金字形瓦顶,船形装饰脊梁。屋脊做得特别粗大,尤以正脊更为突出,饰以陶、灰塑等彩绘画,高大的烽火墙形如镬耳。
韶关
新丰县梅坑镇大岭村儒林第
韶关是广府人的发祥地。受广府文化的影响,韶关有不少带有广府特色的民居,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如新丰梅坑大岭村儒林第。此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回字形,五栋四串六点金围屋形式,面积2530平方米,共有角楼6座、厢房4间,房间73间。门楼做成牌坊式,扭向成正南方向,门楣石匾刻有“儒林第”三个楷书大字。
始兴县广州会馆
始兴县“广州会馆” 位于太平镇解放路82号,青砖瓦木构筑的建筑,建于清光绪癸卯年(1903年),由在始兴经商的广州人捐资购置,是始兴县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于1990年被始兴县人民政府 ,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墙体为青砖,房顶以绿色琉璃瓦盖面,屋脊塑二尺高粉墙,画有花卉虫鱼等图案,上面摆佛山人物陶瓷石湾公仔,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名曰“镬耳拱”,风格保留了原有的“广府味”。
云浮
郁南大湾古建筑群
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古建筑群为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迄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46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庙宇1座,有14座2被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湾寨村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建筑群的镬耳变化多样。大屋的前后墙与侧墙建造高大风火山墙(俗称镬耳屋),配饰各种灰塑图案,讲究装饰美观与气势。建筑群的灰塑艺术最具特色。在建筑物脊下、山墙、墀斗均有灰塑,不论深浅浮雕、镂雕均出神入化,题材丰富,有壁画式、图案式,造形百态千姿,画面生动。正门、大厅、以及各厢的墙瓦面下都用白灰批出一条装饰带,用以绘壁画。其檐板、斗拱、雀替、驼峰、屏风、神楼等木雕花板,以及内外石雕、砖雕、柱础、陶瓷塑、栏板、木雕花窗等争奇斗胜,又互相衬托,千姿百态。
茂名
茂名化州镬耳屋
茂名化州文楼镇文楼村委镬耳屋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的气势不凡的大屋——镬耳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采用四合院结构,三座四重廊,主体部分为青砖古瓦,入口门楼等墙体则为泥砖与青砖混合。与普通的四合院相比,它注重的是重檐斗拱,云龙翔凤,画栋雕梁。在建筑布置上运用形体变化起伏手法,从纵向看,头、二、三座依山就势,层层跌落,再加上主座横排,厢房竖接,主座高大,厢房低矮,构成自上而下奔腾起伏之势;从横向看,处于中轴线的正座最高,左右两侧副座次之,外侧城郭(大部分拆除)又次之,突出了主体。如此高低造型,房顶各异,收到左右均衡和立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当年的主人在大屋正前面和左侧开凿池塘,再走出去就是田园和河流,这样整座大屋就成依山傍水高台建筑,地势高爽,风景优美。
镬耳屋的故事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在佛山丹灶西城村六条古老巷子里,藏着连片清朝镬耳屋古建筑群。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丹灶新农村规划中重点突出的一部分。记者来到这片古建筑最密集的地区——西城村六巷街,一睹其风采。
徜徉六巷 细品“镬耳”
晨光初现,徜徉在西城这条小村里,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镬耳屋顶、水磨砖墙,木雕屏风,麻石板路……村前老井旁几位阿姨拿着衣服在洗涮,一切显得古朴而幽静。
这里便是被西城村人称之为六巷的地方,六巷是六条古老巷子的统称——“荣阳首里”、“朱正邸”、“家乐里”、“青云巷”、“居仁里”、“悉里”。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荣阳首里“青石板小巷里,伴随着久经风霜的循上石阶,清一色的“镬耳屋”错落有致,分列两旁。据专家介绍,这里是西城村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石巷。村中年近六旬的文叔告诉记者,六条巷子中的镬耳屋超过30间,不少已有100多年历史,最古老的甚至有300余年。
站在“荣阳首里”巷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瓦顶的龙船脊和“镬耳”,上面不仅装饰了花草虫鱼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而且两边用青砖垒起的“镬耳风火墙”,亦比一般瓦屋墙坚固许多。文叔领着记者走进屋内,抚摸着残旧却异常坚固的墙身告诉记者:“风火墙既可遮蔽斜射阳光,又可用来挡风挡火。”
行走青砖石板之间,细细品味每一间老屋,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红彤彤的对联。在一间有着200余年历史的镬耳屋前,“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的一纸崭新吉祥对联引得记者驻足细看,对联句句祝福,透着淳朴。而中间秀气的木门,门楣上装饰着花草灰雕、木雕,还有各项虫鱼、故事壁画,以及唐诗、宋词为内容的书法,与对联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和谐地融洽在一起。
走进数间“尘封”已旧的大屋,内里格局基本为“一厅两房”,部分是“一房两厅”,且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阶砖铺地,白石围井,处处无不透着南方人的灵巧与细致,历经百年沧桑,依旧屹立不倒。
细致“镬耳” 身份象征
在西城村,在六条古巷,看到的大大小小十间镬耳屋的远观似大同小异,但近观却发现,镬耳大小形状不一,古屋间其实也有身份之别。
文叔自豪介绍,这种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有“独占鳌头”之意,只有有功名的村人才能采用,多年过去了,巷子里不知出过多少名门望族、巨贾豪绅,而这些镬耳屋,也不知换过多少主人,但门庭依旧,老屋小巷相辉映,与其他街道的色彩与氛围大相径庭。
来到昔日的“大户人家”屋中,屋顶镬耳状的瓦片装潢细致入微,清晰可见的瓦中雕刻,花鸟虫鱼,寓意吉祥。“谁家镬耳大,选材讲究,装饰堂皇,谁家就越有财势。”文叔笑说。
“两边潘,中间游,饱饭叹风流!”这是西城村六巷流传百年的戏说,据文叔介绍,由于六巷主要以潘姓游姓村人为主,而在清朝时期,镬耳屋在岭南当地盛极一时,这句民间戏言,充分反映了当地村民年间收获后,徜徉古屋,邻里和睦的欣荣场面。
传统“镬耳” 期待保护
据悉,文叔最近正忙于修编族谱,他表示,昔日就在这里的镬耳屋群,出过不少文武举人。清朝咸丰年间,人口鼎盛,不少乡亲在外发迹后,都回到家乡大兴土木,如今看到的镬耳屋便是其中一部分。
然而,踱至六巷走道石阶处,他指着眼前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奈说道,这里也曾是镬耳屋群,但由于保护不周等原因,不是被拆,就是遭到自然灾害破坏,如今已经荒废。他强调,住在老屋的村民越来越少,曾经繁华一时的六巷,由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人选择了迁居市区,如今村里仍然有100多人坚守着这片古屋。留守的村民,眼看镬耳屋日渐凋零破败,心里急切盼望着相关部门能制定相关措施,好好保存这些老屋。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