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绣活(阳新布贴),湖北省阳新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阳新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与江西接壤,被封闭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域,自古为“吴头楚尾”之地。阳新布贴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它为乡间村妇的“雕虫小技”,不为主流所关注,靠历代村妇绣女之间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传承和发展,鲜有典籍记载,其确切的历史起源已不可考。阳新布贴可能源于劳动妇女所崇尚的节俭之风。在物质匮乏的农耕年代,在贫瘠的山区,囿于小农经济的乡村百姓不要说享用那些精美刺绣,平时连做衣服所剩布料的一边一角都非常珍惜;粗布衣服能穿很多年,即使衣物局部破了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美观起见,心灵手巧的妇女便用平时积攒的碎布头做成花样来缝补,既好看又节省。后来,随着印染业的发展,各色彩布出现,人们还是用五彩布头来拼贴成各种精美图案纹饰,以装饰衣物、装点生活。有布贴装饰的衣物较单层衣服更耐穿,也更保暖。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遂成为一种民间刺绣工艺。
据阳新布贴发现者和传承人尹关山先生介绍,1985年为收集“湖北民间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他下乡收集布贴时就曾听一个八十余岁的老人说:“我婆在娘家做囡时就会做这个。”“婆”是奶奶的意思,由此可推断,至少在清代初期,布贴就已流行于阳新境内了。
经过数代妇女的传承和创新,阳新布贴艺术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兴盛,其造型稚拙、简练、夸张、古朴、粗犷,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浓烈、沉着内敛,浪漫神秘的楚艺术特征被延续其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文化特征
主要特色
粗阔的剪布色块、浓烈艳丽的布色、参差多样的边线以及内容图样的传统意味,使阳新布贴这一地方乡土艺术呈现出古朴、雅拙、明快、粗放的风格,阳新布贴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实用的多样性:多样性是和妇女、儿意的实际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实用的多样性,就决定了阳新布贴艺术构图样式的多样性。
自由的创作手法:阳新布贴的剪样造型在把握物象特征、尊重民间欣赏习惯的前提下,是异常自由活泼的,它既能区别某物与某物的差异,又能让人领略到同一物象在不同画面所表现出的多种风姿。阳新布贴,多数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民间祝颂吉祥的含意,如凤凰象征着“鸾凤呈祥”,鲤鱼象征着“神鱼献宝”“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等。
灵巧多样的装饰:阳新布贴的装饰具有灵巧多样的特点,如冯爱兰制作的“虎头”涎兜,粗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虎头,仔细地看则是一只浓缩了的全虎。
配色和谐:阳新布贴的配色既浓烈又沉着,浓烈是指阳新布贴的色彩块面多用红、黄、兰、绿等饱和色泽的布块剪成,将它们巧妙地贴在一起,就很自然地显出一种浓烈的色彩气氛。沉着是指,阳新布贴的底布多选用深兰、深绿、深褐或全黑阳等颜色,整体色彩呈现出沉着的特点。
刺绣手法多样:阳新布贴在显示其艺术特征的同时,一些难用布贴表现的细微之处,如人和动物的眉、眼、口、齿、鼻,龙、虎、猫等动物的脚爪以及点状、线段状、锯齿状、网状、迷宫状花纹等,就必须借助针线刺绣,使布贴牢固地缝制在底布上。
造型特征
阳新布贴造型风格多样,变化万千,但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随心所欲的夸张和异想天开的想象,它的造型风格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构成和楚地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来源于阳新县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于阳新女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阳新布贴注重以大为美,表现在造型中讲究硕大、丰满,往往夸大人物或动物的头部,夸大眼晴。阳新布贴中也有不少侧面头部、正面双眼的造型,这种造型观念从中国原始人物雕刻一直到现代民间美术,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阳新布贴的人物或动物形象中手或脚无论正面还是侧面都一定要表现出来,互不遮挡,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象征造型是中国民间美术惯用的造型手法,阳新布贴也不例外,一凤(凤呈祥)、一鱼(鱼献宝)、一梅(梅呈五福)等形象经常在作品中出现。利用汉语谐音寓意,在阳新布贴中也多有体现,如一个“卐”字图案(“卐”即“万”)、一个烟袋(“袋”谐“代”)和一个铜钱装饰成的茶壶(意在不愁吃喝)连在一起,即意在“万代富贵”。在构成上,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寿双全”,寿字居中,福(蝠鼠)和全(双钱)位于两边,这种中间一字,左右各一物的布局,均衡对称,协调统一。
善于巧妙装饰亦是阳新布贴的另一造型手法,如儿童涎兜,其整体形状像一把如意锁,艺人用如意云头、双桃形、莲花瓣组合成如意锁的外轮廓,意为“长命百岁”,在里面又填充蝶戏金瓜、喜鹊登梅等纹样。此外,还将一个口袋巧妙地隐藏在花样中。
制作工序
材料工具
阳新布贴的制作工具和材料较为简单,主要有常见的针、剪刀、样纸、衬帮、糯米浆糊、白棉线、五色绣线以及各色花棉布。
主要工艺
阳新布贴的绣制工艺并不复杂,较为随意,常常是绣女利用各色布角剪出图案纹饰的大形,再以色彩对比形式在大轮廓内表现细节,其制作工序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裁剪底布:以质地较厚的黑色或深蓝色粗布为底布,将其裁剪成所需的实用样式。
剪花样纸:根据底布形状构思以花鸟虫鱼、祥禽瑞兽等吉祥纹饰为主题的花样,做成适合纹样。
剪粘色布:分色构思,将花样纸逐块剪开,选剪色布,以糯米浆糊覆盖纸样并包转黏合。
组合定位:将黏好的色块造型组合于底布上,用浆糊和长针脚将其固定在底布上。
绕边缝饰:用粗、细白棉线将色块逐个进行缝饰。
辅助刺绣:对于那些无法用贴布表达的细节,如人物、动物的眉目、毛发,植物的花蕊以及动物爪牙等,用五色丝线绣饰。
覆里包边:即缝覆里布,整体外形的包边缝合。修饰完成,艺人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填充、镶嵌或吊饰处理,有的布贴上还连缀铜铃、铜钱、流苏等小饰物,既有辟邪作用,也有观赏性。
题材作品
主要题材
阳新布贴装饰纹样的题材广泛,艺人随意而自由地将祥禽瑞兽、花鸟虫鱼、日常用具,以及乡间景物、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神话传说等纳入其中,常以象征、比喻、谐音等手法来组合形象,以祈福纳祥、驱邪避祸,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祝福。阳新布贴中常见的图案有观音坐莲、观音送子、刘海砍樵、麻姑骑鹿、状元打马、夫妻拜堂、龙凤呈祥、凤穿牡丹、狮子盘球、麒吐玉书、虎跃云天、鹿鹤挨松、猴子摘桃、猫儿扑蝶、蝠临龙门、喜鹊登梅、锦鸡芙蓉、蝶戏金瓜、鸳鸯戏水、鲤跃龙门、鱼戏莲荷、花开富贵、连中三元、早生贵子、福寿双全、榴开百子以及民间“八宝”、太极八卦、万字不断头等。
代表作品
阳新布贴绣品用途广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按用途划分,阳新布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儿童用品,有抱裙、披风、外套、马甲、涎兜、肚兜、童枕、花鞋、暖帽、书包以及玩具等;二是婚嫁用品,有披肩、轿帘、床沿、帐沿、帐吊、枕头、帐幔、绣鞋、围裙、荷包以及八卦等;三是宗教用品,有蒲团、僧帽、垂幡、神帐、对联、台布、香袋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阳新布贴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更是人们生活的体现和结晶,其沉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了优秀的传统美德,传承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
阳新布贴的纹样、色彩和制作工艺等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在服饰设计中,还可以运用到软装设计、包装设计、家纺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实用价值。
传承状况
承载着千百年地域文化的阳新布贴已经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阳新布贴的老一辈制作者逐步消亡,年轻人不愿顾及这种费时费工的活儿,传承后继无人,阳新布贴这项民间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传承人物
蔡月娥,女,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民间绣活(阳新布贴),湖北省阳新县申报。
保护措施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从2006年起便将阳新布贴作为师生传承民族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美术组先后编撰了校本教材《阳新布贴绣》和《走进阳新布贴绣》,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路径。学校还成立了“阳新布贴”学生社团,开辟了“阳新布贴”工作室,用于作品展示介绍、工艺制作和作品陈列,并请老艺人到校,为师生做现场工艺指导。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阳新县文化馆获得“民间绣活(阳新布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绣活(阳新布贴)项目保护单位阳新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86年10月,阳新布贴在湖北省民间美术展览中展出。
1987年,阳新布贴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展出。
1989年9月,阳新布贴在塞浦路斯、苏丹展出。
2011年5月,阳新布贴在深圳第七届文博会中展出。
2020年9月,阳新布贴在“北街非遗文创市集”活动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