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隶属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东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与天镇县、河北省阳原县接壤;南与浑源县、广灵县以六棱山一脉为界;西与大同市、大同县毗连;北跨万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兴和县隔山为邻。阳高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面积约1598.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阳高县辖7个镇、4个乡。截至2023年末,阳高县常住人口182591人。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打败林胡、楼烦,括地千里,置郡治国,筑城安邦,阳高始置县,称高柳,属代郡,秦因之。
汉代(前206年~220年),这里除为高柳县治外,还是代郡西部都尉治所。高柳东有参合县(今莫家堡村一带)。东南有道人县(今古城镇一带)。东汉初,代郡治所亦曾由西汉时的桑干迁到高柳。灵帝末年,羌胡、鲜卑少数部族占据了北方,汉人迁移南下,遂郡县俱废。北魏参合陂大败后燕,拓拔于始皇三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高柳属畿内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太和十七年(493年),于平城设恒州治,辖代、高柳等郡。高柳郡治高柳,属县有高柳、安阳(今河北阳原县东南)。
隋朝,高柳废。至唐代这里概为边境之地。
唐贞观十五年(799年),曾在这里置清塞军,属河东节度使所辖。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后,直到宋末,北方一直是辽、金之地。辽长青县,县治在今阳高东南二十里的大白登附近,属西京道大同府云州管辖。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长青为白登县,属西京大同府。
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废白登为镇,后复置白登县,属中书省大同路。
明改元制,在边境增置行都指挥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撤白登县,置阳和卫,卫所在地即今阳高。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筑阳和城,亦称阳和营,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驻大同)。宣德元年(1426年),徙高山卫来同治。嘉靖元年(1522年),设兵备道。隆庆二年(1568年),移宣大总督驻阳。
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阳和、高山卫为阳高卫。顺治六年(1652年),移大同府于阳高。顺治八年(1660年),还故治,并裁兵备道与总督衙署。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县,仍属山西大同府(后改为雁平道),此为阳高县名之始。
中华民国初,区划未变。民国三年(1914年),改雁平道为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雁门道废,阳高直属山西省政府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9日,日寇入侵阳高后,区划出现了大的变化,产生了日伪、国民党、共产党三方政权,各有驻辖范围。日伪政权: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始属伪蒙疆联合委员会晋北自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始属伪蒙古自治政府晋北政厅;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属伪大同省公署。国民党政权: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此后为日伪强化治安区,民国政府无建置。共产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属晋东北18县政治主任公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始属晋东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属山西省晋察冀第二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夏属晋冀第五专署。抗战胜利后至二次解放期间,有国民党、共产党两党政权存在。国民党:阳高县属山西省大同行政公署第十专署。共产党: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仍属晋冀第五专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改为晋冀区第一专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属北岳一专署;1949年1月,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高县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1952年11月15日,察哈尔省撤销,阳高县复归山西省管辖,仍属雁北。1993年7月,雁北地区撤销,其中包括阳高共7县并入大同市,阳高县属大同市所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六年(1917年)九月,阎锡山在全省实行“村制”。阳高辖一镇(东井集),四十六编村,一百五十六个自然村,八百二十三闾。同年十二月,于县下设区。全县置三个区。一区驻县城,辖城南白登河两岸,南沙岭以南村庄三十三个;二区驻东井集,辖中部黄土丘陵区和古城、东井集一带村庄六十一个;三区驻谢家屯,辖北沙岭以北,县城以北六十八个村庄。民国十一年(1922年),山西整理范村,阳高置三个区,八十九个主村,八百二十三个间,三千七百三十一个邻。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阳高县全境第一次解放后,全县划六个农村区、一个城关区,辖26个行政村。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1日,阳高县二次解放,县城置阳高市和八个农村区,阳高市管辖大东街、大西街、金道街、辕门街、玄楼街、城隍庙街、龙王庙街、东园村、北园村、西关村、药王庙东村、药王庙西村、南关村、邓家堡、三里庙、唐官营。
1949年1月,阳高县划归察哈尔省,区划调整为15个区,1个市。一区驻龙堡、二区驻堡村、三区驻东井集、四区东小村、五区下庄、六区靳家窑、七区下深井、八区砖井、九区前营、十区金家庄、十一区罗家屯、十二区南沙岭、十三区景家庙、十四区罗文皂、十五区庞窑。阳高市未变动。同年4月25日,八区东井集划归河北省,并撤销阳高市为城关区,农村调整为十二个区:一区友宰、二区堡村、三区富贵、四区下庄、五区太师庄、六区靳家窑、七区孙家港、八区砖井、九区罗文皂、十区张官屯、十一区大白登、十二区南沙岭。
1950年4月,阳高县由12区改为10个区,撤城关区。
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阳高复归山西,全县共333个村。1953年,区下辖乡,全县仍为10区,辖66乡,1个镇。
1954年7月9日,阳高县第一届人民代表通过决议,撤销区级建制。全县仍为66乡1镇,下辖346村4街。
1955年4月5日,阳高县、乡人民政府改人民委员会,同时调整区划为9镇24乡。9镇有城关、罗文皂、廿六、大白登、下深井、古城、许堡、友宰、王官屯;24乡分别是谢庄、大元沟、莫家堡、北徐屯、孙仁堡、龙泉寺、堡子湾、镇边、杨官屯、康窑、张官屯、大泉山、狮子屯、潘寺、上吾其、朱家窑头、东阁老山、下神峪、东小村、永安堡、西册田、黄土坡、王官掌、鳌石,下辖360村。
1958年8月,阳高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政社合一共13个公社:大白登一带为大泉山公社;县城北为火箭公社,驻龙泉寺;下深井、阁老山周围为前进公社;东小村一带为胜天公社;古城周围为超英公社;许堡周围为燎原公社;友宰一带为卫星公社;狮子屯一带为超美公社;罗文皂周围为“八一”公社;县城为红星公社;廿六山区称钢铁公社;王官屯一带叫国光公社;朱家窑头周围为红旗公社。
1958年10月,阳高、天镇合县后,划为18个公社:友宰、许堡、东小村、安家皂、下深井、王官屯、大泉山、廿六、城关、罗文皂、新平、逯家湾、张西河、谷大屯、米薪关、天镇、南河堡、马家皂,共辖693村。1961年4月,阳高、天镇分县,各归旧制。
1971年7月,许堡、阁老山、西册田3个公社划归大同县,天镇县马家皂公社划入阳高,全县为20个公社1个镇,下辖289个大队,2个居委会。1984年,全县划归工作结束,共划7镇14乡。7镇是:城关、罗文皂、王官屯、大白登、古城、东小村、友宰;14乡为长城、孙仁堡、城关、北徐屯、太平堡、朱家窑头、下深井、张官屯、潘寺、狮子屯、后营、马家皂、下神峪、鳌石。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共289个。
1990年3月,城关镇与城关乡合并为城关镇。1993年7月10日,地市合并,雁北并入大同市,阳高县属大同市。
2001年,撤乡并镇,孙仁堡乡并入城关镇后更名为龙泉镇,太平堡乡并入罗文皂镇,后营乡并入狮子屯乡,张官屯乡并入下深井乡,朱家窑头乡并入王官屯镇,下神峪乡并入古城镇,潘寺乡并入大白登镇,全县设置7镇6乡。
2018年2月,马家皂乡划归天镇县。2021年,北徐屯乡划归龙泉镇,阳高下辖7镇4乡,197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镇4乡分别是:龙泉镇、罗文皂镇、王官屯镇、大白登镇、古城镇、东小村镇、友宰镇、长城乡、狮子屯乡、下深井乡、鳌石乡。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末,阳高县辖7个镇、4个乡,分别为龙泉镇、王官屯镇、大白登镇、罗文皂镇、古城镇、东小村镇、友宰镇、长城乡、下深井乡、狮子屯乡、鳌石乡,共197个行政村,15个社区(分别为阳和、云门街、政通路、长青街、云林路社区、光明路、众和路、振兴路、辕门街、义和路、众益苑、站前、兴阳、新和、体育路)。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辕门街066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阳高县位于山西东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中心位置位于北纬40.35度,东经113.78度,东与天镇县、河北省阳原县接壤;南与浑源县、广灵县以六棱山一脉为界;西与大同市、大同县毗连;北跨万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兴和县隔山为邻。面积1598.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阳高县地形呈“W”褶皱形,成三面环山之势,北部为阴山余脉云门山,海拔约2118米,南部六棱山属恒山山系,主峰黄羊尖,海拔2420.5米,西部采凉山为阴山余脉,海拔2144.6米,中部黄土丘陵突起,海拔约1300米,分割全县成南北两块低地。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川、盆地、谷地诸类。习惯上粗分为山、川、丘3类。全县总面积1668平方千米(约250.2万亩),其中山区(土石山区+边山峪口)面积539.8平方千米(8.1万亩),占31.7%,川区(平川+滩地)面积622.6平方千米(9.3万亩),占36.5%,丘陵区面积542.2平方千米(8.1万亩),占31.8%。
气候
阳高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日夜温差明显,区域差异明显。春季少雨多风,温度回升快,夏季炎热多雨,持续时间较长,秋季降温迅速,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6.8℃,年平均降水量411.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691.4小时。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高气压920.0百帕,最低气压872.5百帕,极大风速27.1米/秒。最大积雪深度25厘米。全年无霜期从4月19日至9月25日,平均为135天。冻土深度最大达143厘米。
水文
阳高县地处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上游,境内有桑干河、吾其河、白登河、黄水河和黑水河等5条河流和121处山泉。桑干河为永定河一级支流,属常年性河流,年径流量0.06~2.27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557.7平方千米。白登河为南洋河水系间歇性河流,永定河二级支流,境内流域面积390平方千米。吾其河为永定河三级支流,下游属间歇性河流。黄水河发源于本县采凉山北麓的左家窑和内蒙古丰镇的大盘梁山,为永定河三级支流,属间歇性河流,流域面积涉内蒙古丰镇大营盘一部,及阳高长城、龙泉两个乡镇部分村庄。黑水河发源于内蒙古丰镇旗杆梁村和天兰窑子村,为永定河三级支流,属间歇性河流,境内流域面积363.4平方千米。全县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077千米,径流总量约6280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阳高县境内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金、铁、煤、镁等十四种矿产资源。煤炭现探明井田面积13.5平方千米,有工业地质储量4073万吨,可开采储量2851.1万吨;铁矿石主要分布在龙泉—罗文皂、王官屯—长城、狮子屯、下深井等片区,矿区总面积278平方千米,平均品位6%左右,属贫铁矿,据山西煤销集团大同晋银矿业公司初步探测,铁矿石储量在6亿吨左右;花岗若储量585万立方米,石灰岩储量270亿吨,石英石400万吨,白云岩5000万吨,磷矿1775万吨。
地热资源
阳高县地热田位于云门山下罗文皂镇孤山村一带,面积7.065平方千米,热能为5.742兆瓦,最高水温104℃,水温25~32℃时,热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天;水温43℃时,热水资源量为1200立方米/天。地热水水质以重碳酸钙型水为主,水质位居全省前列,锂、锶、硒等28种微量元素含量居华北地区之首。
政治
人口
截止2023年末,阳高县常住人口为182591人。在常住人口中,
城镇人口86837人,乡村人口95754人;男性92557人,女性90034人。出生人口903人,出生率为4.89‰;死亡人口2284人,死亡率为12.37‰;自然增长率为-7.48‰。
经济
综述
2023年,阳高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812925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836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9.3%,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421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6%,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0348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1%,增长6.0%。
2023年,阳高县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1651万元,比上年下降27.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9288万元,比上年下降29.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642万元,比上年下降5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0721万元,比上年下降24.3%。按投资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396223万元,设备工器具购置20505万元,其他费用14923万元。
2023年,阳高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752万元,比上年增加1931万元,增长10.8%。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7255万元,比上年增加58704万元,增长23.6%。到2023年年末,全县金融情况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5.7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138.3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7.17亿元。
第一产业
农业
2023年,阳高县农作物种植面积58452公顷,比上年增加627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1407公顷,比上年增加212公顷。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976公顷,比上年增加4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111公顷,比上年增加411公顷。
2023年,阳高县以杏果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20.08万亩,其中鲜食杏5.75万亩,年产量约4.6万吨,年产值3亿元,形成了“春赏杏花、夏摘杏果、秋品杏脯、冬喝杏饮”的四季杏都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阳高县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08889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
建筑业
2023年,阳高县建筑业增加值15328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阳高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771万元,比上年增长2.0%。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完成零售额95872万元,增长1.2%;乡村完成零售额44899万元,增长3.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为7369万元,增长4.6%;商品零售额为133402万元,增长1.8%。
交通
截至2024年,阳高县境内有京包铁路、大秦铁路、大张高铁98.5千米;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678.132千米,其中国道54.93千米,省道58.49千米,县乡村公路1509.712千米,境内高速公路55千米(天大高速45千米、京大高速10千米)。全县客运班线14条,营运客车176辆,通班车行政村197个,农村班车通达率为100%。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阳高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各一个,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7个村农家书屋。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阳高县共有中小学(包括小学教学点)65所,在校学生16924人,其中小学(包括小学教学点)58所,在校学生8696人;初中5所,在校学生5088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3140人。另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学生115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2人。2023年高考,阳高县二本B类以上达线673人。
医疗卫生
2023年,阳高县有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各1家,共有乡镇卫生院及卫生院分院20家。
社会保障
2023年,阳高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36443人,其中在职职工20131人,离退休人员1631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63905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1052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301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02615人;失业保险参保10145人,工伤保险参保11187人。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89户2112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1033户27423人。
历史文化
综述
阳高县,地处塞北,向有“山西之肩背,京都之屏障”的说法,历朝历代均兵家所注目、王朝所倚重。阳高,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为山西乃至中国文化大县,有边塞文化、长城文化、移民文化、康养文化、杏花文化等。阳高的“卫所文化”从明朝开始设卫屯兵,在全国设立了星罗棋布的的卫所。阳高曾拥有高山、阳和两卫,后有大同府与阳高卫同驻,最繁华时曾经衙门众多、街巷整齐、店铺林立、车水马龙,这里汇聚了宣大总督、东路同知、兵备道台、巡按察院、阳和知府等诸多军政衙门,统领着“九边重镇”中的三个,殊为重要。阳高留下了完整的卫所文化圈,这里有长城约49千米、墩台119座、历史村落190多个,许多地名都是与卫所文化紧密相关的,以堡、寨、屯、营、墩为名,占99%以上,都是卫所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地标建筑“阳高县署”原为高山卫所,明宣德元年(1426年)始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建为阳和卫,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军事卫城。其余如镇边堡、守口堡、镇门堡、镇宏堡等诸多军堡屯戍垦殖,散为村落,也各具特色、各有风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恒山道乐
恒山道乐班所奏的道乐套曲既有古老的唐朝曲目和金、元时流行的“北曲”曲牌,又有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所形成的古今结合现代曲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2008年,恒山道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七代传承人
李满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八代传承人李兵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笙管制作
大白登镇高山屯村高家制作的笙、管具有音量大、耐磨损、便于游动演奏、适应北方气侯等显著特征,传承发展了中国簧片乐器的制作工艺;高家笙、管制作技艺主要特征有大胆改革笙斗,有效解决了寒冷时节簧片潮湿影响音质的问题:把大嘴笙改为口含式壶嘴笙,便于游动演奏;对笙苗尤其是笙脚、簧片进行了探索和改进,保证了簧片在不同温度时的正常振动。这些制作技艺的改进,为中国北方自由簧乐器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2013年,笙管制作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七代传承人高树有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阳高布艺
大同民间有“阳高妇女出巧手”之说,“阳高布艺”形成于明末清初,已有六代传承人。代表作品有布老虎、十二生肖、鞋垫、刺绣等。2006年8月,“阳高布艺”应邀参加全国“第六届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荣获金奖。2011年6月,阳高布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六代传人王桂香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晋北鼓吹
罗文皂镇杨家堡村滑家鼓乐班演奏的《将军令》《水龙吟》《上巧楼》《百鹤宴》《大雁落》《小雁落》《柳河吟》《大八门》八大古典套曲,大气磅礴,独具一格,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北方鼓吹奏乐牌曲及独特的吹奏技巧,为中国北方民间吹奏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第十六代传承人滑磊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十七代传承人滑云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文物古迹
云林寺
云林寺又名云林禅寺,俗称西寺,座落在阳高城内西门南侧。建于明代,由皇帝下诏而建。该寺本身的价值在主殿三面殿墙的壁画,保存完好。大殿正面明间和次间十二扇隔扇一字排开,阁心窗棂图案纹饰繁复不雷同,雕工技艺较高。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堡汉墓群
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南约60里的古城镇,方圆面积为19平方千米范围内,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58座墓葬。保存基本完整。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先后两次共清理了六座墓葬。从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来看,阳高古城汉墓群应为西汉早期墓葬。1965年5月,阳高古城堡汉墓群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守口堡
守口堡为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守口堡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设。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稍有起伏。守口堡长城重修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在阳高县境内,全长约46千米。有关隘4处,由东至西为正门堡、守口堡、正宏堡、正边堡。各堡间共有墩台138座,正方体,较完整的底宽约15米,顶宽约7米,高约15米,夯层13~20厘米。
许家窑人遗址
许家窑人遗址位于大同城东北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1.5千米处。
许家窑人遗址历史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976~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遗址内含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古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有许家窑人顶骨、枕骨残片以及齿、颌骨等。其中一块完整的右侧头顶骨,是中国考古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相隔,遂在此定居。
镇边堡
镇边堡,初名镇胡堡,位于阳高县长城乡镇边堡村,属长城边堡,是明时大同镇边墙五堡之重要关口。明
嘉靖十八年(1539年);更筑。万历十一年(1583年),砖包。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镇边堡东西长约400米,南北约500米,城堡高12米。外堡墙基为条石,上砌城砖。整个堡为长方形,东西两个堡门对称,西门为正门,堡门上方有“镇边堡”三字,东门名“怀远”。镇边堡为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泉山
大泉山地处阳高县城南部约10千米处的大白登镇境内,地形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下大泉山村因
毛泽东批示而得名。大泉山共有8座大山、12条大沟、72条小沟,最高海拔约1031米,境内外地形复杂,山、沟、坡纵横交错,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阳高县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
2021年12月,阳高县被水利部认定为2021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2023年5月22日,阳高县荣获新一届山西省双拥模范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