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阿尔卡特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也是最早扎根于
中国,与作的强大合作伙伴。阿尔卡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这在当时的 公司里实属罕见。1984年,阿尔卡特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上海贝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1994年,阿尔卡特组建了阿尔卡特中国有限公司,负责协调与支持其在中国的业务活动。2000年初,阿尔卡特将其亚太区总部迁至上海,成为第一家将亚太区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电信公司。2001年10月,阿尔卡特与中国信息产业部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将阿尔卡特在华的主要业务包括大部分合资企业与上海贝尔公司合并,以建立中国通信领域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28日,得益于中国政府和
阿尔卡特公司总部的大力支持,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与此同时,阿尔卡特还直接从事在中国的卫星,交通自动化,海底网络,手机等方面的业务。
主营业务:包括交换系统、传输系统、无线通信网络、固线和无线宽带接入及其他通信领域、电话。 阿尔卡特是世界上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在研发中心有22,000名工程师从事研发工作,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2%。阿尔卡特率先在法国建立的光谷,闻名全球。
2006年12月1日,由两大巨型公司
Alcatel(阿尔卡特)和
Lucent(朗讯)合并成的新公司Alcatel·lucent(
阿尔卡特朗讯)开始正式运营,并在这一天向全球公布了新公司的品牌标志,至此全球最大的电信供应商诞生了。公司的新标志采用设计时尚、象征无限(∞)的符号,看上去像是人工绘制。标志中隐藏着A和L两个字母,线条流畅,象征无限生机。新标志以紫色为主色调,用色大胆。但相较两个品牌的logo,更体现了更多时尚的味道。这一全新的品牌标志显示两家公司互相融合,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交融,并象征着公司的理念——通过改变全球的沟通方式,从而为人们创造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合并前,两家企业都算得上是赫赫有名且财大气粗。合并前朗讯的市值约为126亿美元,阿尔卡特市值为202亿美元,合并后将成为市值330亿美元的跨
大西洋电信设备提供商,共拥有79,000员工,业务遍及130个国家。虽然在合并初期,由于都是大型企业,整合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合并的第一季度,巨亏6.8亿欧元。但当季净利润仍然可观,为3.6亿欧元。在过去的两年间,AT&T收购了
南方贝尔,Verizon并购了MCI。各大运营商的网络合并后,设备开销自然减少,从而必将引发设备制造商间的进一步重组。因此,阿尔卡特和朗讯的合并仅仅是全球电信设备市场重组的开始。在未来几年内,全球300多家小型设备供应商将重组为30家左右。
贝尔实验室是致力满足美国政府和全球大型运营商的通信网络需求的全球最大的研发机构,同时也是今天新通信技术的主要发源地。贝尔实验室创新涉及物理学/纳米科学、计算机科学和
软件、数学、高级无线和有线网络研发以及网络安全性、标准和规划等。
继与汤姆逊公司就电视机业务达成合并协议之后,TCL的移动业务在整合国际资源方面日前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TCL集团(000100)通过下属控股子公司
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与法国
阿尔卡特公司于2004年4月24日签订谅解备忘录,拟通过TCL通讯与阿尔卡特共同投资,在境外设立一家合资公司持有阿尔卡特公司的全球
移动电话业务,这将成为中国企业首次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移动终端业务。 根据谅解备忘录,预计合资公司的净资产将达到1亿欧元。TCL通讯拥有55%股权,控股合资公司。阿尔卡特持有其余的45%股权。 根据谅解备忘录的安排,自交易完成之日起5年后,TCL通讯将有权购买阿尔卡特公司拥有的全部合资公司的股权,对价为TCL通讯向阿尔卡特公司发行的股份;而阿尔卡特公司则在自交易完成之日起4年后有权以相同的条件向TCL通讯出售其拥有合资公司的全部股权。因此,TCL通讯将有权获得合资公司的全部股权。 合资公司的成立将获得两家母公司的投入。其中,TCL通讯将投入5500万欧元,阿尔卡特将投入4500万欧元。不过,TCL通讯将投入现金,而阿尔卡特将投入现金和其手机业务,主要将包括客户网络,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转让还包括阿尔卡特600多名研发专业人才以及经验丰富的销售与营销管理团队。TCL方面透露,在签订正式协议并经股东和监管部门必要的批准之后,新公司预计在2004年第三季度开始运作。 TCL的目标是,通过强强合作,TCL移动和合资公司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手机市场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并在全球市场上成为一家快速成长而且赢利的手机公司。为了达到这一目的,TCL方面透露,其寄希望于合资能够带来四大方面的优势: 一是市场互补。有关人士认为,TCL移动和阿尔卡特的手机销售和分销市场具有互补性,几乎没有重叠。合并后的销售网络通过主要运营商和分销商将覆盖中国、拉丁美洲、
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TCL移动将充分利用其在分销网络和零售终端网络的经验为合资公司做出贡献;阿尔卡特将利用其全球销售经验为合资公司带来好处。合资公司将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享有市场领导地位。 二是强大的品牌力量。据悉,合资公司将独家销售和分销阿尔卡特品牌的手机,并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这一品牌的实力和地位。 三是制造上的协同效应。合资公司将继续保持阿尔卡特与主要供应商的现有关系。今后,TCL移动将借助其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及制造和供应链规模把协同效应发挥到极致。 四是世界领先的联合研发实力。合资公司将继续巩固目前设在阿尔卡特的强大研发平台,针对高端产品进行研发。TCL移动与合资公司的研发合作不仅将强化控制整个研发成本,同时可以更快速地推出创新和尖端产品。合资公司和TCL移动的研究中心将继续设在法国Colombes以及
中国上海和
惠州仅仅牵手了7个月,由于整合不力带来的巨额亏损,就让TCL和阿尔卡特的手机“联姻”迎来了分手的时刻。昨天,
香港上市的TCL通讯发布公告,正式宣布TCL将以换股的形式,收购阿尔卡特持有的合资公司TCL阿尔卡特(以下简称TA)45%的股份。至此,阿尔卡特正式退出TA的经营与管理,而TCL通讯从上周四开始停牌、深交所上市的
TCL集团从上周五停牌的原因大白于天下。
阿尔卡特品牌出口占总销量90%,TCL未来会沦为一个贴牌企业2004年底,刘飞“受命于危难之间”重新回到TCL通讯,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与阿尔卡特的合资公司(T&A)巨额亏损。
李东生曾对本报介绍,T&A2004年9月运营后的3个月内亏损居然超过了TTE(TCL与汤姆逊合资公司)同期的亏损。首先是组织架构调整。接手TCL通讯后的三个月间,刘飞频繁往返于
深圳和
巴黎之间,与阿尔卡特方面展开新的谈判。直到2005年5月17日,TCL通讯与阿尔卡特全资子公司Alcatel Participations(AP公司)签订一个《框架协议》,从AP公司手中收购阿尔卡特通过AP直接在T&A持有的45%股权,全资控股AP。
在沉寂了三年之后,阿尔卡特手机终于决定重归中国市场。日前,TCL通讯宣布,将在中国市场重新推出阿尔卡特品牌手机,与TCL品牌手机同时运作。据了解,阿尔卡特手机将定位中高端市场,两款手机新品(包括一款
黑莓手机)将在年底前上市,而上个月已有一款阿尔卡特品牌手机上市。此前2004年4月,阿尔卡特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将手机业务交给TCL集团运营,之后阿尔卡特品牌便逐步淡出中国市场而转战海外。与
TCL手机错开定位对于沉寂三年之久重返中国市场,TCL通讯CEO刘飞给出的理由是,TCL通讯这样做是为了“填补市场空白”。他表示,中国手机市场目前虽然竞争激烈,但时尚和科技结合的产品并不多,手机市场依然存在空白,因此阿尔卡特品牌手机将以时尚的法式风情为风格并加上创新的技术进军中国市场。据悉,TCL通讯得到了阿尔卡特手机原母公司
阿尔卡特朗讯的支持,后者对全球宣布,已与全球知名的RIM公司签署协议,双方联合在中国市场销售黑霉(BlackBerry)智能手机,具体由TCL通讯运作。届时,TCL通讯将在国内销售标有阿尔卡特和BlackBerry标识的黑莓手机。据透露,首款黑莓手机8700将于年底前在国内上市;而TCL通讯与法国时尚杂志ELLE合作推出的第三款特别版手机ELLEN3也将在年底推向中国市场。据了解,阿尔卡特手机重返国内市场之后,TCL通讯在中国的布局将采取分开品牌的运作方式,阿尔卡特品牌手机主要是针对中高端消费人士,TCL品牌手机则针对中端消费人士,目前还没有双品牌运作的打算。海外市场仍是重头虽然高调宣称在国内重新推出阿尔卡特品牌手机,但TCL通讯显然仍很看重阿尔卡特在海外市场的业绩,认为海外市场依然是阿尔卡特品牌手机的重头。据了解,TCL通讯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便在国内市场逐步淡化阿尔卡特手机,开始转战欧洲和拉丁美洲,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记者从TCL通讯相关负责人处获悉,2006年,TCL通讯一共在全球售出1150万部手机,其中海外市场的销售达1000万部,占总销量的80%以上;在2007年上半年,海外业绩也占总销量的89%。而在海外市场,TCL所售出的手机都是以阿尔卡特品牌开路,这说明阿尔卡特品牌手机在海外销量不俗。而在谈及阿尔卡特手机重返国内市场的销售目标时,刘飞并没有正面作答,只是表示,“希望TCL通讯的手机销量2008年能达到1500万部~1800万部,2009年能达到2500万部。其中,中国市场占1/3,海外市场占2/3。”由此不难看出,TCL通讯依然将海外市场看成是阿尔卡特手机的销售主战场。
摩托罗拉与联发科牵手,对双方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联发科来说,在获得LG这个客户之后,再获得摩托罗拉这个业界大佬的认可和支持,也算是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名分”,表明其终于可以逐步甩掉“山寨”的帽子,上得了正台了;而对于摩托罗拉来说,通过与联发科的合作,可以改变此前对市场反应慢的弊端,大大提升摩托新机型的更新速度,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主动。可以说,这次双方抱团取暖,或许能收获一个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