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恪(1891年12月5日—1966年1月3日),字彦通,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胞弟。1891年在祖父陈宝箴于武昌的湖北布政使衙署内出生。幼承家学,受祖父学风浸润,得其父文脉,又先后师从陈伯弢、王景沂、陶鹏保、王瀣、柳诒徵等名士,年少时即形成清醇婉约、造句险峻、意境深远的诗词风格。其诗名在衡恪、隆恪、寅恪等诸兄弟之上。陈方恪一生文采风流,名士风范,交游广阔,先后在上海《时报》、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民立报》《时事新报》做编辑工作并撰写专栏,与诗词名家雅集拜洪帮大佬,后又在徐世昌等人推荐下,担任江西图书馆主任、景德镇税务局局长、田亩丈量局局长、正风文学院教授、教务长等。日本侵略中国时,陈方恪在南京任过伪职,又担任金陵刻经处董事,负责佛经刻印工作。在任职金陵刻经处时,曾帮军统特工传递过情报,还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有秘密联系,后不幸被日军发现并逮捕,然而在严刑拷打下并未出卖党组织。抗战胜利后,他受到国民政府的表彰,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此后,陈方恪仍在金陵刻经处工作,并参与版本鉴定与目录学的实践性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陈方恪在南京图书馆继续研究诗词、治版本目录学并提携后学,贡献颇大。陈方恪被作家章品镇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人物生平
1891年12月5日,陈方恪出生于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陈方恪小学读的是思益学堂(
陈三立创办),1910年毕业于复旦公学。1912年冬,应
狄葆贤之邀,陈方恪到上海任
《时报》编辑。后又经
梁启超的介绍,任中华书局杂志部主任。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陈方恪参加南社诗人们在上海的雅集,又曾随报界同仁拜过
洪帮,加入帮会。对于陈方恪来说,在中华书局的工作入不敷出。后又在梁启超的介绍下,在盐务署、财政部等处任秘书。
1920年秋,经时任总统
徐世昌等父执推荐,陈方恪南下江西南昌淘金。在此后几年之中,得到赣省多任督军眷顾,先后担任江西图书馆馆长、景德镇税务局局长、田亩丈量局局长、釐金局局长以及地方关口税务局等,职务调动频繁。
1938年起,陈方恪先后在“
维新政府”里出任教育部编审委员、考试院考选委员专门委员、伪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伪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等职。毋庸讳言,陈方恪落水了。迷途知返,落水之后自救,他成为秘密抗日战线上的卧底。自1942年起,陈方恪就与国民党
军统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陈方恪年轻时在上海加入洪门,结识了洪帮兄弟徐亮。此时,徐亮已经是重庆军统局的特务。军统派出的特务潜伏组,将电台藏入陈方恪担任主任和董事会代表的金陵刻经处。陈方恪不仅掩护潜伏组,还负担潜伏组的日常开支。与此同时,还与中共情报人员徐光楚等人有过秘密接触。
1945年8月5日下午,一队日本宪兵冲进金陵刻经处,直奔后院,将两名军统特工抓获,电台也被搜出,另有三名工人亦被捕。陈方恪恰好遇到一位朋友,在门外交谈。目睹金陵刻经处日寇抓捕军统特工,在一片混乱之中,陈方恪逃走。8月6日,陈方恪被日本宪兵队抓获,虽经严刑拷打,仍然不肯吐露内情。8月13日,日军审讯未果,气急败坏,将陈方恪折磨得奄奄一息。到了8月14日傍晚,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陈方恪才死里逃生。
抗战胜利后,陈方恪失去经济来源,生活落魄。直至1946年秋天,境况好转。因在沦陷区掩护军统电台,协助进行策反工作以及被日军逮捕、酷刑下未出卖抗日地下组织等立功表现,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要员接见、表彰陈方恪,并发给奖金和《军统地下工作者证明书》。陈方恪一跃成为抗日功臣,其形象在亲友之中、社会舆论上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1949年,南京解放,此时的陈方恪困守在南京城南饮马巷的两间旧房里。1950年,在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陈方恪一家迁往四卫头54号居住,生活才算是安定了下来。进入新社会的陈方恪,仍然和往日一样与朋友雅集倡和。1959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照下,陈方恪家又迁到了牯岭路26号(当年陈三立在庐山牯岭有松门别墅)的小洋楼里,陈本人也被安排在
《江海学刊》杂志社任编辑。
陈方恪的晚年生活安稳。1966年1月3日,陈方恪病逝世于南京,享年75岁。
人物事迹
以诗词印证时代变迁和心路历程
陈方恪以诗词闻名,不仅因其精于用典造句的技巧及风雅的名士气度,更在于他诗词中蕴含的苍凉历史感,印证着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和所处的时代变迁。如1917年6月,
张勋率辫子军控制京城,欲行复辟。陈方恪困局城内,某晚赴罗瘿公家宴,在后园赏花,作词《贺圣朝·夜来香》以抒发心中幽情。
遥怜可可窥人乍,伴风廊琴谢。好将空谷比幽姿,合氾人姑谢。吴舲初到,纱橱睡起,定绿珠无价。几回偷眼避游蜂,又夜凉如画。
1919年,
梅兰芳赴日演出,陈方恪作《风中柳·题缀玉轩话别图即送畹华赴日本》,表现出深深的惜别之情。
渡口梅风,轻约薄罗歌扇。带朝慵宫衣剪剪。几多离愁,经海清怨。早归来,翠樽低劝。梦想云棠,莫负十洲仙愿。数绣程,珠帘尽卷,春樱壶峤,照沧桑人倩。待闲话,画图亲检。
1942年,陈方恪无奈委身伪南京政府,深感国家与个人的前途颇为黯淡,心中哀怨,于是作《秋夜有怀次太疏韵》 诗。
门对屯云咽暮笳,生还犹喜问西家。钓游经眼浑如梦,得丧临岐讵有涯。筋力渐衰渐老马,亲知摇替数寒鸦。长欃讬命他年愿,何处青山挽鹿车。”
这首诗表达出作者急欲摆脱现状的心情和对现实命运的无力。可见,陈方恪的诗词技巧与气度令人惊叹,而其作品反映出历史环境下人民的生活与心境则更具社会价值。
陈方恪的诗词继承了同光体的宋诗传统,现存近500首,其雅人风致、造句用典、气度襟抱诸方面看都自成一家。陈方恪的一生历经清、民国和新中国,他的诗词反映了时代变迁,其作品恰似一部发展史。朱古微称其慢词:“情深意厚,功夫更胜于令。”陈石遗赞其词:“有名贵气。”
钱仲联赞曰:“绝世风神,多回肠荡气之作,二陆齐名,俊语似欲突过乃兄。”陈三立认为诸子中“唯七娃子能诗”(陈方恪在陈家大排行第七)。钱萼孙直率评价云:“寒柳亦能诗,而功不能与其兄衡恪、隆恪敌,亦非如其季方恪之风华绝代也。”
致力版本目录之学和图书馆相关服务
1945年冬,在军统南京办事处的要求下,陈方恪参与对汉奸陈群的泽存书库所藏珍贵善本以及查抄的其他珍稀图书的鉴别活动。陈群在伪南京政府身居要职,囊橐充盈,其藏书更是刻意求好,藏书80余万册,仅泽存书库善本就多达40万册,不少都是宋版书和年代久远的抄本。此次参与鉴别不仅使陈方恪的版本目录学研究派上用场,更使他的学术视野得到扩展。
1949年后,陈方恪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向新政府靠拢,常到图书馆借阅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其他马列主义政治理论书籍。1950年起,陈方恪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谈话,
陈毅、
柯庆施等都曾邀他赴宴,鼓励其追求进步,发挥专业特长。1950年,陈方恪到国立南京图书馆工作,因其对古籍版本目录非常精通,馆长贺昌群立即请其在古籍部任职,并不时虚心向其求教。其后李仲融、汪长炳等几位馆长都时常向他请宜。陈方恪平易近人,愿意扶持后学,在其任职期间培养了柳定生、
沈燮元、杜信孚等学者,在南京图书馆上下得到敬重,并被推选为南京市政协委员和南京市文联理事。
1951年,刚入馆的陈方恪随馆长贺昌群一行数十人赴阜阳地区参加土改,约半年后回馆。不久,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并入国立南京图书馆,陈方恪因博学多闻被委派担任“近百年史料”编纂。
1953年,杭州一处造纸厂在回收的废纸中发现了一批与
太平天国有关的资料,陈方恪应邀前往参与鉴定工作,他不顾年迈,甚至不曾休息就投入工作中,认真对一件件资料进行审阅,最后发现这一批资料系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大员吴煦的个人档案原件。作为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献,这些资料价值不可估量,陈方恪的贡献自然也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1954年开始,南京图书馆先后开设了“中国医药资料室”“中国地方志资料室”“中国古典文学戏曲资料室”“中国考古美术资料室”“中国近代史资料室”“马列主义理论资料室”和“文学艺术资料室”,每室由一位饱学之士主持,解答读者咨询。陈方恪负责“中国古典文学戏曲资料室”丰富资料室的工作研究。这七个专题资料室的开放是南京图书馆50年代参考咨询服务的一件重要工作,为营造学术环境和方便科研人员研究和参考做出了贡献。
同样在这一年,为了深入宣传图书,辅导阅读,提高读者鉴赏水平,南京图书馆还举办了中国古典文学讲座,陈方恪参加了讲座活动的筹备工作,并邀请到古典文学家陈中凡、词学家
唐圭璋、诗人
孙望、戏剧理论家
陈瘦竹等开展讲座,取得了极大成功,仅1954年,就举办讲座14次,听众多达12403人次。
出版图书
亲友回忆
柳定生:我和陈老的相识,是在南京图书馆工作时期,1953年我在南图参考咨询组工作,参考工作范围,包罗古今中外的各门学科,腹笥俭陋如我,何以能胜任这一工作;所幸上有党的领导支持,还有馆内同志的协作,才勉强将工作任务及时完成。记得在1954年,我馆与文联合作,举办星期文艺讲座,邀请南大、南师的教授主讲文学名著。大约一月主讲两次,为配合讲座,我馆编印小型书目,推荐有关资料。凡在报刊发表的当代论文,由参考咨询组选辑,有关古典著作,由古籍部选录。为了工作关系,我常时去古籍部向陈老请教,他对古典诗词,小说戏曲,无一不熟,开列原著各种版本,和列代注释疏证也极为熟练,如数家珍。因此所编古典文学讲座书目,其中有一半是倾注了陈老的心血。当时听者拿到这份书目的,不啻获得一份专题辅导阅读的指南,极受广大听者的欢迎。在会场分发后,来函索取的也大有其人。陈老对我们后辈,都是循循善诱,海人不倦,绝没有一丝一毫学者威严的架子。总觉得他和霭可亲,容易接近。
亲属关系
陈方恪的祖父是晚清维新派政治家
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是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父亲是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是著名的因北平沦陷绝食而死的散原老人。母亲是湖南名门望族俞家之女
俞明诗,其父
俞文葆,曾任湖南知府,其兄
俞明震,官至台湾布政使。俞明诗善操琴,自号“神雪馆主”,操琴雅室为“神雪馆”,有《神雪馆诗》留世。
妻子孔紫萸,小陈方恪十岁,两人在1924年结婚。1948年,孔紫萸病故。
陈方恪兄弟凡五人长兄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曾留学日本,以绘画知名于世。二兄
陈隆恪,清末留学日本,解放后任上海市文保会顾问。三兄
陈寅恪(1890-1969),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留学日、英、德诸国,曾任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五弟
陈登恪,留学法国,曾任武汉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