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又称“零丁洋”,珠江的入海口,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狮子洋南部,隶属于珠江水系,为珠江干流的河口湾,华南地区最大出海口。
名称由来
伶仃洋,又称“零丁洋”、“珠江口”,其名称起源有多种说法。
伶仃洋古称“零丁洋”,因零丁山而得名。一般认为“零丁洋”为出海的渔民所取,出了这里,大海茫茫,零丁孤苦的感觉油然而生。宋代以前,古人通常将伶仃洋泛称“南海”。清初屈大均纂《广东新语》记载:“秀山之东,有山在赤湾之前,为零丁山,其内洋曰小零丁洋,外洋曰大零丁洋。”清雍正郝玉麟修、鲁曾煜纂《广东通志》记载:“零丁山,在赤湾前海中,距城二百里,高一百丈,周围五里,四面环海,下为零丁洋。”
最早标注“伶仃洋”的地图是明万历《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这幅海防图的“屯门澳”(今香港青山)旁边标注有“伶仃洋”,北边则绘出“南头”,即现在的深圳南山区。康熙二十二年(1683),工部尚书杜臻奉旨巡视广东和福建海疆,他在《粤闽巡视纪略》中写道:“新安城南,水程而十里,至伶仃山,山外即伶仃洋”,将零丁洋称为“伶仃洋”。
据《江河日月长:南沙地名故事·珠江口虎门传说》中记载:“母子二虎被龙王镇锁在江心,不得活动,只能终日对着南海哀叹,颇有孤苦伶仃之感,于是,后人便将珠江外水域称之为‘伶仃洋’。”
形成变迁
在6000~5000年前,伶仃洋属于海湾一部分。其后,由于珠江水系来沙,逐渐将海湾淤填;至10—15世纪,西北江三角洲平原与五桂山、黄杨山、牛牯岭一带连成一片滩地,形成今日伶仃洋雏形。后在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水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浅滩逐渐成陆,并不断向外海延伸,使伶仃洋日趋淤浅,沿岸围垦造地也致原有的水域成为陆地,许多浅滩已不复存在。
⑴珠江口盆地的莫基阶段
珠江三角洲基地底层主要为震旦系和古生代的变质岩,这些古老的变质岩底层构成珠江三角洲的基础的基底地貌发育。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燕山运动,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使亚洲地区发生强烈地壳运动和造山活动。燕山运动第三幕以后,华南地区产生许多东北和东北偏北向断裂以及与之相切的西北和西北偏西向断裂,形成一系列断块状山体和断陷盆地并沿东北向呈带状、串珠状展布,三角洲的轮廓基本形成。始新世时,陆缘继续拉张,断陷不断扩大,加深,沉积深湖相沉积,有的断陷内时有海水侵入,珠江三角洲基本轮廓到早第三纪趋于定型。
珠江三角洲的基底轮廓基本定型后,始新世末至中渐新世末,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即喜马拉雅期第一幕运动,南北特提斯地槽之间的海域关闭,本区盆地发生了区域性抬升,受到剥蚀和切割。
⑵古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阶段
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晚第三纪喜马运动第二幕,南海海底扩张,局部断陷扩大为大型拗陷,且大规模下沉,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发生强烈继承性断裂,引起差异性断块升降,导致中第三纪剥蚀面抬升,又使珠江三角洲若干盆地断陷,古珠江三角洲开始发育。受北西向断裂对西江、北江三角洲的控制影响,基底地貌形态表现为北西向平行岭谷及棋盘状。第四纪更新世,喜山运动间歇性抬升和断陷继续发育,形成了东莞、三水、顺德、中山、新会、和斗门六个主要凹陷区及其间相应抬升区,平行岭谷及棋盘状基底地貌进一步发育,相应的谷底河道发育,为晚更新世以后珠江三角洲沉积阶段奠定了基础。
⑶晚第四纪三角洲的形成发育阶段
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中期,由于地壳波动频繁及第四纪海面变化,现今陆架海域有过多次间歇性海侵和海退。更新世晚期以来,根据海平面的相对高程、位置和所处的地质年代共可划分为7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距今65000~32000年,属末次冰期早冰期,海面位于平均海面以下约80米,距离现代海岸140公里地方,形成晚第四纪以来第一期三角洲沙体,区内当时为侵蚀环境,基岩裸露,遭受强烈风化。
第2阶段:距今32000~22000年,属末次冰期亚间冰期,海面高程约-25米,海水曾侵及中山市一带的低洼地段,形成溺谷湾堆积。
第3阶段:距今18000年左右,属末次冰期极盛期,海面大幅度下降,最低降至-130米,在陆架外缘形成B期砂体。
第4阶段:距今12000~10000年,属末次冰期晚冰期,系冰消海侵事件引起的海面急剧上升阶段,海面上升至-25米。
第5阶段:距今10000~8500年,属全新世早期的短暂海退阶段,海平面下降至-50米,由于正位于珠江口坡度急剧变化地段,陆地切割强烈,在岸外形成C期三角洲砂体。今万山岛以外分布的大片残留砂,或为此时期产物。
第6阶段:距今8500~2500年,属冰后期大海侵阶段,在距今8500~7500期间,基面抬高,形成滨海平原或沼泽。至距今7500年前后,大海侵的前缘已迅速推进至区内,海面急剧上升;至距今6000年前,已接近高海面阶段,岸线已推进到黄埔-广州-西樵-金利-江门-崖门一线,大面积位漏斗状河口湾。河口附近存在少数几个三角洲前缘叶瓣砂体D期砂体,滨海以内为滨海堆积平原。
第7阶段:距今2500年以近,海面相对下降,岸线向海推进,三角洲体系发生了从湾头三角洲向进积式三角洲的演变,从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浅海内陆架等基本环境。
干流概况
地理位置
伶仃洋位于珠江口外水域,在东经“113°33.0′~114°03.0′,北纬22°07.0′~22°46.0′”范围区域,地处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南部东南侧;三面靠陆地,西北依广州市、东北依东莞市,与内陆相连;东靠深圳市,西傍中山市;东南靠香港特别行政区,西南傍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南向南海,北向狮子洋。伶仃洋为珠江入海口主体,也是广东省粤东、粤西的分界线。
伶仃洋概念在古代的范围并不是很大,海和洋是不一样的概念,海就在陆地周围,而洋在海之外。伶仃洋又分为内伶仃洋与外伶仃洋:以赤湾、内伶仃岛、淇澳岛一线为界,北至虎门为内伶仃洋,其海面称为“合澜海”;合澜海南边洋面,即赤湾、内伶仃岛、淇澳岛一线以南,万山群岛以北的海面才称为“伶仃洋”,即“外伶仃”。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秀山之东,有山在赤湾之前,为零丁山,其内洋曰小零丁洋,外洋曰大零丁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合澜海被视为内洋,为政府控制下的海域,而伶仃洋是外洋,政府鞭长莫及。
伶仃洋南面为九洲洋,位于珠江口之外,为珠海及澳门本土与万山群岛一带之海面。九洲洋是来往香港、澳门和珠海的必经水路,这一带海域主要归珠海市管辖,再往南就是南海。
河道走向
伶仃洋大致呈西北偏北至东南偏南方向,向北顺接狮子洋虎门,向南汇入太平洋南海。东岸北起东莞市威远岛,向东南依次经过虎门、沙角半岛、磨碟口、交椅礁、交椅湾;进入深圳市后,沿宝安区西部,向南依次经过大铲湾、南山区南头半岛西部、深圳湾;南至香港九龙半岛西部,向南经青山湾,止于大屿山岛。西岸北起广州市南沙区,与威远岛隔江相望,北端从龙穴岛、万顷沙半岛起,向西南至中山市马鞍岛;沿中山东部向南依次经珠海市唐家湾、香洲区东部,南至拱北,止于澳门半岛、氹仔岛(凼仔岛)和路环岛。
河道特征
伶仃洋从湾头门至湾口桂山岛,约70公里,湾头沙角与大角山咀之间宽约4公里,湾中唐家湾至赤湾间宽约27公里,湾口澳门至香港间宽约58公里,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其中,淇沃岛和外伶洋以北、虎门以南称内伶仃洋,水域面积约1041平方公里。从凫洲至万顷沙二十一涌,属伶仃洋上段,长约30千米。
伶仃洋是古海湾残留之大水域、古海湾堆积未淤满的部分,为多汊道河流三角洲河口和喇叭形河口相结合的河口湾类型,整体大致呈漏斗状。河口上游逐渐变小、下游宽大,总体地势由湾顶向湾口倾斜,东深西浅,北窄南宽。海湾内岸线曲折,湾汉众多,岬角奇突,东西分别由内伶仃岛、淇澳岛扼守,口外群岛星罗棋布。受人类活动海上围垦等影响,伶仃洋的河口水道、海岸线等逐渐迁移演变,产生“强干削支”或“以支夺干”现象,改变入海水道的分汊形式。
伶仃洋是珠三角河口汇聚地,珠江八大入海口中的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在河口湾伶仃洋流注,即称“东四门”。其中,虎门承接全部东江水和大部分北江水;蕉门和洪奇门承接大部分北江水和少部分西江水;横门承接一部分西江水。
虎门:位于东莞市虎门镇西侧与南沙区南沙街道东侧之间,地处伶仃洋北端,因该口门处有大虎山、小虎山两座小岛,像两个卫士一样看守口门,故名虎门。明《永乐大典》广州府境之图中已标有“虎头门”,清代中期改称虎门,沿用至今。虎门是主要潮汐通道,山潮水比小于1,全年属强潮流水道,为珠江八大门口中最大、潮流作用最强的门口,珠江出海水道咽喉,进出黄埔港要道。
蕉门: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与南沙街道之间,伶仃洋西北隅,东距虎门8.5公里,南距洪奇沥15公里。清代中期,文献古籍中始见蕉门,因在南沙北蕉门村处,故名。清代船只常经蕉门入珠江,避虎门之险。随着江水挟带泥沙不断淤积,蕉门不断南移,1883年西侧形成分支凫洲水道;近100多年水道快速向东南延伸,1990年后,门口已移至万顷沙二十一涌。
洪奇门:位于南沙区西侧与中山市东侧,珠江口西北隅,龙穴岛西南9公里处,南连沥心洲与横门相接,为洪奇沥水道出海口,明代河口在潭洲附近,至今已南移30多公里。
横门:位于中山市东北部,珠江口西隅,地处横门岛西北侧,门口分南北支,南支通过横门峡谷至淇澳岛,北支通过烂山水道至洪奇门汇流。
水文特征
水文特点
伶仃洋是太平洋上珠江与南海的汇合处,珠江径流和南海潮波相互击荡的地区,受地形、径流、潮汐综合作用,水动力条件复杂,属于外洋水域。太平洋潮波通过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影响伶仃洋的潮汛,江河水和海洋水在此相遇,彼此汇融,互相推顶,或进或退,时咸时淡。伶仃洋海流以潮流为主,受黑潮暖流、径流、沿岸流、季节漂流、风海流、南海北部陆架水团及地形边界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系近南北方向的往复流及旋转流,西滩以径流为主;季节漂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向西南流,夏季向东北流。
伶仃洋内浅滩广布,浅滩的发育演变是河口演变的主要方面,潮流和径流作用是滩槽发育演变的两大主要动力,共同支配着伶仃洋的水流、泥沙运动,浅滩演变过程与深槽互相关联,互为消长。
伶仃洋水流总体呈南北流向,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分配不均,与降水季节变化相适应,深槽的垂线平均流速和单宽流量都比浅滩的大。伶仃洋平均流量约每秒5663立方米,径流总量约每年1742亿立方米,四大口门占据珠江口总径流量的53.448%。其中,虎门水道排入伶仃洋的水量每年达496.1亿立方米。
伶仃洋动力主要是潮流,潮流以东较强,西部较弱。潮流基本为沿槽线走向的周期性往复流,内伶仃岛以内以西北偏北至东南偏南为主,内伶仃岛以外转为南至北向。虎门水道出口后,在龙穴岛东分汊,东称东槽或矾石水道,西称西槽或伶仃水道,东槽潮流强于西槽,同一横断面东槽落潮流速高于西槽每秒0.15~0.25米。落潮流速一般大于涨潮流速。涨潮流速枯季大于洪季,落潮流速洪季大于枯季。流速分布受水下地形影响较大,深槽涨落潮流速均大于浅滩的。另外,高盐深层陆架水的上溯也是伶仃洋河口湾的重要动力过程。
伶仃洋潮汐属于不正规半日潮类型,潮差小,无涌潮,每日两涨两落,相邻两高潮位或低潮位均不相等,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各河口平均潮差介于0.85~1.6米之间,为弱潮型河口湾。在东至和夏至附近,日潮不等显著,因平面上呈喇叭状,潮波传入后能量积聚,沿程潮差逐渐增加。伶仃洋的潮差自口外向口内的虎门方向递增,而伶仃洋西北三个口门外由于受径流影响较大,潮差又呈现出自虎门向横门方向递减。潮流特征是近似南北向往复流、滩区湖区流速有明显差异、东部海区潮流量占优势;流速平面变化是深槽流速大于浅滩流速;流速垂线分布,一般是中层流速大,表层次之,底层最小,但在受盐水楔影响较大的伶仃洋下段,则以表层流速最大。
由于地形复杂、岸线曲折,潮差在沿海岸线和靠近河口附近较大,向外海和内河上游逐渐减少,河口湾顶最大,面向外海湾口最小;东岸多年平均落潮差值约1.7米,西岸多年平均落潮差值约1.09米。蕉门、洪奇门、横门潮差小,为1米至1.5米,年径流量占伶仃洋总径流量65.4%,涨潮量仅占总量的18.9%,河川径流起决定性作用。虎门潮差最大,约1.63米,历年最大潮差3.36米,年径流总量占伶仃洋总径流量的23.6%,进潮量占81.8%,潮流起着重要作用。
伶仃洋四大口门占据珠江口总输沙量的47.7%,每年进入伶仃洋的悬沙约有3063.9万吨,约占珠江一年总输沙量的37%。含沙量和输沙量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西槽较高,东槽较低;浅滩较高,深槽较低;底层较高,表层较低;汛期水浑、枯季水清;一般垂线平均含沙量高峰在涨急落急稍后出现。伶仃洋海域面积大,动力条件复杂,径流来水来沙量大,而含沙量低,仅为长江口的1/5~1/10,但由于其四口门来流分散,流向不一致,来沙量大而集中、潮汐动力弱,日潮现象显著不等、悬移质挟沙能力小以及高盐陆架水入侵和波浪掀沙等作用下,导致伶仃洋含沙最虽小却淤积。
伶仃洋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每立方米0.1~0.2千克之间。床沙组成具有中滩粗、边滩细,湾顶附近较粗、湾口一带较细的分布特点,航槽和下游深水区的床沙中值粒径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间,西滩和东滩大部分地区的底质中径也在0.01毫米以下,而在蕉门口、横门口以及交椅沙、公沙、拦江沙等处河床质明显粗化中值粒径一般在0.1~0.5毫米之间。伶仃洋的冲淤变化具有汛期在湾腰拦门沙段淤积、湾口和湾顶附近冲刷,枯季则发生两端淤积、中部冲刷得季节特征,但自然冲淤率一般很小。
伶仃洋内咸淡水混合,易产生絮凝作用,泥沙富积,形成最大浑浊带。洪水季最大浑浊带常在盐度3~10的海域形成,最高含沙量每立方米1.28~1.59千克,为一般含沙量的8~12倍;枯水季最大浑浊带在盐度16~22的海域形成,含沙量达0.6,是一般状况的3~5倍。最大浑浊带在一个潮周期内摆动的范围为2~5公里,季节性摆动范围为8~13公里。上限在福水与南朗联线一带,下限在西乡至淇澳一带。
伶仃洋余流主要为各口门下泄的河川径流,余流的大小和方向与泥沙运移有密切关系。各层余流的流速都有自表至底递减趋势,常年表层余流的流向大多数为偏南方向,西槽表层余流极端值一般比东槽的大些。总体上,伶仃洋余流及沿岸流方向为从东北向西南流去,其主流在洪枯季均向湾外流动,但因受局部地形影响,下泄流和上溯的潮流产生不均匀混合,引起密度不均匀,从而出现在淇澳岛和内伶仃洋等小区域的顺时针向旋转环流。
伶仃洋余流流幅约10公里,是搬运各门口细粒物质的主要营力,起分散沿岸沉积物的作用;余流流速在湾内一般为0.2~0.4节,出口湾为0.1~1节;在深槽道及陆架内缘为0.4~1.3节,平均流速为0.54节;余流垂直分布因季节而异,洪水季节从表层到底层余流方向大致相同,都是向海运动;枯水季节,表层向海流动,底层向陆上溯,流速一般仅0.1节。
伶仃洋东南部的盐度比西北部的高,盐度与径流大小密切相关,随季节变化明显;盐度还具有半日周期和半月周期的变化,变化趋势和周期与潮位基本一致;盐度竖向变化为深槽区远大于浅滩区。在洪水季节,咸水界在虎门口外伶仃洋东侧细丫岛与小铲岛附近;在枯水季,咸水界深入到黄埔附近,整个伶仃洋为盐水占据。
伶仃洋受西北部三个口门汇入的径流影响,形成由西向东的水面横比降,落潮退急时可达50~70厘米,涨急时横比降较小,但一般仍以西岸水位为高,水面的横比降导致淡水由西北向东南扩散。在东部伶仃水道南段和暗士顿水道,基本受高盐水控制,高盐水沿以上两水道上侵至内伶仃岛和西乡一带,形成广泛的淡水与高盐水混合区域,属缓混合型混合,构成东咸西淡的态势,盐度等值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
灾害防治
珠江口濒临南海,每年受太平洋台风影响,又因河口外宽内窄,这种地形使潮波能量聚积而进一步抬升,进一步加剧暴潮灾害。
伶仃洋沿海泥沙堆积,造成排水不畅,加剧洪涝灾害,且航道港口普遍回淤恶化,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受一定影响。
水系构成
东江水系
伶仃洋属于珠江复合水系,湾内汇入的江河源于东江水系、北江水系和西江水系,以及珠江三角洲部分独立的河涌。东江、北江和西江的水道均以分叉型河道直接或经
狮子洋海域间接注入伶仃洋。
东江在石龙以下分成河汊,北干流、南支流及大小汊道的东江水全部流入狮子洋,以狮子洋水道作为底线复合于西北江三角洲东部,会同部分北江水、珠江正干,再通过虎门出海伶仃洋。
北江水系
北江主流从北滘口经思贤滘与西江通流后,经北江东平水道、顺德水道、沙湾水道入注狮子洋;向东分流部分有芦苞涌、西南涌、佛山涌、潭洲水道、平洲水道、陈村水道经广州出海水道入注狮子洋;向南分流部分有李家沙水道经洪奇沥水道、榄核涌经蕉门水道入注伶仃洋。
西江水系
西江向东分流部分有甘竹溪、东海水道(马宁水道)入注北江的顺德水道或顺德支流,经由辨状水系的容桂水道、德胜河、桂洲水道、鸡鸦水道、黄沙沥水道、小榄水道等支流水汊,再通过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间接出海伶仃洋。
主要支流
伶仃洋兼具河口、海湾的特征,支流主要有三类:一是西江、北江和东江的主干水道,即虎门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和横门水道,均在伶仃洋湾头出海;二是西江、北江和东江的分叉水道、汊流、辫状河道,以多处分流出海河口,汇入伶仃洋;三是毗邻珠江口的山区水库及零星湖泊引出的河涌、溪流就近入海。
蕉门水道北起沙湾水道中段南侧的西樵,纵贯南沙区境,南止于万顷沙南端东侧。
伶仃洋东岸支流即为深圳、香港西部诸河,发源于海岸山脉,直接入海。其中,深圳市境内河流主要有:东宝河(茅洲河)、深圳河、大沙河、西乡河。
香港境内的锦田河;
广州河道,又名珠江正干,发源于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七星顶的流溪河,中下游融入多条汊流,经广州市区,下游再通过狮子洋出海伶仃洋。狮子洋是衔接伶仃洋的主干流,为珠江口内海域,汇聚东江全部水量和北江大部分水量,经虎门出海口注入伶仃洋。
海湾海峡
交椅湾:地处今深圳市沙井、福永、西乡西面一片海域。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合澜海,在县西北八十里,福永司之左。”合澜海上通西江、北江和东江汇成的狮子洋,南与零丁洋相连,直通到浩瀚南海。海面水域宽广,滚滚而来的波涛,在此汇合,所以叫合澜海。合澜海的东部海湾,从东莞的虎门、长安到深圳的沙井,海岸线呈弓形,因珠江和茅洲河的冲积,海中形成交椅形的沙洲,当地蚝民又称之为交椅湾。
前海:又称“前海湾”,在大铲湾水域,因在县城前面而得名,原称南头海,今宝安区与南山区之间,湾口南起龙舟角,北至大王洲,方向朝西。后海,又称“后海湾”,位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西部海湾,因在县城后面而得名,现已成历史地名,环湾为湿地保护区。其中,前海部分又细分妈湾、赤湾等小湾,后海改名“深圳湾”,湾口北部有蛇口湾。
伶仃洋拥有诸多海峡,除香港境内靠半岛侧的一些海峡外,几乎无采用“海峡”取名,实际为岛屿与大陆、岛屿与岛屿或半岛与半岛之间的河口、水道。
大屿海峡、
东博寮海峡、
西博寮海峡、
马湾海峡
龙鼓水道
岛屿沙洲
伶仃洋湾内有舢舨洲、大铲、小铲、内伶仃岛和淇澳岛等岛屿;北端的上、下横档岛和凫洲岛是与狮子洋虎门口的边界岛屿。
伶仃洋岛屿群分布如下:西北部南沙区南部一带的小型山丘海岛、礁石,以及大面积滩涂沙洲;西南部香洲区近岸的九洲列岛;东南部香港离岛范围的大小群岛;最南部香洲区东南端万州群岛范围的大小列岛、群岛。
伶仃洋西岸岛屿以江心洲、海心沙的冲积岛为主,浅滩沙岛内水网密布、岛中有岛,多因围垦而成型,也有部分基岩山岛和人工岛,主要岛屿有:龙穴岛、万顷沙、横门岛(马鞍岛)、淇澳岛、野狸岛、横山岛、九洲岛、珠澳口岸人工岛、澳门离岛、横琴岛;东岸岛屿以大陆岛为主,多为山脉入海型的丘陵基岩岛,为莲花山西段余脉的山海交汇处,呈现出群岛形式,大部分岛屿集中于虎门、环离岛区周边海域,主要岛屿有:威远岛、木棉山岛、穿鼻岛、内伶仃岛、小铲岛、大铲岛、孖洲岛、大矾石岛、小矾石岛、大屿山岛、香港岛。伶仃洋外海岛屿主要有万山群岛,以基岩岛为主,是粤东陆地上莲花山脉经香港西向延伸入海的岛屿。
因跨海桥隧转换节点建筑工程建设,伶仃洋上有多座服务于交通线路的人工岛。
万山群岛在古代称为老万山。据明嘉靖黄佐《广东通志》:“大奚山……民杂居之,专事鱼盐,宋元庆间(应作‘庆元’),尝作乱,提举徐安国讨灭之,地遂虚。今为万姓者统其众,因呼为老万山。”万山群岛包括万山岛、东澳岛、桂山岛、外伶仃岛、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以及香港境内大濠岛(大屿山)、香港岛等150多个岛屿。
内伶仃岛:古称零丁山,是深圳市第一大岛。东北距蛇口约9公里,面积4.84平方公里,岛上的主峰尖锋山海拔340米,大概在明代就有渔民在岛上居住,形成南湾、东湾、焦坑、步九仔和跳港5个小自然村。
1952年,因该岛成为军事重地,居民由政府组织迁移到蛇口、西乡、坂田等地。1955年,曾有几十户居民返回岛上,在上面种植水稻、果树,下海打鱼,岸边养蚝。1979年,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建制后,岛上居民全部迁往蛇口定居,居住在湾厦村。岛上居住的原住民基本已全部迁出,除少数管理人员外,能登上岛屿的人非常少,正因为无人类干扰,岛内生态得以恢复,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岛内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植物619种,其中白桂木、野生荔枝等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二级保护兽类猕猴,总数达900多只,此外还有水獭、穿山甲、黑耳鸢、蟒蛇、虎纹蛙等重点保护动物。1984年10月,建立内伶仃岛-福田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外伶仃岛位居香港之南,与港岛隔海相望,是珠海市东区辖下的一个海岛镇,因处于伶仃洋外围而得名。主峰伶仃峰高达311.8米。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自宝船敞开穿从龙将官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上将其记为“泠汀山”。外伶仃岛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岛上有一块摩崖石刻,刻有毛泽东手书《过零丁洋》诗。
担杆列岛原来是海中沙洲,据嘉庆《新安县志》记载:“担竿洲,在县南海中,形如担竿,外即大洋无际,番舶入广必由此,离县治约三百里。”
流域特征
地质地貌
珠江三角洲基底层主要为震旦系和古生代变质岩,这些古老地层为珠江三角洲地貌发育的基础。早第三纪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基本地貌轮廓趋于定型。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晚第三纪喜马运动第二幕,南海海底扩张,局部断陷扩大为大型拗陷,且大规模下沉,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发生强烈的继承性断裂,引起差异性断块升降,导致中第三纪剥蚀面抬升,又使珠江三角洲若干盆地断陷,古珠江三角洲开始发育。第四纪更新世相应的谷底河道发育。晚更新世以后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三次海进和三次海退,形成了后来河网三角洲和伶仃洋地形地貌格架。构造格局决定了伶仃洋内的岛屿分布,这些岛屿对径流、潮流和泥沙运移与沉积产生一定影响。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形成复杂水动力环境,共同塑造伶仃洋的地形地貌。
断裂
伶仃洋地处南海大陆架北缘的滨海断裂带,途经断裂有深圳断裂、平沙断裂、横沥断裂、沙角断裂、沙湾断裂,均为弱活动断裂。
沉积
伶仃洋流域沉积相包括河口沙坝相、前缘加积相、冲积河床相、水上天然堤相、水下天然堤相、决口扇相、分流间海湾相、涨潮沟槽相、前三角洲相、潮道相、潮流沙坝相、潮滩相、陆架浅海相。
伶仃洋海底晚更新世以来主要有两套地层,地层特征主要取决于沉积物来源:北尖组为全新世冰后期海侵以来逐渐堆积的浅海相沉积,以灰色海相粉砂、黏土为主,岩性主要为黏土质砂和粉砂质黏土,富含贝壳等生物碎屑,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关系。南卫组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河谷充填型陆相沉积,低海面时期,受珠江水流的影响,岩性主要为黏土质粉砂、细砂一粗砂(含砾)粉砂质黏土一黏土;上部为灰色粉砂质黏土及粗砂,中部为灰黑色黏土质粉砂,下部为灰白色砂、砾石质砂,与下伏基岩呈平行不整合关系。
伶仃洋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有泥、砂、粉砂、砂质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其中,粉砂主要分布于近岸浅滩区域,砂质粉砂主要分布于古三角洲砂质堆积区,泥主要分布于淤积较多的淇澳岛周围及中滩海域,砂质泥主要分布于内伶仃岛北侧中滩堆积区,砂主要分布于古河口粉砂质砂沉积区。海底表层沉积物分布受水系、岛屿和潮流等的影响,其特征表现为:较粗的砂质沉积物因潮流顶托,动力减弱,易在近河口处沉积,沉积速率也较快,导致此处砂源丰富,挖砂现象严重;岛屿沿岸受侵蚀,沉积速度快,附近易堆积以砂、粉砂、黏土相混的沉积物,分选较差;伶仃洋沿岸的小湾由于水流影响较小,沉积稳定,易于淤积,多为粉砂、黏土等细粒沉积物;因较粗的沉积物不易远距离搬运,河口湾和湾外浅海也主要是细颗粒沉积分布区,为粉砂、黏土沉积。
伶仃洋河口的矿物来源与上游的陆源物质和水系相关,河口沉积物除来源于河流外,还来源于海域。伶仃洋航道西南侧,淇澳岛和内伶仃岛北侧的三角洲前缘地带,碎屑矿物百分含量较高。
内伶仃洋冲淤整体呈现“东冲西淤”特点,泥沙在河口动力作用下向西输送,在西侧不断发育浅滩堆积。除水道之外海域几乎全部淤积,水道、航道则处于冲刷状态。西部平均淤积1~2米,东部侵蚀区域则冲刷3~5米。
伶仃洋四大门口延伸,河床坡降平缓,各汊道会流点多,受水流分异作用和泄载冲积,口门外多有沙洲、沙坝堆积或蚀槽、冲沟发育,临岸港湾多见软泥淤填,浅海滩涂扩展迅速。门口近岸区域以砂质堆积为主,其中径流作用较强的蕉门、洪奇门和横门外侧的细沙均呈舌状突出,系洪流季节随径流移跃而来,因流速骤减而沉积于门口附近。
伶仃洋是珠江南端溺谷湾,为海水淹没古河谷地形。东岸有狭小平原、海滩;西岸上片为珠江三角洲大支汊冲积平原前沿,松散沉积厚度约45米;下片为山地丘陵,沿岸岬角间有沙堤和干泄湖堆积,湾外多岛屿。在冰后期古珠江溺谷湾基础上,经珠江水系泥沙不断堆积、珠江三角洲发育,伶仃洋地貌轮廓可分为东部伶仃洋喇叭状河口湾、中部伶仃洋西北侧及南部珠江口外斜坡浅海区三大单元。
河床构造
伶仃洋水下地形总体上划分为“三滩两槽”,空间上由西到东依次为西滩、西槽、中滩、东槽和东滩,其深水槽与狮子洋相通。据1883年海图显示,伶仃洋曾经有三条纵向深槽。至1936年,中槽淤浅成为中滩。至1984年,“三滩两槽”显著并稳定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三滩两槽”呈现滩槽相互转换特点,使伶仃洋水量总体上增加,泥沙量减少,水动力增强,中滩变得不稳定。
西部浅滩:蕉门、洪奇门、横门出口的外缘,呈东南向指状伸展,包括番禺南沙的大脚山嘴经舢板洲至内伶仃岛西侧一线以西区域,面积广阔,水深较浅,除金星门、淇澳岛与进口浅滩之间两处河槽水深超过5米外,其它区域均为5米以下。伶仃洋西侧的蕉门、洪奇沥和横门等水道所挟带的泥沙在西滩大量沉积,加之近年来人为抛石促淤,使西滩迅速向东南扩淤成陆,西滩扩延速度是南段大而北段小。
中部浅滩:东西两槽之间以伶仃岛为中心向南北伸长的浅滩,又称“矾石浅滩”,为河口湾轴拦门沙,大致呈南北向(内伶仃岛则为中滩中心),水深约4~5米。其北部沙嘴部分为虎门的拦门沙,亦称“拦江沙”。伶仃洋中滩以潮流活动为主,只在落潮后期才受来自虎门和蕉门凫洲水道的水沙入侵,同时在东西槽涨落潮流的共同影响下,部分涨潮流挟沙被挤压在这个相对缓流区落淤。此外这一海区又是咸淡水交混的界面,悬沙的絮凝作用加速了泥沙的淤积因为潮流挟沙量甚少,且滩面宽阔,故淤积抬高速度较慢。
东部浅滩:从虎门沙角旗山经大铲岛至赤湾角一线以东区域,与海岸线平行分布,呈条带状,水深较浅;紧靠东槽一侧,从北向南发育有几个与东槽平行的水下沙脊,依次为交椅沙、公沙和横沙,水深不超过1米,水深从海向海岸线逐渐减少。东滩是沿岸发育的潮滩,扩淤较缓慢,100年来水深线以浅的潮下浅滩面积仅增加40平方公里,且多集中在交椅湾和南头湾。伶仃洋东部是潮流活动为主的海区,涨落潮冲刷深槽和槽边沙脊平行排列,槽边沙脊受涨落潮流的约束,沙体比较稳定,沙脊与东岸顺直段的潮间带之间的潮下浅滩淤积也缓慢,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西槽:位于中滩和西滩之间,北连虎门川鼻水道和龙穴水道,南到大豪岛与桂山岛之间。在内伶仃岛以北的上段又称“伶仃水道”,由于西部浅滩延伸影响,槽床日趋萎缩,需靠疏浚维持航深。内伶岛以南的下段,自然水深由8米逐渐增至20米以上。西槽全长75公里,平均水深近9米,为黄埔港对外交通的航道。
东槽:在中部浅滩与东部浅滩之间经原舢板洲东侧和大铲岛西侧进入香港水域,再经铜鼓岛向东和急水门到香港海峡。东槽平均水深达11.45米,大铲以北的上段称“矾石水道”,自然水深7~10米,大铲以南的下段,自然水深增加到10~20米以上。
伶仃洋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地淤浅和萎缩,滩槽均是淤积的产物。三滩两槽中,西部滩涂发育,西滩在淤高的同时将迅速向东南延升;西槽~伶仃水道受西滩的逼淤威胁严重,逐渐缩窄变浅,每年必须疏浚大量的淤积物维持航道通航;中部拦江沙及矾石浅滩淤浅扩展,但速度较慢;东槽~矾石水道也受淤积作用影响,但因潮流动力强,泥沙来源较少,稳定性较高,局部仍有缩窄刷深趋势。近些年尽管伶仃航道经常疏浚,并在东槽附近卸泥,“西槽萎、东槽张”的趋势仍然存在;东滩无论是淤高还是扩展都是缓慢的。
水下沙坡
内伶仃洋有多处水下沙坡,主要沿槽沟分布,波峰线走向以东北向为主,也有东西向沙坡存在,一般为微小型沙坡。川鼻水道附近沙坡较多,面积约2.24平方公里;最小范围沙坡在伶仃水道旁,面积约0.18平方公里。
海底洼地
内伶仃洋有多处水下洼地,面积多在0.4~0.8平方公里之间,最大洼地位于矾石水道以北,面积约4.34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米,与周围地形高差1~2米;最小洼地面积约0.05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米,与周围地形高差2~3米。
山丘台地
伶仃洋北端东西两岸有大人山、白花山、黄山鲁山、罾棚头、高仔、鹿颈山、蒲州山、飞鹅山、飞云顶、大角山等丘岗台地,是古珠江口的以残丘岛。阳台山、五桂山分布于东西两岸。
1936年~1997年,伶仃洋西滩和中滩淤积作用较强、东滩淤积作用较弱。内伶仃洋横门口和淇澳岛东侧5米等深线向海推进约5公里,中滩南北端淤积导致北段5米等深线向北推进约7公里,南端推进约4公里。1997年~2013年,伶仃洋西滩5米等深线向伶仃航道推进几百米,中滩向北推进2公里,向东推进数百米。
相比1936年,2014年的伶仃洋海岸线发生巨大变化。内伶仃洋填海面积达276平方公里,海岸线增长约175公里;东岸填海较均匀,海岸线平均向海西迁移3~4公里;西岸填海面积较大,海岸线向海东南迁移达10公里。1984年~2004年,因农垦围海、填海造城、港口机场建设等、伶仃洋东西两岸都受到大规模围垦、围填的人为改造,岸线人工固化为岸线变化主要形式。2014年以后,随着海域使用管理加强,伶仃洋海岸改造活动随之减弱,岸线和海域变迁逐渐稳定。
气候特点
伶仃洋地处珠江口,属于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22.7摄氏度,多年最低月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多年最高月平均气温28.4摄氏度。累年平均降水量2178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3657.7毫米,最小年降水量1028.1毫米。季节变化明显,有雨季和旱季之分,4~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大万山海洋强风向为东南偏东,风速每秒39.6米,次强风方向为东南,风速每秒38.1米。海域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值为81%;2~9月相对湿度较大,多年月平均都在80%以上;9月相对湿度最大,多年月平均为91%;11~12月相对湿度较小,多年月平均为71%~70%。日照时数年平均1951.8小时,月平均日照时数83~234.1小时。
经济文化
伶仃洋从古至今对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岭南文化、海洋文化与广府文化充满历史积淀与时代印痕。
伶仃洋是中国与其它各国家进行世界贸易的海上通道,明清时期,香山发展成为贸易城镇、澳门发展成为国际性中转港,各国商船在澳门接受检验后才能驶入广州交易。这一时期,形成广州—欧洲、广州—日本、广州—拉丁美洲、澳门—望加锡和欧洲—拉丁美洲五条航线,通过伶仃洋,将中国连入欧洲、美洲和亚洲以及三大洋的环球贸易网络中。
伶仃洋海上贸易线又有“海上丝银之路”“海上香料之路”之称,其开辟与繁盛,实现中国市场与世界各地的直接交往,促进了生丝、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商品出口以及香料等外国商品进口,贸易线空前地推动明清时期的商品流通销售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香山人沿伶仃洋海上贸易航线到世界各地务工、留学、经商,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也带回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古代,伶仃洋深圳一带是海盐产区,为主要经济支柱。早在汉代、三国时期,南海郡番禺县就设有盐官,东吴在南头设置司盐都尉,督管海盐的生产及买卖;东晋在南头“司盐都尉垒”的基础上加筑郡城;宋代,已建成南海、黄田、归德、东莞和官富等盐栅、盐场;至清朝乾隆年间,盐场才逐渐关闭。合澜海一带也是沙井蚝的育肥区,在盐业没落后,养蚝发展成为产业。
伶仃洋是中国华南地区海上战略要地,具有重要国防意义。
唐代,沿洋设有屯门,负责整个广东海岸线的防卫,兼缉捕盗贼,保护海上贸易,为广州门户、虎门前哨。根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南宋末年,宋元水军在伶仃洋与崖门一带发生崖山海战。
明清时期,伶仃洋是南中国大门的一道海防线,设有海关,对过往内河的外国商船进行检查,拒外国军舰于洋面。前海片区曾是明代南头水寨的军港,附近岛屿设巡哨,明朝军队在此对内平定叛乱,对外击退葡萄牙殖民者、倭寇等海外入侵;东莞守御千户所在南头的城子岗的设立,对海防及当地社会治安起到重要作用。清代,改南头寨为新安营,增设营盘汛防墩台、塘防及炮台,增设水师提督,驻扎虎门,形成较严密的防御网络。
受明清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影响,伶仃洋成为来华进行非法活动的外船出没和逗留的地区,至晚清,已成为全国鸦片输入集散地。后在狮子洋至伶仃洋一带发生虎门销烟、虎门海战等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标志性事件,伶仃洋由此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点,南沙、东莞等地至今仍保留有多处抗击外来侵略修建的炮台遗址。
伶仃洋海湾是解放战争后期重要主战场。1950年4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30师390团奉命攻打内伶仃岛,国民党守军仓皇登军舰逃走,宝安县全境解放。同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30师第390团为纪念解放内伶仃岛牺牲的革命烈士立碑,纪念碑立在南头校场,命名为“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碑文最后为“勒石以志,激励后生”。
文人诗词
伶仃洋相关的诗人,代表人物有文天祥、零丁山人(原名李成宪)。
伶仃洋走进中国文化的视野是从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开始的,诗中“零丁洋里叹零丁”即指伶仃洋。它既是一个地理的名字,也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心目中一块神圣的地方。
天后崇拜:天后为宋代时莆田林氏之女,卒后显应于海上,为海上女神,一直为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所祭祀。古人出于对神秘、危险的伶仃洋大海的敬畏,每逢出海之日,便虔诚地前往天妃宫焚香祷告,希望得到天妃保佑,征服海上的艰险,使自己能够平安出海归来。
社会发展
环伶仃洋海湾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香港和澳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区有: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翠亨新区。
伶仃洋一带,常年举办多种文体活动,如摄影,划船。
海运情况
通航水道
伶仃洋航道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伶仃洋海中的通航水道,通往南海深处;二是伶仃洋与附近海域之间途经海峡的水道;三是伶仃洋与内河衔接的通航水道,通往内陆水域。
伶仃洋海域内的航道主要有:伶仃航道、龙穴南水道、横门水道、横门东水道,矾石水道,铜鼓航道。
伶仃水道:内伶仃岛西侧水道,槽沟一般宽度500~600米,最窄处约250米,最宽处约2550米,航道开通于1959年。
矾石水道:因东槽形成的水道,上承接川鼻水道,下连香港的暗士顿水道。大铲湾西北侧水道,槽沟宽度1250~1750米,最宽处约5100米。
龙穴南水道:全长31公里,龙穴岛与万顷沙之间的水道,连接蕉门口至广州港,向南直入伶仃洋,通航尺度“6.5米×120米×650米”,为3000吨级海轮双向航道标准。
横门东水道:全长24.6公里,中山港的出海主航道,又称横门入海水道,向东南直入伶仃洋,由烂山水道和洪奇沥汇流水道组合而成,水深4.6~8.6米,可乘潮通行3000吨级货轮。
通达伶仃洋的内河航运水道有狮子洋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凫洲水道、大濠水道、榕树头航道,灯笼水道。
虎门水道:狮子洋水道节点,向南外出伶仃洋,保存有乘潮水深约10.8米航道,约7米深水航道入黄埔港,约3.5米深水航道入广州港,使万吨海轮可乘潮入黄埔港,为中国黄金水道之一。
川鼻水道:又称“川鼻洋”或“穿鼻洋”,虎门水道与伶仃洋湾顶部之间水道,长度约11.2千米;槽沟最宽处在伶仃水道和矾石水道交汇处,约5.2千米;大部分水深超过14米,最深处达27米。
蕉门水道:蕉门为落潮量(866.9亿立方米)远大于进潮量(325.4亿立方米)的口门,山潮水比为1.6,汛期为强径流河,旱期为强潮流河;为珠江各支流的总汇,年径流量达565亿立方米,使口门外浅滩发育;深水道深约5~6米,可通行1000吨以上海船。
港口码头
深圳境内:宝安港区、大铲湾港区、大小铲岛港区、南山港区,内有蛇口港、蛇口渔港,赤湾港、妈湾港等港口。深圳机场码头(福永码头)。
跨海桥隧
受伶仃洋天险,珠江口将广东划分为粤东和粤西,导致改革开放后,珠江西岸经济发展滞后于东岸。为改变交通不便的格局,伶仃洋上、中、下游先后分别建成虎门大桥、深中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三座超大型过江通道,打破东西两岸陆路交通都须向北从内湾顶端绕行的格局。2024年国庆期间,仅深中通道单日车流量就达15.5万辆次。在建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即从狮子洋与伶仃洋交界处海域穿江越洋。
空港口岸
伶仃洋沿岸建有多座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
伶仃洋沿岸有多座进出境口岸:深圳湾口岸、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蛇口港口岸、蛇口邮轮母港港区、赤湾港口岸、妈湾港口岸、大铲湾口岸。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伶仃洋以石油、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污染为主,至90年代后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已达到一类海水标准。广东省污水排放量的54.2%注入伶仃洋。
横门东水道疏浚加深工程:航道水深加深至6.4米,可满足3000吨级以下船舶自由进出中山港。
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北起龙穴岛作业区、南至珠江口外隘洲岛西侧水域,从伶仃航道的F点(22º29´22.0486〞N,113º44´59.4927〞E)至G点(22º37´47.2587〞N,113º41´53.1207〞E),全长66.6公里航道由243米拓宽至385米,航道水深17米,实现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减载)双向通航。
水电开发
伶仃洋万山群岛一带设有桂山海上风电场。
旅游开发
环伶仃洋旅游风景区海上田园、深圳湾公园、南沙天后宫。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