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炎(1911年—1939年2月18日),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西北临时指挥部第四支队支队长,黑龙江省海伦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雷炎参加了马占山领导的抗日军,任黑龙江省暂编第一旅学生团排长,参加了江桥抗战。1932年,雷炎参加了李海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积极进行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雷炎先后任中共海伦县支部书记,中共海伦特支书记,积极发展党员,建立抗日组织和游击队,同时争取伪军率队哗变,开展山林队工作。1934年,雷炎先后被派往珠河县和哈尔滨工作。1935年,雷炎被派往上海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工作。1936年3月,雷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留守团政治部主任。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雷炎任第六师参谋长。9月,雷炎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九师政治部主任,率部转战于东兴镇、庆城、汤原一带,多次打击日伪军。年末,雷炎任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俱乐部主任兼教官,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大力宣传抗日思想。1938年8月,雷炎率部参加了北满抗联西征。1939年2月,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西北临时指挥部成立,雷炎任指挥部参谋兼第四支队支队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1年,雷炎出生于黑龙江省
海伦县,原名李辉,又名李树、李勇。父亲李守财经商,一家住在海伦县城内东大街路南,家里有二十多间房子用以出租。雷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常常把家中的粮食和衣物送给周边缺衣少吃的贫苦乡亲,尽力关心和帮助他们。
1919年,雷炎8岁入私塾读书。
1928年,雷炎17岁的时候,经媒人介绍,与刘志敏订婚,于第二年结婚。同年,雷炎考入黑龙江省第二交通中学(现
齐齐哈尔第一中学)读书。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雷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深为愤恨。11月,雷炎毕业,毅然参加了
马占山领导的抗日军,被编在黑龙江省暂编第一旅学生团,担任排长,积极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参加了
江桥抗战,曾多次与日军交战。当日军进犯
拜泉县时,雷炎所在的学生团在癞马沟与日军交战中,由于学生使用武器不熟练,又缺乏战斗经验,被敌人打散。
1932年初,雷炎回到家乡海伦。6月,日军侵占海伦以后,四门设警察分所,欺压群众,作恶多端,更加激起了雷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父亲曾劝雷炎找个工作,安家谋生,他不同意;伪警察所请雷炎当二等巡官,也被他严词拒绝。雷炎借父亲的一间房子开设了一所医院,取名为“三三医院”,自任院长,张显涛担任医生,张显涛的妻子任护士,雷炎的妻子刘志敏负责联络和接待工作。他们以此作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抗日活动。不久,雷炎与老乡孙余久领100多人参加了
李海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被编入学生团。8月28日,雷炎随李海清部攻克
安达县城,率部进驻安达第八小学。在此期间,雷炎结识了以学校教员身份作掩护的中共安达特别支部书记黄吟秋。他发现雷炎思想进步,便对雷炎进行革命宣传。雷炎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思想境界大为提高,坚定了抗日救国的思想以及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献身的信念。不久,雷炎在黄吟秋和刘乃风介绍下加入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雷炎还把黄吟秋请到部队中宣讲抗日主张,使官兵们深受教育和鼓舞。10月,雷炎到哈尔滨进行过一段秘密活动,后又回到家乡海伦工作。
1933年初,雷炎在海伦经
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
张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月1日,中共海伦县支部在“三三医院”成立,雷炎担任支部书记。在此期间,
李兆麟、
赵一曼、
金伯阳等同志曾先后到“三三医院”具体指导和协助雷炎开展工作。为了建立抗日组织,雷炎经常深入农村和铁路工人中间,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雷炎一方面在工人、农民、中学师生以及伪军中积极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另一方面争取伪军率队哗变参加抗日,同时开展争取山林队的工作。海伦县城当时驻有一支地方伪警备队,官兵大都是穷苦出身,为了吃粮来当兵的。雷炎想方设法接触该地方伪警备队的军官和士兵,时常给予资金和物资帮助,改善伪警备队官兵的伙食。伪警备队很欢迎雷炎,雷炎借机加入伪警备队,担任伪司务长一职。有一次,雷炎从同学曹兴北(县伪警察署管监狱的)处得知,伪警察署要打街东张家油坊的抗日游击队。雷炎得知后,立刻派人送了信,把那里的游击队转移了,使敌人扑了空。雷炎团结官兵,尤其是和士兵打成一片,待时机成熟,在伪警备队秘密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宣传抗日主张,激发士兵的爱国情怀,为组建抗日武装做准备。与此同时,孙余久动员“红枪会”等具有正义感和爱国思想的绿林武装参加抗日。雷炎他们还在工人、农民、教师以及伪满警察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播撒革命火种。经过努力,海伦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海伦抗日游击大队正式成立,有队员70多人,孙余久任大队长,白凤歧担任副大队长。此后,海伦游击大队在党的领导下,转战海伦、
绥棱、
明水、拜泉等地,多次打击敌人。在雷炎的领导下,海伦党组织快速发展壮大,已有党员23名,建立了7个党支部、十几个抗日救国会,游击队也发展壮大到120多人。省委批准海伦县支部升格为海伦特别支部,直接接受省委领导,雷炎任特支书记。
1934年3月26日,赵一曼第二次来到海伦巡视,一是讲解目前形势,二是协助海伦特支策划尽快消灭驻海伦伪自卫团。海伦伪自卫团共有骑兵200多人,装备精良。团长国占山帮助日军专门搜集地下党、游击队和群众抗日组织的情报赵一曼与雷炎、游击队大队长孙余久3人共同研究部署,采取“引蛇出洞”战术,打算对伪自卫团打一场伏击战。4月3日凌晨,赵一曼、雷炎率领70多名游击队员悄悄埋伏在县城西南南毛屯(今
前进乡光荣村)附近的公路两侧密林丛中。孙余久带几名游击队员去伪自卫团团部“引蛇出洞”,使国占山中计。孙余久率游击队边打边朝埋伏区域内撤,国占山带领全团伪军穷追不舍。当敌人追到伏击圈内的时候,雷炎一声令下,子弹像雨点般射向敌人,敌人顿时乱作一团,狼狈逃窜,国占山被当场击毙。这次战斗用少于敌人一半以上的兵力成功伏击了武器精良的伪自卫团,敌人死伤上百人,海伦游击队仅牺牲3人、受伤5人,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不久,雷炎受党组织派遣到
珠河县工作。当时,日伪军在
帽儿山站一带的公路上设了许多哨卡,成了游击区与抗联之间运输军需物资的严重障碍。赵一曼与雷炎一起设下巧计:由雷炎带一把砍刀和一个灌上水打上气的皮球打先锋,赵一曼和另三名同志骑马随后接应,在夜间逐个端敌人的哨所。每到一个哨所,敌哨兵未发现就先用砍刀搞掉他,五人共乘敌军熟睡时进入哨所抓俘虏,缴枪械,割断电话线;敌哨兵发现时,雷炎就地蹲着装解手,一按皮球就会发出似拉肚子的声音,待敌哨兵放松瞥备或转身时,用砍刀搞掉他,五人再抓俘虏、缴枪支、割电话线。通过这种方法,他们竟在一夜之间搞掉了敌人设的哨所,为地方农民自卫连搞到了武器。一次,中共珠河中心县委通过关系从伪军处购买了一批短枪和子弹,雷炎主动请缨带人去取。然而,敌人在城门口盘查得非常严格。雷炎想了个办法:把枪和子弹用油布包好,放入拉大粪的马车中。到了城门口,日伪军捂着鼻子,挥手让他快走。这批手枪和子弹于是得以顺利出城,很快被送到了抗联部队的取货地点。5、6月份,根据工作需要,党组织调雷炎到哈尔滨负责反日会工作。雷炎以哈尔滨第三中学任教为名,经常到各学校、伪大北新报社以及伪军部队里宣传抗日,组织反日会,发动罢工、罢课。这一时期,雷炎与爱人刘志敏终于在一起工作了。夫妻两人住在哈尔滨道里偏脸子街一幢苏式房子里,白天上班,晚上刻印党的文件,然后设法将文件秘密送出。同年冬,中共满洲省委派雷炎到上海工作。临走时,雷炎的爱人为他准备行装,但他什么都不要,表示只要“革命”二字就行。
1935年,雷炎来到上海后,在
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工作了近一年。同年冬,武卫会总会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后,雷炎回到哈尔滨寻找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未能找到。于是,雷炎先后前往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和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工作。
1936年3月,雷炎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留守团政治部主任。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雷炎任第六师参谋长(师长
张光迪)。9月,雷炎调任第九师政治部主任。当日军以
宾县、
木兰、
通河、
汤原、
依兰为中心大举“讨伐”时,雷炎率领部队转战于
东兴镇、庆城(今
庆安)一带,积极打击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兄弟部队的反“讨伐”战斗。年末至1937年初,雷炎在汤旺河沟里的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里任俱乐部主任兼教官,积极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抗日思想,提高了学员们的阶级觉悟,坚定了学员们的抗日信心。不论是在古木参天、浓阴遮日的密营里,还是在冰天雪地、零下四十多度的行军路上,雷炎总是处处体贴战士,关心伤病员,带领战士唱抗日救国歌曲,耐心教育战士,激励他们的抗日斗志。讲到激动处时,雷炎总喜欢拍打大腿。雷炎文武双全,枪法出众,双手能打枪,打起仗来勇猛果断。大家称他“雷锤子”,赞扬他能打硬仗,善于拔钉子。
1937年9月,雷炎率160余人的骑兵部队,由
通河县出发,经
依兰进入
汤原西部王井屯。当时,活动在这一带的警备队为日军第四师团步兵六十一联队第一大队第一机关枪中队,中队长为堂垂警义中尉。此人凶狠骄横,个子矮小,短粗胖,外号“唐锤子”。雷炎决定歼灭这股敌人。一日,侦察员得知有两辆日军军用卡车从竹帘开往凤林方向。他亲自带领骑兵,在敌人返程必经之路的老地局子西面陈水信住宅处(即香兰通往保安村的南上攻)埋伏起来。下午3点,“唐锤子”带着伪自卫团和日本兵分乘两辆汽车进入伏击圈。雷炎一声令下,枪声四起,敌人慌忙迎战。“唐锤子”刚跳下车即被雷炎一枪毙命。抗联战士们居高临下,火力全开。战斗不到20分钟,敌人就溃败了。此战消灭日军21人,烧毁汽车两辆,缴获长短枪26支,机枪3挺,六〇迫击炮一门及其他物资。清理战场后,雷炎指挥战士将两辆汽车烧毁,在增援的敌人赶来前带着战利品撤离。增援的敌人气急败坏,放火烧掉了附近9家民房,收殓21具尸体离开。战后,九师全体官兵受到军长
赵尚志、北满临时省委宣传部部长
冯仲云的表彰和慰问。“雷锤子”砸死“唐锤子”的故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夏秋之间,雷炎率部在汤原西部活动时,用不到五个月的功夫缴获日伪军步枪百余支、轻重机枪六挺、炮一门、子弹数千发,打死日军七、八十人,俘虏伪军数百人。随后,雷炎又率部队到铁骊、海伦一带进行游击活动。敌人四处张贴通缉令,妄图悬赏五千元缉拿雷炎。敌人还采用卑劣手段,曾三次逮捕雷炎的父亲李守财老人,进行威胁和骗诱,但都无济于事。雷炎曾在给三军司令部的一封信里说:“革命成功以后,雷炎仍旧活着,那么就会得到幸福的。”
1938年6月,面对日本关东军集重兵讨伐围歼松花江下游抗联的阴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粉碎敌人的聚歼阴谋,组织活动在松花江下游、完达山区的抗联三军、六军、九军、十一军西征,向小兴安岭西麓海伦地区转移,开辟黑嫩平原(
松嫩平原)新游击区。8月,雷炎率队参加了张寿篯(李兆麟)指挥的抗联三、六军远征。11月,远征部队到达海伦
白马石。
1939年1月底,在小黑河战斗中,雷炎率部击毙日伪军30余人。不久,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西北临时指挥部成立,许亨植任指挥,冯治纲任参谋长,雷炎任参谋。同时,将部队改编为四个支队和两个独立师。第四支队由六军三师和十一军一师各一部组成,雷炎任支队长,
关树勋任政治部主任,
郭铁坚任参谋长。此后,雷炎率领四支队转战于
绥棱、海伦等地,不时袭击日伪军,使敌人昼夜不宁。三、四支队联合取得了二道河子战斗和一棵松战斗的胜利,不仅解决了冬装、粮食和马匹问题,而且扰乱、破坏了敌人的冬季采伐运输线。雷炎的四支队成为了骑兵支队。2月16日(旧历腊月廿八),为了打击敌人,雷炎率领第四支队所属第九团和第十九团等部二百余人骑兵部队离开密营,计划出其不意消灭几个伪警察署。2月17日(旧历腊月廿九),部队在途经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屯落时,遭到了伪保安队的阻击,暴露了行动。雷炎率部消灭了这批敌人后,发现了伪军正在向第四支队侧翼移动。雷炎指挥第四支队甩开了这股伪军。片刻修整后,大批伪军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包围上来。在短短的一天之内,第四支队与敌军交战了七次,在黄昏时刻终于甩掉敌人,决定到李老卓屯(今海伦市
共荣乡民强村)宿营。这个屯子位于
绥棱县、
望奎县、
海伦县三个县的汇合处,平时敌人统治比较薄弱。夜里十点多钟,第四支队进入李老卓屯。第九团驻扎在屯东头,第十九团驻扎在屯西头,支队部驻扎在屯中间。村民热情接待了抗日军,纷纷把自己准备过年吃的东西送到部队,慰劳战士。但是,一个叫王成才的汉奸偷偷溜出去向日伪军报告了第四支队的行踪。敌人得到情报后,纠集了八百多伪军包围了李老卓屯。
牺牲
1939年2月18日(旧历腊月三十)早晨八点,战斗开始。雷炎率第四支队击退了伪军的多路偷袭。伪军见偷袭不成,在炮火的掩护下发动了四次强攻,均被第四支队击退。中午十二时左右,一列日军军列开到里李老卓屯两三里路的望山车站,三四百名日军赶来增援。在日军的强大攻势压迫下,第十九团和支队部被迫撤到第九团阵地。下午三时,在形势对第四支队十分不利的情况下,雷炎决定率部突围。 突围中,雷炎不幸中弹,从奔驰的马背上摔了下来,警卫员将他扶上马硬闯了出来。部队在李老卓屯东边的黑泥河(
克音河)边集合时,雷炎终因要害受伤,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8岁。这次战斗,抗联牺牲16位干部战士,击毙日军20人、伤10人,毙伤伪军100余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雷炎嘱咐战士:“我死后把我的尸体扔到冰窟窿里,不能让敌人得到。同志们要继续战斗,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去!”战友们遵照雷炎的遗嘱,暂把他安葬在老百姓打鱼凿开的一个窟窿里,上边盖了一层冰块、树枝以做记号。
纪念
为了纪念雷炎烈士,解放初期,海伦把城西小学改名为“雷炎小学”。1984年4月,又在人民公园里修建了雷炎烈士纪念碑。后来,把人民公园改名为“
雷炎公园”,把城里的东西主干道命名为“雷炎大街”,把雷炎烈士出生地命名为
雷炎街道。2008年9月,在雷炎公园里塑造了一尊站立的雷炎烈士全身像。2017年,海伦市政府投资600万元对雷炎公园进行了改造,又在公园里塑造了一尊骑马的雷炎烈士塑像。
2015年8月24日,雷炎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
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