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兵暴》是由马德林编剧,马德林、马德洲执导的红色公益电影。该片以受两当兵变影响下甘肃发生的兵变、起义——“靖远起义”、“水泉堡兵变”等发生在靖远平川的红色故事为原型,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谢林为首的共产党员在错综复杂的敌我斗争局势下,领导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发动起义,歼灭以王黑子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展示革命者面对敌人残暴镇压围剿,不屈不挠,英勇献身,可歌可泣的故事。
演职人员表
职员表
演员表
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共产党员张谢林在靖远县执行任务的故事,他在途中遇到跑江湖卖艺的皮影三爷孙,出手相助后得知影儿父母被地主恶霸迫害致死,哥哥被迫出走,生死不明。影儿和爷爷相依为命,靠唱皮影为生,四海为家,寻找失散的哥哥。在靖远县,张谢林帮助路正武逃脱国民党抓捕,并秘密联络潜伏在王黑子部的其他共产党员,传达组织关于兵变的指示。张谢林利用在王黑子部担任连长的职务,秘密兵运,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革命路线和政策,打土豪恶霸、分粮款,鼓舞士兵的革命热情,树立共产党的良好形象。最终,张谢林等人成功发动兵变,推翻了以王黑子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路正武、铃铛、牟湘盈等人参与兵变有功,在张谢林的见证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故事展示了共产党员的英勇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靖远县的兵运工作和组织力量。
幕后花絮
所用群演全部来自于当地,人数最多的一场用了群演多达300人,都是周边慕名赶来的村民。
摄制组深入人迹罕至的峡谷和大山里,路况不好,车辆经常陷入雨水冲刷形成的沙河里,工作人员只能下车合力推出。此外,山上没有信号,需要调度时,工作人员只能跑到几公里外的山头上才能与外界联系上。摄制组在与世隔绝的条件下连续工作了一个月,但他们深知革命先辈们的斗争之路比我们如今更加辛苦和艰难。天气多变,且经常没有信号,摄制组在大山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在现场,经常有演员和工作人员感慨先辈们斗争不易,也更加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深入革命圣地,感受革命精神,重现峥嵘岁月,在先辈精神的鼓舞下,剧组工作人员们每天都干劲十足、精神抖擞,最终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工作。
片中拍摄入党一幕时,已是连日阴雨,剧组工作人员已准备好冒雨拍摄,当党旗升起,演员就位时,天光放晴,阳光洒落下来,照射在党旗和演员们身上,工作人员无不称奇,随即在阳光下拍摄完成了此戏份。入党一幕拍摄完成后,全体剧组人员在党旗下唱起了《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歌唱祖国》等经典歌曲,身后是奔流的黄河,眼前是飘扬的党旗,在场人员纷纷泪目。
靖远、平川地区往年秋季雨水稀少,但在拍摄的这一个多月里,降水极其丰富,即使导致多次拍摄中断,影响拍摄进度,导演还是跟工作人员乐观调侃:“这说明咱们甘肃今年风调雨顺嘛!”
关机会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贺电,祝贺电影圆满拍摄完成。1932年“靖远起义”领导者之一
孙作宾先生的儿子孙晓东、孙晓西也给剧组发来了祝贺视频,对《靖远兵暴》能够将甘肃革命斗争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搬上银幕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幕后制作
·历史背景——靖远起义、水泉堡兵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先后在秦陇大地策划、发动了近二十次武装起义。
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中共陕北特委军委负责人刘志丹、谢子长利用与国民党骑四师十五团团长王子元是老同学的关系,介绍共产党员张东皎到该团任副团长。这年夏天,王子元的部队从宁夏开到靖远一带驻扎,随军的张东皎、高岗、吕振华等共产党员也以合法身份作掩护,随军来到靖远,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并建立中共靖远特别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靖远、平川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
1932年初,受中共陕西省委的委派,孙作宾、李玉清等共产党员顺利打入王子元部。而此时王子元的部队被改编为甘肃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简称警三旅),张东皎成为副旅长,孙作宾任中校参谋主任,党组织扩展为下辖三个支部的团党委,党员人数达到近百人,有不少人担任军事职务,党发动起义和组建游击队具备了领导中坚力量。
1932年初,中共陕西省委把警三旅作为发动兵变的重点对象,开始秘密策划靖远起义。
1932年5月3日,警三旅团党委秘密组织团、营、连代表,以请愿的方式发起要求补发菜金和军装的斗争,为起义展开铺垫工作。由于消息走漏,5月5日,王子元突然扣押副旅长张东皎和二团一营营长王儒林等人。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吕振华、张秀山等人于当晚先后带领200多人提前起义出城,靖远起义爆发。
6日凌晨,起义队伍会合于打拉池城,正式成立“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
很快,游击队就遭到王子元部两个骑兵营的围追堵截。游击队当即兵分两路,一路由吕振华带领向陕甘边区前进,少部分在张秀山的带领下阻击敌人。但由于寡不敌众,张秀山在一处小山村被俘。游击队也在定西、静宁一带被打散。
张秀山被俘后,残忍的敌人将他绑着双手拽于马后,当跑完100多里的砂石路到达靖远县城时,张秀山的双脚已是血肉模糊……所幸经多方营救,张秀山最终脱离了虎口。
首次起义虽然遭遇了挫折,但共产党人追求革命理想的意志并未消沉,信念更加坚定。谢子长、焦维炽等人于当年5月中旬到达兰州,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者一道,将张东皎、王儒林营救出狱,并筹钱购置了一批枪支弹药,开始筹划声势更加浩大的第二次起义。
1932年5月25日,第一次起义后陆续聚集到兰州的70多名游击队党员,趁着夜色掩护,乘羊皮筏子沿黄河顺流而下,在皋兰登岸后,于5月30日到达水泉堡。当日,谢子长将一面红旗插上堡子山顶,宣布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焦唯炽任政委,游击队编制三个支队,有队员200多人。
6月2日,王子元的“围剿”部队闻讯分两路扑来,妄图强攻水泉堡。早已进入阵地的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形,分兵抗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这时,张东皎不顾个人安危,决定以自己原警三旅副旅长的身份深入敌阵,收编敌军,不幸中弹滚下山坡被俘。
敌人劝张东皎写信让游击队投降,被张东皎严词拒绝,“头可断,血可流,想叫我投降办不到!”无计可施的敌人,当场杀害了张东皎。年仅29岁的张东皎虽然牺牲了,但他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被后人铭记在心。在水泉一带,至今还传唱着这样的歌谣,“张东皎,陕北人,轰轰烈烈有大名。来到靖远插红旗,威震陕甘宁……”
水泉起义后,游击队转战于靖远、海原(属宁夏)、会宁、榆中、景泰一带,一路打土豪、济贫户,播撒革命的火种。在当年7月,游击队再次回到水泉堡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邻近县的武装民众和国民党及军阀旧部中的进步力量也来投靠,队伍很快发展到400多人。
靖远起义与水泉起义相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且组织领导者是同一批人,充分表明了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民族振兴,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勇气和决心。经历了兵运工作、第一次起义(靖远兵变)、第二次起义(水泉兵暴)和第三次起义(西北抗日义勇军的成立),历时三年。战斗辗转两千多公里,横跨甘宁两省八县,付出了四百多名指战员牺牲的巨大代价,两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唤醒了当地民众的革命意识,播下了革命斗争的火种,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同时期甘肃境内爆发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参加党员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武装起义之一。在此期间,创建了革命组织、促使进步青年投身革命、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踊跃支援抗战的积极性。
·创作背景
影片剧本打磨五年,筹备历时三个月。剧本最初灵感来自于该片编剧及导演马德林曾在平川和靖远看到有关靖远起义、水泉堡兵变的故事,受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艰苦卓绝的革命之路的感染,萌发了为他们书写记录这段峥嵘岁月的想法,后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帮助,挖掘素材、走访以做好前期的创作工作,经过剧本的不断打磨,最终得以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拍摄过程
2023年9月16日,该片开机,2023年10月10日,该片正式杀青。
开机之前,摄制组重走靖远起义行军路线,并前往两当兵变纪念馆,在勘察拍摄场景的同时,实地感受先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力求还原红色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摄制组辗转靖远、平川两地,沿着靖远起义行军路线,从靖远县城出发经下庄子、打拉池、郎山、黄桥、赵家崖尖、刘家寨、草滩、白草塬、上堡子、朱家河、李家坪、北湾、双圈、金家窑、陡城、水泉;再由水泉分两路石门、双龙、永新、北滩、东升。同时,摄制组还前往景泰、红柳滩、中泉、扎巴子岗等地堪景。黄河、丹霞地貌、石林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堡子烽火台、戈壁滩等,这些具有典型西北特点的景地,都将被搬上银幕。
在一个多月的拍摄周期里,摄制组辗转2500多公里,横跨靖远、平川、景泰三区县进行拍摄。由于路途遥远、涉及场面宏大、人员众多,拍摄难度非常大。在当地政府、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及全体剧组演员和工作人员辛勤的付出下,该片得以圆满杀青。剧组克服了资金紧张、环境恶劣、通信困难、天气多变、路途遥远等诸多困难,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制作发行
2023年9月16日,该片在靖远县钟鼓楼开机。开机之日,
王宝强、
蒋欣、
马思纯、
朱丹、
包贝尔、
钟镇涛、
张钧甯等多位明星发来祝贺视频,祝《靖远兵暴》开机大吉,拍摄顺利。
2023年10月10日,该片正式杀青。关机会上,全体剧组工作人员和到场嘉宾一同观看了粗剪预告片,观看预告片的在场人士无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