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辽宁省辖地级市,地处辽东半岛几何中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总面积9255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7月,鞍山市辖4个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户籍人口326.4万人。
历史沿革
鞍山虽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市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市境内的析木、牌楼、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
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千山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
青铜戈、
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
辽东郡首县
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阳县、台安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
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
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
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
西汉时,属于
幽州辽东郡。东汉时,属辽东郡和
辽东属国。
三国两晋时,隶属于幽州辽东郡
襄平县、
新昌县、
辽阳县、
安市县、
昌黎郡昌黎县。
隋朝时,今鞍山市城区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县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境域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
燕郡怀远镇。
唐朝时,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为高句丽所割,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收归唐朝统割。在今东北地区实行道、府、州制。分属
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辽城州都督府、
安市州和河北道
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
辽时,属
东京道辽阳府。金时,隶属于
东京路、
北京路、易苏馆路。
元朝时,属于
辽阳路辽阳县,台安县境域隶属于
广宁府路望平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盖州路。
明朝时,隶属
辽东都指挥使司辽中卫、海州卫、
广宁卫、盖州卫。
清朝时,分别隶属于
奉天府辽阳州、海城县、
锦州府镇安县和
盖平县、奉天行省
东边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1日,鞍山正式建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
抗日战争胜利。在
解放战争期间,鞍山市曾先后隶属于
安东省政府、辽南一专署、辽宁省政府管辖。
民国三十七年(1948)2月19日,鞍山解放。
1953年3月,鞍山市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6月19日,鞍山市改为省辖市隶属辽宁省。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
东北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改为
东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海城县、岫岩县隶属辽东省政府。台安县隶属
辽西省政府。
1959年,管辖辽阳市和
海城县;同时撤消
辽阳县建制,并入
辽阳市。台安县为沈阳市所辖。岫岩县隶属安东市(1965年改名丹东市)。
1961年,恢复辽阳县建制,辽阳市、县分置,均隶属鞍山市。
1965年,辽阳县、海城县划归辽宁省辽南专区管辖。
1973年1月1日,海城县划归鞍山市管辖。
1976年1月1日,台安县由盘锦垦区改为鞍山市管辖。
1985年1月17日,海城县改为县级海城市。
1992年1月23日,将丹东市管辖的
岫岩满族自治县划归为鞍山市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7月,鞍山市辖4个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有52个镇、3个乡、40个街道、830个村、362个社区;此外设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市人民政府驻铁东区胜利南路3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鞍山市地处中国
东北地区,地处
辽东半岛几何中心,地理坐标位于北纬40°27′~41°34′,东经122°10′~123°41′。全境南北最长175千米,东西最宽133千米。总面积为9255.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79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鞍山市地势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属
千山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区,一般海拔300~600米,最高为岫岩的
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树岭次之,主峰海拔931米。山区面积约为5271.4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6.97%。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坡岗丘陵区,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积约为1232.5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3.32%。长(春)大(连)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一般海拔5~20米,全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县韭菜台乡镇杨塘村,海拔仅2米;平原面积约为2748.4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9.71%。
气候
鞍山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春季(3至5月)大风多,降水少,日照长,回暖快,蒸发大,湿度小;夏季(6至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发生在此季,气温高而少酷热;秋季(9至11月)天高气爽,雨量骤减,气温急降;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雪少北风多,干燥寒冷。鞍山所辖区域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距海远近)不同而有差异。年均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小时~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水文
鞍山市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中、小型河流现有65条,其中:流域面积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型河流5条,为辽河(中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经鞍山市境内的最大河流)、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洋河;流域面积1000-5000平方千米的中型河流2条,为海城河、哨子河;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下的小型河流58条。按流域水资源分为浑河、太子河、大辽河、辽河柳河口以下区间、绕阳河、大清河、大洋河、大洋河—碧流河8个四级区。境内河道总长1421.6千米,其中,大河长度248.7千米,中小河流长度1172.9千米。辽河系中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经鞍山市境内的最大河流。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0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1.12亿立方米,比上年多53.5%,比多年平均值多8.7%。其中,鞍山市区水资源总量1.11亿立方米,海城市4.08亿立方米,台安县2.62亿立方米,岫岩县23.31亿立方米。全市年平均降水量849.5毫米,折合水量78.59亿立方米,比上年多20.1%,比多年平均值少9.8%。地表水资源量27.59亿立方米,比上年多71.2%,比多年平均值多11.0%。地下水资源量10.82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0%,比多年平均值少1.0%。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5.01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6.05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0.24亿立方米。2020年,全市总供水量9.2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43.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56.8%。全市总用水量9.2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4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57.9%,林牧渔畜用水占4.8%,工业用水占15.7%,居民生活用水占17.4%,城镇公共用水占3.9%,生态用水占0.2%。
热泉,鞍山市是全省地热资源较多的区域之一。有地热反应的达40多处,其中,鞍山市区及海城市有30余处,台安县1处,岫岩满族自治县8处。鞍山市的汤岗子温泉和千山温泉成为全国康复和疗养中心。海城市东四镇西荒地利用温泉水生产冬季蔬菜。岫岩部分自流温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很有医疗价值。
冷泉,虽未正式勘探,但千山、大孤山、汤岗子、沙河等乡(镇)均有发现,并正式开发利用生产矿泉啤酒和矿泉汽水。
土地资源
截至2020年底,鞍山市土地总面积925536.41公顷,其中,农用地77.4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66%;建设用地13.2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27%;未利用地的1.9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1%。农用地中,耕地30.03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1.03万公顷)、园地3.89万公顷、林地41.1万公顷、草地12.48公顷、其他农用地2.4万公顷;建设用地中,含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8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191.5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1万公顷。
生物资源
鞍山森林资源比较丰富,野生植物11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繁多,已知的木本植物有47科,102属,252种。
牧草地,全市共有牧草地4274.1公顷。岫岩和海城的牧草质量较好,西部台安多为风沙碱地,土质薄,草场退化,产量质量较低。岫岩、海城、台安均大力发展养殖业,分别被国家和省列为黄牛生产基地。岫岩饲养的绒山羊被省定为绒山羊育种基地。
水生物,境内水域资源较丰富,除大小河流可捕捞鲶、黑、马口、鳌条、麦穗、棒花、泥鳅等20多种河鱼外,水库和星罗棋布的坑、塘、泡、沼可养殖的水面5000余公顷。养殖的淡水鱼种有鲤、鲫、草、青、鲢、鳙、黄鳝、非洲鲫鱼、武昌鱼以及螃蟹、虾、龟和河蚌、水獭等。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芦苇、蒲草、藕、菱角及各种藻类。
动物,鞍山市有野生保护动物370余种。随着人口的增加,矿山的开采以及旅游业的兴旺,岫岩、海城山区和台安县自然保护区——西平林场偶有所见,现有动物多为小型、个体。兽类常见的有狍子、狐狸、獾子、山猫、貉、黄鼬、山兔、刺猬等。禽类常见的有啄木鸟、布谷鸟、沼泽山雀、翠鸟、黄鹂、云雀等180余种。其中国家和省规定一类保护的有黑鹳、白鹳、白鹤、大天鹅。
植物,鞍山境内药材蕴藏量较大,品种较多。主要分布在海城东部山区和岫岩境内,共有700余种。其中辽五味子和细辛是地道药材,驰名全国。蕴藏量最多的有玉竹、白藓皮、翻白草、赤勺、合欢、白头翁、苍术、威灵仙、苦参、北豆根、穿山龙、茵陈、车前草等60余种。其中,北豆根和翻白草分别是鞍山中医药工业生产治疗咽喉炎“北豆根片”和治疗肠炎“利特敏”的主要原料。
矿产资源
鞍山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58余种,具有不同勘查程度的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4种。可分为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化工非金属矿产、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等7大种类。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地热水。黑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铁矿。有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铜矿、铅矿、锌矿、钨矿。贵金属矿产主要有:金矿、银矿。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主要有:菱镁矿、熔剂用灰岩、萤石(普通)、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冶金用脉石英。化工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硫化铁。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滑石、玉石、方解石、石棉(温石棉)、长石、透辉石、石墨、云母、水泥用大理岩、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石灰岩、饰面用大理岩、饰面用花岗岩、饰面用辉长岩、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大理岩、建筑用砂岩。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鞍山市常住人口为3325372人。其中:铁东区(含风景区)511574人、铁西区309397人、立山区406680人、千山区94729人、海城市1067905人,台安县300764人,岫岩县413007人、高新区122595人和开发区98721人。全市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45884人相比,10年共减少320512人,减少8.79%。年平均增长率为-0.92%。全市共有家庭户1411251户,集体户38026户,家庭户人口为3177319人,集体户人口为14805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2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88人减少0.63人。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户籍总人口326.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2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140.1万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74.4万人,农村人口152万人;男性162.6万人,女性163.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49.82%和50.18%。全年出生人口1.17万人,其中,男性0.59万人,女性0.58万人,出生率为3.56‰;死亡人口4.4万人,死亡率为13.39‰;自然增长率-9.83‰。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构成
鞍山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全市有41个少数民族,5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18%,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鞍山市地区生产总值215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740.8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1亿元,比上年增长4.4%。
2023年,鞍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1079.7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为6.2:40.1:53.7。
2023年,鞍山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18.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1%。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49.3%。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44.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21.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7%,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27.9%,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7.4%,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6.6%,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下降86.6%。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4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0.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7%。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构成为2.9∶54.6∶42.5。
2023年,鞍山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15.2亿元,增长8.3%;非税收收入45.2亿元,增长7.2%。在各项税收中,国内增值税(含改征增值税)46.3亿元,比上年增长35.3%;企业所得税11.2亿元,下降15.9%;个人所得税4.6亿元,增长43.7%;房产税7亿元,下降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0.9亿元,教育支出37.6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8亿元,城乡社区支出33亿元,卫生健康支出29.4亿元,节能环保支出7.1亿元,公共安全支出17亿元。
第一产业
2023年,鞍山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04公顷。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4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17.2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6公顷。其中,油料播种面积0.85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2.69万公顷,瓜果播种面积0.14万公顷,药材播种面积0.42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39.4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稻谷产量23.0万吨,玉米产量114.1万吨。全年蔬菜产量203.0万吨,油料作物产量3.6万吨,瓜果产量7.0万吨。
2023年,鞍山市生猪饲养量209.6万头,其中,生猪出栏量142.0万头。牛饲养量21.7万头,其中,牛出栏量5.3万头。羊饲养量59.8万只,其中,羊出栏量22.2万只。家禽饲养量27732万只,其中,家禽出栏量21442万只。
2023年,鞍山市主要畜禽产品肉类总产量53.4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1.8万吨,牛肉产量0.9万吨,羊肉产量0.39万吨,禽肉产量40.3万吨。禽蛋产量41.6万吨。牛奶产量0.63万吨。
第二产业
鞍山冶铁业有悠久历史,早在汉武帝时就有采矿及冶铁业,唐朝以后更加发达。鞍山钢铁公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工业以钢铁为主,还有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食品、服装、皮革等。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多年建设发展,鞍山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工业基础。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鞍山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了青春。
鞍山工业形成了以钢铁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鞍山引进了一批中国外知名企业,已有88%的地方国有企业完成了转制任务,到今地方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将实现全部退出。辽宁金山集团、西洋集团、宝得公司、后英集团、衡业公司、辽宁海诺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2023年,鞍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0%。按隶属关系划分,中省营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2%,市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6.2%。按企业规模划分,大中型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0%,小微型工业增加值增长1.2%。按产业集群划分,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6%,钢铁及深加工产业增加值增长6.1%,菱镁产业增加值下降1.7%,铁矿业增加值增长6.4%,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0.7%,建材产业增加值下降23.4%,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下降30.3%,工业辅助产业增加值下降1.9%,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增长7.8%。
2023年,鞍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00.1亿元,比上年下降11.2%。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5.4亿元,下降8.5%;钢铁及深加工业完成62.9亿元,下降4%;化工行业完成1.5亿元,下降22.6%;菱镁产业完成10.8亿元,下降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产品销售率101.1%,民营企业产品销售率95.1%,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8%,小微型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15.0亿元,比上年下降8.2%;税金总额65.7亿元,下降22.5%;实现利润总额96.6亿元,下降41.1%。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11个,签订工程合同总额678.8亿元,比上年增长7.9%。
第三产业
鞍山是辽宁中南部商贸物流中心,辽东半岛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鞍山市累计利用外资14亿美元,现有外商投资企业660余家。引进了台塑南亚、欧文斯、科宁、台湾中橡、北美集团、青岛啤酒、中油天宝等一批中国外知名企业;海城西柳服装市场是中国三大服装批发市场之一,年交易额200亿元。海城南台箱包市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箱包交易市场。
2023年,鞍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48.7亿元,增长17.2%。分经营地看,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8.5亿元,增长9.3%。分消费类型看,全年商品零售额784.8亿元,比上年增长9.3%;餐饮收入额77.2亿元,增长18.4%。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60亿元,比年初增加324.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40.3亿元,比年初增加327.5亿元,增长6.2%。在人民币各项存款中,非金融企业存款725.5亿元,比年初减少154.4亿元;住户存款4624.1亿元,比年初增加45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51.7亿元,比年初增加175.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62亿元,比年初增加149.5亿元,增长5.9%。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221.9亿元,比年初增加109.6亿元;住户贷款425.8亿元,比年初增加25.6亿元。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有境内上市企业7家,上市股票7只,期货公司营业部3家,期货成交额实现820.1亿元。证券营业部32家,证券交易额实现8406.8亿元。
2023年,鞍山市保费收入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财产险收入30.9亿元,增长7.4%;人身险收入52.9亿元,增长13.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金额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财产险赔付20.9亿元,增长16.5%;人身险赔付16.6亿元,增长22.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普通高中33所,初中125所,普通小学203所,幼儿园712所。
2023年,鞍山市幼儿园在园幼儿59085人。普通小学招生22255人,在校生142194人,毕业生22713人。初中学校招生21920人,在校生70584人,毕业生26574人。普通高中招生14262人,在校生42943人,毕业生14251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046人,在校生13393人,毕业生3886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3015人,在校生41811人,毕业生12465人。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433人,在校研究生3689人,毕业生120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547人。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95户,比上年增加23户。发明有效量5528件,比上年增长15.4%。签订技术合同265项,比上年增长10%;技术合同登记金额20.4亿元,增长27.4%。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艺术馆和文化馆9个,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总藏量339.8万册。全年共组织17场大型文化广场演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2项。获国家级和省级金银奖作品4部(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有各类卫生机构(含诊所)1137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75所,妇幼保健机构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所。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100%。全市医院、卫生院总床位2336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342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794人,注册护士11321人。年末全市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413人。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体育场、馆数量53个。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21项(次)。举办群众体育活动117项(次)。鞍山运动员在各项体育赛事中获得6项世界冠军和7项亚洲冠军。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7.3万人,征缴保险费37.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8万人,征缴保险费30.4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6.5万人,征缴保险费6.7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0.8万人,比上年下降2.9%,征缴保险费2.3亿元,下降3.7%。
截至2023年末,鞍山市城乡低保对象总数为40836人。其中,城镇16065人,农村24771人。城区(含开发区)城镇低保标准为762元/月,海台岫城镇低保标准为727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为541元/月。年末社会福利机构214个,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19671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亿元,比上年增长21%。
交通运输
综述
鞍山市地处辽东半岛几何中心,是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连接带,辽东半岛南北与东西交通大通道在此交汇。距大连港270公里,距桃仙国际空港90公里,距营口港100公里。铁路、公路网络完善,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途经鞍山。鞍山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地直飞航线。
公路
鞍山市境内有
沈海高速公路、
丹锡高速公路、
京哈高速公路,
202国道,省道101、102、307、309、312、316、321、322等公路。
2023年,鞍山市公路客运量1601万人,比上年增长24.3%;公路货运量15808万吨,增长5.7%。
铁路
航空
鞍山腾鳌机场,位于鞍山市西南11.8千米处,机场航站区总建筑面积2607.13平方米,机场等级4C,跑道长度2600×50米,平行滑行道为2500×25米,停机坪247×90米,机场围界9.8千米,消防等级为5级,属于利用空军机场开展民航包机运输飞行业务。2013年10月27日鞍山到北京的空中航线正式复航,2013年12月22日鞍山至上海的空中航线正式开通。鞍山机场现有直飞北京大兴、上海浦东、广州、南京、成都五条航线。
历史文化
方言
鞍山话属于
东北官话-吉沈片-通溪小片,虽然从大体上来看都是
东北话,实际上鞍山话听起来不论是
声调还是词汇都很自己的有特点。
宗教
鞍山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佛教于
南北朝时的
北魏传入辽东,鞍山随即有了佛教徒的踪迹。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佛教徒长期栖居于深山岩洞或简陋的居室中。如
千山大安寺的中峰岩洞和通明峰西峭壁上的古庵遗址等,就是佛教徒最初栖居修行的地方。到了唐初,千山出现了禅室、殿堂等小型禅修殿宇和石室。后来,便逐渐形成了龙泉、祖越、香岩、大安五大寺院。在唐代,千山就初步成为东北地区佛教的聚集地。这时,海城、岫岩也都建有佛寺,如海城的
三学寺,岫岩的
效圣寺、妙峰寺,都为唐代所建。到了辽金时期,千山寺院相当兴盛,各寺均有扩大,在东北地区的影响也相当广泛。因此,千山寺院的名声就更大了。金国崇尚佛教文化,因此,对千山佛教也就更为重视。到了明代,不仅又建了一些新的寺院,如双峰寺、皈源寺等,同时对原有的龙泉、祖越、中会、香岩、大安几大寺院都有较大规模的扩建。比如明隆庆五年(1571),龙泉寺即建正殿五间、前后殿各三间、藏经阁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塔院三间等。那时的规模要大。这时的千山已成为东北无与伦比的佛教圣地。到了清代,千山僧人定为九粮僧,由朝廷发粮给各寺院。尤其在康熙、乾隆、道光几朝又进行了修葺,千山各寺院都相当可观。截止到清末的几百年间,千山也产生了一些在东北乃至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名僧,主要有雪庵、宗赟、普庵、惠涌、深文、函可、现住、少明、常和等人。
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考察,道教传入鞍山地区,当是在清初。康熙六年(1667),
沈阳太清宫道长
郭守真派其弟子
刘太琳、王太祥到千山传道,他们开始栖身于
祖越寺罗汉洞,也就是今无量观的罗汉洞。后来他们经过各方面资助艰苦创业,建成无量观,成为千山道教祖庭,也称为老观。从此,千山有了道教,并逐步发展起来。后来在康熙三十四年又建成了
南泉庵,于乾隆三年建成颇具规模的
五龙宫,于嘉庆十年建成
太和宫。此后一批宫观和道庵都建立起来。到清道光年间,千山已是东北道教的聚集地。在历史上道教曾出现过许多教派,如
净明派、
神霄派、
正一派、
全真派等等。鞍山地区,特别是最早出现的千山道教,属于
全真龙门派,其教主是元代教士
邱处机。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鞍山地区在志书上有记载并且居有僧人和道士的寺院和道庙共有241座,在辽宁省列居首位。其中海城市境内有101座,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有104座,台安县境内有8座,千山有28座。至于众多村屯中,所建有的土地庙、山神庙等各种小庙,则无以计数。在上面所说的241座的寺院和道庙,多数是以所处地理位置、供奉对象、建庙者愿望而命名。如
中会寺,因居于千山中部而名之;香严寺,因依香岩而建故名之;关帝庙,因崇敬关羽而命名;财神庙,因供奉财神而命名。
伊斯兰教于元代初期首先传入鞍山沙河一带,后来在那里建立了清真寺。清初传入海城和岫岩,乾隆廿一年传入台安。在清代,海城城里、牛庄、腾鳌,在台安的西佛、达牛、富家,在岫岩城里,都建了清真寺。当时岫岩城里西南街所建的清真寺规模最大,院内共有房舍21间,正厅5间,其余16间在东、南、西三面,是教民们礼拜和休息的场所。
鞍山地区的天主教是于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国神甫传入海城牛庄,并建立天主教堂,规模宏阔,极具观瞻。以后又在海城城内建立天主教堂。台安和岫岩境内也分别建有两三处天主教堂。
基督教最早于光绪元年(1875)由英国基督教牧师约翰携家眷自山东烟台经营口到海城传教。约翰在中国的名字为马钦民,他到海城不久,先后在海城城里以及牛庄、腾鳌、接管堡建立基督教堂,教徒共有几百人。马牧师极为慈善,被教徒称为善人,是寻中国圣贤之道,他在传教的同时,还将中国的《大学》《孟子》《礼记》《尚书》译成英文。民国十年海城成立基督教会,教会设立初级小学四处,高级小学两处,男女学生三百余人。光绪年间,台安县城以及西佛和富家也建有基督教堂。光绪二十四年,岫岩设立基督教会,后来在城西大十字街建基督教堂一座,楼房六间,能容纳数百人。
饮食
鞍山的饮食文化底蕴丰厚,南北佳肴汇聚此地,川、粤、辽、鲁等菜系都得以弘扬,比较有特色的要数海城
牛庄馅饼,起源于清末,为北方佳肴,具有选料考究、皮薄馅大、外焦里嫩、油而不腻的特点,另外还有云友米线、吸取了云南过桥米线和川菜的优点,并按照鞍山当地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
民俗
鞍山地区的民间文化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相当活跃,构成了鞍山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这其中有评书、大鼓、二人转、高跷、落子、皮影戏、秧歌、龙舞、狮舞、年画、剪纸、书法等。
评书,于明末清初首先流行于北京、天津两地,在清代传至河北、辽宁、黑龙江诸地。那时在鞍山地区的海城、台安、岫岩的城乡,都活跃有说书人。在城里主要是在茶馆茶社讲评书,在农村每当夏季挂锄时节,人们成群地坐在柳荫树下,听讲评书。大体上在讲《三国演义》《精忠岳传》《七侠五义》《水浒传》《济公传》等,一讲就是几天,深受群众欢迎。
大鼓,鞍山流行的是“
东北大鼓”,旧时称奉天大鼓,后来叫辽宁大鼓,这种艺术在城乡也相当流行。大鼓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奉调、东城调、西城调、南城调、北城调等多种流派。鞍山流行的是南城调,就是用辽南口音在唱曲调,演唱大鼓的人,手拿一对小鼓锤,打着架起的小皮鼓,还有三弦伴奏,曲调悠扬,百姓们非常爱听。
二人转,也叫蹦蹦。流行于清中期,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以吉林市为重点的东路,以黑山县为重点的西路,以当时的海城县为重点的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的北路。鞍山地区的海城、岫岩自然是南路二人转,尤其是海城演唱二人转的人很多,有不少乡镇村屯都有演唱者。历史上的二人转,只是一旦一丑二人表演,边扭边唱,以唱为主。民国年间,在鞍山市铁西以及岫岩、海城城里都有二人转小剧场。那时的二人转既通俗又文雅,没有脏话淫辞,可谓雅俗共赏。
高跷,在鞍山地区,尤其在海城城乡,广为流行。那时的一个乡镇多数都有两三个高跷队伍,高跷队里,有旦角和丑角,一个队里旦角和丑角有二十多人,高跷跳起来,由锣鼓唢呐伴奏十分热闹。从正月初二开始,高跷队就走村串户,进行表演,一直演到正月末还未停止。当时在海城农村有句流行的话叫跳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有些村镇还表演
龙灯舞、狮子舞等。年画和剪纸,历史上岫岩就比较发达,有很多年画和剪纸民间艺人。书法,其历史更为久远。古代的私塾和后来学堂,学生刚一入学就学书法,凡是念书人都会写毛笔字,每至春节,都是村里读书人为各家各户书写春联。在历史上书法的实际用途很广,不像而今主要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名由来
鞍山市因市区南部一座形似马鞍的山峰而得名。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对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