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尚志

浙江绍兴府余姚人,明朝抗倭名将

骆尚志,号云谷,臂力绝人,能举千斤,军中号为“骆千斤”,浙江绍兴府余姚(今属宁波)人。明朝抗倭名将。

人物生平
骆尚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之后,出生于浙江余姚骆家湾村,秉性质实,勇力善斗。他臂力绝人,能举千斤,军中号为“骆千斤”。身为武将,骆尚志既非军籍世职,也非武举出身,更不是捐纳升级,他完全靠实打实的拼杀才从行伍之间逐渐脱颖而出。早年任大同参将,征剿西虏颇有战功,为安定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援朝抗倭战争爆发前,骆尚志以原官钦差浙直、调兵神机营左参将入朝作战。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倭寇一路所向披靡,连克釜山、王京、开城、平壤等地,朝鲜国土大部沦丧。国王李昖弃京北逃义州,接连向明朝求援。明廷立即派兵援朝。六月二日,明廷令辽东发兵两支为先遣队,后续大军随后跟进。十月十六日,骆尚志率南兵600余人随防海御倭总兵官李如松所率援朝明军数万人,日夜兼程,奔赴朝鲜。十二月初东渡鸭绿江,留屯义州江上,随时准备作战。
次年正月初八日清晨,明军开始分三路进攻平壤城。这时盘踞平壤的是倭军精锐小西行长的部队,约有三万人,据城死守。明军奋勇围攻,双方战斗异常激烈。骆尚志所率领的南兵,是明朝东征军中最具战斗力的士兵,勇锐无比,善用火箭、大炮、刀枪之技,有着丰富的抗倭作战经验。随着主帅李如松一声令下,金鼓大作,喊杀四起,一时劲弩齐发,巨炮齐轰,火焰蔽空,震天动地。倭寇的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铳,但他们却没有威力强大的火炮。明军火炮射出的铅弹不断落入敌阵,给倭寇造成很大杀伤。倭寇战斗力非常顽强,拼命死守,火器兵手执火绳枪雨点般射向近距离攻城的明军。明军略微受阻,后续攻击部队继续攻城。当时战况十分惨烈,骆尚志身先士卒,被创血战。他冒着炮林弹雨,手持长戟从含球门纵身攀堞而上,胸部被铅子击中,血流殷踵,仍然督军不休,奋勇杀敌,愈战愈勇。主将如此,何况士卒?他部下的六百南兵无不以一当百,前仆后继,成为攻下第二个城门的部队。朝鲜《宣祖实录》中皆叹服“南兵轻勇敢战,故得捷赖此辈”。激战不到中午,倭寇纷纷逃窜,明军一举收复平壤。
战后请功之时,明军主帅李如松却出于派系原因,加意偏袒北军,将先登破城首功全记在杨元李如柏头上。骆尚志仅得赏银二十两,加副总兵职衔。
事已至此,骆尚志无意也无力再去争功,只是一心在汉城静养战伤。期间,他曾多次探访朝鲜领议政柳成龙,与其商议教练军卒、防备贼患之事。骆尚志建议将降倭的朝鲜人组织起来,教习操练,防备将来倭寇再犯。柳成龙立即上书国王,朝鲜为此专门成立一个新的练兵机构——训练都监,从而兴起练兵之事。随后,骆尚志应柳成龙之请,选派军中南校10人向朝鲜军队传授枪、剑、狼筅等武技以及“鸳鸯阵法”、“辛酉刀法”,甚至亲自到军中舞剑用枪,悉心教授。后来在朝鲜李朝国王重视下,将此绘图配文,编成《武艺图谱通志》,刊刻行世。其中有不少中国已经失传的内容因之赖以保存,有些还保存在韩国的花郎道、弓道等民族体育形式中。
此外,骆尚志又建议朝鲜开采银矿,与辽东通商互惠,为朝鲜强国富民积极出谋划策。骆、柳二人面谈不尽,继以书信往还,在韩国还保存着当年骆尚志写给柳成龙的8通信札原件,柳成龙的《西崖集》中则收录了三通与骆尚志的书信。
当年五月,骆尚志伤势已经恢复,便再次领兵转展全罗、南原、庆州、处州、光阳、尚州、顺天等处备御战守,风餐露宿,“辛苦最久,倍出诸营”。万历二十二年正月,骆尚志带领近五百名南兵撤还回国,驻扎蓟州,后累擢神枢营右副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主要功绩
教授武艺
参加抗倭援朝战争,平壤之战时立下赫赫战功。精通武艺,懂兵法。曾主动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并从军中选派教师向朝鲜军队传授枪、剑、狼筅等武技,内容基本上都是戚继光在浙江备倭时所编选的武艺,从而形成所谓“朝鲜十八般武艺”。协助朝鲜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流传。
平壤之战
明万历二十一年 ( 1593 年)中国和朝鲜两国联军在平壤围歼日军的攻坚战。万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发兵进攻朝鲜,侵占平壤。明廷应朝鲜国王李昖请求,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兵4万余援朝。次年一月初六,中、朝联军5万余人进围平壤 。日将小西行长率兵2.4万余凭坚据守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
双方首先在牡丹峰、平壤城下进行了三次小规模的冲突,相互试探。
一月八日晨,平壤攻坚战正式打响。李如松命令各部队专心作战,在战役结束前不准割取敌人首级(古代以获得首级为战功)。战斗开始之后,明军发炮攻城,“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火箭布空如织,火烈风猛,直冲城里,林木皆焚。”日军在城上设立红白旗作为联系信号,依托城池拼死拒战,“弹丸如雨,刀矛向外齐刃,森如猬毛。”明军攻击受挫,李如松亲率两百亲兵驰往城下,手斩一名逃跑的士卒,严令前进,并且大呼:“先登者赏银五十两(一说五千两)!”明军在主帅激励下奋勇攻击,或仰放统炮,或攀梯乱砍守城日军,战斗激烈时,李如松跳下战马“向前做登城状,身边众将见状一齐向前。”
神机营副总兵骆尚志外号“骆千斤”,勇猛异常,一手举盾牌,一手持戟健步如飞,攀梯攻上含毯门城楼,日军掷下巨石击中其腹部,骆尚志依然奋战不止,身后浙江兵数人紧随上城,拨掉日军旗帜,在城头插上明军大旗。
日军轻视进攻南城门的朝鲜军,祖承训先以朝鲜军打头阵,然后率部卸装而进,露明盔甲。日军大惊,急忙分兵增援南门,但明军已经攻上了城楼。与此同时,明将张世爵用大炮撞碎城西七星门,李如栢攻破含毯门,杨元攻破普通门,各军乘胜争先,与日军展开巷战。游击将军吴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时胸口中弹,仍然大呼督战,率部攻克峰顶。战斗中李如松坐骑被日军子弹击中,换马再战,战马堕于堑中,提缰跃出,继续前进,日军抵挡不住联军猛攻,残部退入城内各处堡垒死守,明军以火攻焚其密窑土堡,围小西行长于风月亭土窟。
当时战场情况极为复杂,在明军背后,有日军大友义统部6000余人随时可能自凤山来袭,而平壤日军又拼命拒战,急切难下。在这种情况下,李如松命俘获的日军通译张大膳递信给小西行长,令其弃城投降。小西行长请求明军撤开包围,以便弃城而走,李如松下令撤开一路朝鲜军。而密令李宁、祖承训、葛逢夏等明将率军埋伏于要路。半夜时分,小西行长率残兵逃出城去,明军半路截杀,斩获首级359级。生擒2人。
经过一天的激战,日军损失惨重,小西行长见援军不至,便有意突围,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脱下铠甲,身着单衣攀登上高楼,冒着明军发射的弓矢炮弹侦察出一条具体的突围路线来。而这时候的李如松为了避免继续攻城而加大伤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军统帅小西行长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长随即予以答应,率“不满五千”的残部退出了平壤(川口长孺《征韩伟略》卷二),狼狈南逃。明军及朝鲜军堵截、伏击了一部分南逃的日军,随后,光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据统计,明军仅仅斩获日军的首级就达到一千六百四十七。但日军的伤亡总数不止这些,其连同被炮火轰炸、硝烟薰烧及其它原因而死的,总损失超过万人以上。而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之《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平壤战役,总计斩获日军首级1250级,其中有倭将25名,生擒2名,并俘战马2985匹。救出朝鲜被虏男女1225人(朝鲜《再造藩邦志》)。日军被火烧死的不可计数。腥臭闻于十里。其余跳城溺水无算。朝鲜大臣柳成龙在其著作《惩毖录》中曾赞扬明军此役“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收复平壤有着相当大的战略意义,整个朝鲜半岛的战争形势就此逆转。
平壤之战以明朝联军的全胜告捷, 三都之一光复。 等日军再次有机会踏进平壤, 已是整整300年后的事了。此役日本第一军团受到重创,黄海道开城咸镜道等地的日军相继撤往汉城,朝鲜的半壁河山因为此役的胜利而迅速光复,日军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帝国的战略设想完全失败。
亲属成员
附《武选簿》出生:
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左军都督府-浙江都司-定海卫-骆尚志(世袭百户)
一辈:骆保保
六辈:骆松
旧选簿查有嘉靖二年十二月,骆松年九岁,合肥县人。系浙江定海卫右所疾患世袭百户骆钦嫡长男照例舆全俸优给至嘉靖七年终住支。嘉靖八年八月骆松年十五岁,合肥县人,系浙江定海卫右所疾患世袭百户骆钦嫡长男,优给出幼袭职。
七辈:骆尚志
零选簿查有嘉靖三十八年十月骆尚志,合肥县人。系定海卫右所故世袭百户骆松嫡长男。
史籍记载
《唐将书帖》揭开明朝东征记忆
《唐将书帖》是现存韩国的一批明朝东征军将士的书信。书信的收信人柳成龙,是朝鲜宣祖时代(1568—1608年)的著名相臣,安东人,字而见,号西厓,历任刑、兵、礼、吏诸曹大臣,终至领议政。东征发生在16世纪末(1592—1598年)的朝鲜半岛及所属海域,为中、朝联军与日本之间的一场国际战争。作为《河间丰山柳氏文书》中《书简通告》类的一部分,该批书信已被收入《古文书集成》,1994年由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影印出版。影印出来的书信原件,翰墨淋漓,四百年后看起来依然如昔。
《唐将书帖》总共有43通。其中有署名的25通,包括明朝总兵刘綎、戚金;参将骆尚志、陈寅;游击王必迪、吴惟忠、李化龙,副将游击沈惟敬;明朝兵部标下练兵千总邵应忠等。余未署或另署名书帖18通。作者中除总兵刘綎《明史》有传,吴惟忠、陈寅、沈惟敬在《明史·外国传》的《朝鲜》及《日本》传中被提到过外,其他人均无考,包括《明实录》及各地方志的个别记载,文字均寥若晨星。
《唐将书帖》中书信的形式分为启、拜帖、揭帖、书等几类。结合书帖内容及书法形式等尚能断定作者的有11通,余7通作者俟考。
复原四百年前东征珍贵史料
据考证,这些书信大致可分三部分:一是南兵将领如骆尚志、王必迪、吴惟忠等人的书信,他们都为朝鲜的长治久安积极出谋划策;二是南兵教师(包括邵应忠、郑德、徐文、张三六等人)的书帖,这些下级军官表示“况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应募当兵“皆是为名利而至”,昭示了南兵追逐功名富贵的心理基础,真实而可信;三是其他作者,包括著名总兵刘綎,中日和谈的首席谈判官、译员沈惟敬,总兵戚金、李化龙、陈寅等。通过他们在书信中谈到的情况,结合地方史志家谱资料,我们可以复原四百年前有关这场战争的一些珍贵场景,聊补中国国内相关史籍寥落的缺憾。
南兵将中,以南兵参将骆尚志致柳成龙书数量最多,共有8通。除明确署名的3通外,尚有5通亦为其所作。如未署名的第28通书曰:
敝营官兵原额六百余员名,除阵亡、病故等项,见在不满五百矣。所费行粮,较之别营一日之需,可济我兵十日之用。今奉文撤兵回国,闻得前路驿站,钱粮不敷,有碍进发。俛想敝营官兵自守义州及破平壤,东至全罗,南原,庆州,光阳,顺天等处,备御侦探,辛苦最久,倍出诸营,为国除氛,颇有尽心之效。但兵少贼多,不能如愿悉扫为恨耳。今因给散关内解来坐粮,故停缓一二日,准拟初十日官兵先行。烦念久戍之劳,乞先发一文或差一官于前途,如开城、平壤诸处,预备大米百数包接济,足仞始终之盛德,何如?……冯妇多端,弗嗔幸甚。
其所领南兵,经历义州、平壤、全罗、南原、庆州、光阳、顺天等处战守,“辛苦最久,倍出诸营”,清楚地勾画出一幅南兵战绩图。最重要的则是第11通:
……近因倭奴畏威效顺,让还朝鲜,退回日本……既而送还尔国储君并被掳居民及剃发为倭者,一一还之,是亦□□之意也。今闻贵国之人,欲同倭奴往日本者,何也?……为今之计,理宜与诸公陪臣议之,何不将计就计,宥其既往之愆,原其来归之意……或将倭巢出来之人,一万数千有余,立一大元帅统之,定立头目,教习武艺,修整器械,以一教十,以十教百,以百教千,以千教万,务成精兵,虽倭奴有复来之念,我有精兵待之,法曰弗恃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何如?军务纷纷,草草布达,此亦富国强兵之道,百姓安堵,居民乐业,岂不美哉?骆参将。
在此,骆尚志建议将降倭朝鲜人组织起来,教习操练,防备将来再犯日军。柳成龙立即上书朝鲜国王:“不如乘此南兵未还之前,急急学习、操练火炮、筤筅、长枪、用剑、鸟铳、器械,一一传习,以一教十,以十教百,以百教千,则数年之后,可得精卒数万,倭虽再来而势可防守。”完全引用了骆尚志的原话,朝鲜遂兴起了练兵之事。
以《纪效新书》执教海外版“戚家军”
南兵教师则多为应募而至的下级军士,为南兵将营中所携浙人,打造出了一支技艺精善的邻国军队——朝鲜王朝军队的正规军,却未在史册上留下相应痕迹。这些宝贵的书信提示我们去了解这一点。
南兵教师最集中进入朝鲜的时期是东征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尚未开始之前。人数多达百余人,有名有姓,事迹可考者约占四五十人。最著名者为闻愈,在骆尚志书中多次提到;留居朝鲜时间最长者是陈良玑,统领教练者是南兵游击胡大受,浙江义乌人,戚家军老将。最具特色是统领海防“南兵营”将郑德之书:
侍教生郑德顿首拜……生看尚州、大丘又无房屋栖身,雨水霜雪,其苦不可胜言,奈何,奈何!况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召募而来,又与马军不同,皆是为名利而至,攻城略地,实肯向前。天寒地冻,其实难存。今有愚见,虽不堪听,生托相知,故此具陈,倘其言可采,望乞玉音示下,以图进退可也。……德再拜具。
显示驻守南部的浙兵面临艰苦环境考验,时间应是万历二十一、二十二年冬春之季,第一阶段东征军撤归之前,表示其愿留朝鲜之心,且侃侃谈及“况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应募当兵“皆是为名利而至”,昭示南兵敢战首先是为了追逐富贵功名,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朝鲜军队的训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万历二十年(1592)一直延续到万历三十年(1602)。主要内容是“三手军”的训练——炮手、射手与杀手,尤重炮手。标准教科书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方法是“三同”训练法,朝鲜军人与南兵同吃住、同衣甲、同器械——“戚家军”的战术精髓,被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朝鲜军,故朝鲜军成为“戚家军”的海外真版。
明朝东征铸就了一道“异域的长城”
通过研读《唐将书帖》,我们对明朝东征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明朝东征军中最具战斗力的是“南兵”。朝鲜丞相柳成龙有个经典的解释:“所谓南兵者,乃浙江地方之兵也,其兵勇锐无比,不骑马,皆步斗,善用火箭、大炮、刀枪之技,皆胜于倭。头戴白幍巾,身以赤白青黄为衣,而皆作半臂,略与本国罗将之衣相近,真皆敢死之兵。”明军中军纪优良者亦为南兵,成为东征军的旗帜和表率。
东征军的核心打击力量是南兵。从“南兵”的主干浙兵中涌现出来的南兵将和南兵教师,构成了明朝东征军中掌握火炮技术的核心打击力量,不仅挫败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进而进入中国的企图,也帮朝鲜训练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炮兵。朝鲜为此专门成立一个新的练兵机构——训练都监,由朝鲜大臣柳成龙、李德馨专执其事,负责练兵的一切相关事务。朝鲜炮兵甚至在关系明清易代的松锦大战中仍有精良表现,根源即在于此。
东征对其后二三百年的和平局面功不可没。明朝本身虽因东征造成实力下降,给境内满洲崛起创造了条件,最终导致明清易代,但明朝建立的传统朝贡体系却因这次战争得到加强巩固——东征对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实际上是铸就了一道“异域的长城”——从“再造藩邦”的社会影响到“小中华”的民众心态都可说明这一点。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海英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人物评价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到了万历援朝抗倭,其中对猛将骆尚志有如此描述:
骆尚志,号云谷,浙江绍兴余姚人,时任神机营参将,这人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猛,两个字就是很猛。据说他臂力惊人,能举千斤(这,就去参加奥运而不久之后,他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