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简称“媒体实验室”)成立于1980年,是一个致力于科技,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室,其使命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媒体实验室直属于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下,由MIT第十三任校长Jerome B. Wiesner及MIT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共同创办。老实验楼由著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新实验楼由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设计。
精神理念
乐高积木……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创新活力,跳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这就是媒体实验室的精神。
研究范围
实验室的研究范围为传媒技术、计算机,生物工程,纳米和人文科学。现已成立的研究小组有:
分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纳米传感器,机器人,数字化行为,全息技术、模块化媒体、交互式电影、社会化媒体、数字化艺术、情感计算机、电子出版、认知科学与学习、手势与故事、有听觉的计算机、物理与媒体、未来的歌剧、软件代理、合成角色、可触摸媒体以及视觉和模型,等。所有这些研究内容都属于新兴
交叉学科的范畴,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研究。
实验室特点
25年前,媒体实验室刚成立的时候,作为创始人,当时MIT的校长杰罗姆·韦斯纳(Jerome Weisner)和
尼葛洛庞帝教授就认为,科学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在于交叉领域。所以,除了科学家之外,他们当时还邀请了许多艺术家一起加盟实验室。从此,“多学科”被作为一种传统在媒体实验室保留了下来。今天的媒体实验室,一共有25个教授,带领着25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研究员,都是MIT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这些教授和学生很多都是“博学者”,你随便在这里遇到一个人,他很可能精通5个领域的研究。到最后你会发现,这里根本没有
学科的概念。
“媒体实验室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研究是没有方向的(undirected)。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研究型实验室、学院派实验室、工业界实验室或者政府研究所,你所得到的项目资金必须要求你的研究方向一致,比如治疗某种癌症,保证某种计算机网络的隐私安全,这些都是有方向的问题,但媒体实验室没有。”
之所以能在科研上有这种自由度,是因为实验室独特的筹款模式。实验室每年3000多万美元的资助来自60多家知名的大企业,包括
Google、
微软、Hasbrow、
时代华纳、
LG、
三星等。这些企业掏钱,但并不干涉实验室的研究。作为回报,企业可以派人观察实验室怎么创造,怎么创新,如果他们从某种发明中看到商机,必须向媒体实验室申请授权。
在这里,激情和兴趣决定你的研究方向。
休·赫尔教授的激情是消灭残疾,他自己17岁的时候失去了双腿;威廉·米切尔教授的激情是让城市和建筑变得更加智能化;雷斯尼克教授的激情是让每个人的一生都保持孩子在幼儿园时代的好奇心,通过创造和建造事物的方式来学习,从而创造一个有创造力的社会;
托德·曼库弗教授的激情是让每个人都能创作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意义。弗兰克·莫斯的激情,是让每个人能在余生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
创新研究
创新研究实际上就是探索性研究和独创性研究的结合。这类研究难度很大,有相当大的风险。在没有成功把握的情况下,如何决定开展某项研究,并将其长期持续下去? 媒体实验室二十几年来的经验表明,创新研究可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人本主义
研究内容直接针对人的需求,目的在于帮助人类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对带传感器的乐器、玩具式学习工具、交互式电影等的研究,不再是就技术论技术,而是直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学习、娱乐等息息相关。在很多实验室、大公司都在开发巨型计算机,研究怎样提高性能和加快速度的同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却在研究如何开发廉价芯片和怎样把计算机更普遍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例如,物理与媒体小组研究开发的新型电脑可被植入鞋底,当两个穿着电脑鞋的人握手时,他们的电子名片通过握手被互相交换,个人信息通过人体传到鞋中的电脑并被储存。认知与学习小组则着重于研究低成本的智能拼搭玩具,用来帮助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
交叉性
研究内容涉及学科之多,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跨学科范畴。如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结合,产生了可编程催化剂;电影与网络技术结合,发展了对交互式电影的研究;网络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课题。同传统学科相比,这些新学科的交叉范围更加广泛,更具探索性。
独创性
按照美国现有的工业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准,以及它的设计和加工水平,只要有市场,要把一项研究成果变成产品,根本不是难题。对于创新研究而言,难就难在有没有新的思想和研究思路,能不能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在媒体实验室,最注重和强调的是,要有独创性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例如,为了开拓独创性的研究方向,媒体实验室在企业界的赞助下,于1998年召开世界少儿高峰会,从全世界选拔一批有独创思维的青少年,让他们就“未来世界应当是什么样”的话题展开讨论,出主意,提建议,以此帮助启发科学家开拓思维。这是因为科学家们认为,孩子的思维比成人更开放,更没有约束。
开放性
媒体实验室是一个完全对外开放的实验室。据统计,每天有5—8个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访问小组来实验室参观;而实验室的教授和研究员,每月出差平均达8次之多。实验室有超过180个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赞助或合作单位。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研究人员不断获得创新的动力。此外,媒体实验室在欧洲和印度各设立了一个分院,这使媒体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更具有全球性。
知识产权
正式的研发合作商有权分享媒体实验室的知识产权,研究成果,获得技术咨询而无需支付知识产权转让费及专利费。其它非实验室的合作者将在专利生效后二年内无法获得知识产权转让及专利。这种知识产权共享模式大大加快了创造性研究,高技术成果,及知识的产业化的进程。
研发合作
众多的全球性企业,多国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院之所以积极参与及赞助媒体实验室的研发合作项目得益于其独特的产学研模式。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大都属于创新、探索性的研究,赞助者参与协作,是为了开阔眼界,了解新的研究方向,得到可靠的技术产品信息;在媒体实验室,由于教授之间、学生之间的背景很不相同,而研究的内容又相互交叉,使得教授与教授、学生与教授、各个小组之间的协作非常紧密与频繁。为了有利于协作,实验室的33个研究小组又相互交叉,教授和学生每周都举行固定的课题群会议,相互交流研究思路和心得。这种发散式地创新方式在单个企业内是很难进行的。 特别是要强调,赞助者每年仅支付相当于一名美国高级工程师的年薪的费用,便可得到与400位研究员组成的世界级实验室共同研发的机会。研发合作有一个原则,即研发合作商一般不要求实验室为其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多数研究课题及内容由实验室和教授自行决定,以保证在学术研究上的自主,前瞻和原创。另一方面,媒体实验室则从赞助者那里了解市场的动态,以及得到必要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每个赞助单位均参加一个或几个研究课题群,连续三年,每年赞助一定的研究经费。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模式。
合作方式
媒体实验室有三种基本研发合作方式供不同的企业及政府部门选择。
资询式合作
这种非正式的合作方式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向其提供资询,但不分享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
课题群合作
这种以课题群为基础的正式合作方式是最为普遍的。 每一个课题群联系大约10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小组以及20~50个研发合作商。所有合作商有权分享这个课题群的知识产权,研究成果,获得技术咨询而无需支付知识产权转让费及专利费。媒体实验室现有5个课题群:数字化生活、会思考的物体、未来的新闻、数字化国家、变化的地方。
公司级合作
这是最高级的合作方式。公司级研发合作商不仅不受单个课题群的限制,还可以派谴研发人员长驻媒体实验室。
研发案例
媒体实验室每年有大约300个研发项目。以下是几个例子
电子油墨:微米级的电子小球包裹纳米级的电场感应材料。电子小球可以被印刷在普通的纸张或塑料上,以显示文字,照片,动态图像。电子油墨技术将发展成非常廉价的显示器。
可编程催化剂:纳米级的催化剂材料可以被电磁波控制以改变其方向及温度。这种可编程催化剂的发明可能引发生物工程,化学工业,制药工业新的革命。
超通讯:新型点对点通讯方式将有可能使市内无线电话直接通话而无须通过无线运行商的基站。
穿戴计算机:智能电脑可以被穿在身上,就象我们戴的眼镜和穿的衣服一样。并且人机交互是针对具体的环境。可穿戴计算机扮演的就是一个智能化的电脑助手角色。
便携式发电机:超小型便携式手动发电机可以为手机临时充电。
智能家居:超小型廉价
无线传感器智能控制室内温度,光照,保安,电器,及通讯。
便携式激光投影仪:笔头大小的激光投影仪可用于手机和便携式电脑。
玩具式学习工具:寓教于乐的高科技玩具。乐高公司已经将这项发明成功地商品化。产品的名称是“脑力风雹(Mindstorms)”
测量身体在环境中的位置和姿势的技术:
托德·曼库弗教授发现了一种能测量身体在环境中的位置和姿势的技术,后来应用在汽车的
儿童座椅上。现在,几乎全世界每辆车里都使用了这样的技术。
搜狐渊源
中国4大门户网之一
搜狐的兴起,说起来原来和MIT的媒体实验室颇有渊源。留学MIT归国的搜狐(Sohu)CEO张朝阳当初白手起家,全靠MIT媒体实验室创办人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打底才能成事。
1996年,留学美国的
张朝阳决意返回中国创业,由于缺乏创乏资金,逼得他往美国寻找出路。整整五个月,张朝阳拿着计划书数度往返美国、会见各式各样的创业投资家,多半无功而返。直到他碰见MIT史隆管理学院的教授EdwardRobers。Robers对张朝阳的经历深感兴趣,但投资条件是:找到另外一个他相信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