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明珠大道110号,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陈列面积约4200平方米。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历史沿革
黄冈市博物馆旧馆址的前身为“黄冈专区农业展览馆”。
1950年,湖北省在黄冈专署设立文物工作组,名为湖北省文史组黄冈工作组,受湖北省文史组和黄冈专署双重领导,办公地点在东坡赤壁。
1957年,湖北省文史组黄冈工作组改名为黄冈专署文物工作组,人员和办公地点不变,不再受湖北省文史组直接领导,直接受黄冈专署文教局领导。同年,黄冈市博物馆旧馆兴建,董必武同志亲笔题写馆名。
1976年11月,黄冈地区博物馆正式成立,同时撤消黄冈地区文史组,办公地点仍设在东坡赤壁。
1982年,与原黄冈地区农业展览馆合并,办公地点离开东坡赤壁,搬迁到原黄冈地区农业展览馆。同年,博物馆正式开放。
1996年5月,黄冈改地为市,黄冈地区博物馆因此更名为黄冈市博物馆。
2007年,开始黄冈博物馆新馆的筹备工作。
2010年5月,黄冈博物馆新馆正式动工,同年11月28日,黄冈博物馆新馆主体封顶。
2012年9月22日,黄冈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
场馆布局
综述
黄冈市博物馆旧馆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该馆为四合院式仿古建筑,进大门左右两侧分别为会议室与办公室,后为展厅与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
黄冈市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陈列面积约4200平方米。另设由办公区、库房区、多功能报告厅、文化产业开发以及观众休闲区等功能。
展厅
黄冈市博物馆有基本陈列《远古家园》《南土扬越》《多元融合》《文华武盛》《沉浮百年》《革故鼎新》《故垒长风》《文脉传承》《千年黄州》。
《远古家园》:介绍从史前时期黄冈先民渔猎采集、劳动创造的历史。采用大型场景全方位复原史前遗址。
《南土扬越》:夏商周时期黄冈处于商周南土以及列国纷争历史阶段的独特地位与文化面貌。展示商周青铜实物,复原
柏举之战场景、蕲春毛家嘴西周建筑模型、禹王城战国大墓等。
《多元融合》:汉魏六朝时期,黄冈早期移民运动、战争连绵、文化融合的历史。设置场景“五水之蛮”、“汉墓模型”,展出汉魏铜器和
六朝青瓷等珍贵文物展品100余件。
《文华武盛》:隋唐至明清时期,黄冈名人辈出、文昌武盛、经济发展的历史。展出近百件精美玉器和金器。
《沉浮百年》:主要展现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黄冈商贸经济的发展,“黄州商帮”名扬川陕;近代教育长足进步,“省二高”名满天下;黄冈英才迭出、人文鼎盛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面貌。
《革故鼎新》:讲述黄冈红色革命史。涵盖
黄麻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四方面军创立、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中原突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第二战场等重大历史事件。
2000年后,黄冈市博物馆旧馆因馆舍年久失修,屋面漏雨日趋严重,石膏天花板脱落,室内潮湿,继续陈列不利于文物和人员安全,阵地陈列被迫停办。阵地展览停止后,陈列部每年结合形势和需要举办各种流动展览,在黄冈城乡巡回展出,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楚天风云百年》《北京故宫·清代帝后生活用品展览》《纪念建党八十周年》《拒绝邪教崇尚科学》《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雷锋精神永恒》《远离网吧》《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远离毒品》和《奥云图片展》等展览。
黄冈市博物馆不定期举办展览,四市书法联展、民间收藏精品展、大型国画长卷《遗爱十二景》、“庆“六一”千名儿童画展、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展等精品展120余场。
馆藏文物
综述
黄冈市博物馆藏品主要通过考古发掘、征集、上缴(交)、捐赠、收购等途径取得,该馆有的文物藏品中,绝大多数为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黄冈市博物馆文物藏品分为传世文物、出土文物和革命文物以及工艺品四大类,其类别有石器、陶瓷器、铜器、铁器、木雕、石雕、石刻、金银器、玉器、字画、古书、钱币等;截至2025年1月,据黄冈市博物馆官网显示,该藏品有4219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9件(套),二级文物27件(套),三级文物1136件(套)。
重要藏品
黄冈市博物馆重要藏品有“大明嘉靖年制”款海水缠枝隐纹娇黄釉盖罐、东汉鸟钮盖“五铢”铭三足圆石砚、东汉三翼龙座柄铜九连灯、春秋许公买铜篮、新石器时代灰陶带盖贯耳壶、新石器时代“网”字刻符折腹磨光黑皮陶杯、战国卷体龙纹铜矛、新石器时代黑陶圈足罐、新石器时代灰陶圈足罐、新石器时代“个”字刻符带盖黑陶鼎等国家一级文物19件。
许公买铜:春秋。簠平面为长方形,口部平直,下腹斜直,平底附曲尺形四足。上下二部分两侧各有对称环状耳。除器底外,通体饰繁密的蟠螭纹。上下盖底内各有刻铭8行35字。
鸟钮盖“五铢”铭三足圆石砚:东汉。整体呈圆形,由砚身、砚盖及砚石三部分组成。盖里中间阴刻一正方形,两边外刻“五铢”二字。盖上浮雕一只鸟。
娇黄釉隐纹盖罐:明代。器身内外通体施娇黄釉。釉下刻花,盖面刻一龙纹,器肩部刻缠枝莲一周,器身余部满刻波涛海水纹,足底釉下刻双圈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藏品保护
黄冈市博物馆建有专门的文物库房和配备相应的保护设施,严格按照《藏品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进行管埋。凡是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一、二、三级藏品,经省级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的严格鉴定,均建立文物藏品档案和电子文本;藏品的保管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运用传统方法对一些破损藏品器物进行修复保存:库房内配备必要安全防火器材。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规定》和二级风险等级安全防护规定要求,馆内设立安全保卫部,选配专职保卫干部。重点要害部位安装技术安防设备和综合报警监控系统设施,落实完善了备项安全保卫制度,配备专职保卫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
文化活动
考古发掘
1980—1982年,黄冈市博物馆在黄冈国儿冲楚墓群、太平寺汉墓的发掘,初步揭示了以禹王城为中心的周围墓地的分布范围,为研究楚文化的东渐及禹王城的历史跨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985年,黄冈市博物馆配合地方生产建设,在黄冈螺狮山遗址共发掘新时期墓葬10座,并及时刊发报告,为进一步研究蝶狮山遗址的文化面貌及其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1987一1992年,黄冈市博物馆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带领下,先后对黄梅陆墩、焦墩遗址、麻城栗山岗和罗田庙山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陆墩遗址发掘新石器时期墓葬21座,出土了一批属于薛家岗文化的器物和标本,在栗山岗遗址发现了一批以江汉地区石家何文化为主体的文化遗物,为长江流域石家何文化分布、分区及地域类型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1992一1994年,黄冈市博物馆在黄州一团风公路建设中,对东周禹王城路段的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共发掘春秋一汉代古墓葬200余座,其中楚墓180余座,对于研究、建立鄂东的墓葬年代学系列及楚东国文化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3一1995年,黄冈市博物馆配合京九铁路建设,对蕲春段以罗州城为中心的几处汉墓进行了发掘,共发掘两汉墓葬100余座;对黄梅焦墩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由卵石摆塑的龙型图案,这是在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最大的龙型图案,被誉为“长江第一龙”。
1996年以后,黄冈市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仍连接不断,如国家重点工程
沪蓉高速公路、
大广高速公路、三峡水利工程、国家粮食储备库等。黄冈市博物馆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统一安排下,参加上述项目的考古发掘,配合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并抢救保护了野外文物。
2000年,黄冈市博物馆在配合地方生产建设考古发掘中有重要发现,如黄冈市中环路对面墩汉墓的发掘,引起了中外专家的关注和重视,该墓为半地穴式砖室墓结构墓葬,同时也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地面建筑,从其建筑形制、结构、规模保存情况来看,在中国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学术研究
黄冈市是中国的革命老区,受经济条件制约,科研设施落后,办公条件简陋。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展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必须设施得到更新充实,办公条件不断改善,配备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专业工作器材等。
黄冈市博物馆在国家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达70余篇,编写、出版考古学专著7部,分别为《红色记忆——黄冈近现代史迹辑录与研究》《鄂东考古发现与研究》《罗州城与汉墓》《蕲春罗州城》《探究与发现》《黄州邾城史话》《东周木结合技术研究》。其中《罗州城与汉墓》获湖北省首届科研成果一等奖。
所获荣誉
黄冈市博物馆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省首届进校园十佳单位及黄冈市廉政教育基地、黄冈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AA级景区称号。
2018年9月18日,黄冈市博物馆被列入为第三批
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2年7月19日,入选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名单。
机构设置
黄冈市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国营文化事业单位。
黄冈市博物馆经费来源于市财政全额拨款。
黄冈市博物馆内设办公室、财务室、后勤办、安保部、群工部、陈列部、考古部、保管部、主责办。
黄冈市博物馆领导班子成员4人。其中,书记兼馆长1名、副馆长3名。
黄冈市博物馆年观众人数约20万人次。
参观信息
黄冈市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明珠大道110号。
从黄冈市人民政府出发可乘坐公交:28路、17路、103路、102路、101路、9路、25路、108路、19路。
从黄冈市人民政府自驾出发前往广州鲁迅纪念馆约5.1千米。
星期二至星期天: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