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公,又是中国古代一等公爵,历朝可考者45位,其中著名者有:宇文宪、李元吉、长孙晟、长孙无忌、冯道、徐温、张弘范等。
北周齐国公
宇文宪
宇文宪(544年-578年),字毗贺突,鲜卑族,北周文帝
宇文泰第五子。初封涪城县公,后晋封安城郡公。孝闵帝即位,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任大将军。
武成初年,任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
建德二年,进爵为齐王。后来,由于宇文赟的猜忌,被杀,年三十五。
于智
于智,
燕国公于谨第五子。由于他的陷害,宇文宪被杀。宇文赟封他为齐国公。柱国、凉州总管、大司空。
隋朝齐国公
高颎
高颎(541年—607年),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隋朝开国功臣、政治家、战略家。他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封齐国公,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
独孤皇后,遭
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
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
贺若弼同时被杀害。
李元吉
李元吉(603年—626年7月2日),
唐高祖李渊第四子,名劼,小字三胡,
窦皇后所生,史书上说他猜鸷骄侈,但其人骁勇,擅长使用马槊。
大业十三年(617年),
李渊攻入长安,拥立
杨侑为帝。李渊封唐王,李元吉封齐国公。
唐朝建立后,封为齐王。李元吉曾随李世民东征洛阳、讨刘黑闼,屡立战功,受封司徒、侍中、并州大都督、左卫大将军、上柱国等官职勋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政变”,与太子李建成同时被杀,终年
二十四岁。
孟让
孟让,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九年(613年)起义,曾一度与
王薄联合,占有长白山。因隋将
张须陀、
周法尚进逼,遂转战于江淮地区。
后来被隋江都丞
王世充击败,北走归附
瓦岗军,任总管,封齐国公(《旧唐书》)。617年破东都外廊、烧丰都,并与
裴仁基攻克回洛仓,后因入都城掠夺居民财产,隋军乘机攻击,失败北逃,后不详。
唐朝齐国公
李逾
李逾,越王
李系之子,
唐肃宗之孙。齐国公,光禄卿同正员。(他与唐代宗
李豫五子
丹王李逾同名,但是不是同一个人)
长孙晟
长孙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
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
长孙兕次子。隋朝户部尚书、左候卫将军
长孙炽之弟,唐朝名相长孙无忌、
文德皇后长孙氏的父亲,隋朝名将。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岁。隋炀帝深表悼惜,赐赠甚厚。唐
贞观年间,唐太宗追赠长孙晟为司空、
上柱国、齐国公,谥号献。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
长孙晟之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
李渊起兵
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
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
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
尚书仆射、
司空。为人谨慎,改任
司徒。
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
房玄龄等修《
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
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
唐高宗即位,册封
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
唐律疏议》)30卷。
因反对高宗立
武则天为皇后,为
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自缢而死。有诗三首。
敬晖
敬晖早年曾历任卫州
刺史、夏官侍郎、泰州刺史、洛州
长史、中台
右丞,后与
桓彦范、
张柬之、
崔玄暐、
袁恕己一同发动
神龙政变,拥立
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侍中,封平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寻进封齐国公。后遭到
韦皇后与
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平阳郡王。
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
五王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王流放边疆。敬晖被流放
琼州,后被
周利贞虐杀。
唐睿宗继位后,赐谥肃愍。
王缙
王缙(700-781),字
夏卿,唐代诗人,尚书右丞
王维之弟。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封齐国公。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超薛稷。大历十年(775年)
元载所撰唐赠兵部尚书
王忠嗣碑,为其所行书。卒年八十二。
高力士
高力士,为
冯盎之曾孙、冯智玳之孙、冯君衡之子,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
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景龙四年
李隆基发动
宫廷政变,杀
韦皇后、
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
唐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
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而考古发掘证实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颇有度量、文武双全、时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权,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而是虽身为宦官,却能在关键时刻对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帮助和情感上的倾心关怀。 高力士虽为阉人,却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决断性格,“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确实颇有大将之风。自此,力士权倾朝野,据《唐故开封仪同三司兼内侍兼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记叙:由于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决事”,但高力士则“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进)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君子曰:此所谓事君之美也”这一段话对高力士的评价虽有过誉之词,但记述也清楚地说明玄宗对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内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见,力士因之常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能直接向皇帝提议。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宝十四年(755年),
安禄山、
史思明发动
安史之乱陷两京,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
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
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玄宗而缢杀之。(一说设计帮助贵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
宝应元年(762年),
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
唐玄宗泰陵。
杨玄琰
杨玄琰(699—729),
杨玉环生父。汉太尉
杨震十八代孙,隋朝礼部尚书
杨尚希曾孙。曾任
蜀州司户,公元729年因罪下狱,卒于狱中。唐天宝四年(公元745)杨玉环被
唐玄宗册封为
贵妃,杨玄琰被赠
兵部尚书。又追封为太尉、齐国公。
田令孜
田令孜(? ---893年),唐朝宦官。字仲则,
本姓陈,四川人。
唐懿宗时任小马坊使,和
李儇玩得很好,李儇即帝位为唐僖宗,屡次提升他至左
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封齐国公。
崔日用
崔日用,大足元年,为
宗楚客称荐,擢新丰尉。神龙中,附
宗楚客、
武三思,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复预讨
韦庶人谋,授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开元中,拜吏部尚书,封齐国公,终并州大都督长史。
徐彦若
徐彦若(?-901年),唐朝
宰相。刑部侍郎
徐有功六世孙,吏部尚书
徐商之子。
景福二年(893年),徐彦若出镇凤翔,但因李茂贞兵犯京师,又被召回朝中。乾宁元年(894年),徐彦若再次被拜为宰相。后累进
司空、
太保,兼任
门下侍郎,封齐国公。
赵光逢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岭南节度使。祖存约,兴元府推官。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唐摭言》云: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复征拜上相。
魏元忠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
吐蕃频犯塞,元忠赴
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贱之士焉足道哉!
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
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
李牧。故冯唐曰,虽有颇、牧而不能用,近之矣。从此言之,疏斥贾谊,复何怪哉。此则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晋羊祜献计平吴,
贾充、荀勖沮其策,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缘荀、贾不同,竟不大举。此则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韦带之人,怀一奇,抱一策,上书阙下,朝进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无令汲黯直气,卧死于淮阳。仲舒大才,位屈于诸侯相。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
突厥,侯君集灭
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绩平
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登时见折季布,皆其事也。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宋文帝使王玄谟收复河南,沈庆之悬知不克。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桓温提数万之兵,万里而袭成都,刘真长期于决取。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隋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京房有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则昔贤之与今哲,意况何殊。当事机之际也。皆随时而立功,岂复取贤于往代,待才于未来也?即论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
吕蒙、马隆、孟观,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龚,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五代齐国公
孙岳
孙岳,检校太尉、右卫上将军、充三司使,死后赠太尉、齐国公。
范延光
范延光,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封齐国公。
夏鲁奇
夏鲁奇(882年-931年),字邦杰,曾被赐名为李绍奇,五代十国时期
后唐名将。
夏鲁奇原为后梁宣武军校,后归顺庄宗
李存勖,以骁勇著称,曾在护卫庄宗时独杀百余人,获赐姓名。又随庄宗灭
后梁,生擒铁枪
王彦章。
夏鲁奇历任磁州
刺史、郑州
防御使、河阳
节度使、
忠武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后任武信军节度使,出镇遂州。长兴二年(931年),遂州被西川将领李仁罕攻破,夏鲁奇自刎而死,追赠太师、齐国公。
马希振
马希振(?-930年代),马楚武穆王
马殷之嫡长子,母亲马殷夫人。他不喜欢仕途,出家为道。后晋石重贵追封为齐国公。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
后唐庄宗、
后唐明宗、
后唐闵帝、
后唐末帝、
后晋高祖、
后晋出帝、
后汉高祖、
后汉隐帝、
后周太祖、
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
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冯道任过的官职很多:
将仕郎、朝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职自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再为翰林学士,改授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再为宏文馆大学士,又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一为长春宫使,又授武胜军节度、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又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再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再为门下侍郎、刑部吏部尚书、右仆射,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赐私门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汉太师。
冯道获得的爵位也不少:
爵自开国男至开国公、鲁国公,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勋自柱国至上柱国。功臣名自经邦致理翊赞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邦翊圣功臣。
安审琦
安审琦(897-959),字国瑞,沙陀族,五代时期将领。后汉时封齐国公、南阳王。后周时,进封陈王,后周世宗时,去世,赠尚书令,追封齐王。
徐温
徐温(862年—927年11月20日),字敦美,五代十国时期
吴国大臣,
南唐烈祖徐知诰(
李昪)的养父。
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温受封齐国公,兼任两浙招讨使。
天祐十六年(919年),
杨隆演即帝位,封东海郡王。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即病死,时年六十六岁,追封齐王,谥号武。
其养子徐知诰建立南唐后,追谥徐温为忠武皇帝,庙号太祖。徐知诰恢复原姓,改名李昪后,再改庙号为义祖。
侯益
侯益(885年—965年),山西平遥人,历经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北宋的将领。
后汉时,封鲁国公;后周时封楚国公、齐国公。
宋朝齐国公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1202)入太学。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调峡州(今湖北宜昌)教授。累迁国子学录。参与丞相史弥远定策,废太子竑,拥立理宗,后授王宫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签事枢密院事。绍定三年(1230)授参政政事。绍定六年(1233)史弥远卒后,累官右丞相兼枢密使,疏请召还直臣真德秀等人,为帝采纳,时号“小元祐”。端平二年(1235)特进左丞相。嘉熙二年(1238)封申国公。后历封卫国公、越国公。屡辞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齐国公。淳祐七年(1247)获准辞官,放浪湖山,寓身僧刹。两年后复相位。致仕卒,谥忠定,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清之的代言奏对,多不存稿。工笔札,书法遒秀逸致,书迹见《凤墅续法帖》。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叔梁纥
叔梁纥(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9年),
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父亲。 《宋史》记载,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而《
续资治通鉴》则记载,追封为鲁国公。
赵从照
赵从照,秦康惠王
赵德芳之孙,高平郡公
赵惟叙之子。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从照封安国公,终左金吾卫大将军、归州团练使。赠同州观察使、齐国公。
金国齐国公
韩企先
韩企先(1082~1146年) 金朝宰相,蓟州玉田人,出生于燕京,世仕于辽。
大辽
乾统年间,中进士。辽朝灭亡后,
天辅六年入仕金朝,任枢密副都承旨、转运使、
西京留守等职。
天会七年(1129),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楚国公。十二年正月,迁尚书
右丞相,应召朝见金太宗
完颜晟。金熙宗
皇统元年,加封濮王。六年,病卒。正隆二年,例降封齐国公。
大定八年,配享太宗庙廷;十一年,图像衍庆宫,位列开国功臣。十五年,予谥简懿。
徒单恭
徒单恭(?—1154),本名徒单斜也。
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为奉国
上将军。以告吴十谋反之事,超授为龙虎卫上将军,为
户部侍郎,出为济南尹,迁会宁牧,封
谭国公。海陵王
完颜亮篡位,其皇后为徒单恭之女,徒单恭因此被封王,不久又拜为
平章政事。为政贪鄙自私,挟恨报复。因其妻兀鲁被谗怨望事而被免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再进位为
太师,封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1154)病故。
正隆间,改封赵国王,再进齐国公。
完颜宗雄
完颜宗雄(1083—1122),本名谋良虎。
金康宗乌雅束长子。《续资治通鉴》记载曾封齐国公。
完颜婆卢火
完颜
婆卢火,金安帝
完颜跋海五世孙。大定间,大褒功臣,图像衍庆宫。追封齐国公。
徒单婆卢火
徒单婆卢火,金显宗
完颜允恭的
孝懿皇后徒单氏的祖父。追赠司徒、齐国公。
元朝齐国公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元朝时期追封齐国公。
张弘范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名将
张柔第九子,元朝初期重要将领。
曾参加过
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
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
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
文天祥与
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
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
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
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刘国杰
刘国杰(1233~1304),字国宝,本姓乌古伦,后改姓刘,女真族。元朝开国功臣。
1304年病死。朝廷赠“推忠效力定远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封齐国公。
刘敏中
刘敏中,字端甫,元代文学家。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为监察官,受到皇帝的嘉纳。死后,赠光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简。
李稷
李稷,字孟豳,李克忠之孙,李希颜之子。死后,赠推忠赞理正宪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穆。
张禧
张禧,(1217—1291)元朝镇国上将军、湖广等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曾远征日本,战败后,只有他一人免责。死后,赠推诚著节功臣、荣禄大夫、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柱国、齐国公,谥忠烈。
尚文
尚文(1236—1327年),字周卿。卒于家,年九十二,追封齐国公,谥正献。
吕思诚
吕思诚(1293年-1357年),字仲实,平定人,元朝名臣。历任侍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国子监翰林学士、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等职,曾参与编修过
辽史、
金史、
宋史三史。
死后,追封齐国公,谥忠肃。
乐实
乐实,尚书左丞相、驸马都尉,封齐国公。
约苏
约苏,尚书左丞相、行平章政事,封齐国公。
兀玉笃实
兀玉笃实,回鹘族。初授功德使司经历,未几擢同知司事,改同知总制院事。迁宣政副使,并同知功德使司如故。后擢资德大夫、同知宣政院事。卒。赠存诚秉德功臣、太傅、开封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忠穆。
洁实弥乐
洁实弥乐,兀玉笃实的弟弟,回鹘族。死后,赠推诚佐理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