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卷三)《地域考·里社》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七贤庄。”据传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有七位农民从枣强县迁来定居,有一天正在坡里干活,突然飘飘然飞上天成了仙。后人据此传说称此地为“七仙庄”。1932年取谐音为“七贤庄”,沿用。 七贤村位于济南市西南郊,市中区七贤街道中部。东与双龙村相接,北与后龙居交界,西与杨家庄接壤,南与文庄相连。
概况
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历城县志》(卷三)《地域考·里社》载:“西南乡 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七贤庄。”据传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有七位农民从枣 强县迁来定居,有一天正在坡里干活,突然飘飘然飞上天成了仙。后人据此传说称此 地为“七仙庄”。1932年取谐音为“七贤庄”,沿用。
七贤村位于
济南市西南郊,市中区七贤街道中部。东与双龙村相接,北与后龙居交 界,西与杨家庄接壤,南与文庄相连。 该村地处丘陵地带, 地势东高西低。全村土地总面积100公顷。适合种植的农作 物主要有小麦、
玉米,
经济作物主要有苹果等。 七贤村处在济南市二环南路和
济微公路的交汇点, 74路、86路公交车由此经过,是102路电车的终点站, 交通十分便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一环九射”工程的 实施,该村已成为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 全村共有576户,总人口为1820人。全村姓氏有李、张、杜、卢、高、 毕、杨、孙、陈、赵等,其中李姓最多。 解放前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因人多地少,群 众生活困难。1978年以后,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兴起的发展,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2000年全村经济收入达到6.065亿元。 第一、 二、 三产业之比分别为0.7∶13.9∶ 85.4。2000年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860元。 七贤村是七贤街道办事处所在地,经济总收入位于全镇各村(居)前列。获得的各荣誉 称号有:济南市明星村、环境卫生先进单位、农电先进村,七贤街道经济发展强村、经 济建设先进村等。
大事记
1949年,傅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七贤村第一个中共党员。
1953年,建立第一个互助组。
1954年,成立初级社。
1955年,成立高级社。
是年,中共七贤村党支部建立,康文成任支部书记。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设立七贤大队,杨德清任大队长。
1966年,七贤村改为东风大队,成立东风大队革命委员会,周德复、李继贵相继任主任。
1979年,第一个村办集体企业低温起动装置厂建立。
1980年,李文超建起七贤铸造厂。
1983年,设立七贤村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卢庆海任主任。
1984年,建成中心大街,铺柏油路。
是年,七贤砖厂、七贤加油站相继建立。
1985年,村里投资12万元建成七贤小学2层教学楼。
1987年,村里统一安装塑料水管,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
1988年,开始实施养老补助金制度。此后,补助金额逐年增加。
1991年,投资110万,建成3层村委办公楼。
1994年6月,七贤村舞龙队参加济南市迎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获得优胜奖。
是年,建起石料厂、石灰厂、菱镁构件厂、金属制品厂、银浆厂等企业。
是年,对村民子女开始实行奖学金制度。
是年,整修硬化了2条东西路、1条南北路。
1998年,七贤舞龙队到省体育馆参加全民健身运动演出。
2000年9月,七贤舞龙队到泉城广场参加济南市国庆演出并获奖。
是年,村里将自来水管全部更换铁管,统一整修了排水道。全村东西5条、南北1条街道及所有胡同、巷道全部水泥硬化。
是年,60岁以上老人养老补助每人每年提高到1000元。
是年,七贤村参加“一环九射”综合整治工程,取得成效。
2001年8月,七贤撤镇设办。七贤街道办事处驻地即原七贤镇驻地。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100公斤,总产24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300公斤,总产48万公斤。此后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1994年,全村有可耕地26.7公顷,年产量15.4万公斤。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小。
第二产业 1979年,七贤村第一个村办集体企业低温起动装置厂建立。1980年,李文超建起七贤铸造厂。1984年以后,七贤砖厂等企业相继建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二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全村建起石料厂、石灰厂、菱镁构件厂、 金属制品厂、银浆厂等大小企业20多家,总产值5226万元,利润271万元。2000年, 形成骨干企业14个,从业人员639人,实现产值1.1亿元。建筑企业2家,从业人员195人,产值1680万元。
第三产业 1954年,村里有了供销合作社。1980年,开始出现小豆腐坊、粉坊等。1985年, 济南市经纬贸易供销公司成立。 2000年,第三产业企业153家,从业人员540人,实现产值1.8亿元。
特色产业 七贤村充分利用地处城乡结合部、交通方便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产销对路的村办企业,大力加强市场建设,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村内有黄河金属制品厂、液压件厂、市中区银浆厂等十几家企业,形成了各自的拳头产品。其中“银泉”牌银浆畅销江苏、安徽、吉林等省。济南汽车维修配件广场、山东畜牧大世界、七贤饲料兽药批发市场一期工程、七贤配货市场等几个大型专业市场的建设,完善了济徽路南部的市场布局,形成了以汽车和兽药为主导商品的综合市场群体。2000年,二产、三产总营业收入达6.025亿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 七贤村设有历城县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教师10余人,学生150余人。 1950年后,改为七贤小学。1985年,村里投资12万元在原校址上建成二层教学楼, 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250人。“
文化大革命”前,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3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56人,其中大学生25人,硕士生1人。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群众文体活动日趋活跃,舞龙队、舞狮队、篮球队及老年舞蹈队相继成立。七贤舞龙队、舞狮队先后参加了济南市的多项比赛。1997年在济南市植物园参加了全市迎接香港回归演出;1998年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到省体育馆演出;2000年国庆节在泉城广场参加了济南市统一组织的庆祝活动,在这些演出比赛中均获奖项。
人民生活 建国初期, 人民生活困苦。至1978年人均纯收入100元左右。2000年人均纯收入3860元,全村有9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彩色电视机普及到户。全村共有摩托车60余辆,机动车57辆,其中个人拥有50辆。
村庄建设 建国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坯房和简陋的石房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以石房、砖房和水泥胚子房为主。1988年已有100多户建起楼房。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
1984年,建中心街,铺柏油路。1987年,村里统一安装塑料水管,解决村民用水问题。1994年,整修硬化了2条东西路、1条南北路。2000年,又将自来水管全部更换成铁管,统一整修了排水道。全村东西向5条、南北向1条路及所有胡同、巷道全部用水泥硬化。1991年,投资110万元建设3层办公楼,1993年投入使用。2000年,参与实施“一环九射” 整治绿化工程,涉及路段2820米,拆迁总面积30525平方米,栽植乔灌木20594株,新增绿地面积9000平方米。
集体福利 该村1988年开始实施养老补助金制度,补助金额逐年增加,到2000年,60岁老人每人每年1000元。 此外,逢生日和老人节另补助230元。1998年以后,每逢年节全村每人发200元节日费。1994年开始,村里实行奖学金制度,村民子女升入中专和大学可分别获得奖学金1500元、2000元。此后奖金数目逐年增长,至2000年,本科每人5000元,大专每人4000元,中专每人30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9年,傅祥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七贤村党支部建立,康文成任支部书记。1958年刘传生、杨德水相继任支部书记。1959年、1960年, 康文成、曲兴华先后继任。1980年10月,杨振刚任支部书记。1995年4月,李文超继任。1998年,陈万仁任支部书记。2000年,王兆杰任支部书记。七贤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镇“
五好党支部”。1997年,村党支部获得市中区“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建国初期,王司忠任村长,张国范任副村长。1953年,第一个互助组建立;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高凤鸾、康文成、曲兴华、刘传生相继为负责人。1958年成立
人民公社,设立七贤大队,杨德清任大队长。下设4个生产小队,后曾经分别改设13个、7个生产小队。1966年,改为东风大队,成立东风革命委员会,周德复、李继贵相继任主任。1983年,设立七贤庄村委会,村委会委员5人, 卢庆海任主任。2000年,杜家庆任村委主任,杨建生任副主任,委员有林吉绿、毕兆华、高其良,民兵连长高化志,治保主任、调解主任毕兆华(兼)。
人物简介
高国兴(1927~1951) 1951年2月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年牺牲于朝鲜黄花洞。生前为志愿军60军179师535团1营3连战士。
蔺文广(1924~1953) 1951年2月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牺牲于朝鲜战场。
赵德礼(1927~1953) 1951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3月牺牲于朝鲜战场。生前为志愿军60军179师535团1机连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