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科技奖是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面向全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历史发展
背景
针对 “文革”造成的科技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和“出国潮”引起的科技
人才流失及科技界存在较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在中国科协三届六次常委会议上,
钱学森主席提议设立一项面向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以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为报效祖国、投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提议得到了
朱光亚、
王大珩、
汪德昭、
黄汲清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创立
1987年9月设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条例》要求获奖者年龄不超过35岁,设奖宗旨是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1988年9月23日,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在
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更名
1994年11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指示精神,中组部、
人事部、中国科协研究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并联合印发《关于设立“中国青年科技奖”的通知》,共同组织实施评选表彰的各项工作,获奖者年龄提高到不超过40岁,该奖宗旨为激励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
科教兴国伟大事业,造就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奖励为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获奖者不超过100名。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为表彰在“探月工程”第一阶段任务“绕月工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增设了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集体奖1个和特别奖10名,经评选共产生109名获奖者。截至2024年11月,中国青年科技奖已评选18届,共有1794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
荣誉
20年来,中国青年科技奖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胡锦涛、
江泽民、
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为获奖者颁奖并与他们座谈。1991年,江泽民同志接见了第二届获奖者代表。1995年,胡锦涛同志亲切会见中国青年科学家成长事迹报告团成员,并在中组部有关中国青年科技奖工作报告上批示:“中组部参与此事甚好。请知工办建立起与获奖者的联系渠道,并逐步扩大。以随时了解、掌握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状况,研究如何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温家宝同志为第四届、第五届和第七届获奖者颁奖。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争当世界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也为更好地做好中国青年科技奖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获奖者培养
为进一步帮助、支持和培养获奖者成长,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建立网站等方式,加强与获奖者的联系;围绕获奖者的工作、生活、科研条件和发挥作用等情况,开展追踪调查,向有关部门反映获奖者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获奖者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扩大交流与合作,开展
青年科学家论坛、青年学术年会等,并先后在深圳、福州建立了“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奖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和监督下,将进一步完善奖励体系,加大奖后服务力度,为中国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和
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影响
中国青年科技奖在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引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健康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20年来,中国青年科技奖始终秉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的宗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选拔培养了近千名在中国各个学科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受到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欢迎,极大地激励了青年科技人才奋发进取、健康成长,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战略目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年来,获奖者分布在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开发、生产各条战线,获奖者以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为新起点,不懈努力,勇攀科学高峰,在事业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998名获奖者中,80%已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负责或承担着国家和省区市、部委重点课题或项目。其中,吕建、
陈左宁、
梅宏、
廖湘科、金奇、
贺福初、
曹雪涛、
程京、
蒋华良、
许京军、
张劲松、
于海斌、
孙立宁、
孟光、
郭烈锦、
曹一家、
吴爱祥、
邓子新、
李宁、
张守攻、屈冬玉、
赵春江、
马林、
王云鹏、
王炜、
李清泉、
席酉民、
陈戈、
周成虎、
郁文贤、
孙宝国等为863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
毛景文、
成会明、
严纯华、张守攻、
张文栋、
益小苏、
南策文、
胡瑞忠、贺福初、
薛勇彪、
胡志红、
钱旭红、
潘晓玲、
冯夏庭、
陈益民、王光谦等被聘为973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
近些年,有22位获奖者当选
两院院士。其中,
白春礼、
卢柯、
李灿、
张泽、
张亚平、
杨卫、
郭雷、贺福初、邓子新、
薛其坤、
黄民强等11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马伟明、
刘志红、江亿、
沈国荣、
张运、
陈左宁、
郑南宁、
谢和平、
樊代明、钟志华、
曹雪涛等11人当选为
工程院院士。
还有许多获奖者走上了科技工作、管理工作领导岗位。第一届获奖者白春礼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卓彬同志担任广州市副市长,
李晓安同志担任鞍山市副市长。
史培军、
葛剑平、
张静、
陈永川、
许京军、
钟登华、
钱旭红、
涂善东、
杨银堂、
刘波、
葛世荣、
赵跃民、
刘炯天、
邓秀新、
朱美芳、
王振华、
骆清铭、
王庆国、
杨卫、
倪明江、
展涛、张运、
邓军、
李萍、李元元、
李琳、郑南宁、
席酉民、
卢天健、
李华、钟志华、谢和平、周学东、
郑晓静、
陈发虎、
陈章良、
邢苗、
申长雨、
张泽、
张文栋、
李建保、
王成善、
阮双琛、
卢柯、
袁家军、屈冬玉、袁洁、
魏一鸣、
郭雷、
王海波、
陈剑平、高福、
谭铁牛、朱敏、薛永彪、
张人禾、
胡志红、
凌沛学等同志分别担任了大学、研究院(所)等领导职务。
王柯敏、于龙、
鞠幼华同志分别担任了湖南省科技厅厅长、沈阳市、鞍山市科技局副局长,潘复生担任重庆市科委副主任。
一批获奖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柯敏、
申长雨、
白春礼、
冯长根、
刘石泉、
李登海、杨晓、杨学军、
吴曼青、张力、张军、张人禾、
张亚平、张庆伟、
张守攻、
张志忠、陈剑平、
周平、
郑南宁、
徐强、
展涛、
谢和平、谭铁牛等23人当选中共十七大代表,其中,张庆伟、刘石泉、袁家军、白春礼、谢和平、
陈左宁等6人当选为十七届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李登海、冯长根、
陈章良、
吴华夏、郝建枝、申长雨、
李华、
郑粉莉、汪玉、陈左宁、
秦顺全、
刘庆峰等12位获奖者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陈章良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谢德体、
李晓安、
倪晋仁、李卫、
郭雷、
卢柯、
沈国荣、
唐纪良、
王海波、
邓秀新、王光谦、
李建保、
杨义先、洪伟、黄润秋、
刘志红、潘复生、张泽、
许京军等19位获奖者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光谦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一批获奖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白春礼、张泽、
冯长根、
郑南宁、
李灿、陈剑、
涂善东、张继平、杨卫、郭雷、
王成善、
赵东元、
韩烈保等同志分别在有关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白春礼、杨卫、
陈章良、冯长根、张泽、
王海波、
袁家军、郑南宁等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职务。
中国青年科技奖历经20年的发展,在中组部、
人事部和中国科协的共同努力下,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奖励体系和工作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人事厅(局)与科协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工作,20多个省、区、市设立了本地区的青年科技奖。部分全国学会也与有关部委联合设立了本行业的青年科技奖。
规则
中国青年科技奖始终坚持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和同行认可的评审原则,按照科技成果的贡献和道德学风进行综合评价,受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1987年,中国青年科技奖设立以来,《
中国青年科技奖条例》及《中国青年科技奖条例实施细则》一直是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评审等方面工作的根本依据,也是规范中国青年科技奖各项工作的行为准则,对保障推荐、评审等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和水平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4年11月,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评审工作,中组部、
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颁布了《
中国青年科技奖条例》,《条例》为顺利开展第五届、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推荐、评审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通过认真回顾、总结以往推荐、评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广泛听取专家对评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修改、调整了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提法和规定,补充、增加了新的内容,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
胡锦涛同志、
温家宝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青年科技奖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国青年科技奖为选拔、举荐、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使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评审、奖后等各项工作在新世纪上一个新台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000年颁布的《中国青年科技奖条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内容既有现实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具有前瞻性,保持了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和中国经济、科技形势发展的需要,设奖宗旨由“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修改为“激励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教兴国伟大事业,造就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奖励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又如候选人的年龄适当放宽,比原先放宽了5岁,变成整40岁,这样有助于选拔更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从事工程建设的人才,更加人性化。2000年版《
中国青年科技奖条例》沿用至2020年,得到了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的认可,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程序
中国青年科技奖的申请和评审程序主要分为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审核与公示、颁奖几个阶段。单位推荐由具有推荐资格的单位通过召开专家会议等形式推荐本系统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专家评审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由中国青年科技奖评审委员会组织各学科评审组对候选人进行评定,评审专家主要由院士和各学科知名科学家组成;评审结果经中央组织部、
人事部、中国科协有关部门审核后,报领导工作委员会审批,并经公示后予以确定;获奖者有关材料存入其
人事档案,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意义
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既注重学术成果贡献,又注重考察科学道德学风,还重视发展潜力,这在中国当前主要以成果为导向的评奖体系中显得非常有特点,也符合青年科学家成才的规律与要求。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评选,塑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评奖环境和氛围,只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能获奖,这无疑对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踏踏实实做学问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青年科技奖在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合理的评审机制,使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并激励获奖者更加努力工作,从而取得更多的成就;通过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氛围,并对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奖教育界、国家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该奖项对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在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历届评选
第十届
2007年12月28日上午,中国青年科技奖20周年暨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等为获奖者颁奖。李源潮发表讲话。 会议由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主持。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卫生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人民团体负责同志,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和集体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代表,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评委代表,有关全国学会和各省市科协的负责同志,以及北京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700多人出席了会议。
李源潮在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2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出席中国青年科技奖20周年暨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源潮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对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大力解放、放手使用、大批吸引、充分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努力造就千百万青年科技英才。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科协组织要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推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李源潮勉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学习,进一步继承优良传统、献身社会进步,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以德立学,勤奋刻苦专注、勇攀科技高峰,发扬团队精神、形成创新合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十二届
2011年12月6日,
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韩启德发表致辞。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共有211个单位推荐了730名候选人,经评审、公示、审批,10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获奖者来自22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年龄最大的45岁,年龄最小的29岁。另外,9名个人和1个3人团队获得“科技馆发展奖”中的“辅导奖”,4个展项获“展品奖”。会议由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主持。
第十三届
2013年12月16日上午,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荣誉委员,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著名科学家代表以及中组部、科技部、人社部、解放军总政干部部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国科协“八大”代表、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会员代表、解放军科技工作者代表、在京科技工作者代表,以及中国科协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同志等共70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主持。
第十五届
2019年6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会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00位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颁奖当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泽山、刘永坦等院士专家出席颁奖会,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柯勇主持颁奖会。此次100位获奖者从1167名有效候选人中评审产生。其中,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巩金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等10人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项。
第十六届
在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经初评、复评、终评,共产生100名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会议审定了中国青年科技奖100名拟获奖人选,答辩产生了陈玲玲等10名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拟获奖人选。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决定授予孙明波等100名同志中国青年科技奖,其中包括10名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项。2020年10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在浙江温州召开的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举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其中10名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第十七届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决定开展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提名工作。
第十八届
陕西
辽宁
2024年11月17日,在2024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辽宁省青年科技工作者
安永辉、
何本国、韩志获奖,安永辉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挂职),何本国现为东北大学深部工程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韩志现为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研究室副主任、共青团沈阳市委副书记(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