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如一次污染物SO2在空气中氧化成硫酸盐气溶胶,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在日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甲醛和酮类等二次污染物。
简介
二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通常比
一次污染物严重,例如
甲基汞比汞或汞的无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大得多,
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也有较大危害。二次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往往很复杂,在
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形成的研究中,二次污染物形成机制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二次污染物一般是醛酮等,还有少量复杂
有机化合物。由二次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二次污染。
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分为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共有100多种。从
污染源排进大气后,
直接污染空气的称一次污染物,主要有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二氧化氮、
颗粒物(
飘尘、
降尘、
油烟等)、
氨气、及含氧、氮、氯、硫
有机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质等。二次污染物是由于阳光照射污染物、污染物间相互发生
化学反应、污染物与
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有害物质,
光化烟雾就是一种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或者
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一般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增强。各种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一次污染物,本身产生了化学变化,转变成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大的化学物质,例如SO2转变成硫酸雾。NO2转变成
硝酸雾,以及烃类和NO2转化成
光化学烟雾等,后者均比前者的毒性大。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是排 入环境中的
一次污染物在
大气环境中经物理、化学或
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转化而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物理、化学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如
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成
硫酸盐气溶胶,汽车
排气中的
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等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
臭氧、
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往往很复杂,二次污染物一般毒性较一次污染物强,其对生物和人体的危害也要更严重。
污染物源头
按
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分为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类。所谓固定源就是位置和地点固定不变的污染源。主要指工矿企业在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冶金、钢铁、建材等工业企业都是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固定源。
流动污染源是指交通工具在行驶时向大气中排放的
有害气体而形成的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划分,还可以分为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和
生活污染源等。
1.
工业污染源:由火力发电、钢铁、化工和
硅酸盐等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有害化合物等形成的污染源。此类污染源由于不同工矿企业的生产性质和流程工艺的不同,其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大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排放源集中、浓度高、局地污染强度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2.
农业污染源:主要是不当施用农药、化肥、有机粪肥等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挥发扩散,以及施用后期NOX、CH4、
挥发性农药成分从土壤中逸散进入大气等形成的污染源。
3.
交通运输污染源:由汽车、飞机、火车和轮船等
交通运输工具运行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这类
污染源属
流动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是烟尘、碳氢化合物、NOX、金属尘埃等,是城市大气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
生活污染源是指居民日常烧饭、取暖、沐浴等活动,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烟尘、SO2 、NOX等污染物。这类污染源属固定源,具有分布广、排量大、污染高度低等特点,是一些城市
大气污染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但是,随着城市电气化的推进,城市生活污染源将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据不完全统计,被人们注意到或已经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大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
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
颗粒物、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碳氢化含物及
光化学氧化剂等。
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危害了人体的舒适、键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一)根据污染物的
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可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二)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类。
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大气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①
煤烟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问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
二氧化硫;
②
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增加,并逐渐上升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
总悬浮颗粒物或
可吸入颗粒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③酸雨分布区域性、季节性明显,污染物成分特点突出,多以硫酸酸雨为主;
④工业“三废”任意排放是
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农业引发的大气污染仍不容忽视。
危害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70%来自燃煤,二氧化硫对眼结膜和呼吸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和
腐蚀作用。它可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的反射性痉挛,使管腔缩小,呼吸道阻力增加,黏液分泌增多,换气量减少。严重肺、心功能损害时,可造成肺气肿甚或呼吸道肿胀;导致喉痉挛和声门水肿,使人窒息而死亡。长期接触含二氧化硫的空气可引起鼻炎、咽炎、
支气管炎,及COPD等疾病。此外,二氧化硫对心血管疾病也有影响。二氧化硫又是一种
促癌物质,能加强某些致癌物质的作用。二氧化硫还可形成酸雨,对
生态系统、工农业生产和建筑设施造成严重损害。
氮氧化物是含
氮气体化合物的总称,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主要是
一氧化氮和
二氧化氮。在水中溶解度小,故对呼吸道和眼睛黏膜刺激作用相对来讲较小。进入深部呼吸道的氮氧化物能缓慢地溶解于肺泡表面的液体中,并逐渐形成亚硝酸及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及
腐蚀作用,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亚硝酸根进入血液后可引起
高铁血红蛋白症和血管扩张,引起组织缺氧,出现发绀、
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中枢神经损害。
氮氧化物的慢性中毒作用主要表现为
神经衰弱综合征。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紫外线的参与下发生
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如
臭氧、醛类、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等,通称为
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对人体最突出的作用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
眼睛红肿和喉炎。高浓度光化学烟雾能损害深部呼吸道黏膜和组织可导致胸痛,甚至引起肺水肿。甲醛是一种刺激性的致敏物,能造成上呼吸道刺激及
变态反应性疾病。
煤与其他碳氢化物由于燃烧不全,向空气中排出煤烟,是大气中悬浮微粒的主要来源。直径小于10μm的微粒可被人体吸入呼吸道,称为
可吸入颗粒物。大于5μm的尘粒易被上呼吸道阻留,部分可随痰排出,其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慢性炎症。小于5μm的尘粒,可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引起支气管反射性痉挛,黏液分泌增加,呼吸道阻力增大。尘粒作用于肺泡,能促使肺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肺的换气功能,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有些可吸入颗粒物本身就是有毒的,或吸附其他有毒物质,可引起相应的多种危害。大气悬浮微粒中含有的
苯并(a)芘等多环
芳烃是
致癌物质。
由于大气被
氯氟烃污染,
臭氧层遭破坏,致使射向地面的短波紫外线增多,可使皮肤癌、白内障发病增加,并可危及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的生存。
大气污染可使佝偻病发病率增加,某些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容易流行。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与大气污染水平有关,污染严重可引致公害事件。
防治措施
从
大气污染的发生过程分祈,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方法,是从
污染源着手,通过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污染物扩散稀释等措施来保证
大气环境质量。但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还不能彻底根治污染源,因此,大气环境的保护就需要通过运用各种措施,进行
综合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大气污染的控制途径。
(一)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
2.改善燃料构成
3.进行技术更新,改善燃烧过程
4.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废气”
5.开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
地热能、
潮汐能、
生物能和
核聚变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煤炭、石油的用量。以上新能源多为可再生性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
化石能源开采使用的
环境问题,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采用各种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
1.烟尘治理技术
1.搞好总体规划,合理工业布局:(1)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3.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4.发展绿色植物,增强自净能力
(四)加强大气管理
大气环境管理就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规划,从宏观上、战略上、总体上研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法律是环境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
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和指导性的方式来管理环境。为了实现大气环境管理科学化、定量化,中国先后颁布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工业锅炉烟尘排放标准》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一系列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
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大气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
与一次污染物的区别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可分为:非反应物质,其性质较稳定;反应性物质,性质不稳定,在大气中常与某些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或作为催化剂促进其它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往往二次污染物比一次污染物的危害大得多。
参与
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作
光化学烟雾。
二次污染物危害大小因污染物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或高于或低于一次污染物,但通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如大气中的
二氧化硫和水蒸气可被氧化合成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雾,其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要比二氧化硫强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