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hòng xià,意思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释义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例句
《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逸周书·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率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逸周书·月令》:“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
《吕氏春秋·仲夏》:“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吕氏春秋·仲夏》:“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於疫。”
《吕氏春秋·音律》:“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礼记·月令》:“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
《淮南子·时则训》:“仲夏之月,招摇指午,昏亢中,旦危中。”
《淮南子·时则训》:“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不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早木零落,果实蚤成,民殃于疫。”
《淮南子·时则训》:“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
《淮南子·时则训》:“仲夏至修,仲冬至短。”
《史记·天官书》:“仲春春分,夕出郊奎、娄、胃东五舍,为齐;仲夏夏至,夕出郊东井、舆鬼、柳东七舍,为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氐、房东四舍,为汉;仲冬冬至,晨出郊东方,与尾、箕、斗、牵牛俱西,为中国。”
汉 刘向 《说苑·敬慎》:“昔者吾尝见天雨金石与血;吾尝见四月十日并出,有与天滑;吾尝见高山之崩,深谷之窒,大都王宫之破,大国之灭;吾尝见高山之为裂,深渊之沙竭,贵人之车裂;吾尝见稠林之无木,平原为溪谷,君子为御仆;吾尝见江河干为坑,正冬采榆叶,仲夏雨雪霜,千乘之君,万乘之主,死而不葬。”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孟夏生仲吕,仲夏生蕤宾,季夏生林钟。”
三国 魏 曹植 《蝉赋》:“在焱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
晋 孙楚 《蝉赋》:“当仲夏而始出,据长条而悲鸣。”
《后汉书·鲁恭传》:“仲夏挺重囚,益其食。行秋令则草木零落,人伤于疫。”
《后汉书·苏竟传》:“夫仲夏甲申为八魁。八魁,上帝开塞之将也,主退恶攘逆。”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四:“世传仲夏忌移床。”
《宋书·历志中》:“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宋书·礼志一》:“旧时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汉仪》, 则仲夏之月设之,有桃卯,无磔鸡。案明帝大修禳礼,故何晏禳祭议据鸡牲供禳衅之事,磔鸡宜起于魏也。桃卯本汉所以辅,卯金又宜魏所除也,但未详改仲夏在岁旦之所起耳。宋皆省,而诸郡县此礼往往犹存。”
《宋书·天文志三》:“岁星囚于仲夏,当细小而不明,此其失常也;又为臣强。”
《晋书·律历志上》:“仲夏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安静人神,献酬交酢也。”
《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案汉仪则仲夏设之,有桃印,无磔鸡。及魏明帝大修禳礼,故何晏禳祭议鸡特牲供禳衅之事。磔鸡宜起于魏,桃印本汉制,所以辅卯金,又宜魏所除也。但未详改仲夏在岁旦之所起耳。魏明帝青龙元年,诏郡国,山川不在祀典者勿祠。”
《北齐书·方伎传·宋景业》:“还至 并 , 显祖 令 景业 筮,遇《乾》之《鼎》。 景业 曰:‘《乾》为君,天也。《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禪。’”
《隋书·礼仪志三》:“仲夏祭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并于大泽,皆以刚日。”
《隋书·礼仪志三》:“仲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阵,遂以苗田如蒐法,致禽以享礿。”
《隋书·王劭传》:“午为鹑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
《北史·艺术传上·宋景业》:“《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顺天受禅。”
唐 杜甫 《夏夜叹》诗:“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唐 杜甫 《园》诗:“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
唐 白居易 《仲夏斋戒月》诗:“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
唐 曹邺 《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诗:“仲夏天气热,鬓须忽成霜。”
唐 张读 《宣室志·三宝村》:“是岁仲夏夕,云月阴晦,有牧竖望见西京原下炯然有光,若曳练焉,久而不灭。”
《旧唐书·代宗纪》:“仲夏之月,静事无为,以助晏阴,以弘长养。”
《旧唐书·德宗纪下》:“仲夏之时,万物敷暢,阳德方茂,阴事始承。”
《旧唐书·礼仪志四》:“仲春,祭马祖;仲夏,祭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
《旧唐书·傅仁均传》:“若乃仲冬举鸟,仲夏举火,此一至一分又举七星之体,则余二方可见。”
《旧唐书·高骈传》:“洎乎初秋览表,方云仲夏发兵,便诏军前,并移汶上。”
《新唐书·历志五》:“仲夏之朔,若月行极疾,合于亥正,朔不进,则朔之晨,月见东方矣。”
《新唐书·杜牧传》:“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
宋 吴淑 《日赋》:“既仲夏而永于火,亦季冬而穷于次。”
宋 梅尧臣 《答廷评宗说遗冰》诗:“仲夏遘馀闰,屋室如炊蒸。”
《宋史·乐志四》:“仲夏之月,御明堂。乐以蕤宾为宫、夷则为商、无射为角、黄钟为闰徵、大吕为徵、夹钟为羽、仲吕为闰宫。客气寒水,调宜尚宫以抑之。”
《宋史·刑法志一》:“自是,每仲夏申敕官吏,岁以为常。”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当此仲夏,南风浩荡,舟船难进,奈何?”
《明史·陆树德传》:“及帝不豫,又请谨药饵,善保护,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
清 洪昇 《长生殿·闻乐》:“呀,时当仲夏,为何这般寒冷。”
《镜花缘》第二十回:“如今正是仲夏,这个反舌与众不同,他不按月令,只管乱叫了。”
《
清史稿·
圣祖纪二》:“今兹仲夏,久旱多风,阴阳不调,灾孰大焉。”
《
清史稿·
职官志一》:“岁十有二月,伐冰纳窖,仲夏颁之;并典坛庙殿廷器用。”
王西彦 《乡下朋友》:“于一个仲夏的早晨,坐上一辆驶往数百里外的小城镇的长途汽车。”
时节特点
《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仲夏为夏季的中间月份,即
干支历十二月建的午月,亦指
农历五月。因处夏季之中,故称。
午月,斗指正南,
卦象为离,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民间习俗认为,仲夏重午日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重午遍地皆药;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端午或这天午时,由于
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但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古人认为仲夏重午天地纯阳正气极盛,把午月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韩国人将仲夏‘端午’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
《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正阳,南方
日中气也。”《庄子·
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唐
成玄英 疏:“六气者, 李颐 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悟黎烝。”
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阳,明也。谓南面受朝也。”《北齐书·方伎传·宋景业》:“还至并 , 显祖 令 景业 筮,遇《乾》之《鼎》。景业曰:‘《乾》为君,天也。《易》曰:“时乘
六龙以御天。”唐
韩鄂《
岁华纪丽》:“月号正阳,时惟端午。”《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禅。
历法划分
古历
在古历法中,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
孟春、
仲春、
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
仲秋、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如果一年时间均匀分成4个阶段——
春夏秋冬,那么夏就是正午太阳最直射地球前和后的1/4年;如果把夏分成三个均匀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这三段按时间先后的名称,所以仲夏就是盛夏。盛夏,就是最夏天的意思。
公历
如果按公历,大概孟夏是5月,仲夏是6月,季夏是7月。因为夏至那一天
太阳直射点在
北回归线,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或者22日,所以公历6月为仲夏。
历史文化
历史传说
五月。又称
皋月(见一月“陬月”。皋,同高。讹传五月
阴生,欲自下而上)、
蒲月(旧俗于
端午悬
菖蒲于门,并用以
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榴月(因五月
榴花盛开而来)。
韩愈《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鸣蜩(《诗·七月》有“五月鸣蜩”之语)、蕤宾(见一月“
太簇”)等。
恶月(古时我国
北方地区对五月迷信之称)。《
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
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午,通五。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视五月为
毒月、恶月,东汉
王充《论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
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后随阴阳观念传入,“恶”又与阴阳相结合,《
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
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其实这是由于古时对
自然知识匮乏,夏季天气燥热,
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逐渐形成
五月忌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