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仲恺高新区。隶属广东省惠州市,地处惠州南部。2022年,仲恺高新区常住人口53.34万人,户籍人口18.28万人。2010年,惠城区陈江街道、惠环街道、沥林镇、潼侨镇、潼湖镇由仲恺高新区托管。
历史沿革
仲恺高新区,因位于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廖仲恺故乡而得名。
1991年,建立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5月,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行政区划
2010年2月26日,
陈江街道、
惠环街道、
沥林镇、
潼侨镇、
潼湖镇由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托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仲恺高新区,地处惠州南部。
气候
仲恺高新区,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具湿润一亚湿润的气候特征,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降水量1690~238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85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4一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3%;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350多天。
水文
仲恺高新区,拥有水域3275.26公顷。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东江流经区内潼湖镇北沿,起于谭公庙,经广和村、永平村等,止于东莞桥头,过境长约17公里,过境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水质类别为Ⅱ)。
自然资源
仲恺高新区,有库容达6500万立方米的观洞水库和受益库容达2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水库2座中型水库,有总库容达2435万立方米的石颈水库、悟村水库、幸福水库、黄皮岭水库、石鼓水库(位于东莞市谢岗镇境,仲恺高新区沥林镇属库区下游受益范围)等5座小(1)型水库。仲恺高新区地下水资源及河流情况见表1-3、表1-4。
人口
2022年,仲恺高新区常住人口53.34万人,城镇化率82.00%;户籍人口18.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82万人,乡村人口6.46万人。人口出生率7.86‰,死亡率1.57‰,自然增长率6.29‰。
现任领导
经济
综述
2024年,仲恺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1.7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24.10亿元,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36.81亿元,同比下降2.0%。
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仲恺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044.08亿元。
2022年,仲恺高新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39元,增长5.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175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7元,增长5.7%。
2024年,仲恺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5.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9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同比下降31.5%,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47.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7.3%,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9.9%。
2024年,仲恺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4.93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税收收入25.44亿元,同比增长0.5%,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56.6%;非税收入累计完成19.49亿元,同比增长6.8%。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8.41亿元,同比增长0.5%。此外,全区完成税收总收入146.09亿元,同比下降3.9%。
2024年,仲恺高新区总用电量89.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70.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总量占全区总用电量78.9%。
第一产业
2022年,仲恺高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5万亩,下降2.3%;粮食总产量1.40万吨,下降0.7%;蔬菜总产量16.40万吨,增长1.8%;水果总产量0.51万吨,下降21.6%。水产品产量2.15万吨,同比增长16.4%。
第二产业
2024年,仲恺高新区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排全市第2位。其中,规上电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7.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9.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7.7%。
第三产业
2024年,仲恺高新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46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54.79亿元,同比增长4.6%;限额以下企业完成111.66亿元,同比增长0.6%。从限上商贸业企业看,全区限上批发业完成销售额382.25亿元,同比下降4.5%;完成限上零售业销售额28.14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限上住宿业营业额1.36亿元,同比增长47.0%;完成限上餐饮业营业额7.33亿元,同比增长14.7%。
2022年,仲恺高新区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38宗,下降15.6%;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7.68亿元,下降45.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65亿元,增长24.6%。
2022年,仲恺高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25.71亿元,增长4.2%。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87.67亿元,增长5.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63.86亿元,增长34.2%。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73.30亿元,增长30.6%。现有境内上市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企业13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仲恺高新区参加当年高考被录取的学生人数1188人;普通高中招生2413人,普通初中招生7810人,小学招生9667人。新增幼儿园6所,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16所,新增优质学位16000个;投入4874万元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
2022年,仲恺高新区财政投入科技资金7.93亿元;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6家,比上年增加229家;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132家。共有国家级孵化器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联盟面积100万平方米,孵化面积8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20家。
专利授权808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20件;PCT专利申请192件;有效发明专利7347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8.15件。
文化事业
2022年,仲恺高新区共有群众文化事业馆(站)5个,歌舞娱乐场所33家,网吧71家。
体育事业
2022年,仲恺高新区共有体育馆1个;体育健身场所22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1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22年,仲恺高新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7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12个(乡镇卫生院3个);综合性医院5家,专科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986张。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3989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89人,注册护士1572人,药师(士)169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8人。村卫生室38间。
社会保障
2022年,仲恺高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347人,下岗再就业人员326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6人。
2022年,仲恺高新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30.74万人,增长8.4%;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59万人,增长1.7%;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1.62万人,增长8.4%;参加失业保险30.17万人,增长8.1%;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0.51万人,增长6.5%。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个,床位400张,收养人员263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6个。
交通
公路交通
仲恺高新区有多条国道在此交汇:长深高速G25(惠河高速S202)、甬莞高速G15W3(潮莞高速S20)、山深线G205,乘汽车至周边城市均在1小时内。此外还有广东省道S357以及在建的惠州四环南路快速路、河惠莞高速。
铁路交通
赣深高速铁路在仲恺高新区设有
仲恺站,广惠城际铁路设有
陈江南站、
惠环站、
沥林北站。
历史文化
饮食文化
仲恺民间饮食历史悠久,既有客家习俗,也有广府习俗,他们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民间主食是大米,或粥或饭,一日二餐或三餐。著名菜肴有
白切鸡、
烧乳猪、
红焖猪肉、
扣肉、
清蒸潼湖鱼、碌鹅、醋
排骨、炒大肠以及酱醋鸭等。
居住习俗
仲恺民间建房,大多选择靠山近水、坐北向南的位置,村民成群居住都以姓氏为群,往往是一村一群,甚至一村住一宗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杂姓相居相继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仲恺民间居屋大为改变。现代住房从建小高层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二至三层楼房,大部分内配洗手间、厨房、客厅、住房,阳台,注意通风采光、地下排水配套,农村住房都有围墙。
服饰习俗
民间服饰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变化,衣着的颜色、用料、款式等,因城乡、贫富、性别、年龄、季节、时代、职业不同而不尽相同。新中国成立后,圩镇居民男子开始穿西裤,女子穿用橡皮筋做裤头的“牛筋裤”。20世纪80年代后,穿着花色、款式趋于多样化。
地方特产
惠州梅菜
惠州梅菜,广东省惠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梅菜,又称为“惠州贡菜”。乡间民用新鲜的梅菜经晾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不仅可独成一味菜,又可以把作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 梅菜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鲜鱼等菜肴。
著名人物
廖仲恺
廖仲恺,广东
归善县鸭仔埗窑前村人(现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1877年,生于美国
旧金山。1896年,入读香港
皇仁书院,并于次年与
何香凝结婚。1905年加入
中国同盟会。历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
黄埔军校党代表、
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委、军需总监,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等职。
廖承志
廖承志,生于日本
东京,祖籍仲恺陈江。1924年加入
国民党。1927年脱离国民党,赴日本入
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学习。1928年回国并在上海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
统战部副部长、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
华侨大学校长、
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等职。
荣誉称号
仲恺高新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惠州)视听产品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惠州仲恺激光头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惠州LED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珠三角国家白主创新示范区(之一)、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国家级众创空间(8个)、中韩(惠州)产业园和广东省火炬计划高能环保电池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东省产学研结合惠州仲恺高新区产业化示范基地等。
2004年,仲恺高新区被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005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惠州)视听产品产业园”;
2007年,再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惠州仲恺激光头特色产业基地”。
2017年,仲恺高新区入选第一批广东省校园足球试点县。
2020年12月,仲恺高新区入选第三批
双创示范基地。
2021年9月,仲恺高新区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2月,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超高清视频显示)入选广东省首批特色产业园。
2022年8月,仲恺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赛迪“2022园区
高质量发展百强。
2023年7月,仲恺高新区入选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2023年7月,仲恺高新区入选赛迪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
2022年11月,仲恺高新区入选2023年度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2024年12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第4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