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男,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枣阳人,原名刘道雨,字叔嘉,笔名路石,金属有机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武汉大学原校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3年11月,刘道玉出生于湖北枣阳。刘道玉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没办法同时承担3个孩子的上学费用,刘道玉直到8岁的时,才跟大他5岁的二哥一起进入村里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每天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私塾相比官办小学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农闲开馆、农忙放假,每年上学的时间大约有4个月,不影响孩子们帮助家里干活。
教育经历
在刘道玉的大哥参加工作后,家庭条件有了改观,刘道玉和二哥转到当地中心小学读书,接受正规教育。兄弟俩寄居在学校外的一家油坊,自带米面做饭,晚上打地铺睡觉。刘道玉学习成绩好,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名,老师和同学对他刮目相看。1947年夏,刘道玉19岁的二哥小学毕业,被叫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在五年级读书的刘道玉拿着二哥的毕业证,提前参加了考试。刘道玉选择了离家更远的襄阳县二中,最后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至襄阳县二中读书。
刘道玉初中就读期间经历了襄阳解放、学校停办和复课,耽误了学习,以至于1950年夏天刘道玉想报考高中时,被没有毕业证而卡住。所幸一个枣阳同乡帮忙,用“河南省南阳中学”的名义,为他办理了一张正规毕业证。刘道玉靠着这张毕业证作为敲门砖,参加了襄阳高中的入学考试,并被顺利录取。从性质上说,办理毕业证是一次违法的作弊行为,每每想起刘道玉的内心总有一种羞愧之感。
1952年,刘道玉进入
襄阳市第五中学学习,襄阳五中离刘道玉的家有120里路,他要步行到学校,从天不亮走到天黑,挑个担子,一头是行头,一头是油盐米菜。高考时,刘道玉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系,但最后被武汉大学化学系录取。
1953年10月,刘道玉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1955年,刘道玉成为武汉大学脱产专门从事肃反的学生干部。1956年,获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肃反积极分子。1957年,任班级反右领导小组组长、四清工作团副团长。刘道玉在武汉大学读书五年,寒暑假从未回过家,一是没钱,二是没时间。刘道玉一有时间就“躲”在学校图书馆里,早上带好干粮,中午舍不得出来,在图书馆里阅读各类书籍。
职业经历
1958年8月,刘道玉从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刘道玉思想活跃,成为组织上培养的接班人对象。
1961年,中国、苏联关系恶化,国家拟定的向苏联派出120多名留学生最后只派出了一名,就是刘道玉。1月至12月,刘道玉在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俄语。
1962年1月至1963年7月,刘道玉在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所攻读副博士研究生,并任留学生党支部书记。
在苏联留学期间,刘道玉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中国政府的观点和主张。1963年,中苏两党发生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论战,刘道玉因参加论战、反驳苏方的观点,被苏联外交部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被驱逐出境。
1963年7月,刘道玉从苏联返回中国,在由中央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欢迎大会上,刘道玉受到
周恩来、
陈毅接见。周恩来建议刘道玉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工作,而刘道玉提出要回母校武汉大学。1963年9月至1966年4月,刘道玉任武汉大学化学系讲师。1966年5月至1977年4月,历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党委副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刘道玉先是被“文革”小组副组长王任重提名为北京大学“文革”联络组组长,受到重用。后来被斥之为“保皇派”“走资派”“苏修特务”“百万雄师”的黑高参、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等,曾受到审查批斗,历经磨难。粉碎“四人帮”后,刘道玉被“借用”到教育部。
1977年5月,刘道玉调至北京,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高等教育司司长。8月,参加由
邓小平主持召开的教育与科学工作座谈会,负责会议的简报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拍板做出了
恢复高考招生的决定。刘道玉在教育部工作两年,期间参与组织了“全国综合大学和外语院校教学座谈会、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全国高等学校科研规划会议、教材会议”等20多个全国性会议,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刘道玉自始至终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开路先锋。
1979年5月,刘道玉辞去国家教育部职务回到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同时坚持化学研究。
1981年和1983年,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把刘道玉列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候选人和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候选人,刘道玉两次向中央组织部表明,他热爱教育并希望终生献身教育事业,并婉拒了担任教育部门以外的行政领导职务。
1981年8月,经中央批准,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由于长期受“左”的影响,在刘道玉接手武汉大学时,武汉大学全国科学技术发明成果是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是零,获得重大发明奖的研究成果也是零,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是凤毛麟角,武汉大学落至教育部直属23所大学中的第22名。为此,刘道玉立下了“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誓言。1982年,刘道玉被评为化学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化学教授。
如何雪耻,那就是改革。刘道玉求取名师,推行多项创新,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勇于探索。鼓励教师搞科研,成立全校青年教师科学与技术协会,举办学术沙龙。在刘道玉任上,武汉大学获得了32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奖项,授予中国国内首创的有38项,并建立了国家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1988年2月,刘道玉被免除武汉大学校长职务。
刘道玉的武汉大学校长职务被免后,曾接受教育部检查组三年的调查。期间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都曾向刘道玉发出聘任校长的邀请,但都被刘道玉辞谢。
晚年经历
1994年3月,刘道玉在武汉成立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后改称
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并担任会长,刘道玉想借“路石”之意,表达一种愿望:为了教育改革、为了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甘愿做一颗铺路石。
1995年,刘道玉参与创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制订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校训,为中学生授课,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六年后,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因投资人原因关闭。之后刘道玉把精力转到了写书、研究创造教育问题上,从创造教育的理论、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到创造教育的实践,形成完整体系。
2009年初,刘道玉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全国100多家网站转载,评论5000多条。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刘道玉写了一篇致清华大学的公开信——《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提出有必要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对学校办学得失、大学精神进行“严肃的反思”,此文在海内外引起反响。刘道玉再一次以教育改革家的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刘道玉创造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尊重学生志趣,培养创造性人才”。刘道玉认为教育即解放,要打破传统思想对人才全面成长的束缚,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向强调创造性和革新精神转变。创造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第一个就是创造性的人才观。第二,大学应该创造出实施创造教育的模式。第三,大学必须营造实施创造的文化氛围,就是民主、自由、独立、质疑和批判精神。
刘道玉提出了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SSR模式”,第一个S代表自学或独立学习,第二个S代表课堂讨论,R代表科学研究。“SSR模式”按照创造教育模式,学生要大量自学,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在自学基础上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按照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行课堂讨论,再集中若干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
教育实践
在武汉大学,刘道玉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
刘道玉接任武汉大学校长后,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了文、法、理、信、技、管的办学模式,陆续对武大的专业进行合并、新建和重建,先后恢复了法律系,新建了新闻学系、法语系、日语系、德语系、金融学系、会计学系、出版发行系、统计学系、空间物理学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病毒学系、建筑学系、环境科学系等。
改革开放后,刘道玉觉察到依法治国的形势就要到来。1979年,刘道玉以
韩德培等几位法学老师为骨干,恢复了武汉大学法律系,制定专门的举措主抓法律系的建设。在刘道玉及韩德培等努力下,武汉大学法学专业强盛起来,并于1984年建立了
武汉大学法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全国院系调整,武汉大学被拆散得只剩下文理小综合,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刘道玉上任武汉大学校长后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改变这种现状。刘道玉运用一个讲师
张在元在武汉大学创办建筑学专业,最后成功开办起武汉大学建筑学系,演变成后来的建筑学院。
另在刘道玉的支持下,病毒学等专业也在武汉大学成功开设并发展。刘道玉在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通过内部挖潜等途径,为武汉大学增添了较多 的专业及院系,其中有的专业及院系从开办起,一直是武汉大学乃至全国高校的重点专业。
1981年,留学日本的
何克清学成返回中国后,向刘道玉提出开展软件工程研究的建议,希望申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刘道玉的支持下,经过有关专家论证,武汉大学于1984年建立了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刘道玉编撰了《有机氟化学》教材。
人才培养
在刘道玉的努力下,武汉大学与法国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武汉大学建立了中法交流中心,武汉大学前后向法国派遣了300多名留学生,另建立“中法数学班”,加强了武汉大学与法国之间的合作交流。
刘道玉在创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时曾开设“创造方法训练”课程。
刘道玉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历史学者、时任
江汉大学校长
杨卫东,作家、教育家、时任
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
易中天,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等。
王小村、方芳、
池莉、
王家新、
喻杉、
傅红春等都是在刘道玉就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培养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罗辰生、
熊召政、朱秀梅、
陈松叶、
文新国等作家,是刘道玉在武汉大学实行“插班生”制度后得以到武汉大学深造的。
科研成就
化学方面,刘道玉主要研究金属有机化学。
刘道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863”高技术和攀登计划项目等多项重点项目。
个人观点
刘道玉理想中的大学教育,应当是“思想游戏”,着重开发思想智慧,如质疑、反思和批判三大能力。刘道玉认为,支撑理想大学的六大原则是:以人为本、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创造不止。而理想大学的学生是自己发现自己的至爱、发现自身价值和自身使命。
刘道玉为未来的理想大学模式设想为一种“教育仓储超市”:在这个教育仓储超市中,有各种课程,各种讲座,各种兴趣研究小组,各种自由辩论会,各种梦想剧场,各种社团,各种异想天开的俱乐部。学生是顾客,自由选择喜爱的东西;教师是指导,接受各种咨询,解答各种问题;学校领导是总经理,负责制定政策、管理、考评,并为超市储藏最丰富的教育资源。
刘道玉认为,大学应实施预科制和游学制。预科制就是大学的预备阶段,可以克服“大学与学生没有相互二次或多次选择的机会”的缺点。而游学制可以开阔眼界、博采众家之长,在流动中观察、选择、学习、研究和积累。
刘道玉归纳为五大歪风——瞎指挥、冒进、浮夸、相互攀比和造假。
刘道玉认为中国教育的正确模式应该回到教育的本源,要回归到教育起源的模式上。大学的本源就是做高深的学问研究(泛指少数精英大学),普通大学应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贵贱之分,而是分工的不同。
刘道玉称,英国的大学,多数公办,但是政府不干预。公办私办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是否有政府的财政拨款。英国政府给大学钱,不干预大学的具体管理。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培养人的活动,一定要顺应人的本性,人的个性和志趣是不能压抑的,要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选择性,教育一定要符合人性。
刘道玉倡导的大学校长标准有六条:第一,要接受过精英教育,从事过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一定的成果,要有严谨求实的学风。第二,须是教育家,名大学是名教育家,要读过教育经典名著,有自己教育理念,按照教学规律办事。第三,须是理想主义者,锐意改革,追求终极目标。只有理想主义才追求终极目标,只有理想主义的校长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立志于改革,改革与守旧是一个理想派和现实派的分水岭,现实派就是维护现状,理想派总想改变现状。第四,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第五,要有较强的决策、洞察和管理能力。第六,具有民主作风,善于倾听学生、教师的建议和批评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中国的教育需要一场启蒙性的改革,刘道玉指的是一个中国教育理念的启蒙,中国没有一个独特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理念需要启蒙,应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的实践,逐步形成中国本身的教育理念。中国需要新式教育,就是要全面陶冶人的情操的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的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权的教育,诚信的教育。
什么是一流大学,在刘道玉看来,一流大学第一要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会是一流的领袖式的人物,这个领袖是广义的概念,不光是国家的领袖,还可以是学术界、企业界的领袖;第二,要有重大的原创性的成果,获得世界公认;第三,要拥有众多的学者,包括获得世界各个学术领域的大奖;第四,要有由学术大师创立的科学学派;第五,要有传世百年、千年的学术经典著作。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文章
截至2018年8月,刘道玉已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50余篇。
学术论文
截至2018年8月,刘道玉已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社会生活
设立基金
2008年,刘道玉先后在襄阳五中和枣阳一中设立“刘道玉创造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推行、发展、实践创造教育的优秀教师和善于创造性学习的优秀学生。2014年,刘道玉在武汉大学设立“刘道玉创造教育奖励基金”,奖励具有较强自学能力、质疑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拥有原创性成果,具有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学生。
新书发布会
2020年11月24日,由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刘道玉《论爱的教育》新书发布会暨88岁米寿生日会在武汉光谷希尔顿酒店会议中心举行,现场1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刘道玉出席发布会并现场发言。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刘道玉出生于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兄弟三人,刘道玉排行老三。
婚姻生活
大四时,刘道玉和同班同学刘高伟走到了一起。大学本科毕业后,刘道玉和刘高伟一同留校任教,并于1961年元旦结婚。
家庭成员
艰苦朴素
刘道玉一生俭朴,一支圆珠笔用了20多年,只换笔芯不换笔,一个刮胡刀用了30多年。
个人爱好
刘道玉关注时事,关注前沿内容,其业余爱好是看书、看各类球赛和电视戏剧类节目。刘道玉曾称这些爱好是为了欣赏美,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有益于延年益寿。
刘道玉保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考不止,写作不辍”的作风,家里共有6份报纸,《
参考消息》《
南方周末》,以及中央党校赠送的《
学习时报》等。
轶事趣闻
杨小凯,只读过一年高中,因为一篇万字长文而入狱10年,在狱中自学文化,钻研经济学。出狱后没有人敢用,杨小凯曾报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因为“历史问题”,其户口无法进京,只能当实习研究员。刘道玉认可杨小凯的研究成果,把他调至武汉大学,为其妻女解决了户口问题。之后为杨小凯及其父母的“历史问题”奔走湖北省委,并为其获得平反。杨小凯在武汉大学取得一系列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普林斯顿大学向杨小凯发来前往攻读博士学位的邀请,但由于杨小凯“历史问题”,出国被卡住了。刘道玉又专程请人协调,杨小凯才得以顺利出国。
易中天曾在新疆任教13年,研究生考试恢复后报考了武汉大学中文系,师从
胡国瑞。易中天属于代培生,按规定须回生源地新疆工作,胡国瑞舍不得人才,找到刘道玉寻求帮助。刘道玉尊重胡国瑞的意见,为了留下易中天,向新疆额外增加了5个本科毕业生的分配名额,得以留住易中天。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刘道玉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是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风云人物。(《
中华读书报》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校长我崇拜的是
蔡元培和
竺可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是
匡亚明和刘道玉,刘校长的气节已经影响了一代武大人。(复旦大学教授
陈家宽评)
刘道玉成为传奇,奇就奇在他始终与学生一个立场,赞成学生自治、实践唯才是举。(《新周刊》评)
刘道玉是中国现在惟一堪称教育家的人。(历史学者、时任江汉大学校长
杨卫东评)
刘道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创造了20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的“黄金时代”,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急先锋和第一人”,他一生热爱教育,教改之心始终未泯。(《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评)
刘道玉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为恢复高考作出极大贡献。虽至暮年,刘道玉教育改革的炽热火焰未灭,追求理想大学的情结没有消失,他是中国教育的风骨。(2018中国好教育烛光奖颁奖词)
刘道玉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评)
刘道玉是真正的教育家,他把整个生命都融进去了。(历史学家、教育家
章开沅评)
先生声名重,改革举大旗。敢为天下先,甘做护春泥。桃李遍九州,文章焕万世。八十正当年,百岁众人期。(刘道玉八十大寿
莫言贺寿诗)
从教改实验的拓荒者,到高教改革的呐喊人,刘道玉背负着梦想,在一路坎坷跌撞中勇毅前行。(《
各界》评)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