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谓语句

主谓句之一

动词谓语句(verb predicate sentence),主谓句的一种。句中谓语动词动词性短语充当。例如,“你去。”“他昨天去北京了。”

动词谓语句的定义
动词谓语句是指主要以具有动作性的动词或表示动词的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句子的基本功能是表述,句子的这种表述性主要通过动词谓语句来实现。因为,包含动词性结构的句子是人们表述客观世界变化或状态最常用的方式。除了由形容词性、名词性成分构成谓语的句子以外,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是由动词性成分构成谓语的句子,这类句子在汉语中占绝大部分。
赵淑华等对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的统计分析,以动词性成分作句子谓语的句子在初、中、高级汉语课本3套教材和初级汉语课本教材中分别占82%和75%。上述数据还不包括独词句无主句等句子中谓语使用动词性成分。
动词谓语句的形式
古代动词谓语句
古汉语句子中绝大多数谓语也是动词性的。杨伯峻等据对《史记》、《左传》5000句的抽样统计,以动词为谓语的句子均为90%左右。
1.因为是动词作谓语,所以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句。如:
①冬,晋文公卒。(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也可以用及物动词谓语,带宾语。如:
②晋侯秦伯围郑。(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3.也可带补语。如:
③初,郑武公娶於申。(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元年》)
4.动词谓语前面可以带状语,后面可带宾语。如:
④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
5.可以带双宾语。如:
⑤公赐之食。(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①②③
这些形式在汉语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是继承的。试举些例子:
①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三国·蜀汉·诸葛亮《出师表》)
②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③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④向后数岁,生父母皆殁,持孝甚至。(唐·白行简《李娃传》)
⑤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宋·王禹偁《待漏院记》)
⑥齐臻臻摆着士卒,明晃晃列着枪刀。(元据时期·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第三折)
⑦杭有卖柑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明·刘基《卖柑者言》)
⑧十娘抱持公子于怀间,软言抚慰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
⑨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曰…(清据时期·侯方域《癸未玄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⑩我为剪纸招忠魂。(清据时期·朱琦《关将军挽歌》)
⑪锡麟持短统,遽击恩铭,数发,皆中要害。(民初·章炳麟《徐锡麟传》)
⑫祖父虽圣,何救之子孙之黄昏也哉!(民初·严复《泽〈天演论〉自序》)
动词谓语句还有兼语式、意动式、处置式被动式、使动式等等。
(一)双宾句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②多予之重器。(汉·刘向整编《战国策·赵策》)
③不如早为之所。(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宾语提前句
动词谓语句如果要强调宾语,则可以将宾语前置。又可细分为4种情况:
1.用“是、实、之”等提宾助词提宾,如:
①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岂为不穀?继先君之好。
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将灭虢
③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亲人,惟依德。
④姜氏何厌之有?(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有何厌?
⑤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春秋·孔丘整理《尚书·洪范》)谓祁奚矣。
2。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式,表示唯一和排他。如:
①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惟辅德。一只辅佐有德之人。
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求敌。一只是为了寻求敌人(主力,与之决战)。
③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春秋·孔丘《论语·为政》)=父母唯忧其疾。——父母只担忧孩子生病。(东汉马融注:“言孝子不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④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战国·荀况《荀子·王霸》)=唯求利。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结构与此相同。
3.如果宾语是指示代词“是”字,就可直接前置,不必用提宾助词。如:
①尔贡苞茅不人,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寡人是徵=寡人徵是 寡人是问=寡人问是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春秋·孔丘《论语·公治长》)
4.当想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也可将它前置,如:
①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以方城)为城——把方城山当作城墙 (以汉水)为池——把汉水当作护城河
②(醓醢以)荐,或燔或炙。(春秋·无名氏《诗经·大雅·行苇》)(醓醢以)荐=(以醓醢)荐,用醓醢来进献。
所谓“动量”即表示动作的数量,这在古代有两种表示法:
(一)一般式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这时的数词在句中充当状语。如:
①(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春秋·左丘明《左传·晋灵公不君》)
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春秋·孔丘《论语·宪问》)
③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⑤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汉·刘向整编《战国策·燕策》)
(二)强调式
当要强调动作的数量时,则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让它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如:
①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汉·刘向整编《战国策·赵策》)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玖以示之者三。(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汉·刘向整编《战国策·齐策》)
④陛下至代邸,西乡让天子者三,南乡让天子者再。夫许由(一)让,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汉·班固《汉书·袁盎传》)
现代动词谓语句
现代汉语常见动词谓语句主要有:
动词单独作谓语是有条件的,或者用在对话里,或者用在复句分句里。特别是在先行句和后续句里,或者用在对比、排比句里;不然,常常要加上一定的语气助词动态助词。如:
①他们‖不惊诧。(鲁迅《“友邦惊诧”论》)
②你‖知道么?(曹禺《日出》)
③月光‖复出。(郭沫若《屈原》)
④您‖要来?(沈从文《丈夫》)
⑤我‖记得。(老舍《月牙儿》)
⑥你‖该想想。(艾青《石青嫂子》)
动词性词语经常作谓语,动词作谓语往往要用复杂形式,即在前面或后面要带上别的成分,其常见形式是动词前面有状语或后面有宾语、补语或动态助词,也可以是这几个成分同现,就是说谓语动词对它前后的成分有一定的依存性。如:
①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鲁迅《阿Q正传》)(主+动+宾)
②潘先生心头‖突地跳起来。(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主+状+动+补)
③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主+状+动+补+宾)
④我们‖又往前走。(康濯《我的两家房东》)(主+状+动)
⑤他的嗅觉‖像和大地一同苏醒了过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状+动+补)
⑥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鲁迅《秋夜》)(主+状+动+补+宾)
一般说来,谓语动词对它前面的成分依存性并不很大,状语的运用取决于语义的需要,有时也能满足动词在句法上的成句要求,特别是表时间、频率的副词能愿动词常常用来帮助成句。
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如:
①郭全海把老孙头的玉石眼追了回来。(周立波《暴风骤雨》)
②我把巡警痛打一顿,让他把我带到巡警局里去,教房东把房子租给你。(丁西林《压迫》)
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如:
①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②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③你给狐狸迷着了么?(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④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茹志鹃《百合花》)
⑤我在省水利学校毕业以后,很快就被分配到这个县来工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三)连谓句
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连谓句。如:
①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孙犁《荷花淀》)
②老田头牵着热毛子马回到家里。(周立波《暴风骤雨》)
③我才推上自行车继续往前走。(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四)兼语句
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如:
①我想推举刘同志当主席。(张天翼《华威先生》)
②一向忍气吞声的日子驱使他接受了这个挑战。(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③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孙型《荷花淀》)
④她听见婆婆叫她走走娘家。(赵树理《传家宝》)
(五)双宾句
谓语中心之后先后出现指人和指事物两种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如:
①我正要问你一件事。(鲁迅《祝福》)
②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朱德《母亲的回忆》)
③虎姑娘指给他一把椅子。(老舍《骆驼祥子》)
(六)存现句
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句首有处所词语作主语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如:
①大家庭里‖自然不能个个都是好人。(曹禺《雷雨》)
②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小窝棚里‖挤挤巴巴坐着三个人。(王愿坚《党费》)
动词谓语句的发展
从历时语言发展和个体语言发展(习得)看,汉语动词谓语句在结构方面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标记程度越来越高的动词谓语句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⑪ ⑫ ⑬ ⑭ ⑮ ⑯ ⑰ ⑱ ⑲ ⑳
不同标记程度的发展
从汉语语法历时发展看,动词谓语句的发展是一个标记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自上古(殷商到两汉)汉语至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在施受位置、VP位置和补语3个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施受位置
在上古,汉语语法“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如:
①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比三君死,旷年无君(《公羊传·闵公二年》)
这说明,上古汉语中受事在前的句式已经存在,这种受事在前的句式无形式标记。
受事在前并可以视为句子主题的情形同样表现在上古汉语中。如:
②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是受事位置在前的发展情况。
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使用被动句式(包括有“被”等形式标记)基本表示对受事主语产生影响(利弊等)的事件,这类句子在使用范围上比主动句式要少得多。
此外,在句首位置,还出现了主谓谓语评论、描绘、叙述,既非施事又非受事主题句。如:
③夫滕,壤地褊小。(《孟子·滕文公上》)
尽管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上述不同句式,施事在前一直占主导地位。
(二)VP位置
在大多数情况下,VP(动词性短语)位置是否在通常位置,与宾语是否在动词的后面有关。
一般来说汉语词序是固定的。从殷墟卜辞起,汉语句子的主要形式就是主—动—宾。这种词序历经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而无大的变化。
但在上古汉语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到了南北朝,口语里的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已经后置了。这时,动词由于宾语回到了句子的后面而恢复了通常位置。
但是,当句子的两个名词性成分中一个要作为句子的主体出现在句子前面,或者句子使用“把”、“被”、“是”、“之”以及动词补语时,这时VP的位置通常在句子后面。
(三)补语
古汉语动补结构有3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关系补语。
古汉语的结果类动补结构源于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其结构发展之一。结果补语萌芽于先秦。如:
①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到了西汉,结果补语开始流行。如:
②旦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动词后带有另一表示动作趋向的词,为趋向补语。趋向补语在先秦后期开始出现。如:
①燕将攻下聊城。”(《战国策·齐策》)
汉以后逐渐盛行,并发展为几个小类。同时,这类补语结构还可以与结果补语重叠使用。如:
②行一步,算一步,倒走得我困倦起来。(《水浒全传》第八回)
动词后带有介宾结构表示时间、处所以及和动词有关的事物,称为“关系补语”。由处所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结构作补语,在商周时代就存在了。如:
①贞:告于唐。”(《殷墟文字甲编·3518》)
由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或手段,在先秦就出现了。如:
②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到现代汉语,介词“以”可以拿“用”取代,这类结构的位置由在动词后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由介词“自”构成的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后作补语始于先秦。如:
③我来自东。(《诗经·潮风·东山》)
随着汉语语法的发展,关系补语大多从动词后面移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古代特殊用例的发展
(一)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汉语动词分为及物、不及物两类,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可以带宾语。
可是,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也有带宾语的情况,这时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一般称之为使动用法。如: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春秋·孔丘《论语·季氏》)
②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
③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⑤今尊立其子,将疑众心。(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步传》)
⑥庄公寤生,惊姜氏。(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⑦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九年》)
⑧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二)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相互转变
上文所举的这些不及物动词不能说是发展成及物动词了,因为这只是它的一种特殊的临时职务,这种临时职务并没有改变它的本来性质。词的这种临时职务一般称作词类活用
但是,在历史发展中,确实有些不及物动词变成了及物动词,还有些及物动词变成了不及物动词。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去”。
(1)“去”字本是不及物动词,表示离开某地。有“离开”、“走了”之意。如:
用则可,不用则去。(战国·荀况《荀子·臣道》)
(2)“去”的反面是“来”,所以“去”和“来”常常并举。如:
①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②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战国·庄周《庄子·田子方》)
③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巧少。(战国·荀况《荀子·王制》)
(3)上古汉语的“去”字,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了”。如“鸟乃去矣”可以译为“鸟飞走了”:“使者去,子列子入”可以译为“使者走了,列子进来”。同时,“去”又可以用作及物动词,表示离开某地。如:
①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②去其故乡,事君而达。(战国·荀况《荀子·有坐》)
(4)这种“去”,和今天我们说“去广州”的“去”意义正相反。“去齐”的“去”,表示离开某地;今天我们说“去广州”的“去”表示到某地去。“去”字当到某地去讲是很晚的事情了。这种“去”不是从古代及物动词“去”发展来的,而是从不及物动词“去”字发展来的,其过渡形式是“投某地去”、“奔某地去”、“到某地去”(一说是假借“”),等等。如:
①五丫头哪里去了?(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②你告诉他们,明儿大夫来瞧了宝玉,叫他再到林姑娘那屋里去。(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5)把目的地(处所)移到“去”的后面去,就变成了“去广州”的形式,“去”又变了及物动词了。
2.“往”
(1)在上古汉语里,“往”字是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因为目的地是明显可知的。如:
①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②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2)“往”的反面是“来”,“来”也是不及物动词,因此,“往”与“来”常常并举。如:
①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战国·荀况《荀子·赋篇》)
②吾已往来焉而不知所终。(战国·庄周《庄子·外篇·知北游》)
“去”也是“来”的反面,但是,在上古汉语里,“往”和“去”的意义是不同的。“往”表示前往某地,其目的地是明显可知的:“去”只表示离开某地,不管是到什么地方去。上古汉语的“我不往”等于现代汉语的“我不去”;上古汉语的“我不去”等于现代汉语的“我不走”,这是有分别的。
(3)“往”用作及物动词,大约在南北朝以后。下面是一些“往”用作及物动词的例子:
①欲往城南忘城北。(唐·杜甫《哀江头诗》)
②弟妹萧条各何往?(唐·杜甫《九日诗》)
3.兼词“焉”。“焉”字等于“于是”,兼有介词“于”与代词“是”的作用,因此,“焉”字可以放在不及物动词“往”的后面。如: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尧者往焉,雉兔者往焉。(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
疑问句里,“焉”等于“于何处”,因此,“焉”可以放在不及物动词“往”的前面。
②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在疑问句里,“恶乎”也等于“于何处”,因此,“恶乎”也可以放在不及物动词“往”的前面。如:
①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②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一向以“”三字为同义词。《尔雅·释诂》:“适,往也。”又:“之,往也。”但是,从语法上说,“往”与“适、之”不是同义词。“往”是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适、之”是及物动词,带宾语。下面是“适、之”的一些例子:
①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②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春秋·无名氏《诗经·郑风·缁衣》)
③仲尼之楚,楚王觞之。(战国·庄周《庄子·徐无鬼》)
④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战国·庄周《庄子·天运》)
(以上“之”字)
由于“适、之”是及物动词,所以在疑同句中,“适、之”的前面用疑同代词“”或“何”,不用“焉”。如:
①彼且奚适也?(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②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战国·庄周《庄子·天地》)
试比较“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和“先生将何之”、“彼且奚适也”,就可以知道,“往”是不及物动词,“之、适”是及物动词,界限是很明晰的。
(4)“至”
“至”在上古汉语里也是不及物动词,它和“来”一样,不带宾语。如:
①如川之方至。(春秋·无名氏《诗经·小雅·天保》)
②凰鸟不至,河不出图。(春秋·孔丘《论语·子罕》)
由于“至”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至”后面用“焉”不用“之”。如:
①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②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由于“至”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至”后面如果说出所至的处所的时候,必须以“于”(于)或“乎”字为介。如:
①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尚书·舜典》)
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尚书·禹贡》)
由于“至”是不及物动词,所以在疑问句里,“至”字前面用“恶乎”,“恶乎”等于“于何处”。有时也省作“恶”。如:
①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②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战国·庄周《庄子·庚桑楚》)
但是,战国以后,这个语法规则已经不能严格遵守,“至”也有用作及物动词的时候。如:
①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战国·庄周《庄子·庚桑楚》)
②御寇伏地,汗流至踵。(战国·庄周《庄子·田子方》)
试比较:
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公输》)
②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庄子·庚桑楚》)
又比较:
①至于齐,反舍于鲁。(《庄子·田子方》)
②至齐,见辜人焉。(《庄子·则阳》)
可以看出,战国以后,“至”字既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又可以用作及物动词了。
(5)“问”。
有些动词,按其性质来说,应该是及物的;但也可以省略直接宾语。当其带宾语时,既可以只带直接宾语,又可以兼带间接宾语(“于”字结构)。而其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又与后代有所不同。这一类的典型例子就是“问”。
“问”的直接宾语,在明显可知时,或不必说出时,可以省略,只带间接宾语。如:
①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春秋·孔丘《论语·子罕》)
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春秋·孔丘《论语·泰伯》)
在上古汉语里,“问”直接宾语指事,间接宾语指人。《论语》里大量的例子都符合这个规则。如:
第一,只用直接宾语,不用间接宾语。
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春秋·孔丘《论语·先进》)
②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春秋·孔丘《论语·颜渊》)
第二,同时用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
②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日:使民战栗。”(春秋·孔丘《论语·八佾》)
搞明白了“问”的直接宾语指事、间接宾语指人这个语法规则,才不至于误解《论语》。例如“仲弓问子桑伯子”,并不是仲弓向子桑伯子发问,而是仲弓向孔子询问子桑伯子是怎样一个人。又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是说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而不是向孔子发问。从上古语法规则去了解,就不至于误解了。
第三,问疾、问遗(问候并赠送礼物)的“问”。不是一般问答的“问”,直接宾语则是指人。如:
①伯牛有疾,子问之。(春秋·孔丘《论语·雍也》)
②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春秋·孔丘《论语·乡党》)
在《墨子》、《庄子》、《荀子》等书里,“问”的用法与《论语》基本相同,其直接宾语指事,间接宾语指人(以“于”为介)。如:
第一,只用直接宾语者
①敢问临尸而歌,礼乎?(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②敢问明王之治。(战国·庄周《庄子·应帝王》)
③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偏而不偏。”(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第二,只用间接宾语(“于”、“乎”为介)者。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战国·庄周《庄子·应帝王》)
②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战国·庄周《庄子·肤箧》)
第三,同时用直接宾语间接宾语者。
①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事惧。(战国·墨翟《墨子·尚贤(下)》)(“孰喜孰惧”是直接宾语。“若国之士”是间接宾语。)
②问于儒者何故为乐。(战国·墨翟《墨子·公孟》)(“何故为乐”是直接宾语,“儒者”是间接宾语。)
“问”字后面的代词,直接宾语指事,用“之”;间接宾语指人,用“焉”(“焉”等于“于是”。)如:
①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日:“吾将为女问之。”(战国·荀况《荀子·子道》)(古时父母丧十一月服练冠。练:熟绢。)
②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战国·墨翟《墨子·贵义》)(“焉”指伊尹。)
但是,战国以后,这个语法规则已经不能严格遵守,有一些例外。有时候,直接宾语也可以指人。如:
①齐景公问晏子曰。(战国·墨翟《墨子·非儒(下)》)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③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战国·庄周《庄子·天运》)
从此以后,所问的人不但可以用作间接宾语(“于”为介),而且可以用作直接宾语。所问的事,不但可以用作直接宾语,而且可以用作间接宾语(“以”为介)了。如:“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战国·庄周《庄子·田子方》)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