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词(英语:interjection),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独词成句,不与任何词或句子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例如“啊”“喂”“嗯”“哎呀”。
叹词的界定
叹词是一种表示喜怒哀乐和呼唤应答的词。叹词独词成句,不与任何
词或
句子成分发生
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叹词因其独特的
语用功能,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吁,惊语也!”指出了语言的感叹现象。
1898年,《
马氏文通》仿效
传统语法对古代汉语词类进行9个类别的划分,其中“叹字”单为一类,“凡虚字以鸣心中不平者,曰叹字”,如“於、噫、鸣呼”之类。
1924年,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对现代汉语词类也进行9类划分,采用了“叹词”名称,此后的语法论著多把“叹词”列为专门一类。
叹词模拟人的声音,
象声词除了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以外,也模拟人的声音,所以起初的研究并没有对二者加以区分,把它们当作一种词来讲。有认为象声词包含叹词的,如
吕叔湘和
朱德熙的《
语法修辞讲话》(1952)就只采用了“象声词”一种说法,也有认为叹词包含
象声词的。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们的界限是明显的,应该用两种术语来称说。
叹词,有的语法著作中称为感情词、感叹词等。它仅仅是一种表示声音的符号,既无任何意义,也无一定的书写形式,即,表达同一感情的声音,不一定用同一字。同时,表示同一声音的感情词,又可表达不同的感情。
叹词“终于单音,而极于三音,至矣。其发而为叹美、为伤痛者,或音同而字异,或字同而情变,所谓随字见情,因声拟字,不可拘也。”再加上语言的时代变化和地域差异,“情无定声,声无定字”这一感情词的特点,便更显得突出了。
叹词的发展
叹词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其他各个方面:
(一)界限
现代汉语的叹词一般包括表示喜怒哀乐感叹声音的词,也包括性质与之相近的表示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在古汉语中应答之声一般都用实词而不独用叹词。这样古汉语叹词,则可说是一种单纯表示“哀叹”、“太息”等情绪的特殊虚词了。
(二)具体含义的固定性
在古汉语中,一个叹词,表达什么情绪,并不是固定的。虽然它们和其他虚词一样,一般也有一些习惯用法,但如果不把叹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那是无法了解它的作用的。
古今人的感情是一样丰富的,表现在语言当然亦应一样,但古汉语的叹词比起现代汉语的叹词数量上要少得多,这样古汉语叹词和现代汉语的叹词比较,前者的“叹词表示各种情绪没有实在含义”这一特征更为突出。
(三)异文现象
表达同一情绪可有不同写法的
叹字,这也便是前人所说的“
异文”。如“嘻”又作“
譆、
熙、
憘”等。古汉语的每个叹词,几乎都有几种异文。异文是
异体字和
通假字的统称,其中异体字同音同义,只是形体不同而已,而通假字则往往义同形异,声音也有所不同。
古汉语叹词大概也因为其无词汇意义,纯粹只是声音的记录,所以字调也随语调变化而有所不同。这样表现在叹词用字上便有了这种声符变化不定,假借字特别繁杂的现象。
(四)连用情况
古汉语叹词比较多的情况是用一个字,但也有二字
连文的。它们或者是单个叹词的形态变化即前人所谓的“
重言”,或者由两个不同叹词组成,也有与一个
助词构成了一个新的叹词的。如:嗟嗟、噫嘻、嗟乎等。
(五)字序问题
古汉语中有些虚词字序可以倒置,即前人所谓的“
倒转”、“
倒文”。
联绵叹词的字序同样也有倒置的情况。倒置后,意义没多大差别,只是其中一种常用,另一种则罕用。如:噫嘻—嘻噫,
吁嗟—
嗟吁等。
现代汉语中的叹词基本上属于一种封闭性的词类,它数量少,而且稳定,衍生能力较弱。但是,语言毕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系统,它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语法两个要素中,更体现在词汇要素中。从语法的角度看,它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实词上,也体现在虚词中,尽管其开放的程度不同。
叹词作为语言词汇这个子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实词中的某些此词类相比,尽管封闭性是它的显明特征,但另一方而,也有其开放性的特点。“哇噻,嗯哼”类新兴叹词的出现就是凸显其开放性特点的一个具体体现。
上古时期
叹词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
张玉金在《
甲骨文语法学》中说,甲骨文中的
感叹词只有一个“
俞”字,它是表示惊叹语气的,可译为“哎呀”,它自成一小句,不跟其他
词语形成组合关系。如:
王占曰:俞!有求有梦。(《
甲骨文合集10405》)
西周时期的文献中,叹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张玉金在《
西周汉语语法研究》中统计,西周汉语中的感叹词,主要有以下一些:嗟、𠭯、徂、
嗟嗟、
於乎、
乌虖、
呜呼、
猗与、
噫嘻、
吁、
已、
巳、
猷、
䌛、
霍、
於等。可以看出,其数量已经很多了。这种情况在具体文献中表现也很明显,据
钱宗武《
今文尚书语法研究》,今文《尚书》中叹词一共有10个:呜呼、俞、吁、嗟、咨、已、都、猷、于、噫。
(一)嗟、𠭯、徂、嗟嗟
“嗟”多表示呼唤,在句子中多作独立语,见于《诗经》、《尚书》、《逸周书》之中。如: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诗经·商颂·烈祖》)
这三者记录的应是同一个感叹词,这个词在《诗经》中一般写作“於乎”,在《尚书》、《逸周书》中一般写作“
呜呼”,在西周金文中一般写作“
乌虖”。如: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尚书·商书·盘庚中》)
(三)猗与、猗嗟
“猗与”这个感叹词中的“
与”假借为“
欤”,与后世文献中的“猗欤”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如: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诗经·齐风·猗嗟》)
(四)噫嘻
这个感叹词仅见于《诗经》之中。对于这个感叹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它是
叹美之辞,跟“
猗与”一样。二是认为它是祈祷时的呼叫声,即戴震说的“祝神之声”。如: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诗经·周颂·噫嘻》)
(五)吁
这个感叹词仅见于《尚书》,表示呼叹的,可译为“喂”。如:
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尚书·吕刑》)
(六)已、巳
这个感叹词见于《尚书》和西周
金文之中。在《尚书》中写成“已”,在西周金文中写成“
巳”。
裘锡圭认为“已”是“巳”的分化字。它表示“感叹”,可译为“唉”。如:
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唯乃知。(《尚书·康诰》)
这个感叹词也仅见于《尚书》和西周金文之中。它在《尚书》中写作“
猷”,而在西周金文中写作“
䌛”。它可表示呼叹,应译为“
哟”。如:
猷!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尚书·多方》)
(八)霍
这个感叹词仅见于《逸周书》之中,表示呼叹,可译为“喂”。如:
王曰:“霍!予天命维既,咸汝克承天休于我有周,斯小国于有命不易。”(《逸周书·商誓解》)
(九)於
在西周金文中,“
於”也可以作感叹词。它表示呼叹,可译为“啊”。如:
王曰:“於!令汝孟井乃嗣祖南公。”(《
大盂鼎铭》)
同后世文言文一样,西周汉语中的感叹词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招呼或应对的,如“嗟”;另一类是表示感叹的,如“猗与”。
(一)表叹息或哀伤的感情
於、
恶、呼、噫意、懿、抑、鸣呼、噫嘻、嘻、譆、欤、咨、嗟、嗟乎、於嗟、嗟兹、
子兮、
赍咨。如: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二)表示惊讶的感情
爱旌目曰:“譆,汝非盗耶?”(战国·吕不韦《昌氏春秋·介立》)
(三)表示赞美的感情
嘻、都、吁、嗟嗟譆、
於乎、
猗与、猗嗟、
嗟嗟、於嗟等。如: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
(四)表示愤怒的感情
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五)表示呼告
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仪礼·士丧礼》)
上古汉语中“
感叹词”的句法功能,主要是用作句子的独立成分,即
独立语。它可以出现在语句之首,也可以出现在语句之中,还可以出现在语句之尾。这些情况从上面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来。
中古时期
柳士镇在《
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中说:“叹词是表示感叹与应答的词。”它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同其他
实词发生特定的关系,也不充任一般的句中成分,但是它们能够独立成句,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词类。根据功能的不同,叹词可分为感叹词与应答词两类。
表示各种情感,又有表示感叹赞美、惋惜悲痛、惊讶疑怪的分别。
(一)表示感叹赞美
嗟呼,六艺以宣圣教,九流以判贤徒。”(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唐·杜牧《阿房宫赋》)
(二)表示惋惜悲痛
主要有“呜呼、嗟夫、哊”。如: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唐·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三)表示惊讶疑怪
恪因嘲之曰:“豫州乱矣,何咄咄之有?”(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李白《蜀道难》)
表示呼唤应答。
(一)表示呼唤
主要有“咄、吁”。如:
(二)表示应答
主要有“诺、唯、尔”。如:
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近代时期
近代汉语中的叹词有“嗨、
唗、
哦、喏、嚄、嗯、嗻、嗳、哎哟、啊呀”等。如:
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宋·
王禹偁《
唐河店妪传》)
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元据时期·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呀!唬的我汗浸浸身上似汤浇,急煎煎心内类油调。(明·
李开先《宝剑记》)
哎!我的根芽也没大兜搭。(明·
徐渭《狂鼓史渔阳三弄》)
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叹词的一般用法
叹词的一般用法可以从位置和作用两方面来探讨。
从位置上看
(鲁贵)孩子,别打岔,你真预备跟妈妈回济南么?(四凤)嗯。(《
曹禺剧本选》)
2.单独用在句子前边。
3.单独用在句子后边。
4.插在句子当中。
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
张天翼《华威先生》)
从作用上看
1.表示喜悦。
哈哈,现在我是你底丈夫了。(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2.表示愤怒、鄙视或者斥责。
哼,还有你河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鄙视)
3.表示悲伤或者痛楚。
唉!要有个字典,多好啊!(康濯《我的两个房东》)
4.表示惊讶或者感叹。
啊,是的,你说的很明白。(丁西林《压迫》)(惊讶)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郭沫若《屈原》第五幕)(感叹)
5.表示醒悟。
房东 王妈,去把巡警叫来。老妈 喔,太太。(丁西林《压迫》)
6.表示诘问。
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
艾芜《石青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