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吴汉(?-44年),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吴汉出身寒微,早年曾是宛县的一个亭长新朝末年时因门下宾客犯法,担心受到牵连,遂与同乡彭宠一同逃到河北幽州渔阳郡(治今北京密云区西南)。他资用匮乏,为求生计只得以贩马为业,往来于河北各地,四处交结豪杰。
更始元年(23年),绿林军以复兴汉朝的名义,拥立更始帝刘玄为皇帝,建立玄汉政权,推翻了新朝统治。刘玄又派使者韩鸿去招降河北各郡国。韩鸿和彭宠是“乡闾故人”,遂以刘玄的名义授彭宠为渔阳太守。当时,吴汉也被人推荐给了韩鸿,称其是“奇士”。韩鸿召见吴汉,与之相见甚欢,当即任命他为渔阳郡属县安乐县(治今北京顺义区西南)的县令
归附刘秀
刘玄后来又命刘秀大司马的名义持节经略河北。而河北却有一个叫王郎的卜者,诈称汉成帝之子,在部分河北豪强的拥戴下,据邯郸自称天子。刘秀遂在任光邳彤等河北地方势力的支持下,于更始二年(24年)初与王郎展开了争夺河北的战争。当时,王郎还遣使到渔阳,寻求彭宠的支持。吴汉因素闻刘秀有长者之风,力劝彭宠归附刘秀,并建议彭宠联合邻近的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东南),以二郡突骑助刘秀攻打王郎。但郡中官吏多数都主张归附王郎。彭宠为此犹豫不决。
吴汉说服不了彭宠,只得辞别彭宠,准备返回安乐县,却在城外偶遇一个远路逃荒而来的儒生,听到其称刘秀所到之处为郡县所归。他心生一计,当即伪造了一封刘秀发给渔阳的文檄,让儒生去交给彭宠。儒生依计而行,还向彭宠讲述沿途见闻,称赞刘秀而贬斥王郎。吴汉随后又去见彭宠,再次游说彭宠归附刘秀。此时,上谷太守耿况在儿子耿弇的劝说下,决定支持刘秀,并遣功曹寇恂来联络彭宠,表示要和彭宠“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以助刘秀。彭宠终于下定决心,遂以吴汉为行长史,让他和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统领三千步骑,会合耿弇、寇恂及上谷长史景丹率领的上谷军,南下支援刘秀。
吴汉、耿弇六人率领渔阳、上谷联军,先攻克了蓟城(治今北京),随后经由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巨鹿(治今河北平乡西南)、清河河间等郡一路南攻,沿途击斩王郎任命的将帅四百余人,“斩首三万级”,攻取二十二县,最终在广阿(治今河北隆尧东)与刘秀会师。刘秀将吴汉、耿弇六人全都任命为偏将军,让他们仍领所部兵马,随军攻打王郎。不久,刘秀先攻巨鹿,继而又直捣邯郸,最终于当年五月消灭了王郎。当时,渔阳、上谷二郡的突骑曾在巨鹿以北的南䜌大破王郎军,又随刘秀围攻邯郸,在刘秀消灭王郎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吴汉也因功被封为建策侯。
吴汉为人质朴敦厚,但文化程度不高,且不善言辞,故此起初并未引起刘秀的注意。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军事才能折服了邓禹等一众将领。邓禹为此多次在刘秀面前推荐吴汉。吴汉这才受到刘秀的重视,逐渐成为刘秀的亲信将领。
横扫河北
刘秀消灭王郎后,在河北“威声日盛”,引起了刘玄的不安。刘玄于是册封刘秀为萧王,让他和有功诸将回长安(治今陕西西安,时为玄汉政权的都城)受赏,又以苗曾为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此时已决定脱离玄汉据河北自立,遂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就征。当时,河北还有铜马、高湖、五校等数十支农民起义军,兵众多达数百万人,散于各地,“所在寇掠”,严重威胁到了刘秀在河北的统治。刘秀准备平定这些农民军,但却兵力不足,于是打算征调幽州各郡的兵马。他担心苗曾会从中作梗,连夜召邓禹商议,询问诸将中谁可完成征兵任务。邓禹推荐吴汉,称其勇猛而有智谋。刘秀遂任命吴汉为大将军,让他持节北上,征调幽州十郡的突骑。消息传到幽州,苗曾果然暗中阻挠,勒令各郡不得应调。吴汉以非凡的胆识,仅率二十人驰赴苗曾的驻地无终(治今天津蓟州区)。苗曾见吴汉人少,不以为意,遂按平常礼节亲自出城迎接。吴汉突然发难,命人当场擒杀苗曾,收编其军队。一时间幽州各郡为之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弭从”,征兵任务顺利完成。吴汉随即引兵南下,与刘秀会师于清阳(治今河北清河东南)。诸将见吴汉所率兵马甚为强盛,都认为他不会轻易分兵给别人。但吴汉却第一时间将军士名簿交给了刘秀,任凭刘秀调配人马,此举令“诸将皆惭”。之后,吴汉又率领突骑,随刘秀讨平并收编了铜马农民军。刘秀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壮大。
刘秀随后又南下射犬(在今河南沁阳),攻打青犊农民军。当时,刘玄派到河北的尚书令谢躬领兵数万,驻守在邺城(治今河北临漳西南),负责制衡刘秀。刘秀于是在出征前特意去拜访谢躬,请谢躬在北面挡住尤来农民军。他因之前一直对谢躬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还经常当众赞扬谢躬,使得谢躬放松了警惕。谢躬遂在刘秀击破青犊军后,亲率所部到隆虑山(在今河南林州)截杀尤来军,结果却被尤来军杀得大败。刘秀趁谢躬在外,命吴汉、岑彭领兵偷袭邺城。吴汉说降了守将陈康,兵不血刃的占领了邺城。谢躬不知陈康倒戈,兵败后逃回了邺城,正中吴汉的埋伏,被吴汉亲手斩杀。其所部军队也被吴汉收编。
吴汉之后又随刘秀转战于河北各地,相继讨灭了尤来、大枪、五幡等农民军。他常率突骑为前锋,数次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后来,吴汉又与耿弇、景丹、盖延等十三位将领一同追击农民军残部,在潞东(在今北京通州区)、平谷等地连战连捷,斩首一万三千余级,一直追击到右北平境内,将河北的农民军基本消灭殆尽。刘秀随后便在诸将的连番劝进下,于建武元年(25年)六月在鄗城(在今河北柏乡)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吴汉被任命为大司马,改封舞阳侯,并率岑彭、朱祐等十一将军南攻洛阳,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最终迫降守将朱鲔,夺取了洛阳。洛阳从此成为东汉的国都。
征战四方
建武二年(26年),吴汉率王梁、朱祐等九将在邺城以东的漳河畔大破檀乡农民军,收降十万余人。刘秀特遣使者持玺书至军中,定封吴汉为广平侯,食邑四县。吴汉随后又率诸将镇压邺西山贼黎伯卿,攻破其所有据点,一直追杀至河内修武县。刘秀又亲至前线军中慰劳。当时,玄汉政权早已在关中败亡。但还有很多残余势力“各拥兵据南阳诸城”,南郡(治今湖北荆州)又有秦丰自称楚黎王,割据十二县之地。刘秀遂命吴汉率部南征。吴汉进军南阳,连取宛县、涅阳(治今河南邓州东北)、郦县(治今河南内乡)、穰县(治今河南邓州)、新野等地。但他治军不严,纵容所部汉军在南阳劫掠乡里。破虏将军邓奉正在新野探亲,怒而起兵击破吴汉,夺其辎重,叛据淯阳(治今河南南阳南)。刘秀遂命岑彭率军征讨邓奉。吴汉则引兵南下,与秦丰战于黄邮(在今河南新野东),大破秦丰,后又在昌城(在今河北唐山)、新安等地征剿农民军。
建武三年(27年),吴汉随刘秀驰赴宜阳,迫降了自关中败退而来的的赤眉军,不久又率军到轵西(在今河南济源)一带征剿青犊军。当时,关东有梁王刘永睢阳称天子,董宪张步等割据势力都受其册封。汉将苏茂也叛据广乐(治今河南虞城北),附于刘永。吴汉率杜茂陈俊讨伐苏茂,围攻广乐,后以轻骑迎战刘永所派的援军,结果作战失利,“堕马伤膝”,只得退还营中。大敌在前主帅却受伤卧养,诸将皆忧虑不已,担心会影响士气。吴汉当即裹伤而起,命人杀牛饱飨士卒,然后激励三军,汉军士气大振。苏茂次日出城来攻汉军营垒。吴汉选精兵为前锋,与诸将奋力反击,并亲自持戟督战,一战大破苏茂,尾追至城下,夺门而入,逐走苏茂,夺取了广乐。他随后留杜茂、陈俊守广乐,自率大军前往睢阳,会同盖延围攻刘永。最终,刘永因城中食尽,弃城出逃,途中为部将所杀。其子刘纡则与苏茂逃往了垂惠(治今安徽蒙城北)。
建武四年(28年),吴汉在临平(在今河北晋州东南)、箕山、清河、平原等地剿灭农民军。当时,鬲县(在今山东德州)有五姓豪强驱逐县令,据城叛乱。诸将皆欲攻之。吴汉却下令“敢轻冒进兵者斩”,以豪强叛乱是县令失职,命人收捕县令。五姓豪强于是主动开城投降。吴汉“不战而下城”,令诸将尽皆拜服。
建武五年(29年),吴汉与耿弇、王常在平原征剿富平、获索两支农民军。农民军五万余人乘夜突袭汉军营垒,汉军大乱。吴汉却在营中安卧不动,以镇定的表现稳定了军心,随后派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农民军,又于无盐(在今山东东平)追灭其余党。当时,刘纡、苏茂都投奔了董宪。平狄将军庞萌随盖延征讨董宪,却于中途率部叛乱,在苏茂的支援下围攻桃城(在今山东邹城西)。刘秀亲自东征,与吴汉、盖延等部汉军会师于任城,随后率诸军进援桃城。庞萌大败,与苏茂乘夜逃往董宪处。董宪此时亦率主力北进,本欲在新阳(在今山东枣庄西北)抵御汉军,却为吴汉所败,只得与刘纡、庞萌、苏茂固守昌虑(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刘秀率吴汉等军四面围攻董宪,仅三日即将其军彻底击溃。董宪与刘纡、庞萌率残部退至郯城,苏茂则投靠了张步。吴汉进拔郯城。刘纡为部下所杀。董宪又与庞萌撤往朐城(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复为吴汉所围。而张步在耿弇的攻击下,也斩杀了苏茂,向汉军投降。
建武六年(30年),董宪、庞萌因城中粮尽,潜逃出城,计划夺取赣榆,却为陈俊所破。吴汉乘机攻破朐城,俘虏了董宪的家眷。董宪决定向汉军投降,但却在方与(治今山东鱼台西)遇到了吴汉派来的追兵,被校尉韩湛斩杀。庞萌亦被杀。关东各地的割据势力至此被全部消灭,吴汉等军皆凯旋回京。但在建武二年(26年)便已归附刘秀的西州大将军隗嚣此时却又据陇右叛乱,还击败了前来征讨的汉军。刘秀遂命吴汉率大军驻屯长安,准备以武力吞并陇右。隗嚣则遣使到成都,向割据蜀地的成家皇帝公孙述称臣,在蜀军的援助下共同抵抗汉军,还在次年(31年)被公孙述封为朔宁王。
建武八年(32年),汉将来歙出兵攻打隗嚣,在略阳之战中与隗嚣对峙数月,拖住了隗嚣的主力军队。刘秀趁机亲自率吴汉、耿弇等将西征陇右,迫降陇右十六县,收服军民十余万。隗嚣只得自略阳(治今甘肃秦安东北)逃奔西城(今甘肃天水西南),公孙述所派来的援军则退往上邽(治今甘肃天水)。吴汉与岑彭等围西城,耿弇则与盖延等围上邽。不久,颍川等地发生叛乱。刘秀遂留诸将继续围攻二城,自归洛阳。他临行前提醒吴汉,要其遣散围城军中的州郡兵,以节省粮食,避免将来出现问题导致大军士气受损。吴汉却贪图兵多之利,未遵刘秀所命,结果后来果然“粮食日少,吏士疲役,逃亡者多”,二城也是久攻不下。当年十一月,隗嚣竟又在蜀军的支援下,自西城突围,逃回了大本营冀县(治今甘肃甘谷西南)。吴汉因军中粮草已尽,无力再战,只得烧毁辎重,撤归长安。耿弇、盖延亦由上邽撤围而退。汉军所夺取的安定(治今宁夏固原)、北地(治今甘肃庆城西北)、天水(治今甘肃通渭西北)、陇西(治今甘肃临洮)诸郡复为隗嚣所据。
建武九年(33年),吴汉与王霸王常、朱祐、侯进率五万汉军,北上征讨盘踞在五原(治今内蒙古包头)等郡的卢芳,攻其将贾览、闵堪于高柳(治今山西阳高)。但卢芳却引匈奴为助,又逢大雨,汉军以此失利。吴汉只得退回洛阳,由王霸四将在常山(治今河北元氏西北)、涿郡、渔阳、上谷一线布防,扼制匈奴南侵。他在次年(34年)与四将军率六万汉军再攻高柳,并以王霸所部为前锋,与匈奴左南将军战于平城(治今山西大同西北)。汉军此役大破匈奴,一直追到塞外,斩首数百级。
平定蜀地
建武十一年(35年),刘秀命吴汉率刘隆臧宫刘歆南下增援岑彭,并在荆州征发各郡兵卒、水手,“凡六万余人,骑五千匹”,攻取荆门(在今湖北宜昌),正式发动了对公孙述的战争。当时,吴汉曾以“多费粮谷”为由,打算遣散各郡水手,遭到岑彭的反对。刘秀遂以吴汉“习用步骑,不晓水战”,特令由岑彭主持攻蜀战事。岑彭率汉军长驱入蜀,一直打到江州(治今重庆),随后又命臧宫以偏师牵制延岑公孙恢等率领的蜀军主力,自率大军奔袭武阳(治今四川彭山东),逼近成都。
吴汉在岑彭入蜀之时,留在夷陵为预备队,后因岑彭遇刺,遂接替岑彭成为伐蜀大军的统帅。他率三万人溯江而上,于次年(36年)正月在岷江鱼涪津(在今四川乐山北)大破蜀将魏党、公孙永,进围武阳,随后又全歼了前来救援的蜀将史兴所部五千人,乘胜攻取广都(在今四川成都南),并派轻骑进至成都郊区。武阳以东的诸小城邑皆向汉军投降。当时,蜀军虽连败,但成都尚有“十余万众”。故此刘秀致信告诫吴汉,让他坚守广都,待蜀军力疲再行出击。但吴汉却急于取胜,未遵刘秀所命,率两万步骑孤军深入,在成都城外十余里处的江北岸扎营,又令副将刘尚率万余人屯于江南岸。两营汉军相距二十余里,且分处两岸,只能通过浮桥进行联络。刘秀得到报告后大惊,痛斥吴汉不该轻敌深入又轻率分兵,责令吴汉退回广都。但诏书尚在半路,吴汉便已与公孙述开战。公孙述命谢丰、袁吉率十余万人围攻吴汉,又派万余人牵制刘尚,使其不能援助吴汉。吴汉与蜀军激战一日,终因众寡不敌而败,只得退回营中,却被蜀军包围。他激励将士,使全军上下一心,又休兵秣马,闭营三日不出,至第三日夜间时在营中“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在迷惑住蜀军后将兵马秘密撤到南岸,与刘尚合兵一处。谢丰、袁吉并未察觉到汉军动向,天明后便留部分兵马据守江北,自率大军去攻江南汉军。吴汉亲率全部汉军迎战,自清晨一直战至黄昏时分,大败蜀军,阵斩谢、袁二将,“获甲首五千余级”。他随后留刘尚抵御蜀军,自率主力撤回广都。
吴汉此后与蜀军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皆捷,乘胜进军至成都郭城。当时,臧宫率偏师击败延岑,后又斩杀了公孙恢,连取绵竹(治今四川德阳北)、涪城(至今四川绵阳东),繁县(治今四川彭州西北)、郫县(治今四川成都郫都区)四城,自北面逼近成都,与吴汉大军对成都形成了合围之势。公孙述准备“死中求生”,遂以重赏招募五百敢死士,让延岑出城袭击吴汉。延岑在成都市桥(在今四川成都西南)树立旗帜,擂鼓向吴汉挑战,暗中却派奇兵绕到汉军后侧发起突袭。汉军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吴汉亦在混战中堕马落水,幸得拉住马尾才脱身上岸。
吴汉继续包围成都,直至所部仅剩七日之粮。他为求速战速决,故意示敌以弱,引诱公孙述出战。公孙述果以为汉军力穷,亲率数万蜀军出城攻击吴汉,另命延岑于城北攻臧宫。吴汉仅以少量兵力迎战,与蜀军自清晨一直战至正午,待蜀军士卒饥饿疲惫之时,突然将护军高午、唐邯所率的数万精兵投入战场,直冲公孙述。蜀军顿时大乱。公孙述被刺伤落马,虽被部下营救回城,但当夜便伤重而死。延岑次日便举城投降。时为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吴汉在进入成都后,却杀尽公孙氏,族灭延岑,又纵兵大掠,屠杀吏民,焚毁宫室。刘秀为此严词谴责吴汉,称其所为有失伐罪吊民之义,但也未再追究其罪。
仍掌兵权
建武十三年(37年),吴汉率大军顺江而下,凯旋回京,途经宛县时还奉诏去祭祀祖坟。当时天下基本统一。刘秀有意“偃干戈,修文德”,于是免去了邓禹、贾复、耿弇等一众功臣的将军军职,只保留他们列侯的身份。但吴汉却仍继续担任大司马一职,继续掌握兵权。他上书请封皇子,虽被刘秀拒绝,但此后又多次奏请,并得到了群臣的支持。刘秀最终封刘辅刘英刘阳(即后来的汉明帝刘庄)等一众皇子为公爵。
建武十五年(39年),吴汉又率马成、马武北击匈奴,并迁徙雁门(治今山西右玉)、代郡(治今山西阳高)、上谷三郡吏民六万余人,将他们安置到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区)、常山关(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以东地区。
建武十八年(42年),蜀郡守将史歆驱逐太守张穆,据郡治成都叛乱,自称大司马,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朐忍(治今重庆云阳东)等地皆有叛军响应。刘秀便命吴汉与刘尚、臧宫入蜀平叛。吴汉率万余人自武都进兵蜀地,又征调广汉巴郡、蜀郡三郡郡兵,仅用一百余日便攻破成都,斩杀史歆。他随后又乘船顺江而下,进入巴郡。宕渠、朐忍的叛军皆惶恐解散。吴汉诛杀叛军渠帅二百余人,将其党羽数百家迁徙至南郡、长沙等地。
生荣死哀
建武二十年(44年),吴汉病重。刘秀亲往吴家探疾,并询问其后事。吴汉所言不及家事,只劝刘秀要慎于赦免。当年五月,吴汉病逝。刘秀下诏哀悼,赐谥号为忠侯,还依照大将军霍光的葬礼规格,调发北军五校、兵车、甲士为其送葬。
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为追忆随刘秀中兴汉室的一众功臣,命画师为其中二十八位有功将领绘像,挂于南宫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吴汉名列第二位,仅次于邓禹。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采纳礼仪使颜真卿的建议,以古今名将六十四人配享武成王庙,史称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吴汉亦位列其中,同时期的将领仅有邓禹、贾复、冯异、寇恂、耿弇、马援六人。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吴汉。
轶事典故
差强人意
吴汉性格好强、每次出征,刘秀都放心不下。诸将见战阵不利,有的便惶恐畏惧,失去斗志。而吴汉意气如常,正整理武器,审阅兵马。刘秀知道后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对“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一语,近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一书引宋代王幼学解云:“谓(吴)汉甚发起人意思。”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引王幼学之说后亦加按语云:“然则‘差强人意’云者,乃‘甚强人意’之谓,非‘稍强人意’之谓也。”也就是说,刘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他的威望抵得上一国军队。
分田宅
吴汉出征后,妻子在家购置田业。吴汉回来后,责备妻子道:“军师在外,官吏士卒供养不足,何必多买田宅?”于是尽数分给昆弟们和外家。
历史评价
刘秀:① 吴将军有建策之谋,又诛苗曾,收谢躬,其功大。②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邓禹:① 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② 吴汉文能柔未附,武足断大事,可用也。
诸葛亮:①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② 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邓禹、吴汉等),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论光武》)
曹丕:昔萧何荐韩信,邓禹进吴汉,惟贤知贤也。
袁宏: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沉勇有智略。
范晔:① 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故能常任职,以功名终。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② 吴汉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终始倚爱之亲,谅由质简而强力也。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斯岂汉之方乎!昔陈平智有余以见疑,周勃资朴忠而见信。夫仁义不足以相怀,则智者以有余为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③ 吴公鸷强,实为龙骧。电埽群孽,风行巴、梁。④ 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虞世南:汉祖之臣,三杰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将是也。岂得以邓禹、吴汉匹于张良韩信者乎?
薛稷:恪居尔位,勤不告劳,则萧公堂堂,吴汉纠纠,冯豹伏於阁下,黄公宿於台上:忧国奉公,可以不谓忠乎?
张说:光乘积学而善谋,求之古人,吴起、韩信敌也;师倩沈勇而能断,求之古人,彭越、吴汉类也;思齐忠壮而异材,求之古人,张飞许褚等也。
张仲宣:汉有二十八将者,上应二十八宿也,或以文雅光国,邓禹有决胜之奇;或以武能威人,吴汉有绥边之略。功论树下,冯异之绩弥彰;冰结河中,王霸之诚尤著。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杀敌者,怒也。’汉激怒军士而破建军。又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汉收守长而降五姓。又曰:‘军无粮食则亡。’汉兵食少而退败。又曰:‘我专而敌分。’汉与刘尚分屯,而光武大惊是也。”
费枢:高祖建业,光武中兴,皆资英雄以成大功。然高祖入咸阳,诸将争取秦所蓄珍宝。而吴汉为光武倚信,独念军师在外,吏士不足,悉以妻子所买田宅分与亲党。两主之将臣,可以分其优劣矣。观高祖既定天下,诸将半以罪诛戮。吴汉既死之后,帝念其功,吴氏之封侯者凡五国。呜呼!人之佐主立功,亦乌在贪贿殖产以为目前之计哉!取二代之将,考其初终而观之,可以鉴矣。
朱熹:古之名将能立功名者,皆是谨重周密,乃能有成。如吴汉、朱然终日钦钦,常如对陈。须学这样底,方可。
陈元靓:广平为将,义激风雷。功扶火运,貌炳云台。封分四县,位列三槐。千载之后,名犹伟哉。
徐钧:智谋勇略已过人,况拥幽州突骑兵。拉朽摧枯功盖世,可令纵掠损威名。
归有光:光武承王莽之乱,奋迹南阳,恢复旧物,则有邓禹、吴汉、贾复、寇恂、马援、冯异、岑彭、来歙之徒宣其力。
王夫之:① 歙(来歙)也、祭遵也、寇恂也、吴汉也,皆出可为能吏、入可为大臣者也。② 触其致死之心,徼幸而犹图一逞,未易当也。吴汉逼成都而取败,必然之势矣。③ 光武所与兴者,南阳崛起之流辈,而其收河北以为根本,则唯得耿弇、寇恂、吴汉而大业定。
黄道周:吴汉为将,一心光武。说宠击郎,广阿从主。光武发兵,任汉军旅。苗曾阴速,汉先加斧。所发之兵,尽上幕府。建茂合兵,汉伤膝处。奋起击之,溃遁无所。后伐公孙,两营隔阻。帝闻大惊,败端立数。汉励诸军,衔枚复伍。八战八克,刺述于俎。传首长安,于国有补。
黄彭年:微必亲,暇必整,胜必防,败必律,毋轻其豫,毋怠其既,谨也,吴汉近之。
徐培根:观光武伐蜀之诸将,如来歙、岑彭、吴汉等,其才能皆在王元、田戎、延岑、谢丰等人之上,是以在军事上形成破竹之势。是亦可见人才之得失,关系于战争胜败之重要。
侯明勋:吴汉骁勇如鹰鹯,击邯郸,发幽州兵,虽以谋,尤以勇。从光武击群贼,每先登陷阵。所赴或有不利,然卒能奇正相生,转败为功者,盖以其率身励士,以气激之耳。……其后赴清河,击平原,战勃海,诛董宪,纵横驰骋,席卷天下太半,军功赫然。然汉旷代之功,特在平蜀耳。蜀不下,天下不全;公孙述不灭,帝业不完。时虽已下武阳,而来歙、岑彭遇刺身亡,成都拥众尚十余万,此天之降大任于汉也。……城降,尽灭公孙氏,蜀地平,天下一。诸将攻蜀有年矣,功效已著于前矣,而奋力以毕蜀事者,汉也。大功立,振旅还,较之来歙、岑彭,汉其幸甚者也。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
十七史百将传·卷三》
后世纪念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龙兴乡吴老庄村是东汉大司马吴汉故里和吴汉墓所在地,现存有吴汉墓、娘娘庙、大王庙、鼓石、练兵场、义马冢、七十二眼井等不少汉文化遗迹。在对吴汉故里的保护、重修中,卧龙区委、区政府要求龙兴乡及相关部门与北京地亚公司在该乡的投资开发计划相结合,把墓区开发与墓区所在地经济开发紧密结合,搞出一个整体开发规划。墓区旅游开发规划将分为三期工程,分十年投资修建。一期工程主要是墓地修复,规划占地50亩。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吴家老宅的修复,占地66亩。三期工程主要是展区和修建工程,占地70亩。
艺术形象
民间形象
评书
东汉演义》中,吴汉曾在校场一箭解双危,气走贾复,被王莽召为驸马,封潼关总镇。后杀妻归汉,位列云台三十六将,星号亢金龙
戏剧
传统戏曲中以吴汉为主的剧目有《吴汉杀妻》(又名《斩经堂》,然而此内容纯属杜撰),潮剧、京剧、蒲剧秦腔河北梆子晋剧粤剧楚剧中都有这出剧目。
影视形象
2013年电视剧《长歌行》中,蔡珩饰演吴汉。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