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病变,是由感觉丧失,肌肉无力与萎缩,腱反射的减退以及血管运动症状,单独地或以任何组合方式形成的综合征。
简介
疾病可单独影响一支神经(单一
周围神经病变),或不同区域内的2支或多支神经(多发的单一周围神经病变),或同时影响许多支神经(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受到损害的可能是轴索(例如,见于糖尿病,莱姆病,尿毒症或各种中毒),或是
髓鞘或
施万细胞(例如,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多发性神经病变,
脑白质营养不良症或吉兰-巴雷综合征).小的无髓鞘或有髓鞘纤维受到损害时主要引起
温度觉和
痛觉丧失;大的有髓鞘纤维受到损害时则造成运动或
本体觉的障碍.有些神经病变(例如,
铅中毒,
氨苯砜中毒,蜱传播病,卟啉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主要累及运动纤维;另一些(例如,癌肿引起的后根
神经炎,麻风,艾滋病,糖尿病或慢性维生素B6 中毒)则主要影响后根
神经节或
感觉纤维,产生感觉症状.偶尔,
颅神经也可一起被累及(例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莱姆病,糖尿病,白喉).掌握周围神经受损的具体方式能帮助
临床医生判断其病因。
病因学
单一神经局限的损害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剧烈的肌肉活动或关节用力的过度牵伸可引起局灶性神经病变,反复的小的损伤(例如,经常紧握一些小的工具,或
空气锤过度的振动冲击)同样也能产生局灶性神经病变.压迫性或卡陷(entrapment)性瘫痪通常影响浅表的神经(如
尺神经,
桡神经,
腓骨神经),发生在骨质隆突处(例如,在瘦弱或
恶液质的人以及往往在
酗酒者熟睡时或在
麻醉过程中),或发生在狭窄的管道内(例如
腕管综合征).压迫性瘫痪也可以由
肿瘤,
骨质增生,
石膏固定,拐杖或长时间处于拘谨的姿势中(例如从事园艺劳动)等等因素所引起.神经
内出血,受寒或受放射线照射都能引起神经病变.直接的肿瘤侵犯也可产生单一
周围神经病变.
多发的单一神经病变通常都是继发于胶原-血管性疾病(例如
结节性多动脉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肉样瘤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淀粉样蛋白变性病),或
感染性疾病(如
莱姆病,
艾滋病).微生物可直接侵入神经引起多发的单一神经病变(如
麻风).
急性发热性疾病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可能是由毒素所造成(例如
白喉),或由自体
免疫反应引起(例如
吉兰-巴雷综合征);有时候发生在
免疫接种后的多发性神经病变也可能是自体
免疫性的。
有毒物质一般引起多发性神经病变,但有时也可引起单一神经病变.它们包括
吐根碱,
环己巴比妥,
巴比妥,
三氯叔丁醇(chlorobutanol),
磺胺类,
苯妥英钠,
呋喃妥因,
长春碱类,重金属类,
一氧化碳,
磷酸三邻甲苯酯,磷
二硝基酚,许多溶剂,其他工业有毒物质以及某些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如
扎西他宾,
地达诺新).
营养缺乏与
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变.
B族维生素缺乏是常见的病因(例如见于
酒精中毒,
脚气病,
恶性贫血,
异烟肼引起的
维生素B6 缺乏,
吸收不良综合征以及
妊娠呕吐).多发性神经病变也可见于
甲状腺功能减退,卟啉病,肉样瘤病,淀粉样变性与
尿毒症.
糖尿病可以引起感觉
运动性远端型多发性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多发的单一神经病变以及
局灶性单一神经病变(例如累及
动眼神经或
外展神经).
恶性肿瘤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可能是继发于单克隆
γ球蛋白病(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或
淀粉样蛋白侵入神经,或营养缺乏,或是作为
副癌综合征的表现.
病理变化
华勒变性
指
神经纤维受各种外伤断裂后,远端神经纤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断端远侧的
轴突由于得不到
胞体的
营养支持,只能生存几天,以后很快发生变性、解体。残骸由
施万细胞和
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断端近侧的轴突和髓鞘可有同样变化,但仅破坏l~2个
郎飞结即停止。
轴突变性
中毒或
营养障碍,轴索变性和
继发性脱髓鞘均自远端向近端发展(dying back)。
神经元变性
神经元胞体变性坏死继发的轴突及髓鞘破坏,称
神经元病(neuronopathy)。
节段性脱髓鞘
髓鞘破坏而轴突保持相对完整。病理表现
周围神经近端和远端不规则的长短不等的节段性脱髓鞘,Schwann
细胞增殖和吞噬髓鞘碎片。
并发症
营养缺乏与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变.B族维生素缺乏是常见的病因(例如见于酒精中毒,脚气病,恶性贫血,异烟肼引起的维生素B6 缺乏,
吸收不良综合征以及妊娠呕吐).多发性神经病变也可见于
甲状腺功能减退,
卟啉病,肉样瘤病,
淀粉样变性与尿毒症.糖尿病可以引起感觉运动性远端型多发性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多发的单一神经病变以及局灶性单一神经病变(例如累及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
恶性肿瘤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可能是继发于单克隆γ球蛋白病(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或淀粉样蛋白侵入神经,或营养缺乏,或是作为副癌综合征的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上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累及的有
股神经、
坐骨神经、
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
腓肠神经及
股外侧皮神经等。早期症状以
感觉障碍为主,但
电生理检查往往呈
运动神经及
感觉神经均有累及。临床呈
对称性疼痛和
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感觉障碍严重的病例可出现下肢
关节病及
溃疡。痛呈刺痛、
灼痛、钻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剧疼如截肢痛呈昼轻夜重。有时有触觉过敏,甚则不忍棉被之压,须把被子支撑起来。当运动神经累及时,
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有
营养不良性
肌萎缩。
周围神经病变可双侧,可单侧,可对称,可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性者多见。
周围神经病变在体征方面有:①
跟腱反射、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
震动觉减弱或消失;③
位置觉减弱或消失,尤以
深感觉减退为明显。
治疗及实验检查
西医治疗
⒈
病因治疗:中毒引起者应立即阻止毒物进入人体,脱离中毒环境及毒性物质。由药物引起者,原则上应尽快停药。总之应积极采取措施去除病因。
⒉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各种原因引起的
多发性神经炎都可使用大剂量
B族维生素,vitB1、B6、
B12,重症病例使用
ATP,
辅酶A。疼痛明显者使用止痛剂、
镇静剂,如卡马西平等。有炎性脱髓鞘病变都可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
泼尼松、
地塞米松或
氢化可的松。也可使用
血管扩张剂
烟酸(50~100mg/次),
地巴唑5~10mg/次。
⒊加强护理:肢体保持
功能位,勤翻身以防止
褥疮及肺内感染。
预 防
相关药物:
维生素B1 、维生素B6 、
三磷酸腺苷 、辅酶A 、
烟酸中医治疗
脉痹是以正气不足,六淫杂至,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
皮肤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因于
湿热者多发于夏季,由于寒湿或
阳虚而致者则好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老年次之,幼小一般不发病,特别差异不大。
脉痹一名,始见于《
黄帝内经》。继后,《
金匮要略》等医籍有
血痹的记载。血气痹阻与经脉痹阻相关,故血痹与脉痹类同。后世医籍虽有论及脉痹者,但均未将其正式列为病种,更缺乏病因
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系统论述。从
临床实践看,脉痹作为病种并不少见,故将其列为病种之一。凡以血脉瘀滞为主要病证者,均应属本病。
症状分型:
⒈风寒阻络证 证候:肢体
胀痛,骨节胀痛,骨节酸痛,皮肤或脉络青紫,周身沉重乏力,
恶寒,
发热,无汗或汗出,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以肢体胀痛、皮肤青紫、恶寒、发热为本证诊断要点。
证候:患肢或肢端麻木、发凉、胀痛,局部
皮肤温度降低且皮色苍白或青紫、
潮红,遇冷或冬季加重,得温则减,或行动后肢体胀痛、抽搐,静息后缓解,
趺阳脉或
太溪脉搏动微弱,或患肢现
游走性条索状肿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以患肢胀痛、发凉、皮色苍白或青紫为本证诊断要点。
⒊寒凝
血瘀证 证候:患肢发凉、麻木、疼痛较甚,日较夜重,皮肤苍白或潮红、紫瘀,甚至
皮肤干燥脱屑、破裂,
汗毛脱落,
少汗或无汗,
指(趾)甲增厚、脆硬、变形,
肌肉萎缩,顽麻不仁,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消失,舌质紫瘀苔薄白,
脉沉涩。以患肢疼痛、皮肤变色、肌肉萎缩、
趺阳脉或太溪脉搏动消失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⒋
气郁血瘀证 证候: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则现肢体皮色苍白或青紫、潮红,肢体胀满,
胸胁痞满而痛,
太息,
纳呆,大便不调,日久肢体肿痛、皮色紫红加重,或
午后潮热,
月经不调,
经行腹痛而有
血块,
舌紫瘀,苔薄白或
薄黄,
脉弦涩。以患肢胀痛、皮色苍白、青紫、潮红阵作,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则发作或加重为本证诊断要点。
⒌湿热瘀结证 证候;患肢喜冷怕热、沉重、疲软、肿胀剧痛,患处
络脉红热灼痛,或有索条状物,按之则痛,或肢端溃烂、流黄水,
身热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
小便黄赤,
舌苔黄腻,
脉滑数。以患肢喜冷怕热、或络脉红热灼痛、或肢端溃烂流黄水为本证诊断要点。
⒍
痰浊瘀阻证 证候:患肢肿胀、顽麻、疼痛、发凉,皮色暗滞或见核硬结,
头晕头重,胸闷
脘痞,纳呆,泛吐痰涎,久病而形体不瘦,舌胖色暗,或见
瘀斑,苔白腻,脉沉弦滑。以患肢肿胀、顽麻、疼痛、皮色暗滞,形体不瘦,舌胖色暗苔白腻为本证诊断要点。
⒎
阴虚内热证 证候:肢体酸痛,关节灼痛,皮肤潮红,低热或午后潮热,
盗汗,头晕,
耳鸣,失眠,
视力障碍,口干舌燥,
舌红少苔,
脉数细。以肢体酸痛、关节灼痛、皮色潮红、
低热、舌红少苔为辨证依据。
⒏
气血两虚证 证候:患肢酸软、顽麻、
掣痛、皮色苍白无泽,肌肉萎缩,肌肤干燥脱屑,或创面色淡红,久不愈合,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自汗,四肢乏力,
头昏,眼花,
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肢体酸软而疼痛、
肌肉萎缩、肌肤干燥脱屑、
面色萎黄、肢端肿胀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痹。
⒐
脾肾阳虚证 证候:肢体
冷痛,
腰膝酸软,
手足逆冷,皮色晦暗或青紫、瘀斑,肌肤萎缩或皮肤增厚,
畏寒,神疲乏力,
面色苍白,食少,大便稀溏,
小便多,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脉微欲绝。以肢体冷痛,皮色晦暗、畏寒为本证诊断要点。
单方验方
组成:院内保密配方
用法:一天3-4次,一次6片,口服,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疗效:观察460例,显效386例,有效6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5%以上。
其他措施
为了保证长期治疗的严格执行和获得较好的疗效,做好病人的宣传工作,包括介绍治疗基本知识、
尿糖定性自测法、生活安排及随访检查。
平时加强锻炼(以太极为主),切忌恼怒或抑郁过度,消除紧张、激动等
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
情绪稳定。饮食宜富营养、清淡,忌
膏粱厚味,尤忌烟酒。起居规律
有常,房事有节,以免进一步耗损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