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雨平(1882年3月23日-1974年9月19日),谱名士云,字宇龙,别号立人,法名妙云。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今属梅州市)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姚雨平,谱名士云,名宇龙,别号立人,是广东
平远县超竹乡丰光村(后并入大柘乡,今属
大柘镇)人,生于清
光绪八年二月初五日(1882年3月23日)。
姚家世代“均以耕读为业,家道小康”。雨平七岁入垫读书,敏慧聪颖,颇受塾师赏识。他的家乡曾是
太平军余部
汪海洋活动的地区,其部将有化名“
刘邦”者隐于大柘乡狮子岩寺中为道土。当地广泛流传太平军遗事,他幼年时有所闻。等到青年时期,正值
康有为、
梁启超倡导
维新变法,广印书报,姚雨平曾经用积蓄“随时购买,日夜诵读,爱不忍释”。姚雨平青年时还曾应
童子试,中过
秀才。
投身革命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姚雨平的同宗兄弟
姚万瑜投身反清革命,常将革命书刊介绍给他阅读。由此姚雨平得以“日以读新书,谈革命为乐,殊无心于
科名”。尽管遵从父兄之命,多次应
童子试,但每次都未考中。直至清廷诏废
八股,改试
策论,姚雨平才考中
秀才,一度在乡设馆授徒。但此时的他已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遂摆脱一切束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新春的第二天离家出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在校
肄业三个月,考虑到“革命成功,须赖武力,乃决弃文就武”,于是退学回家。是年秋,他考入广州黄埔
陆军中学堂,次年转入陆军速成学堂。他在校积极宣传革命,联络了
刘古香、
何克夫、
张醁村等革命青年。他们的活动引起学校当局的注意,故于毕业大考后以“学术无进步”为名突然挂牌将姚雨平和十几名同志
革退。
出校后,姚雨平寓马鞍街姚家祠,在
同盟会会员
谢良牧、张谷山的介绍下,他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姚汉强的名字加入同盟会。清廷对革命党人视若洪水猛兽,侦捕甚严。为了保守秘密,内地加入同盟会者与海外不同,“常由一资望较高之同志主盟”,盟单往往即刻销毁,以免落入敌人之手。所以姚雨平等人姓名虽未载入总部名册,而“事实上固未尝不承认也”。他经常出入
虎门讲武学堂联络有志青年,又曾在织布业、藤器业和打石业工人中进行活动。不久又结识了同盟会员
胡毅生、
朱执信及同盟会
香港方面的负责人
胡汉民、
许雪秋等,参与谋划
黄冈起义。
黄冈起义失败,姚雨平由港与
谢逸桥、
温靖侯等人集资创办
嘉应州“
松口体育会”,作为革命党的外围组织,藉以培养军事人才。该会一百八十余名学生,分为三个班:一为专修班,教战术战略,学生多为同盟会员及倾向革命之士;二为普通班,学生为“文字较有根底而愿从事教育事业”者,教普通体育学科,培养一般体育教员,此班不过为“掩人耳目计”;三为简易班,学生多为各路会党的青年,在于培养下级干部。体育会虽然由于反动势力的仇视破坏只办了半年,但也播下了革命火种。黄花岗起义殉难的
林修明即为该会教员,辛亥革命时领导光复梅县、潮汕、揭阳、平远等地的多为该会之师生。孙中山发动
河口起义时,姚雨平曾组织体育会学生前往援助,但受阻折回。其后他遭通缉,一度“还乡以免其锋”,受聘于平远中学任文史教员,课余宣传革命,发展会员,平远各乡人士及旅省学生,由他介绍加入同盟会的不下数百人。不久复出广州,继续联络
新军及陆军学堂学生。
宣统二年(1910年),
倪映典发动
广州新军起义,姚雨平奉派赴
惠州策动
巡防营和会觉共谋响应。由于新军起义迅速失败,而惠州方面基础薄弱,以致无功而返。不久后,他仍继续在新军中开展工作。
黄花岗起义
庚戌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南洋
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集中全党精英,在广州发动更大规模的起义。于是在香港设立指挥机关——统筹部,
黄兴、
赵声主持事务。统筹部下设八个课,掌理有关工作,姚雨平任调度课长,负责“运动广东新军,及巡防营暨各会党,各会党亦非常服从”。对于富有革命思想的军人,他采取物质奖励和擢升的办法,如宣布凡能掌握多少军队附从革命即任该部长官,在当时颇有效力。新加入同盟会者,一般由姚雨平主持入盟仪式。除填盟单外,还“令其影相存部,以坚其心”。
宣统三年三月十日(1911年4月8日),统筹部在香港召开会议,议决起义分十路进攻广州。姚雨平率所部“选锋”一百余人“占领飞来庙,攻小北门”,引新军攻入。发难日期原定三月十五日(4月13日),但因款械未能及时运到,而又发生
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
孚琦事件,清廷加紧戒严搜捕,形势十分紧张,起义只得延期。三月二十五日(4月3日)晚,黄兴至广州,决定将起义日期再延至二十九日。二十七日,两广总督
张鸣岐、水师提督
李准调回巡防营二营、加强戒备。胡毅生、
陈炯明及赵声的代表
宋玉琳怀疑清廷有备,主张再次延期。姚雨平则反对改期,认为改期无异于解散。但他又要求黄兴发给五百支枪为“选锋”及补助新军之用。当时指挥部已接收的枪支不过七十余支,即使全数运到也不过七百余支,他的过份要求当然遭到拒绝。黄兴见意见分歧,十分痛心,表示即使孤身一人也要拼一拼。二十八日,陈炯明、姚雨平报告,从
顺德调来三营新军,其中革命党人很多,十名哨官中有八人为同志。于是黄兴决定仍在二十九日发难,将进攻计划由十路改为四路,姚雨平所部任务依旧。
三月二十八日晚,姚雨平约定分散在
九眼井、小南门24号和谢恩里等处的部属到长堤嘉属会馆,集合待命。拟由
郭典三等负责攻占小北门,夺取飞来庙军火库,黄嵩南等人负责策动新军,
罗俊等人负责策动巡防营,待“选锋”发难后会师于督署和水师行台。翌日上午九时,姚雨平派人到收藏枪械的始平书院领枪弹。不料该处人员“临事畏惧”,称有“警察窥伺”,不肯给枪弹。姚雨平得讯后又气又急,赶到小东营黄兴处。当时黄兴率“选锋”整装待发,即派人与他一起再至始平书院。拿到枪弹后,雇轿进城。这时黄兴已率队发难,城门关闭,而轿夫又以轿过沉拒绝抬送,只得将枪弹抬回始平书院,仅各取一支枪自卫。在嘉属会馆待命的“选锋”因姚雨平未回,未发枪械,“一无所动”,所策动的新军也因有炮无弹,“遂束手作
壁上观”(也有研究认为姚雨平部未动并不全是困于当日未获枪弹,也并不可能因领枪受阻而错过时间。其所谓“有枪无弹,不能出队”与“时机已失”两大理由有托词之嫌)。黄兴孤军作战,又与前来响应的巡防营发生误会,自相残杀,致使“三·九”起义迅速失败。
姚雨平单身进城,拟到双门底接应所约防营。路遇熟人丘飞五,方知起义失败,清军搜捕甚急,乃躲入丘飞五家祠。第三天打算去香港。途中遭巡警盘查,因假辫脱落被扣押。旋即由平远留学公所假托学生之名保释,才得以乘轮船赴港。事后,黄兴对陈炯明、姚雨平和胡毅生临期按兵不发,贻误军机十分愤慨,严词斥责。姚雨平得悉后,即由香港赴南洋,发函至南洋各埠,报告起义经过,再三辩解,并拟约同志开大会评判,终由南洋同志劝告而终止。后来他也不得不承认:“我于此役没有完成任务,无论当时形势如何紧迫,亦不可能辞卸努力不足之责。这点,我一直感到惭痛万分。”
当听到七十二烈士丛葬黄花岗时,姚雨平痛心不已,为此写了几首七绝诗,其中一首是:“卷土未忘东子弟,置身应拥汉旌旗。元龙豪气今无恙,忍看龙蛇上陆时。”
粤军北伐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姚雨平在南洋各地“漫游”,继续进行革命宣传,并筹募经费。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东光复,举胡汉民为都督。27日,汉阳被北军克复,黄兴离鄂赴上海。清廷请
袁世凯出山,作垂死挣扎。黄兴以北方各省仍在清廷统治之下,形势险恶,屡电广东出兵北伐。胡汉民亦有意于此。当时,姚雨平还在南洋,闻讯后立即兼程赶回广州。胡汉民见到姚雨平,和他商议时局。姚雨平说:“武汉形势危急,待援迫切,前途未可乐观。广东应急速出兵北伐,支援武汉,进而合击北京,以收革命全功。”于是,胡汉民命姚雨平为广东北伐军总司令,
马锦春(江苏人,新军中外省人的头领)为副司令,组织北伐军。
姚雨平受命后,即星夜筹备。当时组织总司令部编制,在总、副司令下,参谋长为
陈雄(后参谋长为张文、副参谋长为杨刚),高级参谋为
林震(后调任师长),副官长李民雨、机要课长丘徽五,秘书长
叶楚伧;设经理部、军需部长
姚海珊、管理部、军法部、军医部、交通部等,并在上海设经理局,由
邹鲁任局长,
曾伯谔负责。部署略定,姚雨平便派林震赴沪、宁筹备,共组织兵力约8000人,计有步兵二团(新军编制,每营约500人),防营二团,炮兵、机枪、辎重、工程、卫队各一营,学生地雷队、华侨炸弹队(后改营)、宪兵队、卫生队各一队。其重要官佐有林震、张文、
罗炽扬、
李济深、
陈铭枢、杨刚、莫庆思、张桓杰、李民雨等。军械有管退炮18尊,是最新式德造炮,当时全粤仅54尊;步枪弹300万发,机枪弹50万发,炮弹1万余发,“实力颇雄厚,为各省革命军之冠”。两旅四团,旅长为张我权(新军)、陆世储(防营),团长为张桓杰、吴庆恩、曾传茫、张定固。
总部设立后,有人主张暂缓出师,等秩序安定、军队训练后再北上。姚雨平则以太平天国的失败作前车之鉴,力主立即出兵,直捣北京,得到众人认可。粤督府颁发给姚雨平任命状及“广东北伐军印”一颗,印文为六字。
宣统三年十月十八日(1911年12月8日),广东北伐军从广州出发,乘轮由海道经香港北上,到上海,
陈其美派张辟迎接。之后,北伐军参加了江浙联军收复
南京的战斗。年底,
孙中山海外归来,姚雨平赴沪晋见,汇报所部兵力弹药情况,要求设法补充枪弹。孙中山说:“革命军有此,已甚充裕。”并“历举欧美各国革命军以少胜多之事实”,勉励他精练士卒,弹无虚发。会谈结束,姚雨平当即返回南京,抓紧训练军队,准备北伐。
粤军以后收编
淮军,又扩充了一些兵员,并在南京进行整训,声势益壮,准备出征。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
南北议和未成。姚雨平奉大总统命率粤军于1月上旬沿
津浦铁路北进,讨伐清廷,渡长江时,颁渡江誓师文,军威雄壮。他派李济深先到浦口,寻找驻地;又派林震为前敌总指挥,设总部于蚌埠东站。粤军北进至江苏之
固镇,2月4日上午8时与清军
张勋、
倪嗣冲所部发生遭遇战,至下午2时大破张勋等;北伐军士气旺盛,愈战愈猛,追至
宿州城外,又与清军展开大战。清军的骑炮占优势,但粤军英勇杀敌,以一当百,从拂晓战至下午3时,清军大败,退出宿州。此役杀敌千余人,生擒数十人,投降者一百余人,缴获大量军械、马匹。粤军乘胜追至
徐州以南的夹沟。9日,退保徐州的张勋接受
北洋军首领
袁世凯的指令,派代表乞和。10日,双方代表于
符离集车站会谈。在谈判中,姚雨平要求张勋退出徐州100里之外。但条件不合,和议决裂。12日,姚雨平再度挥军北指,一战而克徐州,北追30里,张勋败走济南,革命军军威大振。其他各路北伐军,同谋大举,使得京畿震动。这促使南北和议达成,而清廷明白大势已去,遂于2月12日下午4时宣布清帝
溥仪退位。
在推倒清朝,建立民国史上,固镇、宿州、徐州三战役意义甚为重大,有此三战三胜,既声援武汉,又巩固南京,造成直捣幽燕之势,迫使清帝退位。
面对大好的形势,
南京临时政府认为国家已经统一,就将广东北伐军改称“广东讨虏军”,姚雨平仍任总司令。后又将粤军改编成第四军,辖第二十二、第二十四两个师,由姚雨平任军长。不久,
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为笼络人心,袁世凯授予姚雨平陆军中将并加
陆军上将衔。
随后,姚雨平仍率第四军驻南京,归南京留守黄兴节制。此时,陈炯明接替胡汉民任粤督,他对北伐军军费械弹接济多方掣肘。袁世凯借口国家财政困难,提出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就必须向外国借债。南京方面极力反对他借外债,为杜绝其借口,只好裁遣军队。5月,姚雨平自请遣散所属第四军,并发出裁军节饷倡议的通电。电文中说:“裁一个兵,即少担一分饷,亦即少借一分债。”陈炯明、袁世凯立即复电表示欢迎。姚雨平随即将军队解散,仅留一炮兵营调回广东,后被陈炯明派兵缴械。解散粤军之后,姚雨平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顾问,后被派往海外考察西洋军事政治。
矢志不移
民国二年(1913年)3月,“
宋教仁案”发生,孙中山发动讨袁的“
二次革命”。姚雨平将出国考察费全部献出,并应孙中山派遣赴杭州,游说浙江都督
朱瑞(原亦革命党人)。但朱瑞被袁世凯收买,顾左右而言他,姚雨平无功而返。“二次革命”终因革命派实力不敌袁世凯而失败,他遂随孙中山前往日本。
二次革命失败后,姚雨平东渡日本,又回广州等地联络同志,准备再举。次年,他由上海到北京,查看虚实。当时,筹安会已经成立,袁世凯正在密锣紧鼓要称帝,姚雨平以“重信”为笔名,撰文反对帝制,文章发表于日本人主办的《
顺天时报》。
民国六年(1917年)夏,孙中山率海军南下护法,在广州成立
护法军政府,自任大元帅。姚雨平随孙中山回粤,担任军政府顾问。
民国七年(1918年)夏,在
桂系军阀的操纵下,非常国会改组军政府的元帅制为合议制。孙中山辞大元帅职,离开广州回到上海。姚雨平请假回乡省亲。期间,他题诗一首,其不畏艰难,矢志追求革命的精神,溢于言表。诗曰:“有此巍峨石,不怕地维折。天地虽晦暝,东南支半壁。”
民国九年(1920年),姚雨平到上海。孙中山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从福建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
莫荣新等,陈炯明派
邓铿带着聘书到上海,请姚雨平担任高等顾问。姚雨平到漳州后,与陈炯明谋划回粤方案,提出分兵一路由云霄、诏安突击潮汕。陈炯明有些犹豫,但最终答应了姚雨平的方案。8月12日漳州誓师,分三路进发,弹械均缺,但因有旧部作内应,敌方广东护国第四军总司令兼潮梅
镇守使刘志陆部全线崩溃,粤军只用了四天半的时间就到达了汕头。
攻克汕头后,陈炯明委姚雨平为汕头卫戍司令。不料,接守漳州的浙军
陈肇英背信弃义,乘虚袭击汕头。因众寡悬殊,姚雨平与浙军苦战一个月,汕头最终陷落。他忧劳成疾,赴香港就医。汕头虽失守,但缓解了粤军前进时的后顾之忧,作用很大。
民国十年(1921年)春,姚雨平担任粤军总部顾问。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
非常大总统,任命姚雨平为总统府参议。孙中山赴桂林督师北伐,嘱陈炯明在后方负责接济,但陈炯明多方阻挠,并于翌年3月21日刺杀了邓铿。姚雨平十分愤激,亲自撰联挽邓铿:“招我到漳,五日定汕酬知己;誓师扫北,三军奏凯慰英魂。”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姚雨平奉孙中山命担任大本营中央直辖警备军司令。孙中山由桂林回粤,改道江西出师北伐,先免除陈炯明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退居惠州,声言下野,实则暗中把驻桂粤军调回广州附近,并与北方军阀勾结,与孙中山为敌。姚雨平多次责备、规劝陈炯明,但无效。6月16日,陈炯明发动叛乱,命所部
叶举炮击总统府。孙中山乔装突围,登上
永丰舰。当时,姚雨平已陪同母亲去香港,得知孙中山在军舰上,就折回黄埔,上舰侍卫,策划反攻。2个月后,又随孙中山到上海。陈炯明给姚雨平写信,敦促姚回粤,共商时局。姚雨平请示孙中山后,派代表持复函到广州,复函中说:“总理待人,向以宽大为怀,所不肯放松者,主义而已。”陈炯明竟回复:“中山先生所不肯放松者,总统主义而已。”到此,姚雨平才知道陈炯明不可能悔改,就与其断交。
民国十二年(1923年)春,滇、桂、粤各军奉孙中山命,组成西路讨贼军,自梧州、西江东下,驱逐陈炯明出广州,胡汉民任省长。北京政府却派
沈鸿英为广东督办,粤局混乱。孙中山偕姚雨平由上海返广州,设大本营讨逆,其中姚雨平任
大元帅大本营工兵局筹饷委员。陈炯明退居海丰,命
杨坤如守惠州。6月26日,孙中山任姚雨平为惠州
安抚使。孙中山并亲征惠州,讨伐陈炯明、杨坤如,姚雨平同行。8月兼中央直辖警备军司令。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
三民主义并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确定国民革命的任务,姚雨平表示拥护。2月,被委任为广东治河督办。6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本营参议。11月,孙中山北上,拟与
段祺瑞商议南北统一和平建国之事。姚雨平先于11月14日致电段祺瑞,电文说:“共和真谛,天下为公,偶涉于私,必集矢的,历次用兵,不能彻底,义始利终,皆以私故,今必反其道,相见以诚,一切履行,庶几有济。”又谓:“类似封建式之督军制,必当废除,现贿选卖法之国会,必先解散。”姚雨平希望尽量运用自己的影响,为孙中山北上襄助一臂之力。
孙中山抵京后,不久病重,姚雨平北上探候。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在京逝世,姚雨平亲撰
挽联道:
无力莫东隅,有负先生输肝胆;
伤心吊落日,谁为大地放光明?
姚雨平在北京参加治丧工作,担任中央公园招待所第四组主任(孙中山灵堂设中央公园)。以后,他曾到南京参加踏勘孙中山墓地,并参与
奉安大典,然后南归。姚雨平从此坚持素食,达十数年之久。
国府时期
民国十四年(1925年)7月,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姚雨平任参议。
民国十六年(1927年),
蒋介石清党反共,姚雨平被派为国民党潮汕军事特派员。是年冬,
广州起义爆发,他出走香港。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姚雨平居上海,生活穷困。
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姚雨平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党员训练科科长。数月后由胡汉民介绍入南京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雨平回籍参加广东省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工作,并致力于乡里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他奔走于韶关及兴梅各县,协助政府,致力自卫,救济难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姚雨平随国民政府入
陪都重庆,仍任监察院委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任国民政府顾问。旋因母丧回家,家居2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返回南京任中府委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去香港。
解放以后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不久,姚雨平携全家归回广州。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
叶剑英在省府会议上亲自提议请姚雨平担任省人民政府
参事室主任。期间,政府特地为他和家人准备了一套宽敞的居室,但被姚雨平以“国家还处于建设初期的艰难时期”为由拒绝了。随后,他带着家眷住进租来的一套小居室,直至去世。
姚雨平晚年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虽年事已高,仍孜孜不倦地阅读马克思列宁著作和毛泽东主席的著作,闲暇时读书报,深感垂暮之年,能见到自己毕生追求之政治理想逐步成为现实,而十分欢欣喜悦,每逢年节及革命纪念日如“三·二九”黄花冈起义、辛亥革命纪念,孙中山诞辰等,均撰文或写诗向
台湾故旧友好致意,冀能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再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1974年9月19日,姚雨平在
广州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晚年姚雨平图册参考资料)
主要影响
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上旬,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北伐军于沿
津浦铁路北上讨伐清军,连克
固镇、
宿州,进占
徐州,三次击败清军
张勋、
倪嗣冲部。其他各路北伐军同谋大举,京津震动。他的军事活动,对于保卫
南京临时政府,促使清帝退位,实现南北统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正因如此,孙中山把此次北伐称为“建国之役”,把在此役中阵亡的烈士称为“建国成仁”;陆军总长黄兴称此役为“东南全面,赖以
安枕,何其壮也;共和,幸福,为诸烈士碧血所构成,功绩将著于
信史”。
历史评价
朱浩怀:“姚雨平先生,为本党先进,革命钜子,其彪炳之勋业,崇高之人格,早为国人所敬仰。顾素怀谦退,其本人致力革命经过,不惟从无文字发表,且罕与人言。”
刘永华:“辛亥革命元老姚雨平先生是平远县人。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不辞艰苦,到处奔走,先后参加了庚戌新军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诸役,以及讨袁、护法等斗争,历尽艰险,南北驱驰。尤其率师北伐中,固、宿、徐三战皆捷,重创清军,并和其它各路北伐军共谋北进,造成直捣幽燕之势,京津震动,清帝被迫退位。可见,姚雨平先生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历史上,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李洁之:“南疆传义举,北伐展经纶。武穆(
岳飞)排胡虏,
鲁连不帝秦。禅心仍入世,养气迥超尘。晚节黄花秀,思维与日新。”
何孟淳:“岭峤地灵人亦杰,英年革命誓同盟。黄花岗畔留勋绩,
鹦鹉洲前树汉旌。都道威仪真上将,岂知马背是书生。悠悠七十余年事,每忆风徽望石城。”
陈方绥:“雨平先生一生,建树殊多,其中以黄花岗起义和辛亥北伐两役较为突出。笔者有诗,简记其事。诗云:‘黄花短接方停手,汉帜高擎又进军。饮马铙歌淮泗月,临戎书剑秣陵春。追奔北指辫兵溃,飞檄南驰半壁新。远播声威惊冀北,首开赢局殄朝尘。’”
张大华:“英年革命结同盟,立志兴中誓灭清。碧血丹心昭日月,黄花碑碣记芳名。”
陈宏章:“率军北上讨张勋,百粤人民子弟兵;消灭清妖民国建,王师过处众相迎。”
林秀烺:“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其参与领导辛亥革命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之役,及武昌起义后,出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所立下的功勋而声名卓著,饮誉于当时。”
轶事典故
耿介清廉
姚雨平加入同盟会后,追随孙中山全身心投入革命,无暇顾及家庭。一次,孙中山无意中了解到,姚雨平参加革命后几乎没有给过家用,家中父母等亲人居住的是破烂的房子,生活异常艰难,于是专门派人到姚雨平老家打听,当得知其家中确实贫寒,便派人送去一大笔钱,姚家的人用这笔钱盖起了
宝善居。
民国十四年(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姚雨平任国民政府参议,后一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职务。在担任监察委员期间,姚雨平曾联合监察院另外二人弹劾宋子文向美国所办的“棉麦借款”,轰动一时。胡汉民被蒋介石囚于汤山,姚雨平即见蒋介石要求释放,质问胡汉民犯何罪,险遭拘捕。
有一次,姚雨平回广东探亲。此时,正是
陈济棠主政广东之际。听说姚雨平回乡探亲路经广州的消息,久闻姚雨平之清廉的陈济棠,特意前往拜访,并送去一笔费用作为路费和开销。姚雨平拒绝道:“多谢老兄美意,本人无功不敢受禄。”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姚雨平离开南京携家眷赴香港寓居,住在香港
九龙启德道的一个小旅社里面,因家中人口众多,生活困窘。当时,
新界的粉岭有一养老院,名蓬瀛仙馆,需一次性缴纳港币三千元。姚雨平虽有意在此度过余生,却苦于囊中羞涩,拿不出这笔钱来。
1960年,姚雨平从老乡和亲人那里得知家乡粮食收成很低,家乡人民生活困难的情况,非常焦急。恰好这时,广东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姚雨平参加家乡平远县所在的兴梅地区的讨论组。当听到当地代表大谈农村粮食收成如何高,农民足食有余时,姚雨平忍不住直言家乡收成不丰、民食困窘的实情,并批评这位代表浮夸虚假,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在当时浮夸成风的社会环境下,姚雨平此举表现出不一般的勇气。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姚雨平的著作有《广东北伐军回忆》《武昌起义后广东出师北伐的经过》等。他能诗善文,工于对联,书法亦佳。在同盟会中,常参加
柳亚子、
苏曼殊等人组织的“
南社”,以文艺工作作为宣传革命的重要工具。在诗社中,每个成员都有一个绰号(采自《
水浒传》中的浑名),姚雨平绰号“
没羽箭”。每当革命转折关头时,姚雨平总喜赋诗明志,满腔热忱,便在字里行间洋溢而出。、
后世纪念
故居
2015年12月10日,
姚雨平故居宝善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2007年,姚雨平入选“广东历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