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湖南省辖地级市

娄底市,湖南省地级市,别称星城,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西部山峰雄伟,地势险峻,海拔较高;东部地势逐步降低,地形起伏平缓,海拔较低。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既具季风性,又兼具大陆性。截至2022年,全市辖1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8117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娄底市户籍总人口445.88万人,常住人口374.32万人。

历史沿革
娄底境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湘南县,辖今双峰、涟源部分地域,属长沙郡西汉长沙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连道,辖今双峰县测水以西至涟源市蓝田等地。
西汉建平四年(前3年),析湘南县置湘乡县,连双峰、涟源大部分和娄底等县市,属长沙郡。
三国时,分属衡阳郡昭陵郡宝鼎元年(266年),析昭陵郡置高平县,今新化县西部属之。
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分属邵陵郡。属长沙郡。
五代宋朝分属潭州邵州
熙宁五年(1072年),建置新化县。
元代,分属天临路、宝庆路。
分属长沙府、宝庆府同明属。
新化县成为娄底境内最早的建制县,在宋代隶属邵阳郡,元代属宝庆路,明清属宝庆府。娄底境内的其他县市,双峰一带,秦时属长沙郡的湘南县,汉代以后长期属湘乡县地。涟源一带,秦至东晋时大部分地域分属湘南、连道、湘乡、昭陵等县,北宋以后,其全部地域便长期分属湘乡、邵阳、安化、新化四县。娄星区一带从汉代开始,就一直为湘乡辖地。冷水江一带在宋以前属“梅山蛮”地,宋以后长期属新化县地。
民国元年(1912年),属长宝道,民国三年,改为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取消制直属湖南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地邵阳,辖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湘乡县、安化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属湖南省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隶属益阳专区邵阳专区
1950年6月,设立锡矿山矿区(县级),直属邵阳专区;
1951年8月,筹建涟源县、双峰县。
195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湘乡、安化、邵阳、新化4县部分行政区域置双峰县蓝田县(7月更名涟源县)。
1952年8月,撤销锡矿山矿区,划归新化县管辖。
1952年11月,两县划属邵阳专区
1960年2月,设立娄底市和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区
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江市和娄底市,分别并入新化县和涟源县。
196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冷水江市。
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邵阳地区析置涟源邵阳两个地区。涟源地区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县和冷水江市,地区机关驻涟源县娄底镇。
1977年11月,成立涟源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3月,改称涟源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将涟源县的娄底镇和杉山公社的东风、民福大队及西阳公社的方石、水洋大队、百亩公社的思塘大队划入该市行政区域。
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
198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娄底地区的娄底市,改设为湘潭市娄底区(县级),双峰、涟源县划归湘潭市管辖;撤销冷水江市,改设为邵阳市冷水江区(县级),邵东新邵新化县回归邵阳市管辖。但并未实施,娄底地区名撤实存。
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地区及其行政公署,娄底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涟源县、新化县归娄底地区管辖,原所辖邵东新邵两县划归邵阳市管辖。
1987年6月,国务院批准涟源撤县建市,所辖行政区域不变。
1987年11月1日,正式成立涟源市。
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娄底撤地设市,原县级娄底市改名为娄星区。所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新化县行政区划不变。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娄底市辖1个区(娄星区)、2个县(新化县、双峰县),代管2个县级市(冷水江市、涟源市)。市人民政府驻地娄星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娄底市位于湖南的地理几何中心,地跨东经110°45′40″~112°31′07″,北纬27°12′31″~28°14′27″,北接益阳市,南接邵阳市,西临怀化市,东临湘潭市。全市东西宽160千米,南北长102千米,总面积81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娄底市境内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西部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西南部属湘西山地区,山势富厚,峻岭驰骋;东部涟源市的中、东部,娄星区、双峰县属湘中丘陵区,地势逐渐降低,地形起伏平缓,丘岗延绵,平地宽敞。境内山脉纵横,群峰起伏,矗立大小山峰数百座。西部雪峰山脉从新化西部风车巷蜿蜒入境,斜亘西北,主要支脉有天龙山、桐凤山、奉家山、古台山、凤凰山、大熊山和冷水江境内的祖师岭等;东南部有坐落在双峰县的九峰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为双峰、衡阳两县的天然分界线;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脉,向涟源伸入,西起白竹山,东至洪家大山,透迤起伏,峰峦重叠,最高峰寨子山为涟源与宁乡的天然界山;中部龙山山脉横亘,主要山峰有龙山、石坪山、杨材山、仙女寨等,弯曲连绵40余千米。全区平均海拔170米,最高点是新化九龙池,海拔1622米;最低点是双峰的江口峡谷,海拔64米,两点相差1558米。
气候
娄底市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既具季风性,又兼具大陆性。其基本特征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秋季凉爽;春末夏初多雨,盛夏秋初多旱;积温较多,生长期长;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6.5~17.5℃,年极端最高气温40.1℃,年极端最低气温-12.1℃。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毫米,一日间最大降水量147.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7月。年日照时数1410.4~1621.9小时,年日照率34~37%。年蒸发量1365.6~1521.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0%,年平均风速1.5~2.0米/秒,多年最大风速为20.3米/秒。由于光、热、水基本同季,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新化是唐宋贡品蒙洱茶的主产区,盛产玉竹,柑橘,金银花等。
水文
娄底市境内溪水奔流,河网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全市主要河流有:东部涟水,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经湘乡至湘潭县河口入湘江,境内全长85.85千米,沿途纳孙水、湄江、 测水等1-4级支流89条,控制流域面积3906平方千米。西部资水,由南向北,流经冷水江、新化。经安化柘溪,过益阳注入洞庭湖,贯穿境内西半部,区内流程112千米,有1-4级支流100条,控制流域面积3985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娄底市内各河流水质较好,pH值在正常范围内,离子总量不高,中等矿化度,适合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之用。全区年平均降水1406毫米,降水总量113.95亿立方米,且西部山区多于东部丘陵平地,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资源38.87亿立方米。外来水资源丰富,共有133.42亿立方米,主要在西部,控制利用少;东部入境水虽不多,但利用较好。地下水年平均为21.6亿立方米,年径流量平均达21.35亿立方米,主要公布在北、东、南部地区、水能理论蕴藏量32.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14.26万千瓦。具备人工养殖的水面18万亩。
植物资源
娄底市农作物和果树资源常见的有78科,168属2500多个品种。水稻常规品种370多个,杂交水稻21个组合以及大小麦、高粱玉米、糁子、红薯马铃薯豆类等30多种作物,有340多个品种,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蓖麻向日葵油沙豆等8科,7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有茶叶西瓜百合烤烟黄花等30多个科,360多个品种、蔬菜有瓜类、豆角辣椒茄子白菜萝卜等58科,480多个品种;饲料作物有水浮莲水花生聚合草、葳菜、苏丹草等20多个品种;绿肥有兰花苕子、红花草子、回青、红萍等30多个品种;药材有丹皮、白芍、生地、尾参等150多个品种;树有柑橘、桐柚、葡萄、枣、柿、板栗、杨梅、枇杷、猕猴桃等30多科,200多个品种。地方传统名牌特产有新化的苡米、板栗、烤烟、天麻魔芋等。
动物资源
娄底境内适宜动物的栖息、生存和繁殖。属华南区系典型种类的动物有穿山甲豪猪花面狸苦恶鸟(白胸秧鸡)、画眉八哥饰纹姬蛙、稻瘦蚊、红薯小象甲、桔吹绵价等,而属北方区系的代表性种类有狐、刺猬、蝮蛇灰喜鹊、苜括盲蝽、潜叶蝇等。林栖鸟兽已少见,具有狩猎意义的仅有斑鸠环颈雉家雀黄鼬野兔和小鹿等中、小型动物。生活在水域、农田中的昆虫、鼠类和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种多量大。境内农户与少数城镇居民素有饲养家畜家禽的习惯。家畜中数量最大的是猪,双峰县是全国瘦肉型生猪基地。牛(含水牛、黄牛)以役用为主。但性状逐渐退化,亟待提纯复壮。虽有饲养,但数量不多,主要用来拖拉板车。20世纪90年代曾在农村出现过养兔热(长毛兔、肉兔、獭兔等)。农村养狗、猫曾很普遍,后因预防狂犬病,狗数量有所减少。家禽中以养鸡为主,多由农户散养。20世纪80年代办有机械化养鸡场和规模较大的集中鸡场。鹅极少。养鸭除少数农户散养外,多为牧养。曾先后引进过樱桃鸭、康贝尔鸭等国外优良品种,但均未推广。近年来,在城镇郊区有些农户和居民以饲养鹌鹑肉鸽(含信鸽)、乌骨鸡等为业,有的还引进了牛蛙、火鸡、珍珠鸡、美国七彩野鸡等新类。原是野生的乌龟、团鱼、黄鳝泥鳅,也改为人工养殖,以满足消费。
矿产资源
娄底市境内已发现47个矿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25种,占全省探明储量矿种的30%,是湖南矿种较齐全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58处,其中大中型矿床36个,以煤炭、建材、有色金属为主。保有储量占全国、全世界第一位的有锑,占全省第一位的有煤、白云石、石灰岩和大理石,占全省第二位的有石墨等,占第三位的有石膏和黄铁矿,其它如金、铅、锌、锰、钨等矿种的探明储量也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钒、硅石等矿种,虽然尚未探明储量,但潜在远景较大,有望成为未来的优势矿种。煤炭:探明储量11亿吨,以烟煤和无烟煤为主,局部见有石煤。主要分布在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以及双峰西北部和新化东部。铁:市内共有铁矿点58处,其中中型矿床2处,分沉积型、风化型和热液型3种类型。探明储量4307.6万吨,保有储量2946.5万吨,主要分布于涟源田湖,新化洪水坪、圳上,双峰钟岭、测水,冷水江锡矿山、潘桥等地。石灰石:分布极广,几乎随处可见。不仅储量大,而且质量好、品种齐,为全国少有。锑:境内共有锑矿点25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2处,均集中在冷水江锡矿山。
土地资源
娄底境内土地总面积1217.53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人均面积3.32亩,比全省人均5.57亩少2.25亩。土地利用构成为:耕地2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5%;园地25.92万亩,占2.2%;有林地329.13万亩,占27.1%;牧草地(含宜林地)193.44万亩,占15.9%;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62.48万亩,占5.2%;交通用地12.05万亩,占1.1%;水域85万亩,占7.l%,合计利用土地939.97万亩,占77.2%。未利用地277.56万亩,占22.9%。据全区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共有待开发的土地资源116.3万亩,其中荒坡隙地110.88万亩,农村废弃地7364亩,工矿废弃地2933亩,河洲滩地1.19万亩,荒水面3.2万亩。按照自然条件可开发成耕地的有7.4万亩,可开发成园地的11.36万亩,可开发为林地的73.19万亩,可开发为牧草地的2.09万亩,可开发为养殖水面的3.07万亩。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娄底市常住人口为382699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84634人相比,增加42362人,增长1.12%,年平均增长率为0.11%。全市共有家庭户1372199户,集体户37914户,家庭户人口为3614851人,集体户人口为21214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3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7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796776人,占46.9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30220人,占53.0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473403人,乡村人口减少431041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1.98个百分点。
2023年末,娄底市户籍总人口445.88万人,常住人口374.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6.48万人,乡村人口187.8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82%,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33万人,出生率为6.22‰,死亡人口2.91万人,死亡率为7.76‰,自然增长率为-1.54‰。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构成
娄底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白族哈尼族黎族傈僳族佤族高山族纳西族土族布朗族共23个民族。少数民族最多的是苗族。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娄底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1.63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 0.4、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9.90亿元,增长3.3%,居全省第7位;第二产业增加值817.65亿元,增长7.6%,居全省第3位;第三产业增加值1074.08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11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1.3:38.4:50.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53.6%和39.0%。
2024年,娄底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91元,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26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4元,增长6.4%。
2024年,娄底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6、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贡献突出。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4.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3%。重点领域投资增势较好。产业投资增长10.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9%,比上年加快9.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4个百分点,稳投资支撑作用有效发挥;民生补短板投资增长较快,卫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教育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03.3%、51.2%、12.8%和6%。重大项目 “稳投资”作用凸显。全年计划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0.3%,快于全部投资14.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8个百分点;268个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26.9%、124.9%。
第一产业
2024年,娄底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33亿元,同比增长3.5%,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面积、亩产、总产“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8.02万亩,同比增长0.2%;粮食总产158.81万吨,同比增长0.3%,创历史新高;亩产431.5公斤/亩,同比增长0.1%。“菜篮子”农产品供应充足。蔬菜及食用菌、水果、水产品分别增长3.9%、7.9%、5.2%;家禽、禽蛋产量分别增长0.7%、35.2%;生猪生产总体稳定。年末生猪出栏393.52万头,同比下降3.6%,生猪存栏258.02万头,同比增长0.4%。
第二产业
2024年,娄底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年内始终保持8%左右的较快增长。分门类看,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快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5%;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4%。分行业看,重点行业稳定支撑。累计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中,金属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1%、28.6%、22.4%、13.8和13.3%,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从企业看,大中型企业拉动有力。全市规上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0%,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61.8%,宏旺、闪星锑业、浙湘新材、美程陶瓷等重点企业产值保持较快增长。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全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快于全部规上工业1.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6.1%。
第三产业
2024年,娄底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2%,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7.2%、10.7%,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向好。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1.69亿元,同比增长12.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3、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规模以上服务业10大行业门类“9增1降”,其中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9.9%。
国内贸易
2024年,娄底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4亿元,增长6.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64.35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超八成商品零售保持增长。全年23类主要商品中有20类商品零售额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87%。基本生活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分别增长14.9%、12.1%、25.9%。以旧换新成效明显。
金融业
2024年12月末,娄底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65.57亿元,同比增长9.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303.41亿元,增长12.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8、3.4个百分点,连续3年居全省第1位,其中制造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等重点领域分别增长34.8%、15.6%、18.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娄底市有普通高校4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3万人,在校生5.00万人,毕业生1.2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64万人,在校生4.82万人,毕业生1.93万人;42所普通高中招生3.40万人,在校生9.91万人,毕业生3.05万人;263所初中学校招生5.96万人,在校生17.95万人,毕业生5.49万人;703所普通小学招生4.98万人,在校生33.80万人,毕业生6.0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444人,在校生3049人,毕业生41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08万人;各类民办学校498所,在校学生11.2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4202.7万元,资助中职学生4.20万人次。发放高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2803.1万元,资助高校学生1.32万人次。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4938.9万元。
科学技术
2023年末,娄底市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4个,新增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签订技术合同176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68.79亿元。专利授权量207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11件。大专院校、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分别为95件和1281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9.2亿元,增长8.3%。
2023年末,娄底市有检验检测机构78个,其中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5个,特种设备生产单位51家,特种设备2.25万台。重点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95.2%,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0项,组织制定地方标准19项。
文化事业
2023年末,娄底市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公共图书馆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8个。
医疗卫生
2023年末,娄底市有医疗卫生机构4336个,其中医院136个,乡镇卫生院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村卫生室3109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930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2.7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16万人,注册护士1.22万人;医院床位数2.33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0.6万张。
2023年7月,娄底市人民政府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以娄底市中心医院为依托,共建以“呼吸区域医疗中心”为主线,以胸外、重症医学、泌尿外科、传染病、航空应急救援中心为核心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经成功获批,娄底成为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全省唯一申报成功的市州,相关工作正在高效有序推进中。
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娄底市中心医院娄底市中医院、娄底第一人民医院
体育事业
2023年末,娄底市有各类体育场地9846个,其中体育馆823座,运动场226个,游泳池38个,各种训练房310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29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78.2万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00个。
社会保障
2023年,娄底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4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7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3.0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2.6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8.54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8.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1.6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2.9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5.94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2.12万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1.40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7162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8.8万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59亿元。年末提供养老机构床位1.3万张,养老机构服务人数0.79万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348个。
交通运输
综述
交通的便利为娄底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是广州军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上(海)瑞(丽)高速公路——潭邵段全线贯通,将娄底推进了以省城长沙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而总投资达2亿元的洛湛铁路的建成更使娄底提升为继株洲怀化之后的湖南又一交通枢纽。以及娄涟高等级公路、太澳高速、宁太高等级公路的建成使娄底的交通四通八达、一马平川,带动了娄底的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娄底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2023年,娄底市公路货物运输总量0.93亿吨,同比增长1.6%;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94.5亿吨公里,增长3.2%。公路旅客运输总量0.31亿人次,下降0.1%;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11.43亿人公里,增长2.9%。2023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不含高速公路)1476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395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56.5万辆,增长4.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3.69万辆,增长4.4%。轿车保有量30.26万辆,增长6.3%。
铁路
普速铁路方面连接洛阳湛江的洛湛铁路、衔接株洲和贵阳市的湘黔铁路在娄星区内呈十字形交叉,使娄底成为南方的重要交通点,连东西、通南北,不可或缺。
高速铁路方面2014年12月16日,沪昆高铁长沙新晃段开通运营,娄底南站正式运营,标志着本市进入高铁时代。未来娄底南站将成为沪昆高铁与正在建设中的呼南高铁和远期规划的安张衡铁路将使娄底成为国内少有的米字型铁路枢纽
表格来源()
娄底市各有两条国道和省道过境,这是娄星公路交通运输上的主要交通干道。此外,娄底还有上海到瑞丽的上瑞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呼北高速、娄新高速娄怀高速华常高速长韶娄高速公路、娄湘公路、娄涟高等级公路以及正在修建醴娄高速和连接太原和澳门的太澳公路都在娄底境内经过,是娄底市得力的辅助公路。
表格来源()
航空
娄底桥头河机场。该机场位于涟源市桥头河镇贺家村,距离桥头河镇约3.2km,距离娄底市约14km处,占地面积213366平方米,按A2级通用机场标准建设。2023年10月28日,娄底桥头河机场成功试飞。
娄底春田机场。该机场位于新化县游家镇春田村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调研、审查、选址、征地协议签订、预可研评估,取得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批复。
公交
【主词条:娄底公交
截至截至娄底市城区公交截止2024年10月共营运车辆423台,营运线路44条,线路总长608公里,年运送乘客5000多万人次,生产基地5处,占地约8.1万平方米。
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娄底,相传因28星宿中的娄星、氐星在此交相辉映而得名
方言
娄底方言(湘语-老湘语):娄底话属于湘方言-老湘语-娄邵片,娄邵片整体特点一致,但仍然五里不同音,细分而言,从东往西,双峰和娄底市区为第一区,涟源为第二区,冷水江与新化为第三区。该地区方言与现代普通话差距较大,难以与之外的新湘语、官话或其他方言沟通。
戏剧
在湘中农村,活跃着大大小小的民间剧团60余家,桥头河镇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戏之乡,有12个花鼓戏剧团常年在周围农村演出;双峰洪山殿胡仲文木偶戏剧团一年在附近县市区演出400场以上。
民俗
孙水流域的垭古村、磨子石一带有大小码头近20个,自古以来就有划龙船的习俗。清乾隆年间,傅家湾先祖傅南岳在湘潭河口一座破龙王庙接回一尊龙王神像放在傅家祠堂敬奉。因这尊龙王神像的到来,使得这一地域风调雨顺,乡民和谐安康,大家都认为是龙王爷下凡显灵。于是,十里八乡的乡民都来此求神问药,以求多子多福、家畜兴旺。垭古人便在此建起了龙王殿。起初,人们为求子嗣,来龙王殿烧香拜龙王爷,并许下愿心,如果如人所愿,第二年端午期间便来谢酬龙王,叫“划喜船”,“划喜船”的独特民俗沿用了300多年。
文保
非遗
截至2022年底,娄底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4个。
人文
娄底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故居风光带、4A级风景名胜景区紫鹊界8万亩秦人梯田、龙山、湄江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名镇杨市镇、名村三甲古村落,有望进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甲共产主义示范村(玉屏的红旗居民点)、毛泽东游学伏口遗址和开国上将李聚奎故居,还有蔡和森、罗盛教、成仿吾、陈天华、湘中八女杰等历史名人。
名优特产
娄底的特产有涟源精制面粉、永丰灯笼椒、涟源黑山羊、麻辣香干、落口溶乔饼、新化蒙洱茶、双峰碧玉绿茶等。
产于双峰县永丰镇,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以蔡和森的祖辈经营的蔡广祥店最有名。
涟源盛产面粉,20世纪30年代就颇有名气。民国初期,蓝田镇相断发展80余家畜力制粉磨坊,施行季节性面粉生产。
新化杯子糕
貌似元宝,大小与婴儿拳头差不多,颜色透亮,质地细腻白嫩,口感香软,略有粘连。
风景名胜
概况
娄底历史悠久,市内有清代名臣曾国藩故居等人文景观和各类风景名胜旅游点70多处。湄江风景区、波月洞风景区、洛阳湾古建筑群、水府庙水库等旅游胜地各具特色。
景点
湄江风景区地处湘中腹地、涟源市北部,交通、通讯便利,具备食、宿、行、游、娱、购整体服务功能。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元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命名为“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9月,中国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涟源市湄江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是湄江风景区获得的第二张“国字号招牌”。
梅山龙宫位于资水之滨的娄底市新化县。
该馆位于双峰县城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1987年7月1日建成开馆,总建筑面积1624平方米,正门上方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馆额。
大熊山位于新化县北端,与安化县接壤,距新化县城50多千米,总面积73平方千米。这里险峰如林,古木参天,多出异兽,是新化重要的林区和风景区。2003年6月27目,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挂牌开园。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故居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市北部,距蓝田约35千米处,又名紫华峰。相传唐朝时候曾有九女在此山修炼成仙,化鹤飞身,瑞映此峰,因而得名。
波月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娄底市下辖冷水江市北郊2.5千米处,她东邻涟源湄江风景区,西靠新化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濒双峰曾国藩故居,北近锑文化工艺园。是86版西游记水帘洞的拍摄地
紫鹊界秦人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总面积近6万亩,集中成片的有2万余亩,坡度在25~40度,最陡达50度以上,且层层叠叠于海拔500~1100米之间,共400余级。紫鹊界景区也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
三联峒景区
娄底市三联峒景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经公示无异议,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图表参考 )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荣誉称号
2007年,荣获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2007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2年,荣获全国园林城市
2015年,获国家卫生城市
2018年10月30日,荣获2016-2017年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十届湖南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城。
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
2023年9月,入选“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
2023年6月,娄底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