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句,是谓语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等进行描写的句子;谓语由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数词(数量词)、名词性短语或主谓短语充当。
描写句的界定
有从意义角度给描写句下定义的,“描写句是用来描写人物德性的”;
有从结构角度给下定义的,“以
形容词为
谓语的,称为描写句”;
有从结构与意义相结合的角度给下定义的,“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
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我们采取第三种方式给描写句以界说:即
谓语由
形容词、
形容词性短语、
数词(数量词)、
名词性短语或
主谓短语充当,并对
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等进行描写的句子,称为描写句。这样,既指明了
谓语的结构单位,也揭示了谓语的表义功能。例如: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
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高祖为人),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炼》)
对描写句的界说不同,牵涉描写句的范围问题。“以形容词为谓语的,称描写句”,可以说范围最小;而
张汝舟把句子分为动句与表句两大类,他认为描写句就是表句,包括
形容词谓语句,体词谓语句与
主谓谓语句,甚至有人把某些
动词谓语句也划入描写句范围。描写句应当有明确的范围,如果不恰当地扩大其范围,有可能把它同其它
句式混同起来,有可能把它同作为表达方式之一的描写混同起来。
描写句的发展
一般发展情况
根据
潘允中的研究,描写句在
甲骨文中已有。如“壬午卜:鲁嘉?”“壬午卜:鲁不其嘉?”“妇姘鲁于黍年”。但甲骨文中的描写句并不常见。
关于上古前期的描写句的面貌,可以在先秦文献里约略窥见。从它的谓语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形容词或
形容词性短语作
谓语。此类最为常见,这是描写句中较典型的一种。包括以下几种:
(1)单音节形容词谓语句。
单音节形容词充当谓语是比较自由的,出现的频率也高。这主要是上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所造成的。如: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魂。(《尚书·泰誓》)
乐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尚书·尧典》)
(2)叠音形容词谓语句。
叠音词亦称
重言词,在古代汉语里主要是
形容词与
副词。叠音形容词充当谓语在描写句中是常见的,通常用以描绘情状或模拟声音。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形容词词尾有“然”、“尔”、“如”、“若”、“乎”、“焉”等,带有这类词尾的形容词常用作描写句的谓语。这些词尾多产生于上古。如: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然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此二君者,异于子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三年》)
这类是表比较的描写句式。
2.数词谓语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邹忌修八尺有余。(汉·刘向主编《战国策·齐策》)
3.
名词性短语谓语句。以
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描写句。如:
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左传·文公元年》)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4.由“而”连接两个
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描写。
这种句式的突出特点是“而”字所连接的两个名词性
偏正短语,其
中心语与
主语具有领属关系。如: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
5.用连系性动词“若”、“如”等构成的描写句,表示主语像或好像什么。
这种句子为数不少,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果从
修辞学角度看,这种句子都属于
比拟句,但从句法上着眼,仍然把它作为描写句的一种。如:
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尚书·牧誓》)
天保定尔,心莫不兴。如山如阜。(《诗经·小雅·天保》)
此类句子不是叙述行为,而是描写性质、状态,或称表态句,或者表述某种可能性,这种句子也往往变成描写句。表述性态的动词描写句,后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可以连用几个
动词性短语,构成复杂谓语,来充分表示事物的性状。如: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周南·河广》)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经·小雅·大东》
以上6种描写句,基本上可以代表汉语在上古时期所有描写句的面貌,即在周秦以后的描写句,大致不出这个范围。
夫尧、舜、禹、汤之事
远矣,及有周而甚
详。(唐·柳宗元《封建论》)
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十的早年高,六尺的早最
矬。(金据时期·董解元《西厢记》卷三)
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
愁。(元据时期·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既尔,则恨滋
深耳!(清据时期·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真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清据时期·
秋瑾《满江红》)
特殊句式的发展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用连系性动词构成的描写句,上承《诗》、《书》,继续沿用“若”、“如”,同时也用“似”、“犹”。这四词意义差不多,都有“像、好像、如同”的意思。就句法而论,这种描写句已经有了新的发展,谓语后面添一个新成分“然”。“然”是副词,“那样”的意思。在《诗经》时代,“然”只能放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之前,作为
状语成分,没有后置于
谓语或
表语的。
战国诸子中的语法,“然”字可以后置。较多出现的是“若”(如)字句,“似…然”和“犹…然”均未发现,“似”、“犹”都是独用的。“若(如)…然”构成一种固定结构,意思是“像…那样”。在“若(如)”和“然”之间的,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
动词性短语。
“若(如)…然”在句中的语序比较自由,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都可以。如:
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战国·荀况《荀子·王霸》)
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战国·荀况《荀子·天霸》)
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战国·荀况《荀子·天地》)
其中“若”和“如”可以互换。至于“似”、“犹”,一般都是独用,后面不接“然”字:这是它们的一大区别。如: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若…然”、“如…然”的产生,使汉语语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这种结构使描写句的谓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若”、“如”后面,不论什么性质的谓语都可以容纳;如果所比拟的概念复杂的话,就先来个“若…然”,接着再加以说明;
第二,“若(如)…然”在结构上比单用“若”、“如”的紧密得多,它可以把较复杂的结构放入“若…然”、“如…然”内,化作简单成分,从而使语言紧凑起来。
“如…然”即口语中的“如…一般”或“同…一般”、“似…一般”。在口语中,“
一般”的词性也跟古语的“然”同样属于副词。“一般”和“
一样”同义,是中古时期产生的新词。在口语化的书面语里,这种结构,直到唐代才出现。如:
暂得身居天下,还如花下一般。(王重民等编《(唐)
敦煌变文集》)
如或信心不足,似无手足一般。(王重民等编《(唐)敦煌变文集》)
现代汉语的“像”、“像…一般”,是在明代小说里才用开的,但还不是很普遍,比方《水浒全传》就习惯用“似”不用“像”,而《西游记》却用“像”为多。“一般”有的作“一样”,或改用“似的”,都是副词;放在谓语末尾,具有补语作用;有时和前面的“像”或“如”相呼应,有时可以单独使用。此外,有以“和”代“像”,成为“和…一般”的。“和”有时又作“合”。
这种多样化的用法,在《红楼梦》里反映得最为完备,《儒林外史》里的用法大致相同,如:
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嫂子的妹子,就合我的妹子一样。(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开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至于表相反、表疑问、表否定的句子,多半只用“像”,句末可不用“一般”。上述诸例,足以充分说明汉语连系性动词构成的描写句,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们是先秦这种句式多样化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这种描写句的特点是:谓语的动词只表述主语的性质、状态,并且不止一个,而是几个动词的综合,它的长处是能够描写比较复杂的事物。它产生于上古前期,在战国时代已逐渐趋于复杂。如: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战国·庄周《庄子·盗跖》)
这种描写句普遍流行于整个上古中后期,很少有较大的变化。如: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这种句法在近代白话小说里有了变化。描写句不论多么复杂,句子不论多长,都可以通过两种固定形式表达出来:
第一,用“只见”或“但见”引出一大串的复杂描写句。就整个结构说,这些描写句都成了动词“见”的宾语;就意义说,它们又是见到的情态,可以说全是表态句。在《红楼梦》里,这种句法到处可见,单只第十七回就有十几个例子,绝大多数用于写景,在别回则以写人物外表的居多。如:
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十七回)
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三位姑娘来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第二,用“生得”引出一串描写句。这种句法只适用于描写任务,就其结构说,
结构助词“得”字后的是
补语的一种演化。如:
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
以上是动词描写句在近代汉语里的两种演变,它说明这种句法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