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Meizhoucheng),即是梅州城区的简称,始建于宋朝皇祐四年(1052),历史上均为县、州、府治所在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区,由梅江区和梅县区两个市辖区的城区所组成。东部与梅州市蕉岭县、福建省交界,南部与梅州市大埔县、丰顺县毗邻,西部与梅州市五华县、兴宁市接壤,北部与梅州市平远县、蕉岭县相连。市中心区位于东经116度6分,北纬24度33分。
历史沿革
综述
梅州城区原是程乡县(今梅县)治所在地,向称梅城。南朝齐置程乡县至宋初设梅州500多年间,州、县皆无城。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
明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扩辟县城,周围长985丈(约3250米)。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为直隶嘉应州。
清末,嘉应州城区扩大。辖东街、西街2堡。东街辖一甲至十甲及金山甲、攀桂坊,西街辖一甲至十甲及曾井甲、红杏坊、社甸甲、百果围和乌蓼沙。
民国元年(1912),嘉应州改为梅县后,县城仍辖东街、西街2堡。民国20年(1931),由堡改为区乡,县城辖地有附城镇、城内、忠孝里、百果围、黄堤墩、红杏坊、下圣母、乌蓼沙乡。民国26年(1937),梅县整编区乡,县城称为梅城镇。
1949年5月梅县解放,在设置新政区时,县城仍称梅城,政区则称城内区。1950年3月,复称梅城镇。
1958年9~11月,实行公社化,梅城镇改称梅城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名梅城人民公社。
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仍隶属梅县)o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由区级升格为县级,改称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管辖。1982年,梅州市基层政区设东区、中区、西区、南区4个办事处和东郊、西郊、江南、梅江4个公社,下辖32个居民委员会、29个生产大队、395个生产队。
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合并,称梅州市,同年9月改称梅县市。县市合并后,江南公社撤销,并入南区,在城区设南区、东区、中区、西区。
1983年11月,基层政权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区乡村建制,取消人民公社名称,以原有公社改为区,设区公所。生产大队或联队改为乡,设乡人民政府;按农民居住聚落点和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梅县市共设31个农村区、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1个直辖区级镇;区以下设271个乡、10个乡级镇、34个居委会;乡以下设849个村。
1987年4月,区、小乡建制撤销,改设乡(镇)制。全县共设10个乡、22个镇、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8月增设北区,共5个市区)。下辖451个村、61个居民委员会、5395个村民小组。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梅县市建制撤销,原梅县市的行政区分设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5个办事处和城郊5个乡镇组建而成,为梅州市直辖县级区。
梅江区
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
梅县地区改设梅州市(地级);撤销梅县市,恢复梅县建置;划出梅城及附城5个乡镇设立梅州市
梅江区(县级),隶属
梅州市。2012年9月23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厅发出《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辖的批复》同意梅县
西阳镇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辖。梅江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江河中游,梅州市中部,东临梅县区雁洋镇和大埔县银江镇,南与梅县区梅南镇交界,西连梅县区程江镇、扶大镇和大坪镇,北接梅县区石扇镇。2013年,梅江区辖长沙、三角、城北、西阳4个镇和江南、金山、西郊3个
街道办事处,有81个村民委员会和4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区域总面积570.9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41.66万人,户籍人口35.8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5‰。
梅县区
从历史上看,
梅县区与
梅江区历史渊源深厚、一脉相承。
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海阳县分出部分地方置
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平远全部及丰顺一部分。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年)于程乡置
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
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
梅州,因
梅江为名,仍领程乡县。此后,梅州之名几废几设,直到民国元年废除
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1927年5月13日至5月19日,在梅县境地 (原
程乡县主要境域内)建立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民主政府,县辖梅城镇曾为梅州镇,后设梅州市(县级),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管辖。1983年9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称梅县市。1988年1月梅县市分为梅江区和梅县。
但不管梅州建制如何变化,梅城历为县、府、州治所之地,是粤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多数梅州人的观念里,梅城和梅县区是分不开的。而现实也是如此。由于历史的沿革、文化的一体、地域的相邻和生活的交融,经过多年来的城市化发展,梅城实际包括了梅江区和梅县区新城,以及中部地区与梅县区已经连 成一片,事实上早已同城化。2012年9月,梅州市申请将梅县
西阳镇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辖,得到了广东省政府批复同意。
2013年11月,国务院正式作出《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梅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国函﹝ 2013﹞113 号),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县
撤县设区后,梅州市区面积由2012年的298 平方公里,变为梅县撤县设区后的3053 平方公里,扩大10倍。梅县区以原梅县的行政区域为行政区划,东起大埔,东北与福建
上杭、
永定毗连,西界兴宁,南邻丰顺,北接平远和蕉岭,中部与梅江区环接。下辖19个镇(高管会、办事处),总面积 2502.9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25 万人。
行政区划
2017年,梅江区辖
长沙镇、
三角镇、
城北镇、
西阳镇4个镇和
西郊街道、
金山街道、
江南街道3个街道,81个村民委员会和4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7年底,梅县区设新城街道、扶大高新区管理委员会2个镇级建制单位和程江、南口、畲江、水车、梅南、梅西、石坑、大坪、城东、石扇、白渡、丙村、雁洋、松口、隆文、桃尧、松源17个镇,下辖355个村委会、32个居委会。
截至2018年,梅县区辖1个街道、18个镇:
新城街道、
城东镇、
石扇镇、
梅西镇、
大坪镇、
石坑镇、
水车镇、
梅南镇、
丙村镇、
白渡镇、
松源镇、
隆文镇、
桃尧镇、
畲江镇、
雁洋镇、
松口镇、
南口镇、
程江镇、
扶大镇;另辖1个乡级单位:
梅西水库。区政府驻新城街道宪梓南路13号。
旅游景点
已评A级景区
其他已开放或在建景区景点
2017年,梅江区有国家AAAA级景区1家,AAA级景区2家,旅游星级饭店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5家),旅行社22家,旅行社服务网点(门市部)40间,持证导游400多人,旅游汽车公司3家,游船公司1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5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10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2019年,梅江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71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5.13亿元,比上年增长49.2%。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9年末,全区各类旅行社 28 家,比上年增加3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 2家,四星级饭店 1家;A级景区2个。
2019年,梅县区旅游接待共2068万人次,同比增长8.2%;实现旅游总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1413万人次,同比增长7.3%。年末全区共有5家星级酒店(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共有6个A级景区(其中5A级1个、4A级3个、3A级2个)。
经济
梅江区
2020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家。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17.5亿元。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成效,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阿里云、金山云、飞翔云等项目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91.9%、89.9%。2019年梅州经济开发区(东升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形成以铜箔、覆铜板、电路板和电子电器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广东省印制电路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3家。博敏电子、风华环保、志浩电子等企业成功申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专项”项目。创新平台加快集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梅州市粤科新材料与绿色制造研究院建设加快,全区设立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有20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2023年,梅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04.98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1%;第二产业增加值131.90亿元,比上年增长8.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1.4%;第三产业增加值163.5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6.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1:43.2:53.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717元,比上年增长6.0%。
2023年,梅江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3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可比口径(以下简称同口径)增长10.3%,自然口径增长27%。其中,税收收入4.34亿元,可比口径下降3.6%,自然口径增长19.4%。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48亿元,同比增长7.3%。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310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15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2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0%(上年为100%),与上年持平。
2023年,梅江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6元,同比增长4.6%。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95元,同比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44元,同比增长4.9%。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4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餐饮收入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2023年末,梅江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47.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80.23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25.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0%,贷存比为87.1%。全年全区人寿、财产保险保费收入0.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赔款支出金额0.49亿元。
2024年,梅江区地区生产总值为324.9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60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3.84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1.46亿元,同比增长1.7%。至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28.68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11月末回落3.3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914.54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11月末回落0.2个百分点。贷存比为88.9%,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07亿元,同比下降5.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1个百分点。
梅县区
梅县区坚持把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子能源、绿色建材等为主导的绿色工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融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效,构建低碳绿色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根据《梅县区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逐步铺开5G网络建设,推动5G应用逐渐向各行业渗透,加快5G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工业机器人、工业核心软件、无线或远程控制应用,实现5G系统与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逐步推广智慧交通、智慧教肓、智慧农业、智慧政务、智慧医疔等智慧新业态,打造更多5G应用场景。
2023年,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58.48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3.02亿元,同比增长5.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0.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7.15亿元,同比增长10.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8.31亿元,同比增长6.4%,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5.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4:33.7:4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666元,同比增长8.0%。
2023年,全区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25亿元,同比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6.93亿元,同比下降11.1%。
2023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61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2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2人。
202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6.98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80.74亿元,同比增长23.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9.77亿元,同比增长30.2%。贷存比为72.3%。
2023年,梅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83元,同比增长3.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27元,同比增长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0元,同比增长7.4%。
2024年,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276.7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77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73.00亿元,同比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133.98亿元,同比增长4.9%。2024年,全区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28亿元,同比增长7.2%,增长比1-11月加快10.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0.07亿元,同比增长5.5%,增长比1-11月加快2.7个百分点。2024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29亿元,同比增长0.6%,增速比1-11月回落2个百分点。
工业主要有电力、电子、建材、机械制造、编织工艺、矿业、医药化工等产业,有梅雁吉祥、宝新能源、超华科技、集一家居、嘉元科技、骅锋科技、泰鸿科技、客家村镇银行、鸿荣重工、自远环保、力天世纪、客都股份和客家园林等13家上市公司(含新三板)以及华银、恩华、BPW车轴、卡莱、振声等一批骨干企业,引进了富力、喜之郎、红星美凯龙、金利来集团、铁汉生态、棕榈股份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农业建成了粮食、金柚、蔬菜、油茶、茶叶、名贵树种以及畜牧水产等一批现代农业基地,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金柚之乡、全国水果百强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截止2020年2月,梅州A股上市公司达到9家,数量在粤东西北12市中居汕头市之后排第二位。此外,梅州市企业集一家居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有24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2020年5月,全国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00家。梅州拥有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人口
2020年,梅江区户籍人口358261人,其中:女性 180897 人。按计生口径户籍人口出生率9.65‰,死亡率6.34‰;自然增长率3.30‰。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梅江区常住人口为43561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928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334人,增长6.43%,年平均增长0.63%。流动人口为122667人,其中,外省流入人口为23719人,省内流入人口为98948人。
2022年末,梅江区常住人口43.78万人(常住人口历史峰值),比上年末增加0.07万人,同比增长0.17%。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0.9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3.58%,比上年末提高0.51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36.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9万人,同比增长0.53%;其中,城镇人口30.63万人,乡村人口5.5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4‰,死亡率为6.94‰,自然增长率为-0.55‰。
2023年末,梅江区常住人口43.7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1.4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4.80%,比上年末提高1.22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36.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88万人,乡村人口5.5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2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41‰;死亡人口0.29万人,死亡率为7.39‰;自然增长率为-0.98‰。
2020年,梅县区户籍人口618685人(户籍人口历史峰值),同比增长0.21%;其中,城镇人口286971人,农村人口331714人。人口出生率为9.26‰,死亡率为5.90‰,自然增长率为3.35‰。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梅县区常住人口为55673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2623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0498人,增长5.80%,年平均增长0.56%。流动人口为79329人,其中,外省流入人口为22289人,省内流入人口为57040人。
2021年末,梅县区全区户籍人口618012人,同比下降0.1%;其中,城镇人口286252人,农村人口331760人。人口出生率为7.7‰,死亡率为7.1‰,自然增长率为0.65‰。常住人口55.72万人(常住人口历史峰值),比上年末增加0.04万人,同比增长0.07%。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0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87%,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2023年末,梅县区全区户籍人口613782人,同比下降0.5%;其中,城镇人口283551人,农村人口330231人。人口出生率为6.30‰。常住人口55.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4万人,同比下降0.43%。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5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19%,比上年末提高1.03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综述
地处广东五大都市圈之一的梅江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海西区、对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境内高速路网密集,轨道交通便捷。长深高速、梅汕高速可直达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汕潮揭都市圈和赣南闽西原中央苏区。梅汕高铁、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可直通梅州、汕头、广州黄埔、深圳坪山四大综合保税区。梅龙高铁通车后将2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区经济区主要城市。
2019年,梅江区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3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完成货物周转量43696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0%;完成旅客周转量6096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1%。
2023年,梅江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61亿元,同比增长9.0%;全年全区货物运输周转量31.1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9.23%,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2.78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02.7%。
梅县区境内有梅县机场,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梅揭、梅河、天汕、兴畲、梅大、济广等高速公路,有205、206国道贯穿境内,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803公里,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12.9公里。
2019年,梅县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19亿元,同比增长4.9%。
全年交通运输能力如下:
指标名称 总 量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量 377万人 -14.7%
旅客周转量 49043万人公里 -14.56%
货物运输量 2229万吨 9.96%
货物周转量 401215万吨公里 9.96%
航空
梅县机场现有航线15条,通航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杭州、
西安、
郑州、
长沙、
南宁、
海口、
贵阳、
珠海、
无锡、
湛江、
宜昌、
台中、
高雄、
香港、印尼
雅加达、泰国
曼谷、
芭提雅、柬埔寨
暹粒等国内外26个城市,每周航班量达到162班,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梅州正加快推进梅县机场迁建工作和一类航空口岸、
梅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
梅州国际陆港建设。新机场建成后将成为服务覆盖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辐射梅州、河源、揭阳、赣南、闽西共24个县(市、区),辐射人口1508万人。
2009年8月,广州白云机场远程货站落户梅州,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物流服务分公司与梅县机场公司就合作开设
梅州航空物流远程货站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梅县机场已成为白云机场继东莞、湛江后的广东省内第四家远程货站。
公路
以205、206等六条国道和济广、长深等六条九段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四通八达的省道、“四好农村路”为网线,构筑起了市县“1小时生活圈”和市域“2小时生活圈”。
铁路
现有
广梅汕铁路和
梅坎铁路2条276公里,经
梅州站的客货运输可以直达
广州、
福州、
南昌、
长沙、
武汉、
南宁、
昆明等7个省会城市和40多个市、县(区)。2019年10月11日,
梅汕高铁(梅州至潮州)正式开通运营。正加快推进
梅漳高铁、
双龙高铁、
梅汕高铁(梅州至汕尾)、
鹰梅铁路、
赣梅高铁等高(快)速铁路的建设。
2021年1月30日,
梅州国际无水港(松棚铁路物流基地)及配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规划面积约1000亩,计划投资5.3亿元,年吞吐量初期为155万吨、中期为208万吨、远期为360万吨,主要建成铁路物流基地、保税物流园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2023年8月2日,“梅州综合保税区-广州南沙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试运行,这是继2023年7月“梅州综合保税区-盐田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试运行之后,
梅州国际陆港(
梅州国际无水港)开通的第二条海铁联运线路。
航运
结合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全面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和韩江三河坝至汕头航道整治工程,全市航道总里程830公里,其中五级航道216公里,形成干支相通的韩江水系300吨级内河航道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吞吐量在10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主要有
东山港、
松口港等。
桥梁
1978年至2001年,旅外梅州乡亲已为家乡捐资建桥达1091座。如德龙大桥、嘉应大桥、宪梓大桥等均是由旅外华人华侨及旅港澳台的乡贤捐建而成。梅州城区主要桥梁有
广州大桥、
客都大桥、
梅州大桥、
嘉应大桥、
梅江桥、
东山大桥、
秀兰大桥、
剑英纪念大桥、宪梓大桥、德龙大桥、
罗乐大桥、
丽都大桥、
程江桥、
梅州政协连心桥等。
公交
梅州公交,2017年,梅城纯电动公交车有1753辆,实现了城区公交车100%纯电动化,城区公交线路增至94条,公交运营线路里程超过2000公里,运营辐射范围由不足100平方公里发展至3000多平方公里,公交惠民政策覆盖两个市辖区全域。
社会事业
科学事业
2023年,梅江区专利申请受权量574件,比上年减少22.1%;其中:发明92件,比上年增长2.2%;实用新型375件,比上年减少33.3%;外观设计107件,比上年减少15.1%。年末全区拥有国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5100人,比上年减少0.2%,其中高级职称1069人,比上年减少0.2%;中级职称2436人,比上年增长1.9%。
2023年,梅县区专利授权量431件(其中发明专利72件,实用新型专利222件,外观设计专利137件),同比下降33.3%;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拥有量378件;商标申请件数2098件、注册件数969件、有效注册量9808件。2023年,全区有专业技术人员771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3人,副高级职称1620人,中级职称3540人,初级职称2489人。教育行业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5253人,其中正高级5人,副高级1244人,中级2673人,初级1331人;女性3113人,占59.26%;研究生学历135人,本科学历4233人,专科学历850人,中专学历34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人。卫健行业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835人,其中正高级51人,副高级244人,中级640人,初级900人;女性1058人,占57.09%;研究生学历50人,本科学历957人,专科学历657人,中专学历160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1人。
文化事业
2023年末,梅江区有区级博物馆1个,区级图书馆1个,区级文化馆1个,街镇文化站7个。年末图书馆藏书达23.6万册,比上年增长3.2%。全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0场、送书下乡8场。
2023年,梅县区现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个,县级公共文化馆1个,国有博物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9个,其中特级站5个、一级站5个、二级站9个。已全面完成35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覆盖率100%。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19个乡镇覆盖率为100%。全区图书馆纸质藏书50.48万册,其中:梅县区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约为38.64万册、电子图书23.8万册,松口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约为11.84万册、电子图书9.45万册。全区电视卫星接收站2个;有线电视广播站18个;数字电视用户数量6.01万户;有线电视覆盖用户数量15.8万户;全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区积极组织开展“舞动客都·幸福你我”2023年梅州市广场舞大赛梅县区选拔赛、梅县区中秋山歌节文化惠民文艺晚会、“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文化惠民活动;2023年组织辖区内旅行社、足球协会参加五华“相约球王故里·绽放足球激情”梅州市体育旅游推介大会,组织辖区内文旅企业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参加第十八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非遗展演暨梅州文旅(泉州、漳州、龙岩、汕头、潮州、揭阳、广州、深圳)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我区文旅体资源。组织农文旅企业参加东山健康·2023马拉松赛博览会,在梅县区人民广场设置细柚主题文化旅游展区,并在现场组织区文化馆、区木偶传习所开展非遗文化表演,发放细柚文创产品等。
医疗卫生
2023年,梅江区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区级医院2个,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病床位777张,卫生工作人员203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53人,注册护士621人。
2023年,梅县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6个,其中:医院8个,基层医疗机构362个(含乡镇卫生院1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全区医疗机构拥有编制床位3308张,其中:医院2230张,卫生院818张,妇幼保健机构170张,专科疾病防治机构90张。全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64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37人,注册护士1515人,药师(士)294人,技师(士)257人,管理人员356人,工勤技能人员224人,乡村医生144人。
体育事业
2023年,梅江区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4块,其中:银牌1牌块,铜牌3块。参加市级比赛共获得奖牌35枚,其中:金牌16枚、银牌11枚、铜牌8枚。
2023年,梅县区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奖牌数43块;举办镇级以上各类运动竞赛数16次,参加运动员人数3000人。足球场146个,篮球场(馆)531个、乒乓球场480个、羽毛球场(馆)195个、游泳池(馆)19个。
交流活动
1994年12月,
世界客属第12届恳亲大会在中国广东梅州市百花洲影剧院举行,这也是中国大陆首次举行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2004年,举办了首届
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此后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届,是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一项大型活动。
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联合74个全球最知名的客属团体商会和84名最具影响力的客商,共同发起首届
世界客商大会,此后大会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次。
2011年,首届
世界客属青年大会在梅州举行,本次大会主旨是“凝聚客情力量,共创幸福家园”。
2011年6月23日,广东梅州“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正式挂牌,这是广东省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3年,在
梅县文体中心成功举办了以“梅州月·中华情”为主题的
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
秋晚)。
2013年,举办了首届
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此后每年在梅州举办一届。
2018年首届“
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全国设6个分会场,梅州成为其中之一。
2023年7月18日,芨萃·首届
全球客家文化使者大赛在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演播中心启动。
2023年12月,首届
广东林业博览会(简称“林博会”)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开幕,这是继首届广东省经济林丰收节后,广东举办的又一个省一级林业产业活动。
教育事业
梅州自古崇文重教,送子上学蔚然成风,其中梅县(含梅江区)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5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在科举时代,梅县(含梅江区)参加童试、乡试和殿试,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的人数众多。据《广东通志》《光绪嘉应州志》《采芹录》等资料统计,从宋代至清代,经会试、殿试考取进士有109名(其中翰林21名),明通进士10名,另有梅县寄籍外地考取的进士8名。
梅州文教自宋以来,是较为发达的,它的开发,后于广、惠、潮三州,而发展速度却为全省之冠。以梅县(含梅江区)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进士,有些还是一家多人的。如古成之与古宗悦为父子,古宗悦与古革为公孙,古革、古堇、古巩兄弟同科进士,可谓四代五进士。蔡若霖与蔡定夫为父子,与蔡蒙吉为公孙,是为公孙三进士。由此可窥当时梅州文风之一斑。明代张文宝、张纲父子进士;清代李象元与子李端、孙李逢亨,不仅公孙三进士,且为公孙三翰林;其他父子、兄弟进士,无法在此一一备述。
自宋至清末,仅梅县就考中举人681人(其中清代有623人),在举人考试中名列第一的解元,就有
谢天佑、
李士淳、
叶著、
李恒熉、
陈鹗荐、
杨时行、
梁念祖、
宋湘、
叶钧、
钟允彝、
李汝谦、
李载熙、
黄伯龙、
李象斌、
熊曜、
曾辉元、
房殿魁等17人;考取的进士有112人(仅清代就有90人),其中翰林有李士淳、
李象元、陈鹗荐、
邱玖华、
李端、
李直、
李逢亨、宋湘、
王利亨、
李仲昭、
李黼平、
黄仲容、李载熙、
李光彦、
温葆深、
温仲和等19人。清乾隆、嘉庆年间,可说是梅州文风最盛之时。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会试,广东全省中进士者仅11名,而梅县却占了5名;嘉庆三年(1798)戌午科广东乡试,全省中举者88名,梅县占17名,其中李汝谦为名列榜首的解元。更为突出的是乾嘉年间连续五科乡试的解元都是梅州人,他们分别是梅县梁念祖(1789)、 梅县宋湘(1792)、 梅县叶钧(1794)、大埔丘作霖(1795)、梅县李汝谦(1798),文风之盛,令省人刮目相看。
众多士子蟾宫折桂,他们的身后是当地星罗棋布的书院和私塾。自宋代以来,梅州就以崇文重教、文风昌盛闻名,民间俗话说“有田要养猪,有儿要读书”。这里私塾、学堂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在客家人的教育体系中,在私塾接受了初级教育之后,有志读书者便会进入更高层次的书院学习,因此书院的地位举足轻重。据相关资料记载,至清末废科举前,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已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地方当属创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东山书院,也是当时梅州官立最高学府。经历多代学识高深广博的儒家学者潜心执教,东山书院共培养出100多名进士、700多位举人,是古代梅州文教兴盛的浓缩。清代状元吴鸿督学广东,曾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当代,郭沫若亦赋诗赞之“文物由来第一流”。
梅江区范围内的私塾可以说星罗棋布,大部分到现在为止还是有遗迹可寻的。这些私塾主要分布在四个镇、三个街道办事处。其中以金山街道办事处、西郊街道办事处、三角镇和西阳镇较为集中。据不完全统计,在梅江区辖区内曾有私塾和书院有300多间,有资料记载的私塾269间,其中:已录入《梅江私塾》一书的有118 间;有书院8间、学宫1间、社学4间和义学10间。新学兴起后,从私塾转为国民学校现有102间。
2023年,梅江区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92所(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14所,民办性质60所,集体办18所),在园幼儿人数16212人;完全小学28所(其中:民办3所),小学教学点3间,在校学生4105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普通中学14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其中民办2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143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职业高中2所(其中:民办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268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76人。2023年全区高考参考人数 2211人,本科上线人数 947人,本科率为 42.83%;专科上线人数 2198人,专科率 99.41% 。
2023年,梅县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287人,在校学生3454人,毕业生854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3771人,在校学生9147人,毕业生2874人;普通初中招生7463人,在校学生22578人,毕业生6413人;普通小学招生9357人,在校学生52897人,毕业生8090人;幼儿园招生4262人,在校学生20006人,毕业生10488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人数16人,在校学生57人,毕业生16人。小学和初中净入学率为100%,小学升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9.56%。全区高考参考人数3615人,本科上线人数1649人,本科率为45.62%;专科上线人数3615人,专科率100%。
历史文化
红色文化
梅江区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
周恩来、
朱德、
叶剑英、
朱云卿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元帅等都曾留下革命活动的足迹。梅江区革命遗迹和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形成了长沙革命烈士纪念碑、丰梅苏维埃政府旧址、东山书院、孔庙、金山顶、朱云卿故居、
杨雪如故居、陈公坪革命旧址、火混棚革命旧址、西门桥驿道遗址、龙上口驿道遗址等主要红色景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瞻仰遗迹,缅怀先烈,观光旅游。此外,还有当年沟通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的
梅江桥、中共梅县特别支部革命活动点之一的八角亭、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得名的中山街等。历史上发生在梅江区境内的
梅城战役是土地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战役,共和国元帅
朱德、
陈毅、
罗荣桓、
聂荣臻、
林彪,还有
粟裕、
罗瑞卿、
肖克等将军都是
梅城战役的重要领导人和参与者。
梅县区是原
中央苏区、
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梅县区
叶剑英纪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集展现伟人风范、弘扬客家文化、推进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925年,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来梅,给梅县革命运动以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为建立中共梅县地方组织奠定了基础。1925年10月间,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派广东新学生社特派员、共产党员张维(大埔人)来梅发展新学生社和建立中共党团组织,开展工作,设立了广东新学生社梅县分社办事处。中共梅县地方组织的建立发展,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全县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东江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四•一五”以后由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中共东江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部署,率领东江人民向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而创建的。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较早、范围较大、群众基础较好、影响较深、斗争历程较长的全国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南中国的一个发展革命力量、打击敌人的阵地,也是中央苏区南方的外围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梅埔丰革命根据地地处梅县、大埔、丰顺三县交界的九龙嶂、铜鼓嶂、阿婆嶂、阴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围。范围包括梅县的梅南、畲坑、水车、长沙、西阳、丙村、三乡、松南、桃尧、梅北、梅西等大部分地区。梅埔丰革命根据地,是在1929年东江革命复兴时期开辟的,至1930年春正式形成。这块根据地对东江革命的复兴、对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位于梅县区梅南镇,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革命老区,是领导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本营、梅县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建立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地区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粤东井冈山”。在九龙嶂长达二十多年的艰苦斗争历程中,彭湃、周恩来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朱德、林彪、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6位开国元帅和粟裕、谭政、罗瑞卿3位大将曾在这里战斗活动过;据统计,九龙嶂中心区域经历了大小战斗达233场,牺牲烈士1276人,其中红军烈士302名。九龙嶂根据地人民无私无畏支持革命,为根据地建设和梅州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2016年,梅县区
九龙嶂革命纪念馆被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七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侨乡文化
梅江区是华侨之乡,旅居海外华侨达28万多人,分布于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县也是广东重点侨乡,至2013年已有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100多万人,是梅县人口的近两倍。梅县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有不少佼佼者,如港澳同胞曾宪梓、余国春、梁亮胜、林光如、李有权先生,以及印尼侨领梁世桢、黄德新、叶联礼、李世镰、马来西亚侨领吴德芳、泰国侨领赖锦廷、陈晋尧先生等,都是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人。至2013年梅县地区较大型的注册侨资企业已有40多家,涵盖电子科技、餐饮服务、建材、纺织等产业。
民间艺术
梅县区素有“人文秀区”之称,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称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区是文化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其辖内的文化遗产俯拾皆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其是“文物由来第一流”。
至2018年,梅县区共有非遗项目9类43项。其中省级4项,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7项,市级非遗传承人2人;区级32项,区级非遗传承人36人。省级非遗项目有:
松口客家山歌、
梅县提线木偶戏、
梅县竹板歌、
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有
梅县白渡牛肉干制作技艺、
客家红焖肉烹饪技艺、
松源扛公王、
水车小桑等公王、
梅县挂大牌、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等。
文物古迹
梅江区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文物古迹众多,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光绪嘉应州志》载:古城城垣筑建始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自北宋始筑土城至清初(1052—1679年)六百多年间,多次扩建或重修。
梅州老城区内纵横交错的街道、众多中西混合的
客家民居,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是梅州市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城风貌区。
特产美食
梅县特色菜肴有:
红焖猪肉、梅菜扣肉、圆蹄肉、
姜酒鸡、姜油鸡、盐煨鸡、嫩姜炒鸭、酿豆腐、猪肉丸,牛肉丸、鲩丸、
萝卜炒牛肉、
炒牛百叶、
清蒸鱼、
醋溜鱼、
炒墨鱼、鱿鱼滚筒、
炒虾仁、海参、肠衣蛋卷、炸酥烧肉、
炸芋丸等。县人推崇“冬至羊,夏至狗”,常以药膳补养身体。如用艾根煲鸡子:参须炖鸡子;陈皮、草果焖狗肉;黄酒、丝线根煮狗肉;羊肉、红枣炙酒;党参、杞子炖甲鱼等。冬季还有制香肠、腊猪肝、腊猪头皮、熏鱼干的习惯;城乡居民喜吃各种板食,花样丰富,品种繁多。较具特色的有:大床糯米甜板,黄板、发糕(俗称发板),萝卜板、味酵板、煎丸子,煎产子、糍粑、烧卖、粽子、米粉、板皮。清明节喜用苎叶,鸡屎藤,使君子等青叶作板,俗称清明板。炎热季节喜吃“仙人板”(用仙人草及淀粉制成)。饮料有:白酒(俗称烧酒)、娘酒、黄酒(糯米酒糟抽去原酒加清水浸泡而成,又称水酒)。城乡居民均喜在饭后喝茶,有“饭后一杯茶,饿死医药侪”(意谓药店无生意做)之说。炎热季节常以萝卜苗,布惊籽、番石榴叶、鱼醒草、淡竹等泡茶解暑。
历史名人
梅江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孕育了69位考取科甲功名的文武进士。有清代嘉应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
李象元,进士
李黼平,外交家、教育家、杰出爱国诗人
黄遵宪,岭东著名女诗人
叶璧华、
黎玉贞;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朱云卿;有祖籍梅江区的将军
叶松盛、
张建等36位,大学校长(书记)
杨简、
黄友谋、
薛尚实、吴道钧等19位,梅江区籍或毕业于梅江区学校的“两院”院士有李国豪、黎尚豪等11位。
梅县区历来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宋有进士、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有侍读学士、翰林李士淳,清有“岭南第一才子”、诗人、书法家宋湘,当代有作家、雕塑家李金发以及开国元勋叶剑英、改革先锋曾宪梓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百年来诞生了229名将军,建国后培养出62名大学校长(书记)和14名院士,
郭沫若先生曾赞美“文物由来第一流”。
古代:北宋礼部侍郎
古宗悦、潮州知府
古革、象州知州
古堇、宾州知州
古巩,南宋梅州教育先贤
侯安国、抗元英雄
蔡蒙吉、明朝四川巡抚
廖睿、吏部侍郎东宫侍读
李士淳、福建按察司副使
丘俊,清朝两朝帝师
温葆深、传胪(殿试第四名)
李仲昭、岭南第一才子
宋湘、山西巡抚兼提督
蓝钦奎、福建水师提督
颜鸣汉、广东提督
邱玉光、湖北按察使
杨仲兴、云南按察使
林绍龙,太常寺卿
梁英佐、
梁作文,太仆寺卿
李载熙、
侯枢臣,光禄寺少卿
杨勋、礼部郎中
梁慎桢,山东曹州总兵
黄凤山、甘肃凉州总兵
杨奎猷、福建台澎总兵
颜鸣皋、九江总兵
李彩山、万县总兵
吴光烈;骠骑将军
陈奠、
陈储,翰林进士
李士淳、
李象元、
陈鹗荐、
邱玖华、
李端、
李直、
李逢亨、
宋湘、
王利亨、
李仲昭、
李黼平、
黄仲容、
李载熙、
李光彦、
温葆深、
温仲和及解元
谢天佑、
李士淳、
叶著、
李恒熉、
陈鹗荐、
杨时行、
梁念祖、
宋湘、
叶钧、
钟允彝、
李汝谦、
李载熙、
黄伯龙、
李象斌、
熊曜、
曾辉元、
房殿魁等;道台
宋湘、
李光熙;知府
张其翰、
邱先德、
谢应魁、
邱玖华、
黄鸿藻、
许日炽、
黄基、
张其䎖、
萧晋琏、
杨元儒、
王韶光、
刘维云等;知州
陈一敬、
李南英、
曾文玉、
梁建序、
王利亨、
李峰、
李学恂、
李兆梅、
叶钧、
邱纪、
张云蒸、
梁心镜、
叶维高、
张麟定、
张麟宝等;外交家
梁诗五、
黄锡铨、
梁龙、
张淑皋、
黄遵楷、
熊崇志,航海旅行家
谢清高、武术家
熊长卿、
梁宽,广州三元里抗英领袖之一
王韶光 ,太平天国森王
侯裕田 、顾王
吴如孝、心王
侯贤提、尧王
侯观胜、振王侯玉田、柬王李桂芳、江南文将帅
李文炳,古代才女
梅州十二钗、岭东女诗人
黎玉贞、
叶璧华,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湖南按察使
黄遵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
饶辅庭、
周增,辛亥革命广州红花岗四烈士之
温生才、
陈敬岳,香港和澳门同盟会主盟人
谢英伯。
现代:开国元帅
叶剑英,开国中将
肖向荣,开国少将
叶松盛、
卢达元等,开国大校
张孤梅、
陈烙痕、
王立朝、
林杰等,新时期解放军将领
谢达忠、
张榛盛、
叶选宁、
古国檀、
叶选宁、
罗来胜、
谢达忠、
廖万清、
温清澄、
陈志杰、
蔡军等,武警少将
张文辉;新时期台军将领
罗文山、
梁纯铮、
卜达海等。原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
叶选平,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公安部部长
刘复之,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央电视台台长
杨伟光,原国家邮电部部长
杨泰芳,原全国妇联副主席
黄甘英,原中国侨联副主席
谢文思、
徐发淦、
古华民,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张棣昌、
李世济,原中央委员
刘均益,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龙云,原上海政协主席
李国豪,原天津副市长
叶迪生、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何访拔,原广东副省长
罗范群、
张文、
丘哲、
谢强华等,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维、
黄友谋等,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陈伊林、
李伯球、
张展霞、
郭翘然、
杨奎章、
温兰子等,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广敏,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谢锦汉,原广州市长
杨资元,原全国政协常委
叶道英,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李菊生,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廖经天,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张江,原山东省侨联主席
饶曼妮,原上海市侨办主任
张持平,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吴晓光,中国侨联副主席
余国春;海内外院士有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
潘毓刚、世界著名桥梁专家
李国豪 、中国肿瘤学奠基人
吴桓兴、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梁伯强 、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
黄子卿、国际著名治癌专家
彭淑牖以及
江欢成、
黎尚豪、
钟惠澜、
杨简、
梁春广、
古德生、
张楚汉、
陈志杰、
廖万清、
李元元、
周湘涛、
杨海星、
李怡章、
侯一钊、
刘迪华等院士;武侠小说宗师
温瑞安,文学理论家
古远清,历史学家
赖瑞和,地理学家
徐俊鸣,建筑学家
黄锡璆,数学家
叶述武,教育家
黄药眠、
张资珙、
廖道传、
何如、
谢晓安、
杨凡、
吴道钧、
黄文博、
梁立基,经济学家
张卓元、
薛兆丰、
杨国昌、
林霖,财经作家
吴晓波,园艺学家
李驹,工程技术专家
卢永昌,新华社英文广播的开拓者
沈建图,前中国国家羽毛球队教练
侯加昌,前中国国家足球队教练
曾雪麟, 北京奥运会女子曲棍球赛亚军
陈秋绮,中国国家羽毛球队运动员
陈其遒;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元元,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刘复之,原上海同济大学校长
李国豪、
薛尚实,原武汉大学校长
侯杰昌,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李雾仙,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蔡少甫,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吴海洋,原福州大学党委书记
张孤梅,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
陈烙痕,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
黄友谋,原贵州大学党委书记
陈希文,原唐山交通大学校长
熊崇志,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任先;著名戏剧艺术家
李世济、
梁素珍、
杨秀薇、
邓玉璇等;影视导演
侯孝贤、
杨德昌、
楚原、
梁立人、
钟浩、
关尔、
陈裕华等;音乐家
张棣昌、
李树化;影视明星
张国荣、
黎明、
张活游、
黄婉秋、
陈建州、
谭佑铭、
谢宁、
李若彤、
李丽珍、
徐若瑄、
李艾、
钟淑慧、
钟煌、
梁韵蕊、
楚湘云、
彭佳慧、
邓美美、
森森、
斑斑、
李艾、
林好、
郭芯其、
小侯、
李佳倪;歌手
罗大佑、
刘惜君、
李佳薇、
叶晴晴、
陈娟儿等;企业家
曾宪梓、
罗桂祥、
廖安祥、
梁亮胜、
余国春、
余鹏春、
邹锡昌、
王华君、
叶华能、
李一峰、
廖平元、
徐缓、
梁健锋、
张波、
张频、
叶红汉、
罗杰承、
江国民、
黄华、
林光如、
谢俊明、
廖清清、
廖冬芬、
廖淑清、
谢小梅、
侯薇、
梁爽、
张瑜、
刘靖康、
古尔夫、
黄丽群、
古瑞庭、
陈泰元、
朱雪云、
陈宏海、
黄志文、
罗琪茵、
罗秀茵、
李颖、
杨玲、
罗芳祥、
罗腾祥、
陈小斌、
刘德逊、
刘榆厚等。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