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英秀堂谭
谭家,第一代
谭志道,工老旦,第二代
谭鑫培,工老生,第三代
谭小培,工老生,第四代
谭富英,工老生,第五代
谭元寿,工
文武老生,第六代
谭孝曾,亦工老生,第七代
谭正岩,工老生。
怀仁堂沈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北京京剧院教授
沈长春,琴师沈长林,老生演员
沈金波,武生沈宝瑞、沈宝桢,场面沈宝琪。
第六代:
醇和堂罗
第一代
第二代
罗巧福的长子
罗寿山,即名丑罗百岁;次子
罗福山,工老旦。
第三代
罗寿山有一女四子,女适
孙怡云;长子
罗文森、三子罗文翰、四子罗文瑞均工武场面;次子罗文林为琴师。罗文翰娶
孙佐臣之女为妻,与
裘桂仙、
张荣奎为联襟。罗福山有两女三子,长女适
王荣山,长子罗文奎,四子罗文元,均工丑角,三子罗文田,工场面,小女适
高庆奎之子高晋昌。
第四代
罗文森有五女两子,长女适
贯大元;次女适张鑫奎(
方荣翔岳父);三女适金钢钻之兄;四女适场面慈永顺;五女适一外行;长子
罗万祥,工武场面,次子罗万增,工场面,罗文林子罗万芳,工老旦,早夭。罗文翰生有四子一女,女早夭。罗文翰的长子
罗盛公,工丑,次子
罗盛远,工
净行,三子罗世鸣,工小生,四子
罗世保,工丑。罗文瑞长子罗万通,工武生,次子罗万喜,工丑,三子罗万仲,工场面。罗文奎长子罗万华,工老生,次子罗小奎,工丑,三子罗万才,工武生,四子罗荣贵,工净行,与花脸演员
凯庆泉为亲家。罗文田长子罗万金,工文场面,有月琴大王之美誉,次子罗世宏,工武生,三子罗万年,未从艺,四子罗万银,工场面,妻室耿慧雯,为名琴师
耿少峰之女。
第五代
罗万祥有三子一女,长子
罗荣庭,工老生,罗荣庭之子罗群未从艺;次子罗荣舫,工老旦,三子罗建昆,原习
武生后改行参军;女罗秀珍适建筑工人汤承锦。罗盛公有两子三女,长子
罗长德,工花脸;次子罗长胜未从艺;长女罗雅英适武丑
翟韵奎,次女罗雅兰适
武净程长松;三女适外行。罗万银之子罗建军,工场面。
第六代
罗长德之子
罗宁,工
评剧丑行;
罗群之女
罗兰(实为
罗巧福始之罗家第七代),师从
北京京剧院教授
沈长春,工老生。罗雅英有两女两子,长子翟强,工丑,次子翟岗工武丑;长女女翟琳适管德旺,次女翟瑛适武净蔡小龙。
德春堂杨
第一代杨五工丑。
第二代
杨桂云(杨朵仙)是清朝末年与
谭鑫培、
梅巧玲同时的“
四喜班”著名花旦演员;杨德云,工小生,杨五抱养之子。
第三代杨桂云的长子
杨孝亭,艺名
杨小朵,亦演花旦;次子杨孝方(杨毓麟),艺名杨幼朵,长于武生,兼工
铜锤花脸,中年因病退离舞台。
第四代
杨宝森系杨孝方的长子,是
四大须生之一,
杨派老生艺术的创始人;杨宝森的堂兄
杨宝忠(杨孝亭之子)是武生演员,后来成为著名琴师。弟兄二人和鼓师杭子和一起创造了杨派老生艺术,三人的组合为
梨园行内所称道;杨宝义,工
旦行,杨孝亭之子。
第五代:林余华,工旦行,杨孝亭之女杨迪贞,之女;林庆华,鼓师,杨迪贞之子;林幼华,工旦行,杨迪贞之子;杨深泉,琴师,杨宝忠之子;杨醴泉,工花脸,杨宝忠之子;
杨元咏,工老生,杨宝忠之子。
第六代:杨宏钧,琴师,杨深泉之子;
杨宏英,工旦行,杨深泉之女。
蕉雪堂王
第二代:
王毓楼工武生,梅兰芳大师的
内弟,
余叔岩先生的把兄弟。
第三代:
王少楼是余叔岩先生的弟子、义子,曾任北京戏校
教务主任(
郝寿臣先生任校长)。
第四代:王学栋是
国家京剧院的鼓师。王学栋的伯父是王少楼。
第五代:王学栋的女儿
王怡现为
北京京剧院国家
一级演员、当红的著名青衣、
刀马旦表演艺术家,第四届中国
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毕业。曾获
北京市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1991年全国中青年
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表演奖。
荣春堂杨
第三代:杨隆寿有四女二子,长子杨长林,次子杨长喜,均工
武生。
第五代:杨盛春的长子
杨少春,次子杨铁柱,三子杨铁虎,四子杨铁嗣,均工武生。次女杨铁珠,工
武旦。
善林堂叶
第一代
叶忠定,是老嵩祝科班出身的花脸,在
四喜班,与老生王久龄并称台柱。
第二代:叶忠定之子
叶春善是京剧老生演员,
富连成社班主。
第三代:叶春善娶妻段承荣。生有六女五子,
茹富兰、宋继亭、
萧盛萱为其女婿。长子
叶龙章是京剧组织工作者,次子
叶荫章,三子
叶盛章为
武丑演员,四子
叶盛兰是京剧叶派小生创始人,清末著名小生演员
程继先之得意弟子。五子
叶盛长,京剧老生。
第四代:叶盛兰的长子
叶蓬为京剧老生演员,现任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教授。叶盛兰的次子
叶少兰,是京剧小生演员、导演;
叶金援,京剧武生、红生,叶盛长之子。
第五代:叶蓬生有一子一女,女叶芳工花旦。子叶光为琴师。
令辉小冬
孟家第一代
孟福保(老孟七)祖籍山东
济南,他和胞兄孟六同是老徽班出身,擅演
武净兼武生。
孟家第二代:孟七是位多子的父亲,共有七个儿子,其中第四、
七子未承父业不唱戏,另外五个儿子,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个个生龙活虎,各展其才,表现出非凡的技艺。长子
孟鸿芳,自幼随父学武生,并喜欢读书,聪明绝顶,因嗓子好,又口齿伶俐,后改文武丑。次子
孟鸿寿,
文丑,艺名第一怪,或天下第一怪。三子
孟鸿荣,攻
文武老生兼武净,艺名小孟七,他是孟七几个儿子中最能传承其父衣钵者,因此呼其“小孟七”。五子
孟鸿群,秉承父业,攻武净兼文武老生,得到老孟七真传。六子
孟鸿茂,是老孟七续弦所生,与鸿芳等为同父异母。亦为小金台科班出身,
本工铜锤,倒嗓后,改随大哥二哥习文丑。
孟家第三代:孟鸿群的女儿
孟小冬是著名老生演员,宗
余叔岩。孟小冬的
胞妹孟幼冬(仇乐弟)是孟鸿群的第四女亦以文武老生享名。幼冬三哥
孟学科,亦即
冬皇之胞弟,
原唱花脸,后学武生,在一次练功翻滚中,不慎摔坏了脑子,造成轻度
脑震荡,遂改行学做会计。
第四代:孟学科娶妻何淑纯,生有一女二男,长子
孟喜平(孟俊诚),坐科
尚小云办的荣椿社,先学老生,后改花脸。学科的四子
孟俊泉,花脸演员,他是
郝寿臣和
裘盛戎的高足。
怡春堂孙
孙心兰,孙门第一代,工
旦行。
孙怡云为孙心兰之子,孙门第二代,工旦行。
孙甫亭为孙怡云之子,孙门第三代,工老旦。孙甫亭有子
孙振泉工老旦;孙振才,工花脸,昆仲二人均从事
京剧艺术事业,孙振泉之子孙晓哲,工丑。至此孙门为五代
梨园世家。
荣华堂萧
第一代
萧长华的伯父萧永寿,艺名小兰,是咸丰、
同治年间著名的昆旦;萧长华的父亲
萧永康,排行为三,艺名
萧镇奎,是与
程长庚、
卢胜奎、
杨月楼等同时期并同台奏艺的著名京剧著名
丑角演员。
第二代
萧长华,京剧丑角大师。1922年后,与
梅兰芳长期合作,并辅佐
马连良、
于连泉、
尚小云、
谭富英、
张君秋等人演出,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饮誉大江南北,倍受推尊,与慈
瑞金、
郭春山并称“丑行三大士”。。他于1904年始,应
叶春善聘请,入
喜连成(后改
富连成)科班任任总教习达三十六年之久,除教授丑戏外,还教授生、旦、净各行角色。同时仍在
玉成班传道授业搭班演出,专心致志于教学。从此,他享誉
梨园,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著名戏曲艺术大师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建国后,
萧长华历任
中国戏曲学校教授、顾问、副校长、校长,为京剧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梨园行里,萧长华是公认的伯乐,不光自己戏唱得好,还培养出了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
叶盛兰、
叶盛章、
袁世海等一大批京剧名角,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第三代
第四代
萧长华的孙子
萧润增,1937年出生,男,汉族,北京人。京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获
政府特殊津贴。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舞台上
麒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萧长华的孙子
萧润德,京剧小生演员。1951年考入
中国戏曲学校,从陈盛秦、
萧连芳,祖父萧长华先生学京剧小生戏。1959年
毕业分配到本校
实验剧团,在演出《碧波潭》、《
破洪州》、《激权激瑜》、《
借赵云》、《
玉堂春》、《
钗头凤》、《
罗成叫关》、《武则天》、《
陈三两》、《
十三妹》等剧目中饰小生角色。毕业以后又向
姜妙香、
叶盛兰、
江世玉、
李德彬诸小生艺术家学习小生戏。1962年调到
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
群英会》、《
临江会》、《
奇双会》、《打侄上信》、《
连升店》、《百花赠剑》、《
香罗帕》、《
断桥》、《点帅破阵》、《
潇湘夜雨》、《狄龙寨》、《沙桥饯别》、《
举鼎观画》等戏。2000年退休后,在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戏曲院兼课。
1961年进入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跟随
丑角前辈系统学习丑角艺术,接受了严格的
专业训练,认真刻苦的精神使他在艺术上打下扎实基础。1966年毕业后,同年进入
上海京剧院。先后与
童芷苓、
李玉茹、
赵燕侠、
李慧芳等众多南北京剧名家的合作演出,表演当行出色,为人配戏,从不喧宾夺主,铺垫陪衬,严密得体。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丑角人物。
第五代
萧润德的儿子萧岱青亦工小生,为萧门第五代从业
梨园之佼佼者。
花脸世家
第二代:裘桂仙次子
裘盛戎继承其
艺术特色,并有较大的创新,为
裘派花脸创始人;
第三代:裘盛戎的长女
裘红,幼年即入
中国戏曲学校学戏,主攻青衣,师从于玉衡等老师,演过《二进宫》《
玉堂春》等剧目,曾在
北京京剧院工作。
裘盛戎五女
裘芸继父音韵,自幼酷爱京剧,常以票友身份粉墨登场,活跃于当今票界,颇受好评。
裘盛戎的长子裘鸣,后改名
裘少戎,毕业于
中国戏曲学校,师从
孙盛文等老师,舞台形象嗓音酷似其父。
第四代:裘少戎之子
裘继戎,工
铜锤花脸,毕业与北京戏曲学校,现经常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景和堂梅
梅家,第一代
梅巧玲,工旦,第二代
梅兰芳的父亲
梅竹芬,工小生改花旦,梅兰芳的伯父
梅雨田为
京胡演奏家,第三代梅兰芳工青衣、
花衫,第四代
梅葆玖工旦,
梅葆玥工老生。
梅兰芳:1927年评选
四大名旦,梅的扮相是100分,台下的梅兰芳是一位蕴藉风流的美丈夫,据说有人为看他的《
太真外传》,搞得倾家荡产。
武生世家
四维堂李
位于北京
宣武区大吉巷路南原41号(现22号),曾居住一
李姓梨园世家,堂号四维堂李。该宅第原系余派老生创始人
余叔岩之房产。1924年,名净
李永利以4500
银元购入。自此,李永利与子万春、桐春、庆春、圜春及孙小春均居此寓所。该院落窄长、南房为上共4间,为李永利夫妇居室。北、东、西房各为3间,为庆春、小春等居住。南房西侧有
游廊通往后院,院内有两明一暗的西房三间,为
李万春、
李砚秀伉俪居室。该房
建筑风格与
前院不同,房上的
女儿墙为砖雕花图案。前院门窗及梁柱均以传统彩绘油饰。1966年夏,文革时李万春全家被扫地出门,自此,他们再未回归这居住四十多年的寓所。
李永利
(1884-1955),祖籍
河北省
雄县,为满族
正黄旗人。其父以做豆腐、打草鞋维持生计。
李永利自幼酷爱戏曲,每逢集日或庙会有
野台戏时,待随父卖完货后,便独自留下观看,回家后便模仿学演,并苦练出翻跟斗的过硬本领,曾充任临时的
武戏演员。投身梨园后,据其身材魁梧等天赋条件,归工
武净行当。享名后与李春利、刘春利、王永利被誉为武净四利。其演《
白水滩》之青面虎,打滩时的跟斗过人;《嘉兴府》之鲍赐安,盗私娃时从三、四张桌高的楼窗内云里翻下高,而手中
竹篮内的
喜神从未掉出;《
收关胜》之
关胜,扎靠、
厚底、甩发并手执大刀从高台云里翻;《
八蜡庙》之费德功,手执大刀翻跺子、蛮子过桌接镖走抢背,这都是令人叫绝的杰作。二十世纪初,与
何月山合演《战马超》,旗鼓相当,享誉一时。25岁时与15岁的孙炳财结婚,生有六子二女。长子、长女及五子夭折。万春名为长子实为次子,下面依次为桐春、庆春、圜春;次女慧英排行为四,为
武旦李金鸿前室。1955年
李永利病故大吉巷寓所,享年71岁。
李万春
(1911-1985),清
宣统三(
辛亥)年
农历八月十二日生于哈尔滨。谱名伯,号鸣举,乳名长顺。4岁随父母迁居上海。6岁上学读书,后随其父练功习艺,并从徐德增、崔凤鸣、项鼎新等学《珠帘寨》、《
碰碑》、《洪羊洞》、《逍遥津》、《
斩黄袍》、《
状元谱》、《盗宗卷》、《乌龙院》、《辕门斩子》等。7岁便以客串李为艺名于上海在白牡丹(
荀慧生)主演的《三戏白牡丹》中首次登台饰仙童,表演
五子夺魁。自此随其父在班中借台演戏,曾演出《
捉放曹》、《
黄金台》、《
打棍出箱》、《
珠帘寨》、《摩天岭》等。8岁时便由其
老姨陪同赴
芜湖、
安庆、
扬州、
无锡、
苏州等地演出。后又随其父赴杭州演出,自此小有名气。其父好友中医赵安伯为其取艺名万春,意在万古长春。载誉返沪后,其父为使他博采多学,广请名师授艺,从
杨瑞亭学《战马超》、《
战冀州》;从张德禄学《潞安州》、《汤怀自刎》、《驱车战将》;从何月山学《三江越虎城》、《长坂坡》、《金钱豹》;从
张德俊学《花蝴蝶》、《
四杰村》、《
快活林》;从
刘奎童学《追韩信》、《
徐策跑城》;从
马连良学《李陵碑》、《南阳关》、《打棍出箱》;并从应宝莲学了《目莲救母》,此剧虽为老旦戏,但剧中刘清提有接叉、摔踝子并从高台摔下的精彩武技。虽学会并未演出,后来将此戏传给了王鸣泳。艺成后随父由沪至津。1923年9月应
俞振庭之邀晋京于三庆园演大轴《战马超》,一鸣惊人,被誉为童伶奇才。后随
斌庆社赴济南演出,应邀的
余叔岩演《
八大锤》,让
李万春饰陆文龙,这是余氏有意的提携,亲传了此戏,并收万春为义子。
后让李氏全家迁入大吉巷余氏之房。 李万春戏路宽广,长靠、短打、
箭衣戏
皆能。唱念吞吐有力,身段边式利落,能戏数百出,《佟家坞》、《阴阳鱼》、《田七郎》、《
大力将军》等为其独有剧目。武松与
黄天霸戏均有独到之处。黄(月山)派戏《
独木关》、《
百凉楼》、《剑峰山》、《
莲花湖》、《麒麟山》等,受教于李古瑞,并得其岳父
李桂春指点。关羽戏受教于程永龙、
林树森、
李洪春。
猴戏尤为所擅。《
安天会》为清贝勒
载涛所授。通过多年舞台实践,他总结出要猴学人,不可人学猴的艺术经验。1926年,得
梅兰芳提携,邀其南下上海演出《
林冲夜奔》、《战冀州》等,享誉沪上,并得小达子李桂春青睐,将其次女纫秋(少春二姐)许与万春。1931年,组永春社挑梁演于京、津、沪、汉及山东、东北各地,该年完婚,二李结为秦晋。1936年,
新华影业公司,为其拍摄了黑白有声京剧影片《林冲夜奔》。1938年,长子小春出生,并收
姜铁麟为徒。同年在其父支持下,于大吉巷8、9号(今
北大吉巷19、21号)两四合院内创办科班,取鸣举、万春之号各一字定名
鸣春社。该科班原计划招收鸣、春、佳、乐四科,实际只办了鸣、春两班。1948年报散,培养出于鸣奎、马鸣喆、
王鸣仲、王鸣泳、关鸣林、朱鸣秀、刘鸣才、刘鸣宝、刘鸣恭、吴鸣申、李鸣升、李鸣鹤、陈鸣彤、张鸣福、张鸣禄、张鸣字、杨鸣庆、杨鸣孝、周鸣歧、胡鸣忠、赵鸣复、洪鸣珠、郝鸣超、郝鸣振、徐鸣策、钱鸣业、常鸣晋、常鸣莲、萧鸣董、焦鸣荣、董鸣寿、蔡鸣棻、
谷春章、吴春奎、
张春孝、张春德、张春林等及其弟桐春、庆春、圜春等。鸣春社常演
连台本戏《济公传》、《
文素臣》及
应节戏《
天河配》等戏,都极为
叫座儿。
1948年。永春社赴沪演出时,台湾来员邀该社赴台演出,因情况不明不便前往,便由桐春、圜春等随
言少朋京剧团李万春崇文区更名
新华京剧团。1960年
支边组建
西藏自治区京剧团,1年7个月后,又调往
呼和浩特,成立
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1966年在京休假,文革开始,被揪回
内蒙古批斗。1978年9月31日来京演出《
闹天宫》。1979年落实政策迁回北京,后与
吴素秋、
姜铁麟组建
北京京剧院二团。1981年赴津与
赵松樵合演《白马坡》,并收
马少良为徒。1982年被提名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京与
毕谷云合演《
平贵别窑》。1983年与夫人
李砚秀赴港探亲,与五弟圜春会面,于
新光戏院演出《
古城会》、《
武松打虎》、《狮子楼》。1984年赴太原讲学。1985年8月北京市京剧
昆曲振兴协会为其录制了《落马湖·酒楼》、《恶虎村·进庄》、《武松打虎》及林冲戏的几个片断的
录像资料。9月11日住进
友谊医院,9月14日凌晨4时46分,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因
肝硬变不治病逝,享年75岁。20日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
遗体告别仪式。1990年,周桓先生为其撰写了近20万字的回忆录《
菊海竞渡》,由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李桐春
为万春二弟,生于1927年。幼入
鸣春社习艺,排名鸣俊,工武生兼红生。40年代曾于《济公传》前饰伏虎罗汉,与庆春的降龙罗汉的双人舞,颇受观众赞誉。后部戏与张鸣禄分饰陈亮、雷鸣。擅演《
古城会》、《
汉津口》、《
华容道》、《
水淹七军》、《
走麦城》等关羽戏及武松戏。1949年初,与其弟圜春随言少朋等赴台演出,后未能回归落户台湾。曾搭
顾正秋兄弟会聚香港,惜因身有大鹏京剧团团长之军职不便前来与兄嫂会面,实为憾事。桐春夫人李学彬,生有三子二女,长子
小禄,已故。长女琏珊。次子义民,工
武老生,于复兴剧校任职。三子龙吟,影视界工作。次女琏瑛,现居美国。
李庆春
(1929-1998),为万春三弟。家学渊源,幼入
鸣春社学艺,排名鸣杰,兼学文武大小花脸。1941年一1946年因演连台本戏《
济公传》而名噪一时。从
降龙罗汉变成
李修缘,再成为
道济和尚,表演层次分明,
人物形象可爱,所穿之破 袈裟,上
有彩色电珠,发出闪亮之光,显示其法力无边。加之灯光、布景的变幻烘托,颇具神化色彩,一时轰动
剧坛。1993年元宵节,应观众要求在京又演出了济公片断。他嗓音响亮吐字清晰,且一专多能,其文丑戏素以冷眼著称,配以小动作,颇具
幽默感。武丑能《
三岔口》刘利华,《徐良出世》徐良等。与兄配演《
武松打虎》酒保、《
野猪林》高衙内或
陆谦、《
落马湖》酒保或李佩、《
古城会》张飞、《连环套·拜山》
窦尔墩、《
武松打店猴戏三国戏配合默契锦上添花。在病故的当年元月还在京演出《
溪皇庄金头蜈蚣乌兰牧骑演出队长,现任内蒙古京剧团书记兼团长。次子小冬、长女小秋、三子小福、四子小月、均未入
梨园。
李圜春
为万春五弟,生于1932年。
鸣春社成立时,年仅6岁。随兄在科内练功习艺,工武生,个头、扮相、嗓音俱佳。功底深厚,长靠、
短打皆能。常演《打虎》、《
夜奔》、《
三岔口》、《
两将军》、《翠屏山》、《伐子都》、《
挑滑车》等,更擅演
猴戏。1949年,年仅17岁,便与桐春赴台演出。除在剧团演出外,亦到剧校任教。1983年,为去新加坡路经香港,得与阔别34年的兄嫂会晤。夫人沈涪,生有二子为双胞胎,兄名志希,弟名志奇,均从父艺工武生,现改入影视界。
李砚秀
系万春夫人,1918年生人,为
黄派李凤翔,工武生,其女文云,为京城名票,文云爱人
胡学礼为
中国京剧院武净。凤翔子少翔,原为琴师后改行。1985年。李凤翔从台湾取道
巴拉圭回到北京与夫人及子女团聚。二弟
李睿舟,为台湾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现居美国。小妹
李砚萍,为名武生
周云亮妻室,夫妇均为
江苏省京剧院尚小云青睐,收其为弟子,亲传了《
花蕊夫人》、《
汉明妃》、《白玉莲》等。她戏路宽广,能戏数百出,擅演《
木兰从军》、《汉明妃》、《
贪欢报》、《千里送京娘》、《
北汉王》、《貂蝉》、《雁门关》、《秋香三笑》、《
妻党同恶报》及前后部《
玉堂春》等。尤其《红龙涧》为其独有剧目,所饰娟娘颇见光彩。剧中
宋遇春饰周庄,
姜铁麟饰高通海,
贯盛吉饰欧阳德,该剧曾于沪上红极一时。《霸王别姬》为其常演剧目。曾与
金少山、
刘砚亭、
周瑞安、
孙毓堃及
李万春等诸多名家合作,在上海与金少山合演此剧达69场之多,且
上座不衰。四十年代与李万春结为伉俪,有三女二子。长女淑媛。次女新兰,1960年入
新华京剧团学艺,后随团至
西藏、内蒙古,1962年因精减人员返京,后至邢台艺术剧院深造。文革时改行,包头工作常于票界演唱。三女新华,为票界老旦,她精明强干,美国工作。四女新喜,现名李丹。次子卜春。三子艺春。
李小春
(1938-1990),学名菊申,乳名福来,为万春之长子。自幼受祖父及父教益,并得舅父
李少春传授。后于
鸣春社学艺练功,打下了坚实的功底。他文武兼备,11岁出台即红。随父演于首都实验京剧团、北京市京剧一团、
新华京剧团,直到赴西藏、内蒙古,演于京津沪、河北、山东、东北及江南各地,颇受赞誉。为提高技艺,曾向
张世麟、
鲍吉祥、
朱家夔等问艺,是位难得的文武全才。1957年赴
莫斯科参加
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
哪吒闹海》,戏中耍圈、武打、枪下场令观者赞叹不已,荣获
金质奖章。1975年于太原参加
华北地区文艺会演,主演《气壮山河》之王若飞,获演员一等奖。1978年赴美国纽约、华盛顿、
洛杉矶、
旧金山、
明尼阿波利斯等地演出30余场,所演《闹天宫》极受赞誉。美国总统
卡特上台祝贺演出成功。他除演《
三岔口》、《武松》、《马超》、《
挑滑车》、《长坂坡》、《铁公鸡》、《
野猪林》、《猎虎记》、《
十八罗汉收大鹏》、《智激美猴王》等武生戏外,亦演《失·空·斩》、《
击鼓骂曹》、《
定军山》、《将相和》、《
四郎探母》等老生戏及
现代戏《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30多年间,演出剧目近百出,曾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7月29日,因肝硬变病逝,享年仅52岁。妻室阎秀兰,生有一女一子,女李蕊未从艺,子李晶(继春),亦工武生。
李淑媛
1946年生人,自幼随母习艺,工青衣兼刀马旦,曾为
新华京剧团学员,从华世香学《二进宫》等,从
李金鸿学《
扈家庄》等。随团辗转西藏、内蒙古。婚后调往
南京市京剧团。擅演《
白蛇传》、《樊梨花》、《汉明妃》等。1985年来京探亲,随父至
沈阳演出《
昭君出塞》极获好评。夫君周洪武继承其父周瑛鹏翻跌勇猛的艺术特色,所演《伐子都》能从四张桌上翻下。其子周季未从艺。
李卜春
1951年生人,其扮相、嗓音酷似乃父。惜未赶上好时机。1962年,入南京戏校习艺,工武生。因常演现代戏,故
传统戏基础较差,文革时至湖北建筑工程部八局一公司宣传队。1982年调至
北京京剧院一团,演出剧目有《
三岔口》、《
古城会》、《
武松打店》等。曾为其父录制《
连环套》音配像。现年已半百,除演出外,与其爱人蔡晋萍将主要精力投在培养其子
李磊身上,使其成为李门第四代传人。其次子李鑫入影视界。
李磊
1976年生人,受家庭艺术熏陶,自幼酷爱京剧,深得其祖父喜爱并亲传其技艺,曾为祖父配演《闹天宫》小猴、哪吒。1988年入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艺,亦工武生,1995年毕业分配到
中国京剧院,演出剧目有《
三岔口》、《
武松打店》、《战马超》、《
小商河》、《狮子楼》、《
挑滑车》、《
火烧裴元庆》、《闹天宫》等。曾获哈六杯电视大赛表演奖,并随团赴港、台演出。(摘自《中国京剧杂志》)
胜春堂余
余三胜是与与
程长庚、
张二奎齐名的老生演员,称“老生三杰”、“
老生三鼎甲”,余三胜之子
余紫云,工旦;孙
余叔岩,工老生。
张吉罗家
张吉罗,原名张德奎,河北省
廊坊市
文安县史各庄村人,幼坐科“
吉利班”,工
梆子花脸、
文武老生。能演能导戏,与吉高、吉锋,吉堂并盛,驰名于当地农村。张吉罗的儿子
张世麟为著名京剧演员,长靠
短打武生,师从
李兰亭。现为天津京剧团主演,市政协委员、
中国剧协理事。张吉罗的孙子
张幼麟,从父学艺,为天津京剧二团主演,武生演员,长靠短打皆能。
桂春少春
李桂春,艺名“小达子”,
永清县刘靳庄“永胜和”坐科,是
霸县辛章村人。京、梆皆能的著名演员。严于课徒授子,并承办科班、戏社。上海流行
机关布景,创演京剧布景
连台本戏《宏碧缘》,之后又演连台本戏《
狸猫换太子》。并得“活包公”之盛誉。
李桂春的儿子
李少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
武生,幼从父练功。后文戏师承
余叔岩,武戏主宗
杨小楼。在北京以演《
两将军》、《
击鼓骂曹》文武双出同场演出,轰动剧坛。20世纪50年代,组织中国实验剧团。曾赴
西欧、南美及日本、印度、
缅甸等国家访问演出,博国际声誉。
李桂春的孙子
李宝春,又名小宝,李少春之子。工
文武老生,戏曲学校毕业,功、嗓皆优。中国京剧一团主要演员。曾在电影《杜鹘山》中饰演李石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