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是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境内的学术研究机构,于2008年4月成立,属学校二级单位。
基本概况
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是2008年4月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属学校二级单位,位于
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江西理工大学黄金校区。
平台建设
现有国家铜冶炼及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期)、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赣州]、江西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赣州市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含赣州市江理节能检测评估有限公司)等5个科研服务平台。
研究方向
工程研究院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凝练特色学科方向,形成了以服务钨、稀土、铜等有色行业为特色,以采矿、选矿、安全、环保、冶金、材料等学科为重点研究内容的科研实体。各学科具有很强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能力,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
承担课题
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企业委托项目200余项,项目经费近3000万元,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10余项,授权专利1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50篇。
现任领导
院长
杨斌,男,196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赣县人,教授,
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江西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1985年参加工作,1997年任江西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2001年至2007年6月任科技处处长,其间2003年至2005年曾兼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任江西理工大学校长助理。
主要研究领域为
有色金属材料开发与成形新工艺等。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和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16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32项;主持和参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申请国家专利3项,获批1项国家
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近20名;先后承担硕士生课程3门,本科生课程5门。
2001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2年获江西省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第三届、第十届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2007年4月进入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高性能结构材料专家库。
常务副院长
王海宁,男,1965年12月出生,安徽怀宁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1987年本科毕业于
中国矿业大学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1994年获中南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南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
专业博士学位;中南大学博士后。“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现为中国煤炭劳保科技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委员,矿业研究与开发理事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西省安全工程及环境工程学科专家库成员,江西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铜陵市人民政府“科技特派员”,甘肃省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荣誉职工”。
先后担任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科学技术处副处长,现任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从事安全与环保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和福建省重点科研项目以及
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完成的“大型深井矿山可靠通风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矿用空气幕及其在大断面大风压差运输巷道中的应用研究”、“化学抑尘剂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等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获得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江西省人民政府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共5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优秀推广成果奖1项;出版《矿井风流流动与控制》和《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学术著作2部;获“矿用空气幕引射风流装置”、“高效湿式除尘器”、“矿山溜井多片式挡风板”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南大学学报、煤炭学报等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8篇;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人,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6门,本科生课程5门。
副院长
赵奎
赵奎,男,安徽六安人,1969 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2005年被
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6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现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西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 年江西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江西省首届十佳青年教师”,2006年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江西省第四届师德先进个人”,2007年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
江西青年五四奖章”,2007年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模范教师”。2008年获得“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赣州市首届青年科技奖”。
近5年来主持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铜业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
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主持的项目“金属矿山应力测量与声波探测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获得2008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EI核心收录论文6篇,ISTP收录2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采矿设备手册》副主编,指导研究生35人。
柳瑞清
柳瑞清,男,教授,1983年毕业于
江西冶金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 1996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晋升教授职称。现任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成型学会理事,中国
有色金属合金与材料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锻压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
1.有色金属新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研究
2.模具设计与制造新技术研究
所授课程:材料成形物理冶金、电加工技术、模具新技术、塑性加工模拟方法、板带成形新技术。
科研项目:
1.高强高导铜合金加工技术开发与研究;
2.高精度铜合金板带加工工艺设计与性能研究;
3.铜及铜合金高温压缩变形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
4.镁合金异型材高温挤压变形规律的研究;
5.引线框架材料加工性能研究;
6.复杂黄铜加工性能与应用研究。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教材1部。
羊建高
羊建高,男,汉族,1958年8月生,湖南邵阳市人,198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材料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西理工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粉末冶金技术》、《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硬质合金》、《中国钨业》等杂志编委、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粉末冶金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超硬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精密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江西省钨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钨协硬质合金协会副会长。
主持、参加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均取得重要成果。《切屑控制及刀具失效机理研究、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及《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成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硬质合金系列产品产业化及机理研究》等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十三项。主编《
英汉双解粉末冶金技术词典》,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陈金清
陈金清,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副教授,博士后,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
代表性成果:
1、拜耳法
砂状氧化铝种分过程首槽温度控制模型及软件系统 200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The study of crystal grown kinetics from seeded precipitation of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s.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4(3) 1
3、Effect of Ultrasound frequency on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of supersaturated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2004(2) 1
4、铝酸钠(钾)溶液种分过程的分解率与粒度分布.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3) 1
承担的主要项目:
1、模式识别方法提高种分分解率的研究 横向 2004.8-2005.12 12万元 主持
2、从含钒矿物中湿法提取V2O5的研究 横向 2005.1-2005.6 8万元 主持
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的生产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过程的强化与节能、绿色冶金工程与高纯、超细粉体制备等方面。参加国家“ 973”科研项目一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承担了企业的委托合作项目3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3篇被EI检索。获200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温德新
主要职责
一、平台建设
负责工程研究院目标规划、学科方向遴选、研究与实验平台建设等,打造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科研平台。保证由工程研究院管辖的省、部各中心的评估、验收、年检的正常通过。
二、队伍建设
负责在校内外选拔聘用专兼职科研骨干,负责合理配备相关工作人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且稳定的专职科研队伍。并为其他教学科研人员进工程研究院参与科研提供方便和支持。
三、创新成果
力争在国家重大研究课题、重要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的质和量上均有更多、更大的突破;力争在工程研究院遴选的几个学科、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并逐步在国内、国际取得领先地位;力争在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奖项上均有更多、更高的收获。
四、制度建设
制定并实行能适应新的科研体制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人员编制与聘用、岗位设置、考核与分配制度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负责对工程研究院所属工作人员的管理。
五、学科建设
力争在对学校学科建设的支持、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有新的贡献。
组织结构
层级设置
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为学术研究机构(正处级)。
下设:办公室(正科级)
下辖(暂):
1、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江西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赣州]);
3、赣州市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
赣州市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隶属于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是江西理工大学技术、人才对外辐射的窗口,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平台,也是联结地方经济及产、学、研三方的“桥梁”和“纽带”。中心设有技术服务部、工程咨询部、人才培训部、电子研发部、成果推广部和赣州市江理节能检测评估有限公司。中心“立足地方,依托高校,面向企业”,努力发挥联结政府、企业和高校的“纽带”作用,致力于技术传递、人才传递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积极组织社会资源,为地方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
中心成立三年来,在成果转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节能减排、人才培训服务等方面先后为200多家(次)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深受企业界好评,中心也因此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为数不多的企业专业服务机构。
主要服务项目
成果推广、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报告编制、人员培训、企划广告、资源利用、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节能检测、节能改造、节能咨询
岗位设置
设立:
工程研究院院长1名,由分管校领导兼任;
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名,正处级;
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若干名,副处级;
设立工程研究院办公室;办公室主任1名,正科级。
下辖各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主要业绩
工程研究院内练素质,外塑形象,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成果推广为载体,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近期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重大项目
近日,由我校杨斌教授与
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
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性能稀土复合钇锆结构陶瓷产业化制备及应用技术》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立项经费240万元。该项目的立项是该院在重大项目方面的一次重要突破,是该院积极培育大项目、大成果的结果。另外,赵奎教授、黄海平博士分别获得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共计45万元。
创新基金
2010年11月份,该院采取外审、答辩和内部评审会形式,对围绕该院特色研究方向(钨、稀土、铜等产业的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申请的项目进行了评审,并确定了“高强高导稀土微合金化Cu-Fe复合材料的制备”、“环保无铋易切削铜合金工程化应用的研究”、“粗晶低钴“双高”性能矿用硬质合金研究”、“稀土发光材料研究”、“微细粒钨资源高效分选新技术研究”5个项目作为该院第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资助标准为2万元/项,共计10万元。2011年启动,研究时间原则为1年,最多不超过2年。资助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研究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创新基金项目是在副校长杨斌教授的积极倡导下设立的,旨在加强该院应用基础研究,为青年教师搭建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水平。项目资金全部由该院现有科研团队资助。
建设资金
该院努力践行“加快学校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拓宽科研平台建设资金渠道,经过多方努力,与白银有色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资金为300万元,建设期为3年,每年由企业提供100万元建设经费。这是我校首次获得的企业资助科研平台建设资金。
2010年12月28日,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100万元已到校入账,标志着“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正式启动。
另外,近期又争取到“
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室建设经费20万元。
资质申报
该院正式取得了由江西省发改委颁发的“江西省节能评估资质”,至此,该院获1个国家级资质和4个省级资质,除此之外,还有国家工程咨询丙级资质(国家发改委,2010年8月)、江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咨询资质(江西省工信委、江西省环保厅,2010年2月)、江西省节能检测资质(江西省技术质量监督局,2010年9月)、(江西省发改委,2010年12月)、江西省实验室检测资质(江西省质监局,属于3年周期的认定复查评审,2010年2月)。
资质申报是该院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会认真组织、积极拓宽渠道,充分挖掘资源,努力争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程设计资质,为科技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
5、出版专刊
最近,在学校杂志社的支持和帮助下,该院正在积极筹划出版《有色金属科学及工程》工程研究院专刊,通过此举,大力宣传校程研究院,进一步扩大学校和工程研究院的社会影响力,也希望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英才工程
近日,该院常务副院长王海宁教授入围“‘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首批考察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