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北州”,是青海省自治州。全州共辖3个县、1个自治县,总面积34068.4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海北藏族自治州市常住人口26.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41%。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元始四年(4年),
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辖海晏、刚察等地区。后因王莽篡政纷乱,郡邑废弃。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复置“西海郡”(以上见《西宁府新志》)。晋和十六国时(265-420年),设置西平郡,海北州属西秦、北凉、南凉统治(见《甘肃通志稿》)。
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击败
吐谷浑伏允主力后,又设置“西海郡”,郡治多至
伏俟城,海晏、刚察仍属其管辖(见隋书)。唐贞观五年(631年),设置米川县,辖门源地区。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徙吐谷浑诺曷钵于浩门水南。唐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据青海,海北州属其域(以上见《甘肃通志稿》)。元朝设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海北州归其管辖。
明
洪武八年(1378年),设安定、阿瑞二卫。海北州在二卫辖境。明正德四年(1509),东蒙古酋长亦不刺阿尔秃斯起兵反抗蒙古达延汗,兵败后,率残部万余人流入青海湖及海西一带驻牧,随后他们攻破塞外4卫,史称“西海蒙古”。明嘉靖年间,东蒙古俺答汗第三次移牧青海。明崇祯年间,驻牧新疆的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进兵青海,取代东蒙古在青海的统治。清顺治十一年(1654),固始汗逝世后,青海蒙古置为左右两翼,作为诸子的领地,海西部分地区也包括在内。清雍正元年(1723),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起兵反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息罗卜藏丹津事件。清廷采纳年羹尧的奏议,用“分别游牧”的办法,于雍正三年(1725),将青海蒙古族分为2翼5部29旗,划定游牧地界,互不统属,不得相互往来。同时,筑起了大通(今门源县城)、白塔(今大通县城关镇)、永安(门源县城西北55千米处)3城,在今门源县城设“大通卫”,辖永安营和白塔营,属西宁府管辖。
清乾隆九年(1744年)迁卫于白塔。清乾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治。
民国十八年(1929年)
青海建省后,先后置亹源县、祁连设治局、海晏设治局(后改设海晏县),均由省直辖;划达坂山以北设置门源县,祁连地区和原属西宁府的仙米、珠固划归门源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祁连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海晏建县。刚察为教兰理事辖区。
1949年,海北解放,成立亹源县政府,1950年至1952年,成立海晏县、刚察行政委员会、祁连自治区。
1953年12月31日设立
海北藏族自治区,辖亹源回族自治区(驻浩亹镇)、祁连县(原祁连自治区改设,驻八宝寺)、刚察县(原刚察区改设,驻沙柳河)、海晏县(原海晏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三角城),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亹源县浩亹镇。1955年,海北藏族自治区改设海北藏族自治州,亹源回族自治区改设亹源回族自治县。
1993年7月,驻地迁至海晏县西海镇。
1995年1月11日,
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由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迁至海晏县原二二一厂基地(即西海镇)。
行政区划
海北藏族自治州共辖4个
县级行政区,包括3个县、1个
自治县,分别是
祁连县、
海晏县、
刚察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海晏县西海镇同宝路4号。
资料来源: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介于北纬36°44′00″~39°05′18″、东经98°5′00″~102°41′03″之间。东南与大通、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青海湖相望;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肃南县为邻。全州东西长413.45公里,南北宽261.41公里。总面积34068.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祁连山系地处中国地势第三台阶,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缘。海北州地处祁连山中部地带,最高海拔5287米,最低海拔2180米,海拔超过3000米的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5%以上。从地貌成因看,有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和冰川地貌;从地貌形态看,有川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根据海北地势特点全州分为三个地貌区:
祁连山高原地貌区,包括祁连县全部和刚察、海晏县大通山分水岭以北广大地区。该地貌区呈“四山夹四盆”的形势,走廊南山与托勒山之间,形成黑河、八宝河断陷盆地,黑河、八宝河流贯其中;托勒山和托勒南山、大通山之间形成托勒断陷盆地和默勒凹陷盆地,托勒河、默勒河(即大通河)流贯其中。
青海湖北部滨湖地貌区,是中国青海湖内陆盆地的一部分,包括海晏、刚察县大通山分水岭以南、青海湖以北及湟水上游谷地,该区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区,中部为低山丘陵地,南部为湖滨平原及湟水谷地,区内布哈河、吉尔孟河、乌哈阿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是青海湖湖水的重要补给来源。
浩门河河谷地貌区,包括门源县全部,西北部为景阳岭,北部为冷龙岭,南部为达板山,两条山脉之间,为第四纪分布广泛而沉积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西北低山五陵广布,东部为深山峡谷区,浩门河水由西北向东南流贯其中。州内地貌特点是地势高,骨架明显,类型多样。
气候
海北藏族自治州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寒冷期长,温凉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夜雨和大风。年平均气温-2.4℃~1.4℃,最高气温33.3℃,最低气温-36.3℃。年平均降水量426.8毫米,最高降水量479.4毫米,最低降水量341.1毫米。年日照时数2517.6~2995.3小时。年均辐射量每平方米5210.2兆焦耳~6568.3兆焦耳。无绝对无霜期。
水文
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冰川广布,终年积雪,现代流水作用较强烈,地表径流资源丰富,流量大于0.5秒立方米的河流有61条,其中外流水系河流24条,祁连山内陆水系河流有25条,青海湖内陆水系河流12条。全州总集水面积冰川面积29764.56平方公里,约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87%。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北藏族自治州蕴藏有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水年流量58.2亿立方米,人均流量20600立方米。海拔最大高差3000米,水流湍急,自然落差大。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水电理论蕴藏约148.3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水电装机容量近73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9.20%。
矿产资源
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品种多、储量较大。已探明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黄金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性矿产品种达30种。主要矿产品种有: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铜、铅、锌,贵重金属金、银、铂,非金属矿产主要是煤。煤炭、石棉、沙金是自治州矿产资源开发的优势品种,具有产地多、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的特点。已探明煤炭储量为26亿吨,石棉2000万吨,沙金4830.80公斤。
植物资源
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野生药用、经济植物约有92科、160属、385种,主要集中在林区,在广阔的草原上亦有分布。其中数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有蘑菇、蕨麻、冬虫夏草、雪莲、沙棘、唐古特瑞番、黄花杜鹃、头花杜鹃、青海杜鹃、裂叶羌活、宽叶羌活、风毛菊、肾叶唐松草、藏茵陈、湿生扁蕾、唐古特莨菪、牛尾蓄、蒲公英、骨碎补、红景灵、网脉大黄、蚤缀、车前、扁蓄、马勃、柴胡、小蘖、升麻、细叶沙参、黄花铁线莲、金翼黄芪、青海黄芪、秦艽、党参、铁棒槌、芍药、麻黄等药用植物和优良牧草早熟禾、紫花针茅、扁穗冰草、老芒麦、异叶类口袋、花苜蓿、多枝黄芪、冷蒿、圆穗蓼、珠牙蓼、小嵩草、矮嵩草、藏嵩草、细叶苔、异穗苔、芨芨草等。乔灌木有青海云杉、祁连山圆柏、桦树、高山仰等。
动物资源
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野生动物(经济兽类)种类较多,约25种,相对储量为7-8万只。按其兽类分类可分1纲、5目、9种、17属。按经济类型可分稀有珍贵动物、药用动物、观赏动物、肉用动物、皮毛动物等五类。著名的有白唇鹿、马麝、马熊、雪豹、野牦牛、野驴、盘羊、岩羊等。草原上分布广,储量多的有黄羊、野兔、喜马拉雅旱獭、狼、狐等。州境内鸟类资源丰富,仅在青海湖北部地区就有80多个繁殖种,著名的有雪鸡、蓝马鸡、白马鸡、百灵鸟、天鹅等;青海湖岛自然保护区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候鸟达16.5万余只。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北藏族自治州市常住人口为265322人。
2021年全州户籍人口29.52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8.17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7.7%;乡村户籍人口21.35万人、占72.3%。
截至2022年末,海北藏族自治州户籍人口29.52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8.16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7.6%;乡村户籍人口21.36万人、占72.4%。
截至2023年末,海北藏族自治州市常住人口26.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41%。
截止2023年末,海北藏族自治州常住人口26.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按城乡分,城镇常住人口12.7万人,增加0.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8.47%,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13.5万人,减少0.29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构成
海北州是多民族地区,有撒拉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哈萨克族、畲族、高山族、东乡族、羌族、保安族、裕固族、黎族、侗族、傣族,全州总人口中,藏族分布最广。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3亿元,同比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66.15亿元,同比增长3.2%。
参考资料来源
2024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67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77元,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1元,增长6.8%。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277元,同比增长2.3%,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38元,同比增长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424元,同比增长0.1%。
第一产业
2024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实现农牧业产值40.5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全州粮食总产量6.75万吨,增长2.2%。其中,青稞产量5.79万吨,增长3.7%;小麦产量0.53万吨,下降18.2%;薯类产量0.37万吨,增长16.6%。全年牛羊出栏共计151.86万头只,同比增加3.31万头只,增长2.2%。年末存栏共计372.64万头只,同比减少1.74万头只,下降0.5%。年末海北州牛存栏92.15万头,同比增长6.1%;全年出栏25.59万头,增长1.6%;牛肉产量2.83万吨,增长3.3%。年末海北州羊存栏280.49万只,下降2.4%;全年出栏126.27万只,增长2.4%;羊肉产量2.36万吨,增长3.8%。生猪年末存栏4520头,增长40.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44头,增长5.4%;全年出栏5030头,下降21.4%;猪肉产量431.24吨,下降16.4%。家禽年末存栏2.36万只,增长1倍多;全年出栏2.38万只,增长18.7%;禽肉产量49.83吨,增长38.9%。
第二产业
2024年,海北藏族自治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增幅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3和19.2个百分点。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从产品产量看,在29种主要产品中,增长的13种,洗煤增长6倍、商品砼增长1.7倍、太阳能发电量增长1.2倍、供电量增长71.4%、鲜、冷藏肉增长53.3%、铁合金增长40.6%、挂面增长37.8%、水力发电量增长31.3%、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长28.8%、砂石料增长26.6%、沥青砼增长18.9%、热力增长5.7%、青稞面增长4.9%;下降和未生产的16种,改性沥青下降99.6%、方便面下降78.2%、重交沥青下降76.5%、石灰下降59%、PVC管材下降47.5%、加气混凝土砌块下降34.4%、麻渣下降31.8%、铜金属含量下降28.5%、饲料下降27.8%、微生物肥料下降13.4%、风力发电量下降10.5%、黄金下降10%、乳制品下降5.3%、原煤下降1%、火力发电量下降0.1%、铜原矿石本年未生产。二是全州有生产的12大类19个小类行业中,增长的行业9个,依次为:铁合金冶炼增长1.3倍、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制品制造增长79.2%、土砂石开采增长45.6%、电力生产增长23.1%、植物油加工增长20.4%、电力供应增长19.8%、肥料制造增长15.4%、屠宰及肉类加工增长14.8%、贵金属冶炼增长2.2%;下降的行业10个,依次为:塑料制品业下降79.9%、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下降78.2%、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下降47.4%、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下降41.7%、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下降41%、方便食品制造下降21.7%、饲料加工下降21.5%、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下降16.6%、谷物磨制下降8.3%、乳制品制造下降2.8%。
第三产业
2024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3亿元,同比增长2.3%。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8.26亿元、增长4.8%,乡村实现零售额6.77亿元、下降6.9%。分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1.95亿元、增长2.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08亿元、下降0.7%。
财政
2024年,海北藏族自治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2亿元、同比增长7.6%,完成年初预算的101.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08亿元、下降1.7%,其中,增值税1.44亿元、下降1.9%,个人所得税0.22亿元、下降1.7%,资源税0.22亿元、下降8.8%;非税收入3.93亿元、增长19.2%。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7.62亿元,同比下降13.2%,完成调整预算的90.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率超全年目标数(88%)2.5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10.88亿元、下降12.9%,文体旅游支出2.67亿元、下降4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56亿元、增长1.5%,卫生健康支出8.26亿元、下降0.3%,节能环保支出2.69亿元、下降66.9%,农林水事务支出21.04亿元、下降8.0%,住房保障支出3.81亿元、下降38%,城乡社区支出7.38亿元,下降33.9%。交通运输支出2.77亿元,下降17.4%。
金融
2024年12月末,海北藏族自治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4.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88亿元,增长8.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6.46亿元,增长6.0%,非金融企业存款20.26亿元,增长3.9%,财政性存款43.99亿元,增长234.6%,机关团体存款43.97亿元,下降32.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5.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亿元,增长8.6%,其中,住户贷款94.23亿元,增长11.3%;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31.66亿元,增长1.4%。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1年,全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比上年增加2项。专利申请6件,比上年增加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件。专利授权6件,比上年增加5件。签订技术合同1项,成交金额26万元。申报门源县百里花海蜂业有限公司、祁连县壹度缘农牧科技有限公司2家为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速度加快,农牧业新技术覆盖率超过90%,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达54%以上。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项,签订技术合同4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登记33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培育门源百里花海蜂业有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青海伊源乳业有限公司、祁连县俄博藏茶有限责任公司为科技型企业,青海凯德力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为青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速度加快,农牧业新技术覆盖率超过90%,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达55%以上。
教育事业
2021年,全年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95%,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23%,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63%,比上年提高0.09百分点。全州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884人,在校生5042人,毕业生1151人。普通高中招生1847人,在校生5942人,毕业生2150人。初中学校招生3552人,在校生10712人,毕业生3791人。普通小学招生3909人,在校生23409人,毕业生3699人。特殊教育招生6人,在校生63人,毕业生10人。全州幼儿园在园幼儿10403人。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8%,比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8%,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98%,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全年全州在园幼儿数(含附设班)0.93万人;小学在校生2.31万人,招生数为0.36万人,毕业生数为0.39万人;初中在校生1.07万人,招生数为0.36万人,毕业生数为0.34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0.54万人,招生数为0.18万人,毕业生数为0.2万人;中职在校生0.52万人,招生数为0.17万人,毕业生数为0.13万人。
文化事业
2021年年末全州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7个,广播电视台5个,档案馆5个。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视台5个。
体育事业
2021年年末全州社会体育指导员1443人,其中,二级指导员724人。参加国内外比赛186人次,获得第一名20个,第二名14个,第三名9个。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225万元。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社会体育指导员2300人,其中,国家级指导员12人,一级指导员42人,二级指导员1860人。参加青海省足球超级联赛暨青海省足协会员协会冠军杯赛获得第七名;青海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群众组获第一名4个,第二名2个。
医疗卫生
2021年,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7家。其中医院10家(民营医院1家),疾控预防控制中心5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家,血站1家,乡镇卫生院37家,村卫生室254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家、看守所卫生室1家、学校医务室2家;门诊部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家,个体诊所55家。卫生监督所5 个。全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066人 。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224人、中级职称394人、执业(助理)医师703人、注册护士人741。医疗机构开放床位172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8张。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5家。其中:二级医疗机构9家,疾控预防控制中心5家,卫生监督执法机构5个,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家,采供血机构1家,乡镇卫生院37家,村卫生室254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家,看守所卫生室1家,学校医务室2家,门诊部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诊所51家,民营医院1家。全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99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238人、中级职称405人、执业(助理)医师844人、注册护士1007人。医疗机构开放床位172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6.5张。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
社会保障
2021年年末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91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1万人。全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4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79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35人;全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1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77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97人。年末全州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32人,比上年末减少1485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667人,比上年末减少719人。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4万人;全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7万人。全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6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1万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4万人。年末全州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全州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8万人。
人民生活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27元,同比增长6.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73元,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27元,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由上年的2.22:1缩小为2.15:1。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846元,比上年增加2465元、增长15%,恩格尔系数为29.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193元,增长13.8%,恩格尔系数为27.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412元,增长15.6%,恩格尔系数为32%。
安全生产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4起、死亡12人,事故起数同比增加6起、上升75%,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人、下降7.69%。安全事故中:建筑施工事故发生3起,比上年减少1起;死亡3人,比上年减少1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7起,比上年增加3起,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7人,比上年减少2人。火灾0起,比上年增加0起,其中,森林草原火灾0起,比上年减少0起。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城镇新增就业人员0.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8%。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4.77万人次。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0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11万人。
环境保护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州湿地总面积为394.56万亩,沼泽草地322.67万亩,内陆滩涂71.89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69.25%。全州自然保护地(除去水源保护地及生态极重要区)共有10处,总面积为18994.9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55.23%。全年全民义务植树95万株,造林面积0.2947万公顷,国土绿化率100%。全年治理沙化土地0.3586万公顷。林地总面积793.03万亩,草原面积2765.17万亩。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6%;PM2.5平均浓度为16μg/m3。全州三大水系总体水质优良,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水质标准要求,达标率100%,未发生土壤污染事件。
交通运输
综述
截至2021年底,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9616.429公里,公路运输业完成客运量6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5%,旅客周转量21995万人公里、增长0.8%,公路货运量245万吨、增长32%,货运周转量51350万吨公里、增长37%。
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公路通车里程10412.87公里,公路运输业完成客运量496.43万人次、同比增长21%;旅客周转量16283.3万人公里、同比增长41.1%;公路货运量312.26万吨、同比增长20.9%;货运周转量67046.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9.5%;民航旅客客运量0.1394万人次、同比下降0.52%;铁路旅客客运量18.44万人次。
公路
海北州境内有宁张、湟嘉、民门、岔察、峨祁5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沟通了省内、省外及城乡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乡乡通公路,29个乡通客运班车,初步形成了省和县、乡公路交通网络。到1996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0公里。其中,省属干线5条,里程929公里,县乡公路756公里。
在县乡公路中,
二级公路5公里,占0.66%;
三级公路102公里,占13.49%。全州公路平均密度为4.96公里/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高115.6%。1996年,全州汽车保有量为3400辆,年客运量为5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8008.4万人公里,全年货运量为0.83万吨,货运周转量为519.6万吨公里。
铁路
青藏铁路横穿海北州境南部海晏、刚察2县的湖滨地区,其中干线1条、支线3条,通车里程为490公里。青藏铁路承担了境内部分客货运输和热水煤矿、海湖沙场的大部分货运,是海北州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国家恢复开通了海晏至西海镇39公里的铁路。
历史文化
民俗
民歌
藏族民歌海晏的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类别有情歌(拉伊)、酒曲、喜庆曲等。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皆唱。其形式有对唱、独唱、合唱等。内容由歌唱纯真的爱情,有歌颂英杰模范,也有赞美幸福生活的。除了一些传统的曲子外,大多数都是现编现唱,即兴创作。
舞蹈
藏族舞以“新牙勒”舞为主,是一种载歌载舞的
民族舞蹈。每逢春节,海晏的农牧群众会自发组成社火队,走村串社表演节目,欢度节日,社火队由
秧歌、舞狮、舞龙、高跷、八大光棍、小唱、跑旱船、大头罗汉、胖婆娘、金钱棍(俗称霸王鞭)、灯官、马报子、八仙等角色组成。
戏剧
每年正月十五和二月二,民间“影子匠”就会组成演艺班子,深入广大农牧区进行演出。
郿户戏
每逢农闲时节群众会自发演出,主要剧目有《秋莲捡菜》、《李彦贵卖水》、《张良买布》、《钉缸》、《小放牛》等。随着戏剧班子的壮大和演技的提高,移编秦腔《铡美案》、《打金枝》等,同时,配合征兵、宣传《婚姻法》等工作自编自演《哥哥去当解放军》、《婚姻自由》等笑剧。
秦剧
1956年,海晏县
秦腔业余演出班子组建,每逢农闲时节群众会搭起简易戏台自发演出,演出剧目有《天门阵》、《铡美案》、
《游龟山》、《火焰驹》、《
辕门斩子》等秦剧。
灯谜
俗称猜谜儿,是海晏民间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尤以家庭游戏为甚。每逢节日举办的团体游艺活动中都少不了灯谜项目。民间猜谜以猜物为主,谜面通俗,谜底贴切。
遗址
截至2007年,海北藏族自治州有文物有36处。其中,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西汉西海郡治龙夷城(今海晏县三角城)遗址1处,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
门源县北山乡唐代
金巴台古城、浩门镇东南宋代门源古城、克图乡巴哈村唐代
岗龙沟石窟寺,克图乡克图村宋代
克图古城,祁连县峨堡乡(峨祁公路18公里处)宋代古三角城、
扎麻什乡约文化夏塘台遗址。
风景名胜
百里油菜花海
百里
油菜花海位于青海省
门源县、祁连山与大坂山之间的盆地,宁张公路、217国道和民门公路通达,距西宁150公里。是自然风景旅游区。长约50公里,宽约12公里,面积535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北方小油菜基地。
仙米国家级森林公园
仙米森林公园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林区,公园覆盖门源县东川、仙米、珠固三个镇,南北宽55公里,东西长95公里,土地总面积14.8万公顷,1996年该公园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3年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
岗什卡雪峰
岗什卡雪峰,亦名“冷龙岭主峰”,海拔5254.5米,雪线高度北坡4200米,南坡4400米。山体主要由偏酸性石英角闪岩、片麻岩、斜长角岩、基性火山岩等组成,在构造上属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是
门源古八景之一,青海十大景观之一。
黑河大峡谷
全长800多公里的
黑河大峡谷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其中有70公里属“无人区”。峡谷内有冰川800处,分布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
金银滩草原
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它的西部同宝山与青海湖相临,北、东部是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海晏县三角城接壤(三角城是西海郡遗址,建于西汉王莽秉政时期),在这方圆110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
西部歌王
王洛宾在四十年代初,在这里创作的《
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金银滩、青海湖出发,唱遍了青海,唱遍了全中国,风靡海内外。
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草原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有省道直通。总面积2192平方公里。
城市荣誉
2019年8月28日,海北藏族自治州入选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名单。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城榜”。
2021年1月1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