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指利用航天器研究空间(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 存在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即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及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空间科学以航天技术为基础,包括空间飞行、空间探测和空间开发等几个方面。它不仅能揭示宇宙奥秘,而且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发展简史
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着
宇宙空间。在漫长的岁月里,先辈学者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去观测和研究发生在地球周围空间(
近地空间)、太阳系空间及更遥远的宇宙空间的自然现象。如早期对
地磁、天体运行、
极光、
彗尾、太阳黑子、
太阳耀斑和
超新星爆发的观察等,对陨石进行化学分析,对宇宙物质的某些化学组成的光谱测定等,这些研究积累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宝贵知识。
奠基时期
20世纪以来,短波无线电
远程通信试验成功,
电离层的发现,
宇宙线的观测,
磁暴和
电离层暴27天重现性与太阳自转有关的发现,以及
等离子体振荡的发现等,也促进了理论研究的发展,如S.查普曼和费拉罗(V.C.A.Ferraro)提出了磁穴和环电流的概念,Sir E.V.
阿普尔顿和
哈特里 (D.R.Hartree)建立了
磁离子理论,
朗缪尔(I.Langmuir)提出了等离子体的概念,H.
阿尔文预言
阿尔文波的存在等。在实验方面,用
探空火箭拍摄了太阳的整个光谱,探测了电离层和
高层大气结构;
光谱分析广泛地用于测定太阳和
行星大气的化学组成,据此维尔特 (R.Wildt)提出了
类木行星由大量氢所组成;对地外生物和
地外文明也开始了探索。这些都为空间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形成时期
50年代以后,在大量地面台站、气球和火箭观测及长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迫切要求各相关学科之间密切配合,要求全球性的协同观测以及发展新的探测手段。1956年,在
国际地球物理年大会上,美国和苏联宣布将要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以增强对地球物理学的研究。1957年,苏联首次发射了
人造地球卫星,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从此,许多国家和团体发射了大量的
空间飞行器并进行了广泛的多学科的研究,促使空间科学迅速发展。
20多年来,人们对
近地空间环境进行了大量的普查,发现了
地球辐射带、环电流,证实了
太阳风、
磁层的存在,发现了
行星际磁场的
扇形结构和
冕洞等;
月球探测器和“阿波罗”飞船载人
登月,对月球进行了探测和综合性研究;行星际探测器系列对行星进行了探测,并由对内行星发展到内外行星的探测;
天文观测卫星系列对太阳、银河辐射源、河外源,在红外、紫外、
X射线和
γ射线波段进行了探测。在取得上述进展的同时,
空间生命科学也相应地迅速发展起来。例如研究人在空间长期生存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在
失重、超重、高能
辐射、
节律改变等条件下人体的适应能力等;空间生物学、医学和生保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关于地外生命也在进一步探索。
在70年代后期,空间科学的发展进入了更高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对重大科学课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并能制定周密的探测与研究计划,同时加强了
理论研究;在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下,进行了全球性的协同探测与研究。航天飞机的出现,将开辟空间科学史的一个
新纪元,成为空间时代第二阶段的标志。
空间探测方法
空间探测是空间科学研究的基础。空间探测的主要类型包括:
空间飞行器
指
人造地球卫星、
月球和行星探测器、
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等的探测。这是空间探测的主要手段,探测的空间范围广、时间长。
火箭
气球
比较简便,适宜对
平流层、
臭氧层的探测,不足之处是探测范围小,探测高度也受到限制。
地面台站
这是以地面为基地的间接探测方法。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优点,缺点是受大气层的影响较大。在进入空间时代以后,即以空间飞行器的探测为主。地面探测是辅助性的,但仍是一种必要的探测方法。
学科内容
空间物理
主要研究发生在
日球空间范围内的
物理现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太阳,
行星际空间,地球和行星的大气层、
电离层、
磁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
日地物理
(即日地关系)是
空间物理学的主要部分,是
太阳物理学和
地球物理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它研究太阳
能量的产生、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和带电粒子辐射,尤其着重于它们的变化部分)、在日地空间的传播和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等整个过程。太阳中心部分的
核聚变所释放的
辐射能,经过漫长的热
扩散过程传至太阳的外层气体而被吸收,产生
对流不稳定性,称为对流区。最后大部分能量作为
热能传到
光球层而向外辐射,能量主要在
可见光波段内,这部分能量比较稳定。
太阳有复杂的磁场结构,黑子的
磁场强度达数百至数高斯(1高斯=10-4
特斯拉),它们的极性具有
准周期性,因而
太阳活动及相关地球物理现象也有准周期变化。冻结于对流区
等离子体内的磁场随等离子体的对流、湍流运动弯曲扭转,从而产生一些强的磁场活动区,如表现在光球面上的黑子。储存的
磁能在适当条件下会被迅速释放,表现为强烈的太阳活动,耀斑是其中最强烈的。对流区内部分等离子体浮涌出光球和
色球,受到加速加热而形成
日冕和
太阳风。太阳风将
太阳磁场带入行星际空间,由于太阳的自转和太阳
磁赤道面稍有弯曲,从地球赤道上看,
行星际磁场呈阿基米德螺旋线状和具有磁极性相同的
扇形结构,从
太阳活动区浮涌出色球表面的等离子体,一般又重新落到附近表面,形成闭合的穹形磁力线双极结构,但在有些区域可能出现开放的磁力线,伸展致
行星际空间,产生沿磁力线流出的高速等离子体流,这样的区域称为
冕洞。异常的
太阳活动致使电磁辐射和
带电粒子流增强,增强的电磁辐射主要在紫外线、
X射线、
γ射线和
射电波段内的
非热辐射,这两类增强的
能量虽在总输出能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对
地球大气层和空间环境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日地物理学的发展,要求把整个日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定量的、综合性的研究。
空间物理学还包括太阳-
行星系统的研究。经过比较研究,可更好地理解日地系统的物理过程,从而取得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太阳系的深刻理解。如
地球磁层的概念,同
水星、
木星、
土星的
磁层比较;地球的
大气结构与金星、火星、木星的大气比较;地球的
电离层与金星、木星、土星的电离层比较等。
空间天文学
利用空间飞行器在地球稠密大气外进行
天文观测和研究的一门学科。人们通过接收宇宙天体的
电磁辐射来研究它们的物理状态和过程。这种电磁辐射波长在108~10-12厘米范围内,但在地面上,仅能从
可见光和
射电两个
大气窗口来观测天体,从而发展成为天文学的
光学天文学和
射电天文学两个分支。空间技术的发展,开拓了
红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和
γ射线天文学等崭新的领域。
由于大气的湍流运动,使光波经过时产生起伏,造成
光学望远镜的频谱分辨率和
角分辨率降低。将高分辨率的光学望远镜安装在
空间实验室里,能显著地提高它的
分辨本领。
高能天体和激烈活动的天体现象,产生着
X射线和
γ射线,这包括温度达数千万至数亿度的
热辐射和在强烈爆发过程中产生的相对论性带电粒子所发出的
非热辐射,例如
超新星爆发及其遗迹产生的辐射;当一致密星(
中子星或
黑洞)与一
伴星形成双星时,
致密星对伴星的
吸积而产生的辐射。γ射线天文学直接与核过程、
高能粒子和
高能物理现象相联系,将日益得到更大的发展。
有些宇宙天体的辐射主要在红外波段内,如
原恒星、
红巨星、恒星际的气体云和尘埃等。
活动星系和
类星体既有很强的X射线、紫外线辐射,也有很强的红外线辐射。在
恒星际空间发现很多种无机和
有机分子,它们的
谐振频率在
波长较短的微波段内,2.7K的
宇宙背景辐射主要在
毫米波、亚毫米波波段内。为了进行这些探测,也要利用空间飞行器才最有利。
空间天文学的诞生,使天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所研究的
星空迥异于地面光学和
射电天文观测到的星空。可以说,现代天文学的成就,很多都与空间天文学的发展有关。它改变了对宇宙的传统观念,对高能天体物理过程、恒星和
恒星系的早期和晚期演化、
星际物质等的了解,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
空间化学
研究发生在空间的化学过程、宇宙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演化的一门
学科,又称
宇宙化学。
在
地球大气层和行星大气层中,有着复杂的化学过程,包括
光化学反应过程。
空间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
太阳系天体、
恒星、星系、
星际物质和
星系际物质。空间化学要研究构成宇宙物质的化学组成,包括元素、同位素、
分子等,以及它们的化学演化规律。利用空间飞行器在大气外观测,使
频谱分析波段由
可见光扩展到了红外线、
紫外线、
X射线和
γ射线范围;在星际空间发现了许多种分子,其中有一些是比较复杂的
有机分子,如
氰基、氨等;对
月球和行星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这使空间化学研究的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从而形成了
空间化学。
空间化学的发展,对于太阳系的起源、天体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等重大
科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空间地质学 研究月球、行星及其卫星等天体的物质成分、结构,以及形成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月球探测器系列和“阿波罗”飞船对
月球的土壤、岩石、矿物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出了月球地质图和构造图。月球是人类在地球以外研究得最充分的天体。其次就是对金星、火星的探测,但仅限于对它们的表面的了解,如地形、
山脉、
裂谷、
火山、
峡谷和
土壤分析等。所以,空间地质学还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
空间生命科学
研究在宇宙空间的生命现象和探索地外生命、
地外文明的一门科学。
在空间时代,人和生物在宇宙空间的活动成了现实。但是,生命在宇宙空间长期生存,就有着一系列需要研究的
科学问题。这包括:
微重力条件、宇宙辐射环境以及生活节律的改变给人和生物带来的影响。相应地,空间生理学、空间生物学、
空间医学以及生命保护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总起来说,
空间飞行环境对人和生物是极其严峻的,但实践证明,随着空间生物学、医学及生保技术的发展,人是能够在空间飞行环境下较长期地生活和工作的。
利用空间飞行来寻找宇宙中的生命,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重大科学问题。经过对行星的探测,特别是对火星的探测,尚未发现生命的迹象。但已在空间发现了30多种
有机分子,其中有几种属于地球生命的基本物质。科学家们渴望能在星际空间找到更高级的有机分子形式。
学科主要课程
太空探索、地球科学概论、遥感概论、测量与地图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结晶学与矿物学、
普通地质学、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近代地层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脊椎动物进化史、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空间探测与空间环境模拟、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智能交通系统概论 空间探测
信息处理技术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展望
空间科学在实际应用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在通信、导航、测地、
气象观测、遥感等方面。在空间环境中,对于研制和生产高质量的
单晶、多晶、合金和
非晶态材料,以及高精度的电子、光学元件和特殊药品等,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果。现代
空间科学技术,已发展到有可能在
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建立太阳能卫星发电站,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已向人类展示了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