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偶虹(1908年-1994年6月19日),戏曲作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人。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偶虹。翁偶虹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兆高级中学,业余常以票友身份登台。毕业后致力于戏曲研究,常与黄占彭、程茂亭、关醉禅等名票同台。1930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建立,翁被聘于该校兼课。1934年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编剧和导演。1935年被聘任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戏曲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以后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1974年退休。1994年6月1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戏剧人生
翁偶虹的父亲在清朝政府的银库任职,嗜好京剧。耳濡目染,少年时代的翁偶虹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跟随其姨父著名京剧
花脸梁惠亭先生和名票胡子均先生学唱花脸,偶尔也粉墨登场。1926年,翁偶虹从郎家胡同第一中学考入
京兆高级中学(
河北师大的前身顺天
高等学堂,进入民国后改建为京兆公立第一中学,1925年改名京兆高级中学)。在入学第一年的
游艺会上,翁偶虹就以饰演《托兆》中的
杨七郎、《卖马》中的
单雄信而名噪校园。第二年,翁偶虹饰演了《
捉放曹》里的曹操、《
连环套》里的
窦尔墩,第三年演的是《
草桥关》里的
姚期,《
定军山》里的
夏侯渊和《失街亭》里的
马谡。在翁偶虹和一帮票友的带动下,京兆高中游艺会的京剧
彩唱,成为非常精彩的保留节目,并且在北京城开风气之先,引得其他学校纷纷效仿。他们有时候也受邀到其他学校演出。除上述剧目外,翁偶虹还演出过《
法门寺》的刘瑾,《闹江州》的
李逵等人物,深受戏迷们的喜爱。
后来,京兆高中的京剧演出名声越来越大,翁偶虹也经常与几位票友相约,走上社会,到外面的戏院演出。当时,因为父母的愿望是学而优则仕,希望儿子能够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不希望儿子走入梨园行,当一个被人瞧不起的
倡优、戏子。所以,翁偶虹的演出活动,都是背着家人的。可是到外面演出时要张贴海报,翁偶虹原名翁麟声,于是,“翁麟生君”演出《连环套》《
法门寺》《群英会》《黄鹤楼》《李七长亭》等等的海报贴满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当然也就瞒不过家里人了。有一次,翁偶虹与名票友纪文屏在地安门大街同声戏院演出《连环套》,忽然发现他的父亲坐在台下,翁偶虹心里一惊,心想恐怕要遭到父亲的责骂了。不料回家见到父亲,不但没有受到责骂,反而很受称赞。父亲表态说:“咱们家从你这一代起,就弃仕而优吧!”
从此,翁偶虹对京剧更加痴迷,走上了一条听戏、学戏、演戏、写戏、评戏、画戏(画
戏剧脸谱)的艺术家的道路,为此,他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六戏斋”。翁偶虹自幼聪明好学,5岁开始读书,10岁就向报纸投稿,在校期间,他还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歌、小说和戏剧评论文章。1929年,翁偶虹从京兆高中毕业,受聘在京兆第二小学任庶务,工作也比较清闲,他就在上午写小说,下午唱戏。1930年,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成立,他被聘为兼职教员。1934年,正式到学校任编剧和导演。1935年被聘为学校
戏曲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以后,翁偶虹任中国京剧院编剧,直到1974年退休。
创作剧目
翁偶虹先后为
程砚秋、
金少山、
李少春、
袁世海、
叶盛兰、
童芷苓、
黄玉华、
吴素秋等演员以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富连成科班编写剧本。一生共编写剧本(包括移植、整理、改编)100余出,其代表剧作有《
宏碧缘》《
火烧红莲寺》《三妇艳》《瓮头春》《
锁麟囊》《女儿心》《鸳鸯泪》《美人鱼》《凤双飞》《小行者力跳十二堑》《
同命鸟》《
蔷薇刺》《
蝶恋花》《
碧血桃花》《英雄春秋》《花猫戏翠屏》《
百鸟朝凤》《比翼舌》《玉壶冰》《白虹贯日》《骂绵袍》等。
1.《温酒斩华雄》 为中华戏校学生改编,1931年
2.《孤忠传》 为中华戏校学生改编,1931年,
取材自评书《绿牡丹》
王金璐饰骆宏勋,
宋德珠饰
花碧莲,
傅德威饰花振芳,
李金泉饰骆母
6.《姑嫂英雄》 为中华戏校学生编排
李玉芝饰全部薛金莲,
徐和才饰前部
薛丁山,
李和曾饰后部薛丁山
8.《三妇艳》 为中华戏校学生编排
取材自乐府古词,描写三个不同类型女性的婚姻离合,提示男女平等主题
11.《鸳鸯泪》 为中华戏校学生编排
储金鹏饰周仁, 李玉茹饰周妻冯素蕙,王金璐饰王四公
1954年
中国京剧院重排此剧,更名《
周仁献嫂》,主演:
叶盛兰12.《美人鱼》 为中华戏校学生编排
主演:
李玉茹、
王金璐、赵金年、储金鹏、
王玉让、
张金梁、李金泉、冯玉增、
袁金凯、周和桐
13.《凤双飞》 为中华戏校学生编排
改编自传统戏曲《蝴蝶杯》
李玉芝饰胡凤莲,
张玉英饰田夫人,赵金年饰田云山,储金鹏饰田玉用
14.《十二堑》 为中华戏校学生编排
取材杂剧《救风尘》
16.《千金小姐》,评剧,为喜彩莲编写
取材杂剧《墙头马上》
1940年11月首演于长安戏院
18.《
蔷薇刺》,又名《桃花醋》 为“如意社”编排,1940年
19.《水晶帘》 为绿染香(严月秋)编写,1941年
王金璐前饰王合瑞,后饰凤凰王;
慈少泉前饰韩成,后饰锯缸匠
赵德勋、萧德寅、
何金海、宋金声分饰
孔雀、
金翅、白
鹦鹉、
绿鹦鹉22.《楚宫秋》 为程砚秋编写
取材山西梆子《女中孝》故事
一九四二年春《杜鹃红》首饰于三庆戏院
24.《一字香》 为徐东明、徐东霞编写,1942年
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中
婆媳之间、媳小姑之间矛盾的社会剧
26.《鹦鹉舌》 为吴素秋编写,1942年
五代宫闱喜剧
吴素秋饰公主石凝香,贾多才饰公主石凝碧
28.《北观音》 为黄玉华编写
取材于元代野史,宫闱悲剧
1945年校友剧团演出,主演:
陈永玲、
高玉倩、王金璐、储金鹏、张洪祥、贾多才、孙玉祥、赵金年、
李金鸿、谷玉兰
31.《骂锦袍》 为刘迎秋编写
34.《白虹贯日》 为纪念抗日胜利编写
王金璐前饰
南霁云、后饰郭子仪,
王和霖饰雷海青, 李金鸿饰谢阿蛮
萧德寅饰张巡,储金鹏饰雷万春,齐和昌饰许远,
陈永玲饰
梅妃高玉倩饰徐菡,赵金年饰李猪儿,
苏维明饰贺兰进明,
曹世嘉饰耿义
李庆山饰张增,张洪祥饰
安禄山,
曹二庚饰老军, 由
赓金群司鼓
后更名《百战兴唐》于上海演出
袁世海饰张巡,
叶盛章饰李猪儿,
叶盛兰饰雷万春,
李世霖饰许远
李玉茹饰徐菡,
魏莲芳饰梅妃,
班世超饰谢阿蛮,李幼春饰贺兰进明
35.《通灵笔》(《天涯芳草》) 为
程砚秋编写1945
36.《明末三奇女》 为李世芳编写
明末
陈圆圆、顾眉波、
葛嫩娘三女故事,写明末亡国之惨,巾帼抗敌之雄
李世芳前饰陈圆圆,后饰葛嫩娘
取材于白羽同名小说
42.《新蝴蝶梦》 1948年
44.《五人义》(《十三太保反苏州》) 为
叶盛章编写
45.《血泪城》 为校友剧团编写的
高维廉饰前部吴三桂,李世震饰后部田寿
袁世海饰
李自成,魏莲芳饰陈圆圆,骆洪年饰田喜,
王泉奎饰
刘宗敏取材于《水游》“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一回。
47.《夜奔梁山》 为新中国实验京剧团编写
48.《云罗山》 为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改编
主演:
李少春、
袁世海、
叶盛章、
黄玉华、李文英、
李世霖、李金泉
50.《将相和》
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李少春、袁世海与太平京剧团谭富英、
裘盛戎同时排演
新中国实验京剧团主演:李少春、袁世海饰、叶盛章、李世霖、李幼春
张盛利、娄振奎、李金泉、孙盛武、骆洪年
叶德霖、高盛虹
太平京剧团主演:
谭富英、裘盛戎、
黄元庆、
李世琦、张洪祥
李盛芳、刘春利
这一时期相继饰出《将相和》的其他剧团:
首都实验京剧团主演:
奚啸伯、
苏维明、
李春恒、
侯永奎、
王少楼明来京剧团主演:
徐东明、
郭元汾、
哈宝山、高维廉、
高盛麟进步京剧团主演:
李鸣盛、
王泉奎、
闵兆华、
茹元俊、马富禄
此外排演者:
言少朋(青岛)、
纪玉良(南京)、白
王昆(天津)
经历了半个世纪,新编的《将相和》已成为传统
保留剧目根据《水浒》素材,综合
史进、
鲁智深、
时迁三好汉故事编写
52.《野猪林》 为叶盛章增加人物
53.《虎符救赵》 为了配合抗美援朝编写,1951年
李少春饰信陵君,袁世海饰魏王,
黄玉华饰
如姬,叶盛章饰朱亥
李金泉饰太妃,
李世霖饰侯生,李幼春饰晋鄙,李元瑞饰
赵王取材清初山东农民起义
主演:李少春、
李洪春、
茹元俊、
夏韵龙、
叶盛章、李金泉、李幼春
骆洪年、类振奎、李世霖
55.《五马山》 为叶盛章编写,1955年
56.《班门斧》
57.《大闹天宫》 1956年
主演:袁世海、李金泉
59.《桃花村》 为袁世海改编
改编自传统剧《花田错》与《桃花村》
主演:袁世海、
杜近芳、
叶盛兰、李幼春、张霁英、
李世霖、
王鸣仲骆洪年、叶德霖、茹木春
李少春饰秦琼,
袁世海饰程咬金,
苏维明饰
尤俊达,
娄振奎饰
单雄信李幼春饰
杨林,
谷春章饰侯君集,
刘鸣啸饰尚怀忠,钮风华饰罗成
李金鸿、
王鸣仲、李金泉饰、
孙盛武、
曹韵清、骆洪年、张雯英
列入国庆十周年献礼之选
剧本刊登于1959年9月《剧本》月刊
1983年11月,
天津市京剧团的
马少良、
李荣威等重排
61.《香港怒潮》
62.《鸡毛信》 为张春华编写
63.《赤壁之战》
国庆十年献礼剧目
导演团:阿 甲、翁偶虹、
马连良、
李少春、
李慕良、钟 灵、
刘吉典美术设计:钟 灵、赵金声、安振山
马连良饰
孔明,李和曾饰张昭,谭富英、李少春轮饰
鲁肃、
刘备曹将:刘永利饰张邵,
马崇仁饰
文聘,陈元昌饰
曹洪,
刘元汉饰
夏侯惇陆洪瑞饰
许褚,张滨江饰
张辽,高韵芬饰
李典,江金爵饰乐进
李益春饰
蔡瑁,李维坤饰
张允,冯玉亭饰
毛玠,董德义饰于禁
霍德瑞饰焦触,孙德印饰张南,
茹富华饰蔡中,闵兆华饰蔡和
吴将:
苏维明饰
太史慈,钮风华饰
甘宁,
王鸣仲饰
蒋钦,董德林饰
韩当吴幕:由李幼春饰赵达,霍德瑞饰
步骘,李金鸿饰
陆绩,
罗世保饰
薛综64.《生死牌》 1959年
李和曾饰黄伯贤,
江新蓉饰王玉环,高玉倩饰黄秀兰,严慧春饰李秋萍
高元峰、王玉敏、李世璋、李甫春、孙继良、曹世才
65.《摘星楼》 与马少波合作
李和曾饰
黄飞虎,江新蓉饰
贾氏, 高玉倩饰
妲己,景荣庆饰纣王
张云溪饰黄天化,张春华饰
龙环, 李世璋饰黄兖,王玉敏饰黄母
江世玉饰武王,
赵文奎饰姜子牙,严慧春饰黄妃,萧盛萱饰
费仲 曹世才饰尤浑, 李甫春饰尹贤, 董鹤春饰周纪,
阎世善饰龙吉公主
66.《高亮赶水》
张云溪、张春华主演并导演
音乐设计:刘吉典
美术设计:赵金声
李甫春、董鹤春、高元峰、曹世才、
萧盛萱、王春喜、
叶庆先、奎福全
罗喜钧、
刘鸣发、沈金启、
谭韵寿、侯连升、
何金海、刘斌升
67.《灞陵桥》 为
李少春、
袁世海编写,1959年
68.《英雄台》(《郑子明打龙棚》) 为袁世海编写
69.《连环套》 为袁世海改编
李和曾饰乔玄,
张云溪饰孙策,
江世玉饰周瑜,高玉倩饰大乔
江新蓉饰小乔
赵永泉、张春华、王玉敏、张元智、赵文奎、董鹤春、萧盛萱
1982年重排:
李和曾饰乔玄,
高牧坤饰孙策,
李瑞祥饰周瑜,
沈健瑾饰大乔
李伟红饰小乔
72.《贼老爷》为张云溪编写
73.《冷山记》
76.《雪夜破蔡州》为杨秋玲、刘长瑜、俞大陆编写
景荣庆饰
萧朝贵,李甫春饰
石达开,高玉倩饰
洪宣娇,董鹤春饰
罗大纲 阎世善饰李开芳,孙继良饰
林凤祥,
茹元俊饰
李秀成,张春华饰徐盛朝
谭韵寿、侯玉兰、张雯英、李世章、
何金海、杨建春、赵永泉、
苏维明 张云溪饰陆文龙,李和曾饰王佐,王玉敏饰乳娘
80.《孙安动本》 与祁野耘合作
移植山东柳子戏
主演:李和曾、景荣庆
82.《荆钗记》 为北方昆曲剧院改编,与
王颉竹、何异旭合作
导演:马祥斌
张玉文饰钱玉莲,
许凤山饰
王十朋,韩建成饰孙半洲,周万江饰
万俟卨83.《西门豹》 1963年
主演:
袁世海、
谷春章、
孙洪勋、李金泉、张雯英、
李世霖、骆洪年
84.《迎春花》
85.《红灯记》 与阿甲合作,1964年
李少春饰李玉和,刘长瑜饰
李铁梅,高玉倩饰李奶奶,袁世海饰
鸠山 谷春章饰磨刀人,夏美珍饰桂兰,
曹韵清饰侯宪补,孙洪勋饰王连举
86.《平原游击队》 与
张东川等人合作,1966年
87.《小刀会英雄传》 为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编写,1976年
主演:
辛宝达、
许嘉宝、李岩、刘金泉、冯月茹、李宝荣、
朱宝光88.《美人计》 为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编写,1977年
许嘉宝饰孙尚香,辛宝达饰刘备,李崇林饰乔玄, 周月华饰小乔
温如华饰周瑜, 刘金泉饰孙权,李宝荣饰吴国太,白荫棠饰张飞
89.《白面郎君》 为温如华编写
代表剧目
翁偶虹一生编写剧本(包括移植、整理、改编)100余本,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有《
锁麟囊》《
将相和》《
响马传》《
大闹天宫》《
李逵探母》《
红灯记》等。
创作特色
翁偶虹在作剧中,十分注重人物的塑造,他把能否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视为一剧成败之关键。他曾说:“
高尔基把文学称做‘人学’,那么戏剧也可以视为‘人剧’。”他在塑造人物时,很少使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着力于在不同的事件和戏剧矛盾中去揭示人物内在的
心理状态。例如《鸳鸯泪》一剧,作者为了塑造
周仁的正义英烈性格,在全剧中紧紧地把握住周仁“为友献妻”这一事件,安排了这样三个关节:一是周仁见妻子冯素蕙刺杀严年未成,恐露破绽,强忍悲泪,示妻自刎。二是王四公误认周仁将盟嫂献给了严年,愤怒之下杖打周仁,而周仁为顾全大局,只得把委曲埋在心底,忍辱受杖。三是周仁的盟兄杜文学在边疆破敌立功,回朝加爵,又误认周仁献出了盟嫂,随之又是一顿责打。周仁“愤人情之以怨报德,恨世道之暗无天日”,他不肯自辨而存,在盟友杜文学的屈打之下,含冤而殉。(见翁偶虹《
翁偶虹编剧生涯》)作者正是通过这三处矛盾,把周仁这个正义果敢,愤世嫉俗,忍辱负重,侠肝义胆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京剧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表现程式和手法。因此,一个京剧剧本的写成,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于作者对于京剧艺术的熟悉程度。由于翁偶虹谙熟舞台,精通表演,因此他写起戏来,唱念做打,安排得十分得当。特别是作者在编写剧本中,讲究与演员的“默契”,能够根据演员的特点,进行技术上的发挥。例如他编写的《玉壶冰》“洞房冷遇”一场,作者考虑到演员表演的需要,借鉴了《少华山》“烤火”一场的程式技巧。作者从塑造黄秋云、崔解二人物需要出发,重新加以组织,以“
火盆”象征青年男女的火热爱情,根据黄秋云、崔解两个人物的不同心情,安排了“独烤”“睡烤”“招烤”“避烤”“挤烤”“窃烤”“愤烤”“夺烤”等动作,一方面表现了黄秋云痴心希望未婚夫崔解能够理解她的一片真情,在患难相共中结为夫妻的心愿,一方面则表现了迷惑于礼教道学之中的崔懈,对于未婚妻的冷漠无情。同时,观众又在这段戏中欣赏到了演员唯妙唯肖的表演技术,满足了观众
艺术欣赏的需要。
翁偶虹有较深
文化素养,又精于
戏曲表演,因此出其手笔之作品,具有
文学性、表演性兼得的特点。通观翁偶虹剧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注重人物塑造,宜于舞台演出,这是翁剧能够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新中国建立后,他人勤笔健,就职于中国京剧院编剧期间,编写了《
将相和》《
窃符救赵》《
响马传》《
摘星楼》《
高亮赶水》《桃花村》《
李逵探母》《红灯记》等剧。
绘画戏剧
翁偶虹还是著名的脸谱绘画大师, 他认为脸谱的“五性”,是从创造
中国文字是“六书”来的。使其成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戏曲脸谱研究大家。
画戏的范畴,是从搜集、摹画、绘制开始,进而研究戏曲脸谱的
艺术规律。翁先生对脸谱的爱好,基于他对
花脸表演艺术的酷爱。孩童时代,他便从姨父梁惠亭先生和名票胡子钧先生学唱花脸。遇有粉墨登场,常烦盟兄刘连荣帮忙勾画。由于不甘旁人“彩画人头”之诮,遂尝试着自己拿起了画笔,揽镜濡染。稍长,从脸上勾画,激起探讨脸谱的来源、衍变及艺术个性的兴趣。为便于保存,发展为纸上临摹,分门别类,装帧成册;有特殊扮相的,还加画
盔头、髯口、服饰,以准确地记其舞台风貌。
从那时起,“六戏斋”俨然变成了一间画室,
彩笔鳞列,翰墨藻陈。翁先生常常午夜在茶楼
戏园观赏
杨小楼、
尚和玉、
钱金福、
金少山、
郝寿臣、
侯喜瑞等诸京剧名伶的精彩表演,默记脸谱。不等戏散,便一溜儿烟地转回家门,
挑灯拈毫,仔细摹画……京剧以外,他还临摹搜集了
昆曲、
山西梆子、
汉剧、秦腔、
川剧、
绍兴大班等剧种的名家脸谱。与
北昆侯益隆、
郝振基、
侯玉山,晋剧
乔国瑞、张玉玺、彦章黑、马武黑、金铃黑,绍兴大班汪小奎、小恒珊等
净行巨擘契交忘年,盘桓切磋。旦角脸谱,如北昆《棋盘山》的
钟无盐、山西梆子《美人图》的丑姑姑等,亦收
珊瑚于铁网,展珠玑于陋室。
钩奇之欲促发了探古之心。翁先生创办“辛未社”,邀请四九城票友弦管试声期间,辗转托人,数经周折,终于搞到了一部出自清宫
升平署“供奉”之手的《
钟球斋脸谱集》,共七十二帧。鉴其谱式古朴简洁,知为同光故物,于是理其破碎之迹,施碧研朱,珍重摹画……
从上世纪20、30年代起,翁先生陆续在当时的《
剧学月刊》《
戏剧月刊》《北平晨报》《
新民报》上,撰写介绍、阐述脸谱产生、地位、性能、分类以及勾法的文章,影响甚广。在著述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戏曲脸谱的16种分类,阐明了脸谱构图的主、副、实、界、衬五色,以及引证出脸谱艺术的“六书”“五性”。还匠心独运地探讨出焦赞、张飞等人物,以主色“通天黑”代表“黑脸”的立体结构,为
梨园界推崇和模仿。随着脸谱研究的渐次深入,绘制技法亦日臻精到,内外行均以拱璧视之。当时的书画名店“
荣宝斋”曾以每帧
银元20块的润笔费,请其绘制“四大金刚”“
十二生肖”扇面两帧。并由
吴幻荪建议,再烦其绘制
屏条四幅,请四位翰林分别题字,陈列于“荣宝斋”书画之林,观者如织。此外,其所绘精品还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展出……在翁先生60余年的“画戏”生涯中,曾为
李万春《十八罗汉收大鹏》设计了大鹏脸谱,为
马连良《春秋笔》设计了
檀道济脸谱,为
李玉茹、王金璐《美人鱼》设计了周浔脸谱,为
吴钰璋《强项令》设计了
董宣脸谱等,构图新颖,令人叹为观止。
可惜的是,翁先生数十年来收藏的脸谱珍品,俱在十年浩劫中毁散殆尽。
主要著作
翁偶虹先生不仅是著名的
戏剧家,还是难得的散文大家,其作品以优美醇厚的
散文笔法,描述民国时期的北平市井和
梨园行的境况,创造了一种令人流连往返的文字魅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翔实的戏剧史料、艺坛的轶事趣闻以及民国时期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社会风情,是一部难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戏剧家的自述。晚岁,总结其一生的创作实践,编撰有《
翁偶虹戏曲论文集》和《
翁偶虹编剧生涯》两部专著。此外还有《翁偶虹剧作选》。
翁偶虹的《自志铭》写得很的经典,如下:
也是读书的种子,也是江湖
伶伦,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为文。甘作花虱于
菊圃,不厌蠹鱼于书林。书破万卷,只青一衿;路行万里,未薄层云。宁俯首于花鸟,不折腰于缙绅。步汉卿而无珠帘之影,仪笠翁而无玉堂之心。看破实未破,作几番闲中忙叟;未归反有归,为一代今之古人。
《
翁偶虹看戏六十年》是先生60余年看戏经历的观感记录,涉及京、昆、梆、弋等剧种百余位知名演员,分成“菊圃掇英”“歌坛忆旧”“菊海拾趣”等板块,史料与品评俱见不凡。还配入200余幅珍贵的名伶史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