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岛

印度尼西亚最大岛屿,世界第六大岛

苏门答腊岛(英语:Sumatra island,印度尼西亚语:Pulau Sumatra),大巽他群岛的一部分,是印度尼西亚最大岛屿,世界第六大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西部边缘,延东北侧横贯马六甲海峡,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中国南海,东南与爪哇岛为邻,面积43.4万平方千米。苏门答腊岛上有10个省,人口约5800万,约占印尼人口总数的24%,岛上87%民众信奉伊斯兰教

名称由来
苏门答腊岛在古代以梵语名称Svarṇadvīpa(意为黄金岛)和Svarṇabhūmi(意为黄金之地)而闻名,因为该岛高地有金矿。10到13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将该岛称为Lamri(Lamuri、Lambri或Ramni),或安达拉斯。13世纪末,马可·波罗称当地王国为Samara。14世纪法国传教士奥多里(Odoricof Pordenone)经过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占婆,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是首位以“Sumoltra”称呼苏门答腊岛的西方旅行家。
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岛名来源于梵文Samudra 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故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mutrabh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同义词即苏门答腊布米,苏门答腊即从苏门答腊布米演变而来。数百年前,该岛广为种植橡胶树,别称为“帕齐亚”,印尼语意即“橡胶岛”。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该岛又赢得“希望之岛”的美称。
苏门答腊岛印尼语写作Sumatera,英语习惯拼作Samudra。关于苏门答腊这一名称,中国古籍很早便有记载,以《元史·世祖纪》著录最早。其中记述了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即是中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世祖纪》中则译作速木都刺。后屡屡见于中国的正史和其中多种典籍中,但译名不甚统一而已,清代改译名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沿袭这一译名至今。
位置境域
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西部边缘,为大巽他群岛的一部分,位于北纬6°~南纬6°、东经95°~东经107°之间的区域,延东北侧横贯马六甲海峡,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中国南海,东南与爪哇岛为邻,南北长约1790千米,东西最宽435千米,面积43.4万平方千米,包括邻近属岛在内,总面积48.0847万平方千米。
历史成因
苏门答腊岛的构造发展一直存在争议。传统上认为是在晚古生代中生代从冈瓦纳大陆漂移而来。约2.5亿年前,在中生代初期,地球各大洲形成了一个单一的大陆,称为盘古大陆,西苏门答腊地体位于华夏地体南部大陆边缘。
在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盘古大陆一分为二,北方大陆从冈瓦纳大陆分裂,印度板块以每年约10~18厘米的速度向亚洲漂移。第三纪早期,约7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及其所在的板块开始与亚洲板块相撞并在其下方移动,其主要逆冲推覆作用导致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其中一条相关逆冲推覆作用导致贯穿苏门答腊岛的巴里桑山脉隆升,这一时期东南亚主要地区在赤道以北和以南移动。至石炭纪,西苏门答腊地体漂移至热带地区,形成含有典型热带珊瑚和海藻的Kuantan组沉积岩。
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由于伸展和裂谷作用,东苏门答腊地体随着滇缅马苏地体从冈瓦纳大陆澳大利亚西北部分离,形成的洋壳成为中特提斯洋的组成部分。早二叠世时期,由于古特提斯洋向华夏地体南部的俯冲作用,西苏门答腊地体发育安第斯型岩浆弧。
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时期,西苏门答腊地体与位于滇缅马苏地体西部的东苏门答腊地体沿中央构造带拼合。而后随着西苏门答腊地体与滇缅马苏地体之间古特斯提洋的逐渐闭合,滇缅马苏地体与东马来地体发生碰撞,形成Bentong-Raub缝合带
中-晚三叠世,苏门答腊岛在东西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南北向地堑——地垒构造,并下沉至海平面以下成为沉积盆地,在水深较浅的地垒上形成碳酸盐建造。至晚三叠世末期,马来半岛东部发生降升,在地堑上堆积形成浊积岩和页岩。
早侏罗世,拼合后的东马来地体、滇缅马苏地体和西苏门答腊地体形成巽他大陆,并在其西南缘形成与中特提斯洋相接的被动陆缘。晚侏罗世,被动陆缘转换为主动陆缘,西苏门答腊岛沿俯冲带开始发育一条陆缘岩浆弧。其后随着巴里桑山脉向上弯曲,向下推力形成了苏门答腊西部的深水道,不同时间发生的二次向上推力形成从锡默卢到恩加诺的链状岛屿,岛屿西边形成了海槽,落入印度板块。巴里桑山脉的东北部形成了一个较小的海槽。
巴里桑山脉开始抬升并形成于6000万年前的早古新世,在3500万年后的渐新世中新世之间,出现了下沉。2000万年前发生大规模的上冲。约300万年前,上新世更新世之间发生了最后一次造山活动,苏门答腊东部则发生了沉积和褶皱,大致与岛屿轴线平行。中新世后期以来,在苏门答腊岛,持续发生了逆冲和收缩变形,被提升至海平面以上。
地理特征
气候
赤道横贯苏门答腊岛中部,高温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点是全年降雨充沛、分布均匀。常年高温;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始终在65°以上,有两次的太阳直射,太阳辐射强烈;全年昼夜长短差别较小,气温变化较小,月均温和年均温在27℃左右,最冷月气温在25℃以上。气温年较差一般不超过5℃,而气温日较差可达10~15℃,气温的年较差小于日较差。全年多雨,湿润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年降水量多大于2000毫米,巴里桑山脉以西地区的每年1000毫米以上,东部部分地区每年不到1500毫米。热带辐合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发生一年中的南北移动,受其影响使得各月平均降水量有较大差异,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毫米以上。全年皆夏,基本无季节变化。风向变化大,12月~3月风向北,5月~9月风向南。
地质
苏门答腊岛位于巽他古陆块的边缘,大地构造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部位,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特提斯构造域,有厚达39千米的大陆基底,是一个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陆壳。苏门答腊岛分为亲冈瓦纳地体(东苏门答腊地体)和亲华夏地体(西苏门答腊地体)2种晚古生代异地地体类型,二者以中央构造带为界。
东苏门答腊地体位于中央构造带以东,暹缅马苏地体的南延部分,属于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冈瓦纳大陆北部,主要由石炭纪一三叠纪粉砂岩、页岩灰岩组成,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和火山岩覆盖,层序和生物化石特征表明该地体是早二叠世冈瓦纳来源的滇缅马苏地体的一部分。
西苏门答腊地体位于中央构造带以西,是欧亚大陆边缘分裂和移动过来的NW向展布的小板片,两者在中生代初期拼合成为巽他古大陆的东南边缘,主要由早石炭世——中二叠世灰岩火山岩组成,与华夏地体具有亲缘性。中央构造带为一条纵贯苏门答腊岛的走滑剪切带,由高度变形的片岩片麻岩组成,沿该构造带西苏门答腊地体于中三叠世通过右型走滑运动与东苏门答腊地体拼合,大致形成苏门答腊岛当今的大地构造格局。
中央构造带为一条纵贯苏门答腊岛的走滑剪切带,由高度变形的片岩和片麻岩组成,沿该构造带西苏门答腊地体于中三叠世通过右型走滑运动与东苏门答腊地体拼合,大致形成苏门答腊岛当今的大地构造格局。苏门答腊岛另一重要构造单元为位于西苏门答腊地体以西的卧依拉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印度洋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主要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蛇绿岩套组成。新生代以来,苏门答腊岛主要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控制,发育完整的沟——弧——盆体系,除位于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巴里散山脉发育较老的岩石地层单元外,苏门答腊岛大部分为新生代火山岩和沉积物覆盖。
苏门答腊岛下古生界结晶基底陆壳之上的石炭系—下二叠统是由2套以上不同的浅变质地层系列组成,打巴奴里群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北苏门答腊和中苏门答腊地区和邦加岛,而蒂加普鲁群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的南苏门答腊蒂加普鲁山一带;在邦加岛和勿里洞岛分布有帕马利群。帕三甘群(二叠纪——三叠纪)是海西运动早期以后,东、西苏门答腊地体上共有的地层,变质程度较低,主要分布于苏门答腊断裂系统(大苏门答腊断层)的北西部分。
苏门答腊岛地层岩浆为侵入岩,以酸性——中性岩为主,古生代岩浆活动以海西期花岗岩侵入和基性火山喷发为特征。东、西苏门答腊地体皆有海西期花岗岩侵入。印支期以前苏门答腊岛的岩浆侵入划分为I型和S型两类花岗岩。西苏门答腊地体的实武牙花岗岩为海西期以后多期活动的I型花岗岩复合岩体。麻拉西邦基花岗岩位于苏门答腊大断裂以东,岩石类型为小型的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印支期侵入岩分别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实武牙一苏利特河一带的花岗岩带。其为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带,没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的痕迹,以板内活动走滑和拼合为特征。S型花岗侵入岩主要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范围内,与锡相关的花岗岩具有S型的亲和性,广泛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很少出露。
石炭纪火山岩位于棉兰幅,为绿色变质火山岩,其时代是通过与其有关的灰岩中化石获得。东苏门答腊岛二叠纪火山岩作为Mentulu和Bohorok的夹层出现,主要由凝灰岩、变质凝灰岩、凝灰质黏土岩、斑状安山质-玄武质凝灰岩和结晶凝灰岩组成。早——中二叠世火山岩及几个相关的深成花岗岩体出露在西苏门答腊岛,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岩浆岩一火山岩带,并多被平行于苏门答腊岛的苏门答腊断裂系统切穿。三叠纪火山岩主要分布在西苏门答腊岛,作为Cubadak组的夹层出现,主要包括凝灰岩、火山泥。沿巴里桑山脉和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分布,主要由四期火山岩组成,分别为古新世火山岩、中晚始新世、晚始新世——晚渐新世,相关的侵入岩表现出大陆边缘1型岩浆岩的特征。
苏门答腊岛第四纪火山岩沿巽他一班达弧分布,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火山岩的组成包括钙碱性玄武岩至安山岩和英安岩,具有大陆火山岩的典型特征。上新世至第四纪时期形成的4个主要的火山碎屑岩分布区,分别为南苏门答腊岛Lam-pung和Ranau凝灰岩区,中苏门答腊岛Padang凝灰岩区、北苏门答腊岛Toba凝灰岩区。
地形地貌
苏门答腊岛呈细长形状,西北-东南方向,由三个区域组成,西南部为构造复杂的巴里桑山脉(Barisan Mountains),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绵延1600多千米,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平均海拔900~1200米,占据了整个岛屿的中部,将岛的西海岸与东部平原分隔开,岛上的许多山脉,其中一些山脉,如巴里桑山脉由沉积物隆起形成,另一些山脉,如克林奇山、锡纳朋山、默拉皮山和辛格朗山则是由火山活动形成。
巴里桑山脉西坡陡峻,沿海平原狭窄而不连续,北部为马达高原。山脉东坡和缓,自北向南,东北部为海拔约30米的广大冲积平原,宽约100多千米。沿海地区沼泽广布,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有些沼泽深入内陆达240千米,是东南亚最大的沼地带。
水文
苏门答腊岛河流众多,多源自巴里桑山脉,西坡河流短小湍急,多浅滩与瀑布,东坡河流较长,河床坡度小而流速迂缓,携带大量泥沙及腐殖质,三角洲广大,主要河流有穆西河、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罗干河等。
苏门答腊主要的湖泊在山区地区,在高海拔地区300~1521米,主要有劳特塔瓦尔湖(Lake Laut Tawar)、Maninjau、辛卡拉克湖(Singkarak)、Diatas、迪巴瓦湖(Dibawah)、Kerinc、Ranau,最大深度在47~508米。岛上高山湖泊有死火山口中的湖泊,及冰川作用形成的小洼地中的沼泽湖。
多巴湖(Danau Toba)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淡水湖,位于苏门答腊北部的马达高原,为断层谷中的火口湖。湖面海拔906米,湖长约87千米,最宽处26千米,面积1300平方千米,最深处529米。湖心有沙摩西岛,约占全湖面积1/3,岛上有250年前建造的巴塔克王西达布塔尔的陵墓。环湖有新老火山多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有西巴亚活火山和森纳布活火山,火山口时有轻烟喷出。
土壤
苏门答腊岛东部边缘和主要河流两岸的土地以水成土为主,后面常常有冲积土或灰色水成土。廖内、占碑和南苏门答腊的沼泽东部以有机土为主,这些土壤也出现在东南和南北苏门答腊、西亚齐、西北部和西南苏门答腊的部分地区。苏门答腊低地大部分被由各种母质形成的黄色灰化土覆盖。山区的土壤分布非常复杂,与高土或岩土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红黄色灰化土占主导地位。在石灰岩地区,棕色灰化土和雷兹纳土随处可见,在火山岩上则出现安多土和棕灰色灰化土。西海岸大部分地区被沙质土壤覆盖。西岛和东岛大部分被红黄色灰化土覆盖,东岛的土壤与覆盖第三纪砂岩的灰化土和覆盖侵入花岗岩的岩土有关。
生物
苏门答腊岛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印度尼西亚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30%的土地面积为原始森林,有超过201种哺乳动物和580种鸟类群,记录有135种两栖动物,其中9种哺乳动物是特有物种,有22种在印度尼西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亚洲哺乳动物。
苏门答腊的580种鸟类中,有465种是留鸟,21种是特有鸟,包括138种仅限于巽他地区的鸟类,其中16种仅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发现,11种仅在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发现。在苏门答腊发现的31种亚洲鸟类在印度尼西亚其他岛屿上均未发现,如大犀鸟(Buceros bicornis)。苏门答腊岛有约150种蛇,其中6%是有毒的海蛇,67%是无害的陆蛇,14%是有毒的陆蛇。
苏门答腊岛是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苏门答腊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苏门答腊象(Elephas maximus sumatranus)和苏门答腊猩猩(Pongo tapanuliensis)唯一共存的地方,这些物种均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该岛也是马来貘(Tapirus indicus)重要种群的栖息地。其中苏门答腊虎是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全岛范围内的苏门答腊虎数量估计不足600只,苏门答腊岛仅剩下6000到10000只野生猩猩,大多数生活在岛屿北部。2017年11月,科学家在苏门答腊岛发现了一个新的猩猩物种打巴努里猩猩。
苏门答腊岛有多种植被类型,与亚洲大陆的联系较近,有17种特有植物属。龙脑香科树木,如娑罗树(Shorea robusta)、龙脑香树,占据了岛上大部分高大低地森林,形成连续的树冠。东海岸为泥炭沼泽森林,以大面积的红树林为主。南部有大片泥炭淡水沼泽。岛上各省之间植被类型的分布并不均衡,廖内省没有山地森林,但有大面积的泥炭沼泽和红树林,西苏门答腊省几乎没有红树林,沼泽很少,但有相当大面积的山地森林。
苏门答腊岛有超过10000种植物。岛上有38种猪笼草,分布在低地和山区,其中硬叶猪笼草(Nepenthes rigidifolia)是极度濒危的物种群。苏门答腊岛有73种竹子,属10个属,有18种是外来物种,30种是苏门答腊特有物种。巨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 Becc.)是印度尼西亚特有的植物,仅在苏门答腊岛自然发现。
自然资源
苏门答腊岛山麓地带轻微褶皱的沉积岩系含优质石油、天然气和煤,自北向南,有三大油田带。岛上煤炭可开采储量约占印尼的 70%,其中南苏门答腊省、占碑省和明古鲁省居多。苏门答腊岛有一定储量的石油、铝土矿、锡、铁、铅锌和金等矿藏,其中中部的廖内省和北部的亚齐特区油气资源较为丰富,邦加勿里洞的锡和廖内群岛省的铝土矿储量可观。
自然灾害
苏门答腊是东南亚地质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岛屿之一,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巽他海峡,中部是该地区火山爆发的主要源头和中心,共有火山90余座,其中活火山12座。约74000年前,岛上多巴火山发生了过去200万年间地球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气体和灰烬引发了一次全球性的“火山冬季”,可能持续了数十年,导致人类物种大规模的死亡和几近灭绝。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产生了近代史上最大的爆炸声,共造成4万人死亡。2023年2月3日,西苏门答腊省马拉皮火山喷发,喷发的火山灰影响到数千米外。同年12月5日,喀拉喀托火山、马拉皮火山喷发,其中马拉皮火山喷发造成至少17人死亡。
苏门答腊岛为地震多发区。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爆发9.1级海底地震,震源向北延伸1200千米,引发了毁灭性的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造成约310000人死亡。2005年3月28日,一场8.7级地震立袭击了苏门答腊岛南部,并引发了一场规模较小的海啸,造成1300人死亡。2010年10月25日,苏门答腊岛发生里氏5.8级地震和7.2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至27日有至少113人死亡。
人类活动
经济
苏门答腊岛为印尼重点发展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矿藏和农产品种类繁多,其中石油、橡胶棕油、锡、胡椒、椰干剑麻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印度尼西亚首位,还有煤、金、钻石稻米咖啡、茶叶、木材等。工业有炼油、采矿、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等。
苏门答腊岛种植业以棕油橡胶咖啡、可可为主,工业主要有食品加工、种植作物及木材粗加工、采矿、轻型机械、造船、化工原(香)料等为主。经济总量约占全国21%,廖内、北苏门答腊、西苏门答腊和亚齐均种植和盛产棕榈油橡胶、可可、烟草茶叶等,尤以棕榈油和橡胶著称。
印尼为世界最大棕油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产量40%。苏门答腊岛为印尼棕油主产区,油棕种植面积约占印尼63%,产量约占69%。印尼为世界第二大橡胶生产国,苏门答腊岛橡胶种植面积约占印尼72%,产量约占73%。
苏门答腊岛的咖啡和可可分别占印尼71%和19%,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咖啡产地,2024年,苏门答腊占印度尼西亚咖啡总种植面积的60%以上,约占该国咖啡产量的75%。2023年,苏门答腊生产了约760200吨咖啡。印尼苏门答腊咖啡包括罗布斯塔和阿拉比卡咖啡品种,罗布斯塔咖啡占产量的大部分,主要来自楠榜、明古鲁和南苏门答腊等南部省份。北苏门答腊,特别是亚齐和北苏门答腊地区,生产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包括著名的加约咖啡和曼特宁咖啡。星巴克是苏门答腊咖啡豆的主要买家。
人口
截至2020年12月,苏门答腊岛人口印尼占21.73%,约5896.4万人。截至2024年,苏门答腊岛人口约5800万人,约占印尼人口总数的24%。苏门答腊岛上民族众多,仅岛上使用的语言就多达52种。苏门答腊岛也是多元宗教与文化共存的地方,其中87%民众信奉伊斯兰教。
行政管理
苏门答腊岛上有10个省,涵盖苏门答腊岛及周边近海岛屿,主要城市有棉兰巨港北干巴鲁占碑巴东等。
交通
苏门答腊岛扼守马六甲海峡起始点,是印尼通往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的重要门户。主要河流穆西河、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罗干河等皆能通航,主要港口有棉兰巨港巴东直落勿洞等。
苏门答腊岛上有10个机场,其中班达亚齐国际机场、瓜拉纳姆国际机场为主要枢纽,瓜拉纳穆国际机场是苏门答腊最繁忙的机场。
问题及保护
环境问题
由于偷猎及社会活动,苏门答腊岛面临生物多样性衰退问题。大规模偷猎苏门答腊虎导致其数量快速减少,2000年1月~2022年6月,印度尼西亚记录了207次老虎及其器官查获事件,占全球查获总量的9%。苏门答腊岛每年至少有1000只苏门答腊猩猩消失,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和非法动物贸易。为种植园和砍伐天然林木材而大规模清理土地,加剧了气候变化。其他大象、犀牛和猩猩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其数量大幅下降。对于雨林巨大潜在利益的争夺激化了各方矛盾,森林旁的传统居民、盗伐者、跨国公司和安全部队多方之间的暴力冲突频发,仅2012年记录在案的重大冲突就有600多起,造成2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影响等各种干扰,苏门答腊岛雨林面积经历持续衰退。农业和定居点扩张导致的森林砍伐是雨林植被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火山活动、洪水和干旱等也造成热带森林植被衰退,岛上红树林生态系统已显著衰退。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苏门答腊岛的原始森林损失严重,达754万公顷,另有231万公顷退化,其中油棕和橡胶种植扩张导致苏门答腊岛在2000年~2012年间损失290万公顷森林。到2010年,苏门答腊岛70%的森林面积被砍伐。
保护措施
印尼政府设立了生态系统恢复特许权(ERC),经营该特许权的人必须在特许权范围内重新造林。许多国际保护组织在苏门答腊岛开展活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为乡村儿童建立学校食堂、开发社区菜园、提供环境教育和启动新的植树造林项目。其中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以森林特许权的形式自行管理国家公园外的部分森林,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度尼西亚分会获得了管理武吉蒂卡普鲁国家公园边界10万英亩森林的许可,与法兰克福动物学会猩猩项目合作,成立的特许经营公司开展工作,专注于恢复已被砍伐的特许经营区部分森林。
风景名胜
世界遗产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印尼语:Warisan Hutan Hujan Tropis Sumatra,英语:Tropical Rainforest Heritage of Sumatra)为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三个印度尼西亚国家公园:勒塞尔火山国家公园(Gunung Leuser National Park)、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Kerinchi Seblat National Park)、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国家公园(Bukit Barisan Selatan National Park)。“苏门答腊热带雨林”在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列为濒危世界遗产。
勒塞尔火山国家公园位于苏门答腊北部,面积862975公顷。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位于苏门答腊中部,面积1375350公顷,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国家公园位于苏门答腊南部,面积356800公顷。遗产地总面积为2595124公顷。内约有10000种植物,包括17种特有属;200多种哺乳动物;及约58种鸟类,其中465种为留鸟,21种为特有鸟。在哺乳动物中,有22种是亚洲物种,15种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地区,包括特有的苏门答腊猩猩。
自然景观
武吉蒂卡普鲁国家公园(Bukit Tigapuluh National Park)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横跨廖内省和占碑省,面积为143223公顷,主要由热带低地森林组成。国家公园成立于1995年,是濒危物种如苏门答腊猩猩、苏门答腊虎、苏门答腊象、马来貘和诸多濒危鸟类的最后栖息地之一。国家公园为泰索尼洛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一部分,园内有奥兰林巴和塔朗马马克族等原住民部落定居。
锡阿诺峡谷(Ngarai Sianok)位于西苏门答腊省阿加姆摄政区武吉丁宜市郊区,从科托加丹峡谷南部延伸到锡亚诺克阿南苏库村,到达帕卢普区。峡谷深约100米,绵延15千米,宽约200米,是将苏门答腊岛纵向分为两个部分的断层的一部分,峡谷中有大王花、药用植物等多种珍稀植物。
人文景观
张亚辉故居(Tjong A Fie Mansion)是位于北苏门答腊岛省棉兰的一座荷兰殖民风格的两层豪宅,由客家商人张亚辉建造,有35间客房、两层楼,建于1895年,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马来和欧洲装饰艺术风格,遵循风水原理建造,房间分布在建筑的四面,中间环绕着一个天井。
日里苏丹王宫(Istana Maimun Palace)是德利苏丹国(Sultanato de Deli)的王宫,位于北苏门答腊省首府棉兰,宫殿由苏丹玛蒙·阿尔·拉希德·佩卡萨·阿拉姆西亚于1887年~1891年间修建,由荷兰建筑师设计,占地2772平方米,共有30个房间,宫殿室内设计融合了马来文化、伊斯兰和印度建筑元素,及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家具和配件。
锡亚皇宫(Istana Siak Sri Indrapura)位于廖内省,是锡亚苏丹的官邸,占地32000平方米,两层楼宫殿建于1723年,融合了马来、阿拉伯和欧洲风格。地下层有6个房间,用作宾客休息室、荣誉室、男士客厅、女士客厅、皇家法庭和舞厅,上层有9个房间用作客房。宫殿的庭院里,散布着8门大炮。宫殿左侧有一座曾经是临时监狱的小建筑。
穆阿罗占碑寺庙群(Muaro Jambi Temple Compounds)位于占碑省穆阿拉占碑县马罗塞博区穆阿拉占比村,遗址距占碑市40千米,沿巴坦加里河7.5千米的河岸延伸,两侧有古运河或人工河流将巴坦加里河与遗址连接。穆阿拉占比寺庙遗址占地2062公顷,至少有82座砖砌古建筑遗址,寺庙遗址曾是7至14世纪古马来王国时期佛教的崇拜和教育中心。
相关文化
历史沿革
苏门答腊岛至今尚未发现早期类人猿(人类祖先)的化石遗骸。岛上发现的史前黑曜石工具表明,约10000年前(全新世早期),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与东南亚相连,早期人类已经迁徙至苏门答腊岛。占碑省的考古沉积物可追溯到前9270年~6590年之间。占碑高地的新石器时代定居点可追溯到前2000年的前半段或中期,在同一地区发掘的陶器元素可追溯到前1400~900年之间。岛上其他文化遗址有距今7500年前的和平文化遗址。
距今8000~3000年前,岛上跨越早期的狩猎采集阶段,定居点迁移以寻找未开发的地区。约4000年前,岛上进入新石器文化,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如西米,并饲养家畜,如猪和狗。前4世纪~1世纪之间,岛上进入青铜文化
前4世纪~1世纪之间,岛上进入青铜文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曾派使臣、贸易官员以及应募商民,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县西)出发,行船经5个月到苏门答腊岛的都元国。公元前1世纪苏门答腊已有华侨定居。
中国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南史·夷貂传》记载岛上有干陀利国、诃罗单国。5世纪时,干陀利国的使节来到南朝刘宋献礼,苏门答腊的政权才正式出现在中国史书中。干陀利国以苏门答腊东南角的巨港为中心。这一时期,苏门答腊与南印度有密切的贸易联系,在巨港发现的印度教-佛教文物可追溯到5世纪末,已知最早的书面碑文可追溯到683~686年。
永徽元年(650年)室利佛逝取代干陀利国兴起,通过贸易交往和武力征服,在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婆罗洲西部传播马来文化,室利佛逝时期的定居区覆盖了苏门答腊岛沼泽海岸线,一直延伸到内陆70~100千米。咸亨二年(671年)唐代高僧义净,经室利佛逝前往印度。光宅元年(684年),一些阿拉伯人在苏门答腊岛的北海岸建立了穆斯林村。唐末黄巢起义,不少中国人为躲避战乱,随外籍商人出逃海外,有不少人在苏门答腊岛定居。
据中国宋代时期史书记载,苏门答腊岛除存在室利佛逝外,还存在蓝墓国(在苏门答腊岛西北岸兰沙之侧)、蓝无里国(在苏门答腊岛西北端的亚齐附近)等国。
1000年,位于北苏门答腊棉兰和勿拉湾中间的科塔西纳成为印度尼西亚境内最早的大型定居点。1025年,朱罗王朝的军队入侵室利佛逝,此后室利佛逝开始瓦解,苏门答腊岛被以占碑为基地的马来由王国所部分统治。
1278年,马来由王国被爪哇国打败。约1281年,第一个伊斯兰王国在苏门答腊海岸建立,苏门答腊统治中心向北转移到了亚齐东海岸的一群伊斯兰教苏丹国。几个世纪后,伊斯兰教影响波及苏门答腊其他地区。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亦黑迷失史弼、高兴受忽必烈命令率军征讨爪哇,亦黑迷失负责海道事宜,他们先后派遣使者招服位于今苏门答腊岛上的南巫里、速木都刺、不鲁不都、八刺刺等小国。
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曾经过苏门答腊东南海域。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苏门答腊酋长宰奴里阿必丁派使臣随尹庆入朝进贡土产,明成祖颁下诏书,册封为苏门答腊国王,赐予官印及册封诏书、彩币、袭衣。永乐五年(1407年)9月,舰队歼灭了长期盘踞此地的海盗集团,将海盗首领陈祖义抓获后返航,随后明朝在此设立旧港宣慰司,任命当地华人首领施进卿梁道明为正副宣慰使。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苏门答腊派使臣人朝庆贺。
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并开始骚扰苏门答腊,亚齐国成为苏门答腊岛的主要势力,并与葡萄牙殖民者爆发多次战争(亚齐攻打马六甲之战马六甲围城战)。17世纪初,亚齐在苏丹伊斯坎达尔·穆达(lskandar Muda)的统治下达到鼎盛,先后通过穆西河战役等征服苏门答腊岛中部的德马克苏丹国,领土包括北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1641年,荷兰占领马六甲,亚齐失去对港口和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走向衰落,马来半岛诸国由于得到荷兰的支持也摆脱亚齐的控制,至1775年,亚齐苏丹国的版图缩小到苏门答腊北端。
1824年3月17日,英国和荷兰在伦敦签订《苏门答腊协定》,英国把在苏门答腊的殖民地移交给荷兰,荷兰把马六甲移交给英国。1825年,荷兰占领巨港,并向北方进发,遭到了亚齐人的顽强抵抗。1873年,荷兰殖民者发动亚齐战争,荷军攻占王宫,占领首都大亚齐。1874年,荷兰宣布亚齐并入荷属东印度领地,伊斯兰教长杜固·乌马(Teuku Uma)以“圣战”为号召,领导亚齐人民采用游击战争,给荷兰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1903年,亚齐苏丹被荷兰殖民当局捕获,被迫承认亚齐主权属于荷兰。
1913年,亚齐沦为殖民地,苏门答腊岛完全沦为荷兰殖民地。19世纪时,荷兰殖民者为了疏解集中在爪哇岛的人口,迁移一部分爪哇岛居民到苏门答腊岛上,充作种植园中的苦工。1929年,有23.5万来自爪哇的工人进入苏门答腊岛。1942年2月,日本出动320架飞机,空降伞兵到苏门答腊,占领了机场。2月18日,日军占领南苏门答腊,控制了油田区。3月初,日军完全占据苏门答腊岛。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1958~1961年,苏门答腊爆发叛乱。1958年2月15日,反叛分子在武吉丁宜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革命政府。到1958年中期,雅加达恢复了对苏门答腊岛各大城镇的统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齐不断提出自治及脱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要求。1989年,自由亚齐运动(Free AcerMovement,GAM)开始了小规模的反政府武装暴动。1999年7月,发生印度尼西亚军队屠杀事件。1999年11月8日百万余人在班达亚齐集会要求独立。1961年~1980年期间,苏门答腊岛人口从近1600万增加到2800万。
2002年,经国际力量的调停,自由亚齐运动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署和平协议,但零星暴力事件仍有发生。2005年8月,自由亚齐运动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再次达成和平协议。此后双方仍爆发冲突,多次发生大规模屠杀事件。
民俗文化
苏门答腊岛许多文化和习俗也保存至今。
苏门答腊岛巴塔克人的船屋(Batak architecture)和米南加宝人的牛角屋是马鞍形顶的干栏式建筑,分布在苏门答腊岛中部和北部多巴湖周围山地的巴塔克人住宅,下层用硬木搭建骨架,用作家畜栏;中层是竹木拼接的生活区,屋脊为下凹的马鞍形。屋顶用竹木搭建出骨架,上面覆盖棕榈叶等纤维编织而成的草席。
苏门答腊岛中央高地西部的米南加宝人的牛角屋,长方形平面,朝向没有严格规定。该族是母系社会制度,一个母系大家庭的各种活动都在一栋建筑里进行,挂在房顶牛角的数量代表屋里住着几代人,每增加一代人,房顶就会增加一对牛角。
巴塔克族群共有三种主要建筑类型:会议厅(bale)、房屋(rumah)和谷仓(sopo)。房屋是一栋大房子,白天室内是共享的生活空间,晚上布或席子窗帘为家庭提供隐私。六个巴塔克族群的建筑和村庄布局显示出显著差异,托巴巴塔克族的房屋呈船形,山墙雕刻精美,屋脊向上倾斜。卡罗巴塔克族的房屋呈层层上升,两者建在桩基上的,源自东山模型。山墙上有红、白、黑三色的复杂装饰花卉和树叶图案。
苏门答腊岛巴塔人直仍保留着未受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的原始宗教信仰。在传统的宗教仪式和日常祭祖及礼活动中都表演音乐和舞蹈,在这些场合上进行演奏的乐队叫做贡当(Gongdang),它包括一个叫做贡当的大鼓、一套由5个音高不同的小鼓组成叫做塔甘宁(taganing)的编、唢呐以及各种锣和2弦琉特卡恰皮。合奏时由编鼓奏主要旋律型。米南加保人信仰伊斯兰教,音乐与西爪哇有较多联系,以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为基础。
在山区的米南加保人中流行由排锣、大锣和大鼓组成的塔连蒙乐队(talempung),仅限于由妇女演奏,但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则由男子演奏,并加入唢呐。在喜庆社交场合常常请2、3位歌手通宵达旦地演唱班顿诗,用子和列巴布为伴奏。在举行伊斯兰教仪式时可见到敲奏各种阿拉伯手鼓(Tabana)的游行队伍。在南苏门腊存在着来自不同地区文化影响的痕迹,乐器大部分是爪哇样式,小乐队使用泰国的七平均律音阶,部分器乐曲的结构受到了中国及印度支那的影响,一些地区保存有阿拉伯及葡萄牙人的古老歌曲。
神话传说
苏门答腊岛又称“美南卡巴岛”,意即“水牛的胜利”。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段神话传说。距今1500年前,爪哇和马来亚之间因苏门答腊岛的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为了避免流血冲突,双方想出了一个办法,双方各选出一头足以代表本方的水牛,让它们角斗,以其胜负来决定苏门答腊岛的归属。苏门答腊岛从此获得了“美南卡巴岛”的名称。
影视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