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

句类之一

被动句(英语:passive sentence),指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宾语谓语动作行为的施事句子。被动句主要分为两类:出现被动标记词(某些助动词动词、或介词)的被动句是有标记被动句,不出现被动标记词的被动句是无标记被动句。

被动句的界定
汉语被动句在产生之初,形式与主动句相同,没有特殊的被动标记。之后,“于”字逐渐虚化为介词,有标志的被动句才逐渐开始发展。被动句的标志也在逐渐增多,后来又出现了以“为被、见、为…所、蒙、遭”等作为被动标志的多种被动句式。
关于被动句的界定,较早的是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其中明确了被动句就是受事主语的位置,施事宾语的位置。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认为“凡叙述词所表述的行为为主位所遭受者,叫做被动式。”
杨剑桥古汉语语法讲义》(2010)认为“所谓被动句和主动句是对主语谓语的关系而言”,“当主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时,称为被动句。”
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2001)认为被动句是指主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一类句子,它是叙述句的一种。
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2004)认为被动句是“主语是谓语的受事者”的句子。
许嘉璐《古代汉语》(2012)认为“如果主语所指是受谓语标示的动作支配的,就是所谓的‘受事’,这类句子称作被动句”。
张延俊《汉语被动式历时研究》(2010)认为“易受影响成分作为信息焦点,以影响性动词或动词短语作为信息主体的一种句法结构”该定义较为严谨,涵盖了被动句的各种类型。
“被动句”这一术语最早产生于印欧语中,是指那些具有明显被动标志词的句子。而在汉语被动句里情况就显得比较复杂了。因为在学术界中,学者们对于汉语被动句的类别产生了“一分说”“两分说”和“三分说”的说法。
首先,持“一分说”的学者认为,只有带被动标志词的句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并不包含在内。例如,王力在谈到“被动式的发展”这一问题的时候指出:“当我们讨论被动式的时候,指的是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而不是概念上的被动。因此,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先把概念上的被动撇开。”
其次,持“两分说”的学者将被动句分为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和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两类。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都赞同这一观点。例如,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考经籍中凡外动转为受动,约有六式。”这里“‘六式’中的‘式’并不是指形态标志,而仅指被动句的六种类型而已。”所以马建忠在文中所指的被动句,不仅包括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而且也包括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王宁等一些学者和马氏持相同的观点,也认为被动句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类。
最后,持“三分说”的学者认为,被动句可以分为无标志被动句、有标志被动句和准标志被动句三类。其中准标志被动句指的是用使动式(如“让”字式和“叫”字式等)来表示被动的句子,该说以陆俭明等学者为代表。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无标记的”和“有标记的”两类。
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
无标记被动句从外部形式上来看并无专用的被动词汇标记,而其句式本身的被动义则主要是依据语言环境或特殊语境下的动词语音形式的变换来体现的。这种受事主语但无专用被动词汇标记的被动句,在甲骨文时代和上古西周时期就已产生。如:
①直:王不置?(《甲骨文合集2002》)
②王咸诰,何赐贝卅朋。(《何尊铭》)
③公违省自东,在新邑,臣卿锡金,用作父乙宝彝。(《臣卿鼎铭》)
④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尚书·周书·康诰》)。
黄广生指出,“根据现有的古代文献——契文金文、先秦古籍,都足以证明在早期的汉语中是施受同辞的”。对于《春秋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中“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一句,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这里读“长言”的“伐”实际上是表主动,读“短言”的“伐”表被动。可见语音上的“长言”、“短言”之分是上古汉语“主动”、“被动”之分在语音手段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王力谈道,“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并举出了若干意念被动句的例句,如:“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义为“劝谏被采纳、施行,意见被接受”:“鲁酒薄而邯郸围”(《庄子·胠箧》)义为“鲁国(所送的)酒不好而赵国的首都被围”等。
管燮初对西周金文的研究,远古汉语有用动词异读的语音内部屈折形态表示被动语法语义的用法。西周金文中:
①“接受”义的“受”与“授予”义的“授”字形相同,都写作“受”,但其古音不同,即“受,植酉反,容”(《切韵·有韵》),而“授,承秀反,付”(《切韵·有韵》);
②“被召见”义的“见”读浊声母,而“进见”义的“见”读清声母
③西周早期的“令”字有“令”和“命”两个读音,西周中期以后,“令”读只用于主动句,而“命”则既可以表示主动,也可以表示被动,所以推想当时的“命”仍有“命”、“令”两读。
冯英在对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中也指出,上古汉语中“尽管已有‘于’字、‘见’字被动式,但广泛使用的是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也就是意念被动句”。如:“三百羌用于丁”(《甲骨合集295》)、“保侃母赐贝于庚宫”(《保侃母》)、“禹锡玄圭”(《尚书·禹贡》)、“商君车裂于秦”(《韩非子·和氏》)、“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韩非子·二柄》)等例句都含有被动的语法意义。“
东汉以后的注释书中,对于那些借用一般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往往加上表示被动的形式来注释”。如:
①“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毛传:“夷,平也:泯,灭也。”郑笺:“军旅久出征伐,而乱日生不平,无国而不见残灭也。”(《诗经·大雅·桑柔》)
②“(儒)不类长上,不闵有司。”郑玄注:“累,犹系也。闵,病也。言不为天子、诸侯、卿、大夫、群吏所困迫而违道。”
③“夫章子…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赵岐注:夫章子…出去其妻,屏远其子,终身不为妻子所养也。”(《孟子·离娄下》)
④“君者失准绳则废。”高诱注:“为臣所废绌,更立贤君”(《准南子·本经训》)
⑤“氐羌之民,其虏也。”高诱注:“言氐羌之民为寇贼,为人执虏也。”(《吕氏春秋·义赏》)
⑥“天则不言而信。”郑玄注:“不言而见信,如天也。”(《礼记·乐记》)
⑦“鲁之削也滋甚。”赵岐注:“鲁之见削夺,亡其土地者多若是。”(《孟子·告子下》)
⑧“左右若鞭,周旋若环。”高诱注:“左右,谓騑骖也。步趋之力,若被鞭矣。”(《准南子·览冥训》)
⑨“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韦昭注:“内固,内得君心;外宠,外见宠爱也。所善恶,无不见信。”(《国语·晋语》)
有词汇标记的被动句
有标记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从历史文献来看,有词汇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在西周时就已出现。汉语被动句的词汇形式标记经历了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共存到竞争发展的漫长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的专用被动标记词主要有“于”、“见”、“见…于…”、“为”、“为…所…”、“被”、“给”等。
“见”字被动句是一种较古老的被动句式,在甲骨文中已有。如:“今日王其步,见雨,亡灾。”(《甲骨文合集续610·4》)这种被动句式广泛运用于春秋战国之交,两汉继续发展,但到了六朝时开始衰落,逐渐让位于其他被动式句型。
“见”和谓语动词之间不能插入施事者。如:
①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②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
③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④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燕王旦传》)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种被动式也可带直接宾语,王力所说始自唐代,实际上古已有之,如:
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荀子·宥坐》)
蔡泽见逐于赵。(《战国策·秦策》)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据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2001)的研究,甲骨文中已有可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被动标记“于”。如:
①不若于示?(《甲骨文合集1285》)
②若于鬲示?(《甲骨文合集1023》)
③贞:有不若于父乙?(《甲骨文合集3255》)
西周一些文献中也有“于”字式被动句。“于”字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于”字结构一般作补语。如:
①侯作册麦赐金于辟侯,麦扬,用作宝尊彝。(《麦尊铭》)
②唯王八月,息伯赐贝于姜。(《息伯卣铭》)
“於(于)”字式是汉语中最早使用的被动式,在上古汉语仍占主要地位。到中古汉语,不再是主要的被动式。
唐钰明的统计,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典籍《左传》、《国语》、《论语》、《墨子》中,“于”字式被动句共有54例;在战国后期的典籍《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中,“于”字式被动句共有149例。《史记》中被动式有208例,“於(于)”字式有38例,占总数的11%。
何亚南统计,《三国志》中被动式有598例,“於(于)”字式有41例,占总数的6.9%。
据张振道统计,《世说新语》中被动式有85例,“於(于)”字式有4例,占总数的4.7%。此式在中古时期衰落。
如:
①鍼惧选于寡君,是以在此。(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
②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春秋·孔丘《论语·公冶长》)
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④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虚实》)。
《史记》等汉代文献中,这类被动句也较多,但已明显少于“为”字句。如:
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
“动·宁·宾”型被动句在《左传》及先秦诸子古典文献的各种被动句型中居于首位。如: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汉·刘向编《战国策·赵策四》)
先秦文献中有“动·乎·宾”式被动句。如:
①公子翚恐若其言闻乎桓。(战国·公羊高《公羊传·隐公四年》)
②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③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为”字式是汉语史上使用历史最长的被动式。“为”字式被动句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之交的典籍中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为”字和谓语动词之间可插入施事者,这种格式一直沿用到汉代,如:
①不为酒困。(春秋·孔丘《论语·子罕》)
②道术将为天下裂。(战国·庄周《庄子·天下》)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汉·贾谊《过秦论上》)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⑤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竞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为”后也可不出现施事而直接跟谓语动词,如:
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
春秋战国时期,“为…于…”等“表明动作影响指向的助词和引进施事的介词并用的综合形式”也随之产生。如:
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战国·墨翟《墨子·法仪》)
战国后期,在原有各种被动式继续沿用发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产生了“见…于…”等更多的形式。如:
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则虽索人心以解恶可也。(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二》)
“为…所…”式被动句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的《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中,共有4例。如: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战国·庄周《庄子·盗跖》)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四》)
到了汉魏六朝,“为…所…”式迅速发展,成为优势被动式。如《搜神记》全书被动式66例,该式36例,占54.5%。《世说新语》全书被动式85例,该式35例,占41.2%。《百喻经》全书被动式63例,该式26例,占41.3%。如:
①如姬父为人所杀。(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
此外,在“为…所…”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为……之所…”、“为…之…”“为…见…”、“为所”式等变式。“为…之所…”式被动句也可算是一种新兴句式。可能最早见于春秋前期:
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春秋·管仲《管子·枢言》)
两汉时期偶有沿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最多,并成为一种相对凝固的格式。如:
惟友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
“被”字是汉语被动句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最为常用的词汇标记,汉语被动句的形成与“被”从名词到动词再到介词的语法化过程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被”能够成为汉语被动句词汇标记,与其自身的语义基础有密切关系。
关于“被”,《说文》释“被,寝衣也”。后取引申义,用作“覆盖”义以及后来的“施及”义动词。如:
①西被于流沙。(《尚书·禹贡》)、
②光被四表。(《尚书·尧典》)、
③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荷》)
“覆盖”义“被”还有另外一种引申用法,即用作“蒙受”、“遭受”义动词,如:
④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⑥请命乞恩,受辱被耻。(《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这种“蒙受”、“遭受”义的“被”后来又进一步虚化为被动句专用标记词。关于“被”语法化过程,到13世纪就已经语法化了。
以“被”字作为词汇标记的被动句包括两类:
(1)一类是“被”后直接跟动词的,这种被动句式萌芽于战国末期,汉代已普遍使用。如:
①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蠢篇》)
②吴郡陆襄,父闲被刑。(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③及秋将辞去,因被留以执事。(唐·韩愈《与孟东野书》)
(2)另一类是“被”后带施事的,这类被动句式萌芽于两晋,盛行于唐代,并在唐以后逐渐成为被动句的主要句式。如:
①被火焚烧。(晋·竺法护译《生经》)
②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
③亮子被苏峻害。(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④每被老元偷格律(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⑤娘子被王郎道着丑貌。(王重民等编《(唐)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变文》)
⑥纵有衰蓬欲成就,旋被流沙剪断根。(王重民等编《(唐)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
“被”结构的发展到中古时期,被字句也能插入施事者,既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又充实了语法的结构模式。
近代汉语的被动句
近代汉语中又出现了3种被动句式:
“吃”字被动句常见于元据时期戏曲和明代小说中。这一时期的被动句,动词常常带宾语补语,或后接语气助词“了”。
“吃·动(宾)(补)”型,如:
①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
②武松右手却吃钉住在行枷上。(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回)
③若投别处去,终久要吃拿了。(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一回)
“吃·宾·动(宾)(补)”型,如:
①那白兔从筵前过…吃那朱友裕张着那弓,放着个箭,箭到处,那白兔死倒在地。(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
②那女儿吃郡王捉进后花园里去。(宋·无名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③倒一觉好睡也,吃你只搅醒了我。(元据时期·无名氏《争报恩·楔子》)
④我倒吃他抢白了这一场!(元据时期·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
⑤武松吃他看不过,只低了头。(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四回)
“叫”字被动句大约在明清时期形成。如:
①谁知那日一下子失了脚掉下去,…到底叫那木钉把头硼破了。(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②刚才一个鱼上来,…叫你唬跑了。(清据时期·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给”字被动句直到清末才发展出被动的用法。如:
①就是天也是给气运使唤着。(清据时期·文康《儿女英雄传》)
②要是给姓何的老爷知道了,你可又要吃亏了。(清据时期·连梦青《邻女语》)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指带专用词汇标记的被动句式。
被动标记的多样性
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词汇标记具有多样性,除了使用与实词意义相关、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介词“被”、“叫(教)”、“让”、“给”等外,还有“为(被)…所”、“被(叫、让)…给”等配套使用的复合被动标记词。
“被”、“叫”、“让”、“给”等是“有定性施事的标记”,其作用在于“突出受事施事的控制”。其中,“被”在书面语里最常用,“被”字句“在方言里并不是常用的被动句式”,“在北方话口语里也用得不多”。
“叫”、“让”、“给”等在口语里的使用频率较高,如:“饭叫狗吃了”、“我的钱让小偷偷了”、“这张纸给弟弟撕坏了”等。其中,“让”是“当今普通话口语中最为活跃的一个被动标记”,在汉语普通话中“具有取代‘被’的趋势”,同时远比“叫”和“给”使用普遍。
黄广生指出,现今以“叫、让、给”作为被动标记的被动句式,是远古“施受同辞”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方言被动标记的来源
1.汉语方言被动词汇标记主要来源于“使令”义、“给予”义和“遭受”义外,还有①“叫、让”;②“给、为”;③“被(叫、让)…给…”;④“为(被)…所…”等动词。
汉语方言被动标记的来源跟动词密切相关。石毓智指出,汉语方言被动词汇标记主要来源于“使令”义、“给予”义和“遭遇”义动词;很多方言不用“被”字结构,这种情况跟普通话口语的情况一致;现代汉语被动标记词“被”的使用“大大萎缩”,并“基本让位于‘叫’、‘让’或者‘给’”。
汉语方言的“给予”义被动标记,如江苏淮阴话的“给”、温州话的“甘”、广西客家话的“分”、闽南话的“乞”。“使令”义被动标记,如洛阳话的“叫”、吴语武义话的“让”。“遭受”义被动标记,如云南鹤庆话的“着”、柳州话的“挨”、宁夏固原话的“遭”等。
2.关于“叫”、“让”、“给”表被动。除了“遭受”、“遭遇”义动词之外,现代汉语“给予”义“使令”义动词也可表被动。
(1)“给予”义动词表被动在“给予”义和“使令”义两类被动词汇标记中,“给予”类“最具优势”,虽然它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也许代表了汉语被动标记发展的新趋势。“给”表被动的具体用法上,在施事者不可知或不必言说的情况下,“给”之后有时可不出现施事宾语
(2)“使令”义动词表被动。“叫”、“让”等“使令”义动词表被动,主要用于汉语北方方言。“容任”义是“使令”义动词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与“给予”义被动标记不同,汉语被动标记被动标记词除了来自“遭受”义动词外,还有来自“给予”义、“(打)中”义动词的,“叫”、“让”之后通常须出现施事宾语。
新兴的被动式
从古代到近代,汉语的被动式一般只限于指称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新文化运动以来,汉语受印欧语的影响,被动式的范围扩大了,不再限于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一般来说,这种语法结构只在书面语言上出现。在口语里,被动式的基本作用仍旧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在现代普通话口语里,被动式一般不用“被”表示,而是用“叫”、“让”、“给”等表示,凡用“叫”、“让”、“给”等来表示的被动式,它们的应用范围仍旧和传统一样,并没有扩大。也就是说,它们仍旧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由此可见,接受外语语法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书面语言,但在口语里,历史因素还是占着主要的地位。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