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Dá 逹)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姬姓,为颛顼帝之后;一说出自回族中的达姓。该姓氏在我国分布较广,曾出现过达云等历史名人。
历史发展
达[达,读音作dá(ㄉㄚˊ)]
姓氏源流
达(Dá)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高阳氏,出自
颛顼帝之后叔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古代部族首领颛顼帝的后代
高阳氏有子弟八人,都是治国安邦的贤人,称为高阳氏“
八恺”,依次分别是:仓舒、颓恺、梼戭、大临、厖降、
庭坚、仲容、叔达。
在其中老八叔达的后裔子孙种,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达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达氏正宗。汉族达氏皆尊奉叔达为
得姓始祖。
源于
回族,出自元朝时期元文宗给波斯人毋把勒沙的
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汉化改姓为氏。回族达氏,主要源自元朝时期的
皇帝赐姓。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一文的介绍,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期,
波斯人穆巴拉沙(毋把勒沙,
波斯语“官爵”)随父亲入华,居台州(今
浙江临海),出任
录事判官。其子
达普化拜
南宋遗民
周仁荣为老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元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大元朝廷在进行廷试时,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特赐达普化
进士及第,授
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
监察御史。后来元文宗孛儿只斤·图贴睦尔在元
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敕建奎章阁时,擢升穆巴拉沙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并赐其蒙古姓“达不华”,后被封为
魏国公,其后裔子孙遂以谐音汉字‘达’为姓氏,称达氏。
该支回族达氏一族今主要分布在
江苏省南京市
六合区,世代相传,并尊奉穆巴拉沙为达姓始祖。
以先祖名字为氏。据文献《
明史稿》及《凉州府志备考》中达云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西北名将
达云,出身于
凉州卫(今
甘肃武威),武将世家。其祖恪纳亚(家谱载系哈密畏兀城人),明洪武初年从哈密进贡赴京,忠义恭顺,屡建功绩,钦授试百户,带俸驻扎凉州,落籍为凉州人。恪纳亚生一子,名达里麻答思,承袭父职,他继承父风,学习汉族的文化,逐渐成为汉族。后裔主要居住在西北各省。
源于
蒙古族,出自蒙古大汗
孛儿只斤·窝阔台的后裔
答失蛮察,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答失蛮察,
突厥语为Danishmendji,公元?~1348年待考,蒙古族,全名为孛儿只斤·答失蛮察,为
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尔只斤·窝阔台的后裔,著名西部蒙古(
西察合台汗国)第一代可汗,答氏鼻祖之一。
察合台汗国,原为成吉思汗次子
孛儿只斤·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
西辽旧地,包括
天山南、北路与裕勒都斯河和
玛纳斯河流域及
阿姆河、
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初时建都于
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即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察合台汗国君主孛儿只斤·都哇与
窝阔台汗国君主
孛儿只斤·海都联合,屡与
元朝军队争战,在元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一朝,战争始终未断,并一度攻占
漠北的
哈拉和林(今
蒙古国杭爱省西北部)。直至元成宗
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势力因内乱衰败,才开始与孛儿只斤·海都之子孛儿只斤·
察八儿一起,与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讲和。新即位的孛儿只斤·拜延忽里软弱无能,完全听命于异密迦兹罕,迦兹罕遂以拜延忽里汗的名义一揽汗国大权,迅速统一了
河中地区,之后开始对
波斯王朝进行军政干涉。直至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迦兹罕被切齿痛恨的孛儿只斤·答失蛮察后裔族人暗杀,西察合台汗国内部立即陷入一派混乱,整个河中地区又回复到
无政府状态。
在孛儿只斤·答失蛮察的后裔子孙中,于明朝时期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冠为汉姓者,称答氏、或称达氏、大氏,为蒙古族答氏、达氏、大氏之先,世代相传。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答答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金国末期有一位著名的
女真族领军元帅,叫
完颜·巴丝卜花,亦称完颜·巴斯不花,其大翰耳朵即首夫人叫答答氏,出自蒙古答答氏部落。答答氏部落,其实就是蒙古的鞑靼部,亦称
塔塔尔部、达怛部、达旦部、达达部、
达靼部等,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汉译称谓,“鞑靼”之名始于唐朝时期,但“鞑靼”一词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当时源自
柔然的别名大坛、坛坛,
北齐与
隋朝通过
室韦知道鞑靼。在阴山以西有九姓鞑靼,在
呼伦贝尔有三十姓鞑靼等,历史学家们一般认为他们都是柔然民族的余部。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
金帐汗国的分裂为
喀山汗国、
阿斯特拉罕汗国、
克里米亚汗国、
西伯利亚汗国等数国。同时也形成了
鞑靼族人的各个地方分支:喀山鞑靼族人、阿斯特拉罕鞑靼族人、克里米亚鞑靼族人、西伯利亚鞑靼族人、乌拉尔鞑靼族人、
卡西莫夫鞑靼族人、楚利姆鞑靼族人、粱赞州鞑靼族人、高加索鞑靼族人、米尔沙鞑靼族人、
立陶宛鞑靼族人、托博尔斯克鞑靼族人、沃尔戈达鞑靼族人、雅罗斯拉夫鞑靼族人。其中以
伏尔加河流域和
乌拉尔山一带的鞑靼族人人数最多,经济和文化也较发达。如今的鞑靼族人是
伏尔加保加利亚、钦察人与不多蒙古族人的后裔。因此他们对蒙古没有任何认同,宣传
泛突厥主义,鞑靼只是承袭蒙古族人的名称。西伯利亚地区的鞑靼族人还包括图拉鞑靼族人、
秋明鞑靼族人、
叶尼塞河鞑靼族人、米努辛斯克鞑靼族人等很多分支;喀山鞑靼族人(包括伏尔加鞑靼族人)、卡西莫夫鞑靼族人、伏尔加鞑靼族人、米沙尔鞑靼族人四支又合称伏尔加-乌拉尔鞑靼;阿斯特拉罕鞑靼族人还包括Yurtovsk鞑靼族人和Kundrovsk鞑靼族人两部,
北高加索山区还有七个较小的鞑靼族人部落,它们说着不同的突厥语和高加索语言。不同的鞑靼族人来源与文化也不同,不能只以鞑靼笼统称呼。克里米亚鞑靼源于古代的哥德人(
德意志系),受乌古斯人影响大。
阿巴坎鞑靼是哈卡斯人,米努辛斯克鞑靼是吉尔吉斯人留在西伯利亚的部分,西伯利亚鞑靼是由西伯利亚汗国与部分
蓝帐汗国人混合而成的群体。鞑靼族人主要分布于
中亚、俄罗斯的喀山、
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地,他们是俄罗斯人口最多的突厥语民族。而中国大陆上今
少数民族之一的
塔塔尔族,就是源自来自
东欧地区的鞑靼部人。
从明朝时期开始,许多居于
中原地区的鞑靼部人中,以及完颜·巴丝卜花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部落名称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达氏、答氏、大氏等,世代相传,主要分布于今
陕西省的
岐山地区和
甘肃省的泾川地区。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达尔坤氏族部落,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
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达郎古德氏,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
朱元璋诏颁“禁
胡服、胡语、
胡姓”令之后,大多改为
汉姓梁氏、达氏等,世代相传。
⑵.蒙古族达尔坤氏,世居
喀喇沁(今内蒙古
赤峰喀喇沁旗),后有
满族引为姓氏者,
满语为Dark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达氏。
⑶.蒙古族扎赖氏,亦称
札答兰氏、
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源出成吉思汗的劲敌
札木合一族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今
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达氏、答氏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林答氏,亦称吴尔达氏、乌尔达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陵氏,以及金国时期女真乌林答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rda Hala,世居叶赫(今
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
吉林乌喇(今吉林
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
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达氏、答氏、蔡氏、林氏等。
⑵.满族达呼哩氏,满语为Dahuri Hala,以族为氏,世居黑龙江两岸,后有
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达氏、大氏等。
⑶.满族文达氏,满语为Wend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后多冠汉姓为达氏、文氏等。
源于
达斡尔族,出自达斡尔族达尔陶氏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记载:
达斡尔族达尔陶氏,亦称多尔托尔氏,满语为Dartao Hala,世居
黑龙江伊敏(今嫩江支流
诺敏河流域)、呼兰(今黑龙江
呼兰)等地,后有
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达氏、陶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
土族、
裕固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土家族、
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达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达氏,世代相传。
湖南
武冈达氏一族,源自
大明永乐二年,始祖仕廉公,从山西
潞安府长治县移居
湖广武冈州小东路迎恩里
安乐乡第三都
秦桥乡,传下五支,经六百载,由
武冈向四周发散,今分布于
新宁、
城步,长沙等地,并于顺治、
康熙年间,勇立
湖广填四川大潮,移居四川三台、劈山,今广布于重庆
中梁山、
大足、
巫溪、
绵阳、
安县、
德阳、
中江、剑阁、
宜宾、
翠屏、
筠连、
长宁、
泸州、
大理、
盐津、
百色等地。
达姓始祖
叔达、孛儿只斤。答失蛮察、穆巴拉沙(毋把勒沙)、完颜·巴丝卜花(完颜·巴斯不花)、达云。
迁徙分布
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则名列第四百八十三位,多以
代郡为郡望。
回族中达姓的祖先是从
西域而来,名叫毋把勒沙,元朝大德年间(1279年)任“塔不台”,居于
浙江省台州。达氏的后裔在我国分布很广,其中一支已在第六代就脱离了家族。达
姓望居代郡(战国
赵武灵王始置。
秦汉代郡治
代县,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
平城,今山西省
大同)。今在
甘肃、
陕西、
山西、
河南、等都有分部。
达云一族达氏的迁徙分布。明初,达云先祖恪那亚及其兄哈那大、哈那亚三兄弟入居
甘肃,分别授试百户,哈那亚派驻金城卫、恪那亚派驻凉州,他们为
甘肃达氏之先祖。元末明清几朝,在
四川、
宁夏尤其
西宁、凉州松山一带,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争连年不断,烧杀掳掠十分残酷,对
经济文化的破坏十分严重,而干旱缺水的凉州百姓迫于奔命,只得迁徙谋生,因而达氏族人广泛迁徙到西北各省。达氏后裔也在征战中外迁。达云及后裔在陕甘(包括
青海宁夏,二省1928年从
甘肃分出)戍边卫国、也有在其他地方(如
北京、
四川、
浙江、
湖南)为官的,后裔子孙也有在跟随征战中外迁他乡居住的。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共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
。舜举八恺,使主
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
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三家注更据《
左传》录出“八恺”,“八元”共十六族的姓氏。而“叔达”为八恺之一。叔,表次第为三。达,表姓氏。这样看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达氏家族赐姓之始,到如今,足有五千年的历史。
正由于岁月太久,太远,我族大众又以农耕为业,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故千百年来我族世系,
谱牒演变迁徙的历史均为空白,这实在是桩憾事。
聊以自慰的是,从大明永乐二年到七百年间,我达氏家族有完整的谱系留传人间,值得庆辛,值得我族儿孙引以为自豪。
我族始祖达仕廉公,
赵氏夫人,于大明永乐二年,从原籍山西省潞安府长治县移居
湖广省宝庆府武冈州小东路迎恩里安乐乡第三都地名秦桥乡,以农为业。到第三代生五公:长达广,次达通,三达暹,
四达进,五达聪。此五公,其后代称五大房。此五大房,从那时,
代代有传人,呈现一派人烟鼎盛,兴旺发达之象。
在我达氏家族定居秦桥乡后,有一次大规模人口外迁活动。
大清政府在统一全国后,面对四十年战乱所造成的四川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的惨景,发起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康熙四年,
四川总督李国英奉命掀起“湖广(陕西,江西,福建,广东五省)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此后一百年间,各省大量移民先后移居四川。
在这次移民大潮中,我达氏家族有
九族后代先后从秦桥乡移民四川各地。他们分别是:
1,大房达广公后代时恩,
肖氏于康熙二十年后先移居四川
合州燕窝铺,雍正年间再迁四川省三台县同德场章
堰塘,五如寺。
2,三房达暹公后代尚月,戴氏于康熙二十年以后移居四川三台县同德场达家瓦窑。
3,四房达进公后代汝福,马氏于康熙四十年后移居四川
璧山县(今划归重庆市)接凤桥。
4,五房达聪公
后代汝仕,柘氏于康熙四十年后移居四川璧山县(今划归重庆市)大窝凼。
5,二房达通公后代时显,
李氏,于康熙年间始迁四川
南溪县江南镇,后移居
宜宾县(今
翠屏区),
长宁县接壤处牟平镇。
6,时显公后代另有一支脉,再迁四川
雷波县与云南省
盐津县,
彝良县接壤处。
7,四房达进公后代国瑚 氏,于乾隆四年经商移居四川
筠连县龙场沟。
8,我族后代天生,胡氏于康熙年间移居四川
永宁道,即今
纳溪县。
9我族后代星洗 氏,于康熙年间移居四川
巫溪县(今划归重庆市)。
以上外迁
巴蜀大地九族后代,同定居秦桥乡五大房后代一样,均呈现一派人烟鼎盛,兴旺发达景象。
通过我族众多精英共同努力,于2016年清明节,实现了我族湖南,四川后代同聚秦桥,举行首次祭祖大典这一千百年来的共同愿望。此次祭祖大典是我达氏家族共同的盛举。值得举族欢庆。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代 郡:亦称
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
桑乾县(今山西
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
高柳(今山西
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
大同)。
代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代国堂、代北堂。
宗祠楹联
贤良当世;训俗有方。
——佚名撰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达贯道任知县,有政绩,以贤良著名。下联典指南朝·达震为
华州刺史,导民训俗有治术。
贤邑宰著名当世;勇参将陷阵有方。
——佚名撰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句容人达贯道,洪武年间以贤良任知县,著名一时。下联典指明代凉州卫人达云,勇猛强悍而有谋略,万历年间官西宁参将,冲锋陷阵,未尝受挫,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后官至太子少保。
字辈排行
儒世文朝选,清明礼义廉。
国正恩维善,立志忠信全。
守德永崇尚,好学本自安。
成功有广厚,开科占魁元。
继宗习圣典,福禄积财源。
智勇能英杰,祖泽育良贤。
一时汝文友
国正成才定
明良世代兴
龙光贵秀彦
继述启贤能
湖广填四川达氏班辈:
一 时 汝 文 友
国 正 成 才 定
富 贵 永 世 兴
敬 本 怀 仁 远
守 先 建 义 民
三台绵阳德阳中江
国 正 成 才 定
富 贵 云 世 兴
敬 本 怀 仁 远
守 先 建 义 民
剑阁:
国 正 成 才 定
富 贵 万 世 兴
敬 本 怀 仁 远
守 先 建 义 民
宜宾翠屏:
义 时 汝 文 友
国 正 成 万 代
宗 功 世 泽 长
祖 德 流 芳 远
富 贵 荣 华 兴
四川宜宾筠连:
义时汝文友
国正成才定
富贵顺原兴
武学登金榜
先见明圣君
义 时 汝 文 友
国 正 天 星 顺
富 贵 永 华 万代兴
永发才源后世昌
重庆大足:
正成才定
永世 富贵
洪福万年兴
学渊必理清
富贵永华兴
国正成才定
混沌思贤良
重庆巫溪:
星耀光绪
(国正成才定)
智德裕后昆
(富贵永世兴)
孝友荣世泽
天仕义先成
(时汝文友国)
文明正国启
(正成才定富)
庆玉富忠德
(贵永世兴)
顺发兴栋梁
化章祥光友
(达贵文校定)
家谱文献
江苏
六合达氏祖谱八卷,
家谱在七百年间两次大修。毋把勒沙进中原开始,达氏家谱就已经编修,但规模都不是很大;直到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才开始始修。到了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因“贼乱”而将祖谱遗失,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又开始重修,为此当时还召开过规模很大的
宗亲会,最后一次编撰是在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现被收藏在江苏省
六合区六合达氏宗亲办公室。
姓氏名望
达 云:字腾霄,号东楼(1550-1609),凉州人(
甘肃武威),始祖恪纳牙(家谱记述为恪那亚,系哈密畏兀城人),明洪武初年朝贡赴京,授试百户,驻扎凉州,落籍为凉州人。恪纳牙生一子,名达里麻答思,承袭父职,继承父风,学习
汉族文化,同凉州汉族人民关系日益融洽,生活习俗亦无两样,遂确定以首字“达”为自己及所有家族姓氏,渐变为汉族,达云为其六世孙。《
明史》有传。达云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袭百户职,勇猛强悍而有谋略,开疆扩土,屡建功绩。
万历中,职
指挥佥事、守备、
肃州游击、西宁参将。不久又因功升
都督同知、
指挥使,晋副
总兵官、总兵官,加封
特进光禄大夫、
上柱国、
太子少保、左都督,挂平羌将军印镇守延绥、甘肃。达云镇守西北边疆几十年,每遇战事悉心筹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惜兵爱民,军行所至,纪律严明,冲锋陷阵,未尝受挫,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万历三十七年,卒于军中,赠
太子太保,谥英烈武侯。长子达奇策任大靖参将、次子
达奇勋万历末昌平总兵官,他们均以战功著称于世,以贤名流芳后代,浴血奋战,忠义盖世,为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创立了丰功伟绩。
达普化:元代浙江省台州人,浙江达代始祖毋把勒沙之子,十七岁时
江浙乡试第一,次年被赐进士及第,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礼部侍郎、
礼部尚书等重要官职,后在平海贼中战死,封魏国公,立庙台州,赐额崇节。
达奇勋:明代边将达云的次子,任镇守
居庸关总兵官,功绩至伟,加封
太子太傅,特授
光禄大夫、
右军都督。兄达奇策任大靖参将,子达元祯任凉州
卫守备。他们以战功著称于世,从一个小小的百户之家,一跃而成为凉州名门望族。今凉州有达府、达府街,即达氏世代安居之府第住所,达公祠为纪念达云的祠堂。
达贯道:明代
句容人,洪武年间以贤良任知县,有政绩,著名一时。
达浦生:当代杰出的少数民族人士、著名学者、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他是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内地回族穆斯林中享有盛名的四大阿訇之一。1956年,82岁的达浦生先生担任周恩来总理的顾问,赴
印度尼西亚参加
万隆亚非会议。1965年6月21日,达浦生在
北京归真,享年97岁,葬于北京
西北旺回民公墓。
达式常(1940.9.26-)演员。原籍
江苏南京,生于
上海。回族。1962年毕业于
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 。同年入
海燕电影制片厂(后为
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是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