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祖淳(朝鲜语:김조순,1765年—1832年),朝鲜王朝后期外戚权臣,仁祖朝名臣金尚宪七世孙,纯元王后金氏之父。曾用名金洛淳,字士源(一作元),自号初学老人,朝鲜正祖改其名为祖淳,赐号枫皋。本贯安东。他出身老论世家,自1785年科举及第步入政界以后,就一直受到正祖的信任,1799年又受正祖托孤,负责辅佐王世子李玜(朝鲜纯祖),并以其女为王世子嫔(纯元王后)。1802年封永安府院君,1805年贞纯王后金氏死后逐渐掌握政权,开启了安东金氏的势道政治。1832年病卒,谥号“忠文”。遗著《枫皋集》。
人物生平
出身入世
乾隆三十年
乙酉(1765年,
朝鲜英祖四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金祖淳出生于
朝鲜首都
汉城(今
韩国首尔),他的父亲是金履中,官至府使。金祖淳出身的
安东金氏是朝鲜的名门望族,祖上名臣辈出。他的七世祖是
丙子胡乱时的斥和派领袖
金尚宪,在朝鲜享有很高的声誉。五世祖
金寿恒和高祖
金昌集先后出任
领议政,并都死于党争(前者死于
己巳换局,后者死于
辛壬狱事),后又平反昭雪并获得忠臣的美名。这三位名臣分别配享
朝鲜孝宗、
朝鲜显宗和
朝鲜英祖之庙庭,可见金祖淳家门之煊赫。金祖淳的曾祖父金济谦也死于辛壬狱事,到祖父金达行、父亲金履中之际,门第稍衰,但威望仍在。
乾隆五十年(1785年,
朝鲜正祖九年),金祖淳(时名洛淳)参加
科举考试,获庭试文科乙科及第,中
探花。他在当时就得到国王正祖的宠幸,正祖不仅钦点他为探花,还称赞他是“文正(
金尚宪)肖孙”,因而御改其名的“洛”字为“祖”,赐号“枫皋”。由此金祖淳步入朝鲜政界。
正祖知遇
金祖淳登科后至正祖去世时历任艺文馆检阅、奎章阁待教、奎章阁直阁、
吏曹参议、左副
承旨等职,并曾在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祖十六年)作为
冬至使的书状官出使
中国。当时
朝鲜王朝的官场分为支持
庄献世子(正祖生父)的“
时派”和敌视庄献世子的“
僻派”,金祖淳属于
老论时派,但他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主张抛弃宿怨、寻求和解。他的主张为正祖所赞同,因而他也更加得到正祖的赏识,这点从他的官职履历可以看出,奎章阁(直阁)是正祖设立的聚集自己亲信势力的机构,而金祖淳常年在奎章阁任职无疑反映了他深得正祖信任的事实。正祖还曾将自己的近臣
南公辙、李相璜、沈象奎与金祖淳对比,称“至于此人(金祖淳),为则当曰为,不为则当曰不为,决知无自欺而欺予”,明确表达自己最信赖金祖淳。
到
嘉庆四年(1799年,正祖二十三年),正祖更是将辅佐
王世子李玜的重任交给金祖淳,并送给他一份厚礼——
外戚之位。后来登基为王的
李玜(
朝鲜纯祖)曾回忆说:“
宁考执
予小子手而诏之曰:‘今予以尔托于此臣(金祖淳),必不以非道导尔,尔其师之!’”而在金祖淳私藏的一次秘密
召对记录《迎春玉音记》中,则对正祖托孤一事有更详细的记载。嘉庆四年(1799年,正祖二十三年)九月,正祖召见金祖淳于
昌庆宫迎春轩,令其辅佐
世子。同年冬,正祖决定为世子拣择世子嫔,因为秀女要找父母皆无故者,而金祖淳之妻正在服丧,所以秀女名单中没有金祖淳家。正祖发现后下令将金祖淳家添加进去。嘉庆五年(1800年,正祖二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正祖又一次在迎春轩密召金祖淳,表达了他把国政托付给金祖淳的想法。正祖对沉浸于党争中的
士大夫感到非常失望,并认为
外戚才是值得倚靠的。他说:“试看今日所谓士大夫者,果士夫样乎?此辈反为古之
戚里之所不为者,此岂可曰用士夫乎?且古则廷臣与人主之间有戚里,故上下有间隔,国体世道,犹尊重矣。今则万人皆欲直接于上,其弊实甚于戚里有弊之时矣。予于近来益觉其然,而既行之规模不可猝变,予则不得不限予世而行之。然若后嗣王,决不可用予法(指正祖即位以来所采取的“右贤左戚”的用人方针,即重用士大夫而贬低外戚),只可用戚里,以还
国朝本色,然后国可以为国矣。”然后,正祖又交代了他将于
甲子年(1804年)禅位,奉
惠庆宫洪氏隐居
水原华城,并将辅佐纯祖的重任完全交给金祖淳,他说:“既为上王,一着紫袍之后,复可干与于国事乎?予既付卿以幼主,则并与予去后事,而当一一善处,予复何忧乎?……惟卿,予独自见于众中而拔擢之,付以大事。”正祖的托孤,成为日后金祖淳建立
安东金氏势道政治的合法依据。
政斗风波
金祖淳之女被送去参加世子嫔拣择以后,于
嘉庆五年(1800年,正祖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举行初拣择、闰四月初九日举行再拣择,金祖淳之女已获正祖内定,将毫无悬念地成为世子嫔。但还未等三拣择时,正祖却在当年六月二十八日溘然长逝,年仅11岁的王世子李玜即位,是为
朝鲜纯祖,而三拣择一事也被暂时搁置下来了。正祖去世后,金祖淳被提拔为
兵曹判书、
奎章阁提学,差
备边司提调,嘉庆六年(1801年,
朝鲜纯祖元年)又任
刑曹、
礼曹、
吏曹判书。但当时纯祖年幼,代表
僻派的
大王大妃金氏(
贞纯王后)
垂帘听政,金祖淳无法发挥辅政的作用,地位还岌岌可危。当时金大妃以“
辛酉邪狱”的名义,对
时派展开肃清,金祖淳的亲友金健淳、金鑢等都被捕下狱,僻派原打算利用金鑢等人陷害金祖淳,但金鑢抵死不供出金祖淳,故金祖淳逃过一劫。
而后权裕等僻派主张“三拣不为”,企图推翻正祖以金祖淳女为纯祖妃的决定,金大妃虽对此议有所关涉,但并不积极,所以僻派的阴谋没能得逞,三拣择还是按原定轨道进行。嘉庆七年(1802年,纯祖二年)九月正祖国丧结束以后,开始举行三拣择,确立金祖淳之女为
朝鲜王妃,是为
纯元王后,金祖淳荣升
国舅(朝鲜的“国舅”专指国王丈人),并依例封永安
府院君、授领
敦宁府事,其地位也终于转危为安,得以巩固。
掌握势道
此后金祖淳联合纯祖生母
绥嫔朴氏家族——以朴宗庆为首的潘南朴氏,开始对
僻派展开反击。嘉庆九年(1804年,纯祖四年)初,僻派的庇护者金大妃撤帘归政,同年五月,阻挠金祖淳之女选妃的僻派权裕以忤逆正祖遗命为由被下狱问罪,不久后权裕暴死狱中,金大妃亦慌忙下旨开脱自己与此事的干系。嘉庆十年(1805年,纯祖五年)正月,金大妃
贞纯王后去世,僻派失去重要支柱,同年十二月,以金达淳之狱(当时的
右议政金达淳虽为金祖淳远房亲戚,但属于
僻派)为契机,僻派被全面逐出朝廷,至此金祖淳才真正掌握大权,建立起
安东金氏的
势道政治。
金祖淳当权之初,是与
潘南朴氏的朴宗庆等人一起合作的,但金祖淳的权力来源是正祖的托孤,且其能力又在朴宗庆之上,所以金祖淳的声望更高。时人记述:“永安金祖淳……与朴宗庆并立不让头,互相议论,世上物议归于永安,治国凡节,大胜于朴台矣”。嘉庆十七年(1812年,纯祖十二年)十一月,
大司宪赵得永弹劾朴宗庆的不法行径,朴宗庆被贬为杨州牧使,由此金祖淳大权独揽。
金祖淳掌权以后,担任了御营大将、训练大将、扈卫大将、宣惠厅提调、禁卫大将等官职,掌握兵权和财权。他虽然以外戚势道当政,但在用人方面不为已甚,采取宥和政策,对受权裕狱事牵连的人士宽大处理,援救被
辛酉邪狱所连累的
恩彦君家人,起用对外戚势道采取批判立场的
李书九,并释放了
丁若镛等流配罪人。在政绩举措上,他的建树不多,主要是在道光三年(1823年,纯祖二十三年)提出“庶孽许通论”,道光四年(1824年,纯祖二十四年)又微服私访关西(
平安道)一带,归来后主张改革还谷制和
大同法的弊端,并建议起用关西的人才。
道光七年(1827年,纯祖二十七年),
孝明世子代理听政,登用以自己妻族
丰壤赵氏为首的势力来制衡
安东金氏,金祖淳一度失势。到道光十年(1830年,纯祖三十年)孝明世子暴死以后,金祖淳恢复权力。两年后,即道光十二年(1832年,纯祖三十二年)四月初三日,金祖淳去世,享年六十八岁,纯祖赐
谥号为“忠文”,并配享
朝鲜正祖(当时
庙号为“正宗”)之庙庭。金祖淳死后,其子金逌根、
金左根等相继当权,延续
安东金氏的
势道政治达三十余年。
个人作品
金祖淳遗著《枫皋集》16卷8册(后附金祖淳抄录《迎春玉音记》等为17卷),以及他创作的
武侠小说《五台剑侠传》(收录于
林明德编《韩国汉文小说全集》卷9)。
学术成就
金祖淳的学术理念与朝鲜传统思想学术有很大不同。
小中华思想、尊周大义(大明义理论)和
北伐论是朝鲜后期社会一直存在的理念,金祖淳的家族亦以
丙子胡乱时的反清斥和之臣
金尚宪为骄傲,金祖淳本人亦曾称颂过
丙子胡乱“
三学士”之一的吴达济,并反对将
南明排出正统,表明他仍然传承
小中华思想。但实际上,金祖淳与过去朝鲜人“据义绝虏”、敌视清人的态度大相径庭。金祖淳的学术偏向北学,他对
清朝传来的
汉学更感兴趣,这已与宗奉传统
朱子学(
宋学)的朝鲜正统思想学术不同。另外,他不仅不敌视清朝,还将清朝视为朝鲜的命运共同体,他在送
嘉庆十八年(1813年,纯祖十三年)送李相璜出使清朝的文章中写道:“吾东与
中国壤土相接,而天文亦燕分之余也。故粤自前世中国有事,则吾东辄相终始,乱与乱,安与安,考之史籍,可按而知也。……夫以天下之广且大,其敝也如此,而能无事者,未之有也。彼之敝,我之忧也,无事则曷以备豫,有事则曷以应变,大夫之责,不其棘于善觇乎?”文字中已丝毫看不出过去
朝鲜人热衷鼓吹的北伐大义,而是表现出与清朝唇齿相依的见解。金祖淳本人也在正祖时出使过清朝,他以“繁盛”来评价当时的清朝,并与清朝人
张道渥有交情,还把张道渥题写的
匾额“玉壶山房”挂在自己书房上,显示出他对清朝的态度。
在文风上,金祖淳亦受到清朝的强烈影响。当时
朝鲜正祖反对中国明末清初以来所流行的
小品与
小说,提倡古雅庄重之文字,金祖淳作为正祖宠臣,表面上也响应其号召,以“抄启文臣”(君主近侍的负责文书的官员)的身份写了碑铭、志文、谥册文、玉册文等正统文章,而实际上则沉湎于清朝传来的
小说及
小品文,他不仅效仿清朝《
虞初新志》与金鑢合编了《
虞初续志》,还创作了小说《五台剑侠传》。正祖发现了金祖淳及李相璜等人偷看中国小说以后,曾严厉斥责他们。后来金祖淳在出使
中国前诚恳地向正祖上了自讼诗文,才得到正祖的原谅。
家族关系
后世评价
金祖淳死后,
朝鲜王朝史臣为他盖棺定论的“卒记”是:“祖淳,忠献公昌集
玄孙,而明敬王妃(
纯元王后)之父也。容仪秀美,器识宏达,自少已卓然自拔于流俗之外。弱冠登第,久处迩列,以公直无隐受正庙深知,特以他日辅幼之责托之。及妃膺再拣,而正庙礼陟,贞纯大妃因先王遗意擢授戎垣。时世道艰危,不为之挠,及
大婚成,上遂虚已任之。祖淳既处肺腑,内赞
密勿,外任
弥纶,殚诚竭忠,身佩安危者三十余年。惟以保护圣躬,成就君德,持守精义,扶植善类,为一副追报之道,用能
笃棐我
郅隆之治。于是朝野
翕然谓君子之茂德焉,文章之高世余事耳。然素性过于仁厚,笃好人伦,故其流也或至于泛博,又谨慎之至,事多循常,盖不以功业自居也。”后代文人
黄玹评价说:“祖淳亦能文练事,称厚德,至其子孙,遂贪顽骄奢,实基
外戚亡国之祸”。
金泽荣指出金祖淳“用事二十年,持时论,排害异己者为多,人谓朝鲜外戚之用事,自祖淳始。然颇有文学,知存大体,振拔
淹滞,未尝大失
士大夫之心焉”。
韩国现代学者评价金祖淳“自幼气量与见识出众,性格正直磊落,因而受到正祖的宠爱。担负着辅导
王世子的重任,成为
国舅以后又尽力于辅弼国王、涵养君德之事,但从他每当遇到除授要职时就会辞让来看,可以知道他并非恋栈权势的人物。尽管他努力避免形成时僻党派或势道之风,却仍招来了围绕他的戚族势力构成后日
安东金氏势道政治之基的结果”。还有学者指出金祖淳原本属于反外戚的“清论士类”,但却被
朝鲜正祖一手置于外戚的地位上,所以他不得不修正既有的政治立场,走上外戚势道之路,“但由于他对于以外戚身份的政治干预表现出尽量克制的面貌,因此获得了后代史评的善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