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祖籍广西平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1992年兼任上海东方电视台青春节目主持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少女们》(获文化部新时期十年儿童文学二等奖)、《女中学生三部曲》(获全国妇女儿童题材作品奖),《我的妈妈是精灵》。80年代后期从事成人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绯闻》《一个女孩》《慢船走中国》和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散文集《写给女孩的私人往事》《唯美主义者的舞蹈》《长裙上的花朵》等。同时创作出版青少年题材著作《独生子女宣言》《梯形教室的六个下午》等,获得广泛好评。多部作品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人物经历
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
习作。以少女题材小说为主。
1982年2月,毕业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
幻想文学作品的研究:《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
儿童文学优秀论文奖。同年,任《
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开始小说和散文的写作,并从事英文儿童文学的翻译。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于上海《
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作品奖,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于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6年,发表小说《
上锁的抽屉》,结集出版第一本青少年文学短篇小说集《
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一个上海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写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
女中学生之死》,发表于《
中国作家》杂志。
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集《女中学生三步曲》,获上海青少年推荐
青少年读物金奖。
1990年,发表第一部成人生活题材的中篇小说《寒冬丽日》,开始涉及
都市生活题材的文学创作。同年翻译出版《
黑珍珠》(司格特·奥代尔著)。
1991年,《
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由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发行,访问日本。《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先后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20世纪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儿童
文学作品。《产经新闻》《
朝日新闻》等有好评。同年中文繁体字版《
女中学生三部曲》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再版六次。写作并出版了第一部都市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心动如水》。
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
意大利波罗尼亚国际书展推荐中文参展图书,并演讲中国
独生子女文学。同年写作长篇小说《
一个女孩》。并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欧洲生活和欧洲知识分子的
采访记。
同年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十二种颜色的彩虹》,圣诞特别节目筹得善款和捐助,在上海儿科医院儿童
白血病区建立
无菌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3年,游历德国,法国,
西班牙,
葡萄牙,
波兰,
俄罗斯,沿途采访并为
东方广播电台发回报道。
1995年,《
一个女孩》
德文译本《九生》在
瑞士出版发行,数周后,被
德国之声电台选为最佳童书。《
法兰克福汇报》《苏黎士日报》均有好评。
1996年,《九生》获
奥地利国家青少年读物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读物银奖,德国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散文集《
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著)。
1997年,《九生》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
柏林市政府了解
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
特别奖。出版《
独生子女宣言》,获得
中国人口文化奖,策划五集电视
记录片《独生子女》,与上海电视台记录片编辑室合作完成。
1998年,出版散文集《
上海的风花雪月》,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发行十六万册。《九生》的德国版由费舍尔出版社在德国出版发行。
1998年,出版《我的妈妈是精灵》,是作者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新颖之作,被香港《
文汇报》书评评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儿童幻想小说”;在国内儿童文学
理论界获得一致好评,被认为是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艺术文体上的重大突破。2011年,本书入选2011年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1999年,出版
传记小说《
上海的金枝玉叶》,发行十四万册。长篇小说《
一个女孩》在中文繁体字版由台湾《
民生报》出版,获得同年
中国时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
联合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金奖。日文版《
独生子女宣言》在日本出版发行,《
朝日新闻》和
NHK亚洲人物栏目报道了新书的发行。
2000年,出版传记小说《
上海的红颜遗事》,发行六万册。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丛书《
今晚去哪里》、《
咖啡苦不苦》。
2001年,出版散文《上海色拉》。作为
中国作家代表参加
柏林国际文学节。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获得台湾年度好书奖。
2002年,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木已成舟》《偶遇》。《
上海的金枝玉叶》获得
榕树下网站,周末画报和非利普公司联合评选的全国十本好书奖。
2009年,短篇小说《雪》入选
中国小说学会2008年度中国
小说排行榜。
2010年,散文《春日探寻聚源中学》,获2009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2014年4月13日,陈丹燕在
上海图书馆与主持人张颖做了一场名为“看透风景,一个作家正在旅行”的讲座并谈新书《
我的旅行哲学》。该书系
浙江文艺出版社计划出版的陈丹燕旅行文学书系12种的第一本。
2023年11月18日,凭借执导的电影《
萨瓦流淌的方向》获得
第二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金海鸥”推优盛典组委会特别推荐导演。
担任职务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出版著作
《灾难的礼物:陈丹燕获奖小说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
女中学生传奇》,安徽少儿出版社,199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精神故乡:
陈保平陈丹燕散文40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与陈保平合著
《纽约假日(New York holidays)》,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上锁的抽屉(A Locked Drawer)》,
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
希望出版社,2009年
《晾着女孩裙子的阳台(Balcony and a skirt)》,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
《
一个女孩》,明 天出版社,1998年;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
《我的妈妈是精灵》,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2008年;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11年
《
上海的风花雪月》,
作家出版社,1998年,2000年,2001年,2008年
《
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金色枝玉叶(Shanghai Princess)》,作家出版社,1999年,2001年,2009年
《
上海的红颜遗事》,作家出版社,2000年,2001年,2009年
《
唯美主义者的舞蹈》,文汇出版社,2001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上海色拉》,作家出版社,200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精神故乡:陈保平陈丹燕访俄散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与陈保平合著
本书收录陈保平、陈丹燕访俄散文30余篇,包括《春天别来得太快》、《第一印象》、《餐桌上的绿树枝》、《杰米和雪前的深夜》等。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陈丹燕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
今晚去哪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今晚去哪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偶遇(Karmic Link)》,文汇出版社,2002年
《木已成舟》,作家出版社,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
慢船去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慢船去中国·范妮》,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灵感之道:中英作家列车在线(Writer's Train)》,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起舞》,作家出版社,2006年
《
广场空荡荡》,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2010年
《外滩影像与传奇(Images and legends of the Shanghai bund)》,作家出版社,2008年
《北纬78°(78 degree north)》,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
《
陈丹燕经典少女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
《赤子之心:汶川地震青年志愿者访问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
《
女中学生三部曲》,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怀旧版,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
《公家花园(The public gardens)》,
作家出版社,2009年
《跑进阳光里:成长爱系列》,与
曹文轩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
《
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走呀》,与陈太阳合著,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11年
《于是有了一朵玫瑰:陈丹燕寄小读者》,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
《成为和平饭店(Being the peace hotel)》,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
女中学生之死(The death of a middle school girl)》,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
《问问陈丹燕(Ask and answer)》,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
《我和精灵》,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
《中国少女(The girls)》,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
翻译著作
《小老鼠斯图亚特》,怀特·E.B著,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
《
天为啥是蓝的?》,格林德列·萨莉、华莱·苏珊著,明 天出版社,2011年
作品风格
20世纪90年代,城市书写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形态,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上海曾经的繁华旧梦,当下的时尚新潮,她丰富独特的经历成为了都市
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摹写范式,独领风骚。在众多上海书写的女性作家中,陈丹燕以其特有的写作经历和生活感悟描绘和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
上海城市。用小说、人物传记、散文和游记等不同文体形式向人们抒发了她的上海情怀。“上海书写”作为陈丹燕创作中一个丰富的存在,流淌着浓厚的怀旧气息,它们与当下高速发展的上海互为镜像,相互关照。 本文在城市
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就“上海书写”这一主题,着重借助于陈丹燕的“上海系列”作品,从“流变的上海”、“女性的上海”、“审美的上海”、“理想的上海”几个部分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呈现出陈丹燕笔下的上海。上海文化的体现和上海形象的变迁昭示着她既
有对传统文化的延续继承又有对当下元素的创新重生;借助于人物的选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性别描绘,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勾连出上海
城市性格的一个面相——温婉坚韧、执着不屈的城市性格;通过陈丹燕的
审美视角,上海
城市文化的怀旧特征和精致细节一一呈现,这也是上海最具魅力之所在。最后,陈丹燕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以及精神故乡的感悟,透过城市书写其实关注的是城市人的命运。
获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