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哲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行走时代·陈丹燕旅行文学书系》系列第一辑的首发本。该系列是国内第一套行走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旅行种类最多、旅行文体最新的旅行文学书系。
内容简介
《行走时代·陈丹燕旅行文学书系》是国内第一套行走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旅行种类最多(咖啡旅行、博物馆旅行、极地旅行、夫妻旅行、亲子旅行、人文旅行)、旅行文体最新(旅行小说)的旅行文学书系。《我的旅行哲学》是该系列第一辑的首发本。
陈丹燕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她边走边写20余年,一个人去旅行,走上漫漫异乡路,用脚丈量出属于她的世界。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现给读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学。陈丹燕持之以恒地描绘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无尽城池里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细密敏锐感之自然的终极神秘,并神游在与世界各地那些曾经的伟大心灵交流的内心世界中。
作者简介
陈丹燕,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著名作家。1958年生于北京。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90年发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丽日》,开始成人文学的写作。1995年《
一个女孩》德译本《
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国之声选为最佳童书。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代表作《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
鱼和它的自行车》《慢船去中国》,旅游随笔《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等。
1991年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了极大的吸引。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二十多年间,走过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并且写出了一系列旅行文学著作。她徜徉于被人文传统浸润的古老大陆,让心中的诗意在梵高的麦田里灿烂,让脚步拓印在乔伊斯踩过的都柏林小巷。她也去朝拜神性的自然,喜马拉雅山的一缕光、意大利山崖上的满天星,都让她化身谦卑与喜悦的小草。在陈丹燕看来,旅行是需要忍耐的,因那无可预知的苦头;但旅行又有着慷慨的奖赏,从不辜负人的好奇心。在她那里,旅行就像编织,一次次勾连开去,发现未解的题目越来越多;而上一次旁逸斜出的线头,却常常在别处蔓延出一段意想不到的答案。她就一路越走越远,走出了许多不一样的旅途故事和感悟。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我的旅行世界
一、自然的神性
二、与那些伟大心灵一同感知的旧大陆
三、稻米温润清香的世界
四、世界的残缺之美
结语
照片小札:他者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旅行
照片小札:错觉
第三章 路上的精神与物质
照片小札:相对
首发讲座
2014年4月13日,陈丹燕携新书《我的旅行哲学》做客
上海图书馆,并以“看透风景:一个作家正在旅行”为演讲主题,与读者分享了她的旅行经验和感悟。在回望20多年的旅行对人生的改变时,
陈丹燕表示,“旅行让我变成了一条江,如果没有旅行我就是一条小水沟,我非常地爱旅行。”
拓展阅读
“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的。”抱着这样的心愿,作家陈丹燕踏上了旅程,而且一直行走至今。
[旅行的缘起]
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
谈到旅行的缘起,陈丹燕回忆说,开始的旅行非常简单,“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听短波,那个时候听得最多的是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我想有一天如果可以看到世界就太好了,所以我想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的。”
上世纪90年代初,陈丹燕第一本书在日本出版,“我有了外国钱,1990年去了日本。”后来她就开始慢慢地用版税在世界旅行,用到最后版税不够了,“好几次飞机快要起飞了,行李超重,我拿不出罚款,然后会跟称行李的说,我这么远,旅行了这么长时间,就超重一点点。虽然每次遇到的是不同的人,但他们都会说,那好吧,下回不要超重了。”陈丹燕说,“好象大家都很理解,觉得你为旅行花光自己的钱是非常应该的,如果还带着一大堆的钱回来,你不是真正想旅行。”
旅行让陈丹燕最大程度地亲近自然。她说,生活在大城市里面,自然离我们非常遥远。在上海最伟大的自然就是夏天下雷雨,这个雷从天上滚过,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自然。“其实人作为一个动物,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可以和自然契合的那部分。要在一个非常伟大的自然里面,你会发现你可以和自然沟通,如果有了这种沟通的关系,其实我认为让人的动物性得到了非常大的安慰。我觉得自然是可以抚慰人的精神,不是哲学,也不是人类产生的文明。人类产生的文明并不能够真正抚慰人的精神,但是自然是可以的。”
[旅行的方式]
在都柏林阅读《尤利西斯》
陈丹燕的旅行,和常人不一样。中文系出身的她,会把书当作字典和地图,比如她想去都柏林读完《
尤利西斯》,希望去塞尔维亚读完《
哈扎尔辞典》。“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伟大的人指点你,你也看不懂。所以我能够找到
乔伊斯指点
都柏林,
帕维奇帮我指点
塞尔维亚,更加好了。”
如今,去都柏林读《尤利西斯》,陈丹燕已经做过了,她形容这种感觉“非常享受,书里面很多点在都柏林还存在的,我就拿着那本书,乔伊斯写墓地的那一章就是去墓地读完。《
哈扎尔辞典》我就想去塞尔维亚读完。这是一个旅行的目的,然后开始找我怎么能够去那里,我去那里要在哪里读,有哪些东西要跟这些书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在地理上阅读,这是很大的享受。”
2014月3月在巴黎,陈丹燕就去了
梵高过世的地方,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都非常爱梵高。“我想去看那个麦田,其实它离巴黎只有30公里的路。那天下大雨,全淋湿了,我就是撑着很破的伞去麦田。麦田不是梵高画的金黄色的,因为麦子还没有收,没有黄,是绿色的。下雨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梵高画过很多次的麦田,最后就在麦田的当中开枪打肚子。梵高死去很多年,麦田还是留着那种特殊的气韵,你可以感受到。先去看梵高画的教堂,然后再去麦田,然后走到麦田当中,在梵高画麦田和开枪的地方,竖立了一个小牌子,周围是寂静无声,旁边是梵高和他的弟弟墓地,还有就是常春藤,一直活到现在。一个人的感受非常好。”
[旅行的收获]
看世界启发了我对故乡的好奇
陈丹燕曾以上海写作著称。13日她首度披露,旅行是帮助她写“上海”六本书的起因,“我看到了世界,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跟上海的建筑相似,跟
上海话里面的那些外来语相似,它启发了我对故乡的好奇。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上海原来是一个
世界主义的城市,现在慢慢单一了,也许如果没有看过世界,我也不知道。”
20多年的行走,改变了陈丹燕的人生。“旅行可以带给你对世界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深切体会,这种体会能够让你爱这个世界,而不是恨这个世界;变得宽容,而不是变得狭隘;能够容忍生活当中很多的缺憾和遗憾,努力消解由于这些遗憾带来的内心怨愤,这慢慢让你变得广大和宽容。我就想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人……是旅行让我变成了一条江,如果没有旅行我就是一条小水沟。我非常地爱旅行。”
行走了20多年,陈丹燕逐渐放慢了脚步。“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会想旅行慢慢是这样子:一开始是一条线,然后过了几年之后会慢慢变成一个圆。之后看得更加细一点,不会像年轻时候,非常饥渴,经常走长途的路,到晚上洗澡的时候,发现两条腿之间很疼,原来是牛仔裤有折缝,把我腿磨破了。现在就会更细,如果有享受,我想我也会去享受一下,很好。”
尽管放慢了脚步,但陈丹燕对旅行这件事,至今毫无疲惫,“想到这个事情,就会两眼放光,我要去那里,一直会这样想。”
[旅行的背后]
没丈夫的支持我不可能远行
旅行多年,常有人这样问陈丹燕:“你看上去好像没有家一样的,好像就是一个单身的人,才可以做这样长时间的旅行”。陈丹燕总是告诉对方,其实不是这样的。昨天演讲现场,陈丹燕的丈夫
陈保平也悄悄地坐在了观众席上。
当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这位
陈丹燕背后的男人时,陈丹燕在台上也大方秀恩爱:“我非常感谢陈保平,如果没有他的宽容,我不可能有这样长期的旅行,有的时候我旅行五个月不在家,他照顾家庭,照顾小孩。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她开始喜欢旅行,但是一直我们两个人一起走,陈保平没有时间跟我们一起去旅行。他是一个支持我的人。”言语间,爱意无限。
据13日在场的
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披露,陈丹燕和先生陈保平已经合作完成了一部书稿,专门写夫妻旅行的,两人各写一半。已先睹为快读完书稿的郑重说,“我一看就是完全两个世界,一个是金星,一个是火星。但当我们推出这本书的时候,他一定会(和陈丹燕)一起坐到台上。”他说,此前四分之一个世纪,陈丹燕经历了一个作家的独行时代,“我们希望陈丹燕不会再寂寞。”
同时,陈丹燕印度旅行图片展即日起也在
上海图书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