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郡袁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相当于今淮阳、太康、鹿邑等地,也就是袁氏始祖袁涛涂后裔的直系望地,以阳夏(太康)为世居,之后的袁氏支脉多出自这里。
袁氏简介
天下袁氏出太康。西汉时,
袁姓人开始在官场上显现,地位显赫,成为阳夏当地的一大望族。秦朝把原陈国设为
陈郡,
阳夏是陈郡下辖的一个县,所以袁氏族人以陈郡作为郡望,是为陈郡袁氏。
陈郡袁氏家世显赫,但其代表人物都崇尚清虚,克己奉公,不敛私财,没有什么大的雄心,没有过多地搀和各种政治势力斗争,与其他大家族没有产生冲突,使得从
袁滂开始,家族成员连续13代能在各大朝代中出任重要职务,一直延续到唐朝,活跃政坛近600年。后世袁氏,主要出自
陈郡袁氏。
东汉时,从陈郡迁居到
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
商水县)的袁氏族人发展为当地一大望族。
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册。历代汝南袁氏封爵的有6人,各种史志收编的汝南袁氏名人有20多个。汝南袁氏是一门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世传孟氏《易》学,“门生故吏遍天下”。
《
欧阳修全集》中,有一篇《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碑文拓本。碑主人袁良卒于永建6年(131)二月,立碑时间在
阳嘉2年(133)。
北宋嘉祐8年(1063),
欧阳修将碑文收入《
集古录》中。这是至今为止,查到的最早有关袁氏的族传记录。
碑文中提到的袁生、袁干、袁良等,他们在西汉和东汉中功勋卓著,位列高官。
袁生为
刘邦效力,谋略家。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从
荥阳(今河南荥阳市)逃出,进入
关中整顿军队后,想再次东进攻打项羽。
这时,袁生献策,建议汉军改变出击方向,从
武关出兵,吸引楚军主力南下,到时汉军坚守不战,拖住楚军;同时,派
韩信去安抚赵国,联合
燕国、
齐国,使楚国在北方有所顾忌。如此一来,楚军要应付多方,兵力必然分散,汉军可灵活机动打击楚军。
刘邦采纳了袁生的建议。袁生的策略,使汉军对抗楚军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汉军最终战胜楚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袁生在刘邦建立政权后,功成身退。他回到祖籍地阳夏,重振家门。他的曾孙袁干在
汉武帝时因战功被封为
关内侯,世袭三世,因
王莽篡权而爵止。陈郡袁氏,逐渐兴旺起来。
西汉初年,袁姓人
中出了一个著名的“无双国士”
袁盎。吕后时期,
袁盎曾当过
吕后侄子
吕禄的家臣。
汉文帝即位后,
袁盎在朝做官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官。
周勃担任丞相后,
汉文帝对他非常恭敬。袁盎对汉文帝说:“丞相傲慢,陛下谦让,君主关系搞反了,都违背了礼节。我认为啊,您不该对丞相采取这样的态度。”
汉文帝听进了
袁盎的话。
周勃对袁盎说:“我和你哥哥袁哙有交情,你小子却在皇帝面前说我的坏话!”
后来,
周勃被免掉丞相职位,有人告发周勃谋反,周勃被抓。朝中一干大臣公侯,都不敢替周勃说话,只有袁盎站出来说周勃无罪。周勃能被释放,多亏了袁盎。周勃非常感动,与袁盎成了好朋友。
因
袁盎老是直言相谏,惹得汉文帝心头不舒服,把他调出京城做官。最初,袁盎出任
陇西郡都尉(相当于如今省级军区司令员),他对士兵们仁慈友爱,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命。
不久,袁盎先后调任齐国、
吴国为相。袁盎的侄子袁种提醒他说:“
吴王刘濞有反心,您千万要多加小心。您啊,每天就只管喝酒,别的事情啥都别管。”袁盎听从了袁种的话,刘濞对他很是厚待,并未加害。
袁盎干了一段时间后,告老还乡。汉文帝去世,
汉景帝继位,
晁错当上
御史大夫。
袁盎与
晁错关系向来很僵,派人调查袁盎,说袁盎收受了
刘濞的钱财。
汉景帝赦免袁盎为平民。
晁错提议削弱
诸侯王势力、加强
中央集权。
刘濞联合
刘姓诸侯王,以“杀晁错,
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晁错打算趁机再整治一把袁盎。袁盎得知消息后,请求面见
汉景帝。
袁盎说,诸侯王叛乱的目的,是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杀了
晁错,赦免他们的罪行,恢复原来的封地,就可消除叛乱。
汉景帝于是杀了
晁错,封
窦婴为大将军,
袁盎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职)。
“
七王之乱”平定后,
袁盎被任命为楚相。不久,袁盎因病辞官,闲居在家。
汉景帝想立梁王
刘武为
储君,袁盎劝谏说要不得。
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刺杀了袁盎。
袁盎以直言劝谏的形式,和
陆贾、
贾谊等一起奠定了汉初
儒家治国的理念,成为
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先声。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家世显赫
在西汉和东汉之交,陈郡袁氏中的袁良,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人物,为东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功勋。袁良的两个儿子
袁昌与
袁璋,分别缔造了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两大宗支脉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袁璋。袁璋从陈郡
阳夏县迁居到扶乐县(县治在今河南
太康县西北)。他的儿子
袁滂历任
大司农、司徒,位居高官,一生清心寡欲,从不说他人的是非,采取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对哪方都不得罪,对任何事情都不发表意见,使得他一直平安无事。
袁滂的儿子
袁涣,最初在陈郡任功曹,后来被举荐为谯县县令,但没去上任。
刘备任
豫州牧时,曾推荐袁涣为秀才。
东汉末年,战乱不已,袁涣避难于
江淮一带,在
袁术手下做事。
吕布攻打袁术时,袁涣被抓住。吕布想让袁涣写信骂刘备,袁涣不答应,吕布只得作罢。
建安三年(198),吕布被
曹操诛杀,袁涣跟随曹操。袁涣劝说曹操要用仁义的思想去感化他人,而不是凭借武器去屈服人。曹操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袁涣说,应顺着百姓的心意,愿意去的就去,不愿意去的不应勉强。曹操采纳了袁涣的意见,百姓们非常高兴。
建安十八年(213),袁涣出任
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职权。袁涣对曹操建议说,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途径。当时有人传说刘备死了,大家都表示庆贺。袁涣因曾被刘备举荐,只有他不去庆贺。几年后,袁涣去世,曹操为此伤心流泪。
相比
汝南袁氏,陈郡袁氏在东汉这一时期世系上似乎有所断代。
陈郡袁氏世代为陈国所用,在楚灭陈后袁氏家族在战乱中迁徙避世,直到西汉初年,袁生重振家门,回到祖籍地太康。
同后来兴起的
汝南袁氏不同,陈郡袁氏虽家世显赫,但克己奉公,并无野心,在那长期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见到陈郡袁氏有刀光剑影的记载。像东汉司徒
袁滂,其做人原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他的儿子
袁涣继承了父风。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鲜有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因此,自
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
唐人
林宝《
元和姓纂》云:“袁氏自
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十七人。”这其中主要是指陈郡袁氏。
《
新唐书》载:过江则为“
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山东则为“
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五朝门第中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即
琅琊王氏、
陈郡谢氏、陈郡袁氏、
兰陵萧氏并称四大姓。
从史籍上不难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东汉时期,
汝南袁氏的声名远甚于陈郡袁氏。史言“(
汝南)袁氏贵宠於世,富奢甚,不与他公族同。”(《袁安传》)汉末
三国以后,
汝南袁氏便湮没无闻了,人们所见到的只是陈郡袁氏的兴起与发达,这首先与其家风、家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袁滂为汉司徒,其作人原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其子
袁涣也继承其父风范,“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
必以礼。”曹操“闻(袁)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
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袁涣“有四子,侃、寓、奥、准。侃字公然,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趣务者,常谦退不为也。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稍迁至尚书,早卒。寓字宣厚,精辩有机理,好
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奥字公荣,行足以厉俗,言约而理当。终于
光禄勋。准字孝尼,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己。以世事多险,故常恬退而不敢求进。”陈郡袁氏除
袁涣一支外,还有
袁徽一支。史载:“初涣从弟霸……霸弟徽,以儒素称,遭天下乱,避难
交州。”(《魏书·袁涣传》)这一支也明显地受到了陈郡袁氏家风的影响,
袁徽曾说:“古人有言,知机其神乎!见机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天理盛衰,汉其亡矣!夫有大功必有大事,此又君子之所深识,退藏于密者也。且兵革既兴,外患必众,徽将远迹山海,以求免身”。(《魏书·袁涣传》裴注引《
汉纪》)由此可以看出,陈郡袁氏所崇尚的
门风比较谦恭清素,在政治上不求过分显达,在那样长期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见到陈郡袁氏有刀光剑影的记载。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
大族没有带根本性的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
吕布失败时,“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
曹操)皆拜。涣独高揖不为礼,太祖甚严惮之。时太祖又给众官车各数乘,使取布军中物,唯其所欲。众人皆负载,唯涣取书数百卷,资粮而已。众人闻之,大惭。涣谓所亲曰:‘脱我以行阵,令军发足以为行粮而已,不以此为我有。由是厉名也,大悔恨之。’太祖益以此重焉”。(《魏书·袁涣传》裴注引《袁氏世纪》)因此陈郡袁氏在动乱的年代能够得以保存,积蓄了家族实力,没有遭到灭族的危险。他们为了使家族兴旺永昌,在其谦恭清素家风影响下,其
政治态度、思想文化、
婚姻关系上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这一家族后来能够位列一等高门的重要因素。
《汉故国三老袁君碑》
《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碑文为袁氏确定了根;为袁氏确定了姓源;确定了涛涂公上溯至满公的世系即为陈国的主干世系;又确定了辕生至袁良的世系图,记录了多位袁氏先袓个人资料。
内容:
君讳良,字厚卿,陈国扶(乐人)也。厥先舜苗,世为封君。周之兴,虞阏父典
陶正,嗣满为
陈侯。至玄孙涛涂,初氏父字,
并姓曰袁,鲁公四年为大夫,哀十一年,颇作司徒。其末或适齐楚,而袁生。(阙)独留陈。当秦之乱,隐居河洛。高祖破项,实从其册,天下既定,还宅扶乐。孝武征和三年,生曾孙干,斩贼公先勇拜
黄门郎,封关内侯,食遗乡六百户。后
锡金紫,仙修城之阝,干薨,子经嗣。
经薨,子山嗣,傅国三世,至圭荣而断,君即山之支孙,纟赞神明之洪族,资天德之清则,忄享综《易》、《诗》,而说礼乐,
举孝廉、郎中、谒者、
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讨江贼张路等,威震徐方。谢病归家,孝顺初政,咨(阙二字)白。三府举君,徵拜议郎
符节令。
时元子光,博平令;中子腾,尚书郎;少子璋,谒者。诏书壁(阙二字)可父事。
群司以君父子俱列三台,夫人结发,上为三老,使者(阙)节安车亲(阙)几杖之尊,袒割之养,君实飨之。后拜梁相。帝御九龙殿引君对觌,与酒饭,赐饮晏。册曰:顷者连遇运害,灾条备至,阴阳不和,寒暑不节。昔
孔子制义,承奉则有兴盛之福,慢期即致来咎之变,朕以妙身,袭裘继业,二九之戎,今直其际。
图记占(阙)恒在
藩国。自先帝至德,犹有七国之谋,盖治世者不讳其难。
朕追寤社稷之重,恐有交会诸国王侯,开导以骄满之渐,令奸邪因缘生慝,相以显选,简练内升。昔掌苻竟,惠抚我民,故连拔授不问勋次,典郡职重,亲执经纬,隐括在手。往者王尊发纵於平阳清约藩辅,其节ぅ然。忠臣之义,有献善(去)否,其加精微,测切防绝,朕疚心以戎,今特赐钱十万,杂缯卅匹,壬(王字)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往悉乃心,勉崇协同,便宜数上。
君子曰:
优,贤之宠,於斯盛矣。审县治郡,无民不思,载八十五,久病致仕,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居网室庐,殡亏假馆,昔行父平仲,小国之卿,其俭猷称,况汉大夫,父子同升,而而
环堵,不遭正明实录之时,使前哲孤名,而君独立。於是厥孙卫尉滂司徒掾弘(阙)乃
刊石作铭。其辞曰:[1]
飞清德,纷其厉,跨高山(山字,)铺云际,作帝父,振沙,登华龙,眺天坐。酌不挥,凯以迈。民被泽艳畿义大本德,曜其碣。(阙)煌煌,数万世(《
隶释》六)
陈郡袁氏代表人物
袁璋,字公熙,《
汉记》中说:璋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异同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即袁滂虽居三公高位,却采取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对各种势力都不得罪,对任何事情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他虽处乱世,位居高官,在动乱中却平安无事。
袁滂,汉族,字公熙,陈郡人,曾任大司农,
东汉灵帝时官至司徒。父
袁璋,子
袁涣,陈郡袁氏的始祖,陈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袁滂虽然官至三公,却始终清心寡欲,不说别人的坏话。东汉末年,党派动荡,只有袁滂中立于朝廷,不被牵连。子涣。
袁涣,字曜卿,
陈郡扶乐(今河南
太康西北)人。东汉末年官员,出身“陈郡袁氏”,为司徒
袁滂之子。涣早年曾任郡功曹,后被公府征辟,相继被举为高第、秀才。汉末战乱时,袁涣流寓
江淮一带,初为
袁术所用,后投
吕布。建安三年(198年),
曹操率兵剿灭了吕布,袁涣又转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后又任
谏议大夫、
郎中令等职,在任上尽心尽责,以敢谏直言称名。子侃、宇、奥、准。
袁霸 ,豫州陈国扶乐(河南
周口市太康县西北十五公里)人,公恪有功干,魏初为大司农,魏御史大夫
袁涣从弟。初为长史,诏太祖为魏王,
三让。霸与
万潜、
谢奂等劝进。魏建,霸及同郡
何夔并知名于时。著论以讥切之,位至
河南尹、尚书。子亮。
袁徽,三国时期隐士。
袁涣从弟,
袁霸弟,
袁敏兄,以儒素称。遭天下乱,避难交州。司徒辟,不至。
袁宏汉纪曰:初,天下将乱,涣慨然叹曰:“汉室陵迟,乱无日矣。苟天下扰攘,逃将安之?若天未丧道,民以义存,唯强而有礼,可以庇身乎!”徽曰:“古人有言:‘知机其神乎’!见机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天理盛衰,汉其亡矣!夫有大功必有大事,此又君子之所深识,退藏於密者也。且兵革既兴,外患必众,徽将远迹山海,以求免身。”及乱作,各行其志。——《三国志·袁涣传》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
交阯,交阯太守
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
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
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三国志·许靖传》 。(士)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於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
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
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
上之。”其见称如此。 ——《三国志·士燮传》
袁敏,三国时期人,
袁涣的从弟,会武艺,善于治水,官至河盽
谒者。
袁侃,字公然,陈郡扶乐人也,
袁涣长子。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趣务者,常谦退不为也。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
选部郎,号为清平。稍迁至尚书,早卒。(《中华姓氏袁姓卷》源流篇第二章 引《袁氏世纪》)
袁宇,(一说袁寓)字宣厚,陈郡扶乐人也,袁涣之子。精辩有机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中华姓氏袁姓卷》源流篇第二章 引《袁氏世纪》
袁奥,字公荣,三国
魏国袁涣之子。官至光禄勋。陈郡扶乐人也,
袁涣之子。行足以厉俗,言约而理当,终於光禄勋。——《中华姓氏袁姓卷》源流篇第二章 引《袁氏世纪》
袁准,字孝尼,陈郡扶乐人。魏国郎中令涣第四子,有隽才,为人正直,甘于淡泊,以
儒学知名,尝注《服经》。仕魏未详。晋武帝泰始(公元265一274年)中,官至给事中。著有《仪礼丧服经》注一卷,《袁子正论》十九卷,《正书》二十五卷,《集》二卷。魏帝
曹髦封
司马昭为
晋公,准备好了
加九锡的礼物,司马昭坚决推辞,不肯受命。朝中文武官员将要前往司马昭府第恭请接受,这时司空
郑冲赶紧派人到
阮籍那里求写劝进文。阮籍当时在袁孝尼家,隔宿酒醉未醒,被人扶起来,在木札上打草稿,写完,无所改动,就抄好交给了来人。当时人们称他为神笔。
嵇康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
广陵散 袁亮,三国时期魏国人,
袁霸之子,官至河南尹、尚书。
袁冲,字景玄,袁准之子。光禄勋。子耽。
袁粲,字仪祖,陈郡扶乐(河南太康县)人。曹魏大臣,河南尹
袁亮之子。
博学多识,好文学,累为儒官,至尚书。
袁瓌,又名
袁瑰,字山甫,
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人。西晋末年及
东晋初年官员,官至
国子祭酒、散骑常侍。东汉
郎中令袁涣的曾孙,东汉司徒袁滂的玄孙。袁瑰祖父及父亲都早死,袁瑰与弟弟
袁猷在
八王之乱时为求带着母亲避乱,于是请求在
江淮一带的县任官,终拜吕令,后又迁任
江都令。袁瑰后南渡长江,并受命为丹杨令。建武元年(317年)
晋元帝称帝,建立东晋,以袁瑰为
奉朝请,后又迁为
治书御史。袁瑰后出任
庐江太守。永昌元年(322年),大将军
王敦以讨
刘隗、
刁协为名起兵进攻
建康(今
江苏南京),引袁坏为自己的咨议参军。后来,袁瑰又出任
临川太守。太宁二年(324年)
王敦之乱平定后,袁瑰又任
镇南将军卞敦的军司,但不久就自行辞职,并寓游于
会稽。咸和三年(328年)时
苏峻起兵攻陷建康,袁瑰就与会稽太守
王舒等人起兵讨伐苏峻。次年讨伐军成功平定苏峻部众,袁瑰亦以功封长合乡侯,并受征为散骑常侍。后来曾迁任
大司农,接着又转任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袁瑰后以年老为由辞官,不久就去世。朝廷追赠
光禄大夫,谥号为恭。子乔。
袁猷,字申甫,
袁瑰弟,陈郡阳夏人,少与瑰齐名。代瑰为吕令,复相继为江都,由是俱渡江。瑰为丹阳,猷为武康,兄弟列宰名邑,论者美之。历位侍中、
卫尉卿。子勖,孙宏。
袁耽,字彦道,
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人。东汉末
郎中令袁涣曾孙,袁冲之子。少有才气,俶傥不羁,为士类所称。东晋
建威将军、
历阳太守,
秭归县男。子质。
袁乔,字彦叔,小字羊,
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人。
东晋官员、将领、谋士。东汉末
郎中令袁涣玄孙,东晋
国子祭酒袁瑰之子。袁乔长期担任
桓温属官和谋士,并参与了
晋灭成汉之战,成功消灭成汉,但战后不久即去世。子方平。
袁质,字道和,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大臣,历阳太守
袁耽之子。以孝行称,历官琅邪内史,东阳太守。著有文集二卷,《
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子湛、豹。
袁宏(约328年——约376年),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
袁滂七世孙。
东晋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人。最初的时候他是做
谢尚的参军,后来担任了
桓温的
记室,并出任东阳太守。因为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
后汉书》,继
荀悦编著《
汉纪》后,他编著了《后汉纪》,并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
东征赋》、《
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今存《
后汉纪》三十卷。太元初年去世。子超子、成子、明子。
袁方平,袁乔嗣子,历任大司马掾、义兴、琅邪太守。子
山松。
袁湛(379-418),字士深,
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人。东晋
历阳太守
袁耽孙。东晋官员,官至
尚书右仆射,本州
大中正。其祖父
袁耽,晋时任历阳太守,父亲
袁质,任琅邪内史,都很有名。其女
袁齐妫后成为
南朝宋宋文帝的皇后。子淳。
袁豹(373-413年),字士蔚,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大臣,
袁质次子。博学善文辞,有经国材,为
刘裕所知。初为
著作佐郎,后为太尉长史、
丹阳尹。
义熙九年卒,年四十一岁,追封
南昌县子。著有文集八卷。子洵、濯(宋·
扬州秀才,早卒,未仕)、淑。
袁山松(?-401)
梁武帝评书作
袁崧,字不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祖上数代为官,袁瓌曾孙、尚书郎
袁乔孙。生年不详,卒于晋安帝隆安五年。博学有文章,为
吴郡(今
江苏苏州)太守。能书,梁武帝评云:“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梁武帝评书、晋书本传》。朝廷任命
刘牢之为都督
会稽等五郡军事,率军征讨。孙恩避开强敌,又撤回海岛。刘牢之屯兵于会稽
上虞,派部将刘裕戍守
句章(今浙江
宁波市南);吴国内史袁山松筑
沪渎垒(今上海市闵行地区),晋袁崧,陈郡阳夏人,琅琊太守方平子,嗣父爵长合侯,少负才名,博学能文,著《
後汉书》百篇,出守吴郡。吴国内史孙恩作乱,寇吴会时承平日久人,兵不习战,崧筑渎垒御恩,保障一方,明年,兵败死之,部将李祥收葬。见正德《
松江府志》卷之二十三 与清《
上海县志》。晋左将军、吴郡太守、湘西伯袁山松墓,在上海
周浦悦和桥南。陶将军墓,在周浦
瑞安桥北。袁部将,今其地为陶家衖。李将军墓,与袁墓相望。袁部将李祥。按,郭志山松为孙恩害,祥突白刃收骸归葬。
袁齐妫(405年-440年),陈郡阳夏人,
左光禄大夫袁湛之女,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
刘义隆的皇后。初为
宜都王妃,生
刘劭和
东阳献公主刘英。元嘉元年(424年),
宋文帝继位,立为皇后。
元嘉十七年(440年),袁齐妫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谥号元皇后。
袁洵,袁豹子,南朝宋官员,陈郡阳夏人也。元嘉中,历显官,
庐陵王刘绍为
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年少未亲政,洵为长史、寻阳太守,行
府州事。子顗、觊(武陵内史)。
袁淑,(公元408-453年),字阳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宋大臣,丹阳尹
袁豹之子。少有风气,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
章句之学,博涉多通。颇好属文,辞采遒丽,纵横有才辩。临川王刘义庆雅好文学,请为
谘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为
吏部侍郎,迁
御史中丞、
太子左卫率。
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弑杀父亲宋文帝,胁迫袁淑投靠,袁淑不从,刘劭将其处死在建康的
奉化门,时年46岁,
宋孝武帝即位后的
孝建初年,下诏追赠袁淑为侍中、
太尉,追谥忠宪。著有《
袁阳源集》十卷,行于世。子几、敳、棱、凝、标。
袁景隽,曾任刘宋政权的淮南太守,因“
非罪”被杀。子廓之。
袁顗(420-466年),字景章,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陈郡袁氏,南朝宋大臣,吴郡太守
袁洵之子。 初为豫州主簿,累迁晋陵太守,袭南昌县子。大明八年,拜侍中,
领军将军。前废帝
刘子业即位,以为
吏部尚书,出为
雍州刺史。
宋明帝即位后,与
邓琬拥戴
晋安王刘子勋称帝,进号
安北将军,加
尚书左仆射。缺乏将略才能,不善抚接诸将,大失人心。
泰始二年(466年),兵败被杀,年四十七岁,著有文集八卷。子戬、昂。
袁粲(420-477年),原名愍孙,字景倩,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宰相,东晋丹阳尹袁豹之孙,太尉
袁淑之侄。少孤好学,颇有清才。跟从宋孝武帝
刘骏,除
尚书吏部郎郎、
太子右卫率、侍中。
孝建二年,起为
廷尉,
太子中庶子,领
右军将军。累官尚书令,领
丹阳尹,封
兴平县子。宋明帝刘彧病危时,袁粲与
褚渊、刘勔并受顾命辅佐太子
刘昱,派兵平定了
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加授
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后升任司徒,刘昱被杀后,其弟安成王刘准在
萧道成的扶植下继承皇位,袁粲升任
中书监,升明元年,起兵反抗把持朝政的萧道成,事败后与其子一并被杀,时年五十八岁。子最。
袁敳,南朝宋官员,
袁淑之子。世祖
刘骏时期,袁敳任
步兵校尉。
袁凝,南朝宋官员,
袁淑之子。
刘彧最初与四方同时反刘邵时,袁凝兵败归降,补到
刘湛冠军府主簿。官至御史中丞,后为晋陵太守。
袁廓之。字思度,
袁宏之曾孙,陈郡阳夏人也。父景隽,宋世为淮南太守,以非罪见诛。廓之终身不听音乐,布衣蔬食,足不出门,示不臣于宋,时人以比晋之
王裒。
颜延之见其幼时,叹曰:“有子如
袁廓足矣。”齐国建,方出仕,稍至殿中郎,
王俭、
柳世隆倾心待之。为
太子洗马。于时何涧亦称才子,为文惠太子作《杨畔歌》,辞甚侧丽,太子甚悦。廓之谏曰:“夫《杨畔》者,既非典雅,而声甚哀思,殿下当降意《箫》《韶》,奈何听亡国之响?”太子改容谢之。
袁戬,南朝宋
袁顗之子。
刘子勋的
黄门侍郎,加辅国将军,戍守盆城。寻阳之败,袁戬弃城而走。
袁昂(461年—540年11月8日),本名千里,后为
齐武帝赐名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北朝时期南齐至
南梁名臣、书法理论家、画家,
刘宋雍州刺史
袁顗之子。昂出身“陈郡袁氏”,其父早年起兵谋反,事败被杀,袁昂被流放至
晋安郡,后废帝在位时才被允许回到家乡生活。在南齐时,历任
征虏将军主簿、太子舍人、黄门侍郎、御史中丞、
豫章内史、吴兴太守等职。
南梁建立后,累官侍中、特进、
左光禄大夫、司空。大同六年(540年)去世,年八十,谥号“穆正”。昂能书善画。著有《
古今书评》等。子君正、敬、泌。
袁彖(447年—494年),字伟才,小字史公,陈郡阳夏人,
袁洵之孙、
袁觊之子。南北朝时期官员、诗人,仕宋、梁两朝。历任
太子庶子、
冠军将军、侍中等,隆昌元年去世,谥号“靖子”,袁彖著有文集五卷,收录于《隋书经籍志》中。
袁君正,司空
袁昂之子,美风仪,善自居处,以贵公子得当世名誉。顷之,兼吏部郎,以母忧去职。服阕,为
邵陵王友、北
中郎长史、东阳太守。寻征还都,郡民征士
徐天祐等三百人诣阙乞留一年,诏不许,仍除豫章内史,寻转
吴郡太守。
侯景乱,率数百人随邵陵王赴援,及京城陷,还郡。主君正君正当官莅事有名称,而蓄聚财产,服玩靡丽。贼遣于子悦攻之,新城戍主戴僧易劝令拒守;吴陆映公等惧贼脱胜,略其资产,乃曰:“贼军甚锐,其锋不可当;今若拒之,恐民心不从也。”君正性怯懦,乃送米及牛酒,郊迎子悦。子悦既至,掠夺其财物子女,因是感疾卒。子宪、颍、枢。
袁敬,字子恭,陈郡阳夏人也。祖顗,宋侍中、吏部尚书、雍州刺史。父昂, 梁侍中、司空,谥穆公。敬纯孝有风格,幼便笃学,老而无倦。释褐
秘书郎,累迁 太子舍人、
洗马、中舍人。江陵沦覆,流寓岭表。高祖受禅,敬在广州,依
欧阳頠。及頠卒,其子纥据州,将有异志,敬累谏纥,为陈逆顺之理,言甚切至,纥终不从。高宗即位,遣
章昭达率众讨纥,纥将败之时,恨不纳敬言。朝廷义之,其年徵为太 子中
庶子、
通直散骑常侍。俄转
司徒左长史。寻迁
左民尚书,转
都官尚书,领豫州 大中正。累迁太常卿、散骑常侍、
金紫光禄大夫,加特进。至德三年卒,时年七十 九,赠左光禄大夫,谥曰靖德。子元友(隋内史舍人)嗣。弟泌自有传。
兄子枢。
袁泌(510~567年)
南朝梁、陈大臣。字文洋,陈郡阳夏(今太康)人,袁敬胞弟。初仕梁,为诸王府佐。逢
侯景之乱,简文帝以泌为东宫领直,令往吴中募兵。叛军进围台城,泌率军往援,兵败城破,归降侯景,及乱平,仍被任用,先为富春太守,后以侍中。职,出使
北齐。
陈朝立,泌附于梁永嘉王
萧庄,与陈抗敌。兵败,护萧庄赴
北朝,再归陈。
陈文帝嘉其不负旧主之义,仍官之。累迁
通直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卒谥质。
袁宪(529年-598年),字德章,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尚书左仆射袁枢之弟。幼聪敏好学,十四岁被召为国子《正言》生,议论常出人意表。陈后主
陈叔宝时为
尚书仆射。
隋朝军队攻入建康宫殿时,陈后主身旁大臣只剩袁宪一人。袁宪建议陈后主仿效梁武帝见侯景的先例,向隋朝军队有尊严投降,但陈后主并未采纳。降隋后授昌州刺史,开皇18年去世,赠大将军、安城
郡公、谥号简。妻
南沙公主。子承家、承序、承熙。
袁枢(517—567),字践言,梁吴郡太守
袁君正之子,陈郡阳夏人也。
美容仪,性沈静,好读书,手不释卷。家世显贵,赀产充积,而枢独居处率素,傍无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尝出游,荣利之怀淡如也。起家梁秘书郎,历太子舍人,轻车
河东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军
宣城王二府
功曹史。侯景之乱,枢往吴郡省父,因丁父忧。时四方扰乱,人求苟免,枢居丧以至孝闻。
王僧辩平侯景,镇京城,衣冠争往造请,枢独杜门静居,不求闻达。
绍泰元年,征为
给事黄门侍郎。未拜,除
员外散骑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书。其年出为吴兴太守。永定二年,征为左民尚书。未至,改侍中,掌大选事。三年,迁都官尚书,掌选如故。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诏赐绢布五十匹,钱十万,令葬讫停宅视郡事,服阕,还复本职。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并如故。是时,仆射
到仲举虽参掌选事,铨衡汲引,并出于枢,其所举荐,多会上旨。谨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职司,鲜有游其门者。废帝即位,迁尚书左仆射。光大元年卒,时年五十一。赠侍中、左光禄大夫,谥曰简懿。有集十卷行于世。子郎
袁承家,隋朝官员,
袁宪长子。在隋朝做
秘书丞、
国子司业。
袁承序,陈尚书仆射
袁宪之子,
袁朗从父弟,
雍州长安人。武德中,齐王
李元吉闻其名,召为学士。府废,累转建昌令。在任清静,士吏怀之。高宗在藩,
太宗选学行之士为其僚属,谓
中书侍郎岑文本曰:“梁、陈名臣,有谁可称?复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因言:“隋师入陈,百司奔散,莫有留者,唯袁宪独在其主之傍。
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表请劝进,宪子给事中承家托疾,独不署名。此父子足称忠烈。承家弟承序,清贞雅操,实继先风。”由是召守晋王友,仍令侍读,加授
弘文馆学士。未几,卒。
袁承熙,袁宪三子,唐朝散郎。其女嫁王师顺。
袁子温,字君恪,袁颍之子,隋
左卫大将军。子士政(南州刺史)。
袁朗,袁枢之子。雍州长安人。勤学,好属文。在南朝陈时释褐秘书郎,甚为
江总所重。尝制千字诗,当时以为盛作。
陈后主召入禁中,使为月赋,染翰立成。迁
太子洗马。仕隋,为仪曹郎。唐朝初年,授齐王文学,转给事中。
贞观初年逝世。
唐太宗称其谨厚,悼惜之。集十四卷,今存诗四首。
袁利贞,陈中书令
袁敬之孙,袁元友之 子,
袁朗从祖弟,雍州长安人。高宗时为
太常博士、周王侍读。永隆二年,王立为
皇太子,百官上礼。高宗将会百官及
命妇于
宣政殿,并设九部伎及
散乐。利贞上疏谏曰:“臣以前殿正寝,非命妇宴会之地;象阙路门,非
倡优进御之所。望诏命妇会于别殿,九部伎从东西门入,散乐一色,伏望停省。若于三殿别所,自可备极恩私。微臣庸蔽,不闲典则,忝预礼司,轻陈狂瞽。”帝纳其言,即令移于
麟德殿。至会日,酒酣,帝使中书侍郎
薛元超谓利贞曰:“卿门承忠鲠,能抗疏直言,不加厚赐,何以奖劝!”赐物百段。俄迁
祠部员外郎,卒。中宗即位,以侍读恩,追赠
秘书少监。子斌(
太子典膳丞)。
袁炳,南朝宋、齐时人,字叔明,祖籍陈郡(郡治今河南淮阳)。有文才,著《
晋书》未成,卒。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章倜傥清澹出一时。任性
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其
笃行则信义惠和,意罄如也。常念阴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俯眉暂仕,历国
常侍、
员外郎、府功曹、
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焉!至乃好妙赏文,独绝于世也。又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参见《
南史》)
袁峻,[约公元五一o年前后在世]字孝高,陈郡阳夏人,
袁涣八世孙。生卒年不详,约梁武帝
天监中前后在世。早弧。笃志好学。
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抄五十纸,不足数则不止。讷言语,工文辞。梁师克京邑,
鄱阳王恢东镇破冈,峻随王知管记事。天监初,迁侍郎,从镇
京口。王迁
郢州,兼都曹参军。武帝好辞赋,峻乃拟
扬雄官箴
奏之。武帝甚为嘉奖,赐束帛。除
员外散骑侍郎,直文德
学士省。峻抄
史记、汉书各为二十卷,又奉敕与
陆倕各制新阙铭,盛称于时。
袁式,字季祖,陈郡阳夏人,汉司徒滂(
袁滂)之后。父深(袁深),晋侍中。式在南,历
武陵王遵(
司马遵)谘议参军。及
刘裕执权,式归
姚兴。及
姚泓灭,归魏,为上客,赐爵阳
夏子。与司徒
崔浩一面,便尽国士之交。时朝仪典章悉出于浩,浩以式博于故事,每所草创,恒顾访之。性长者,虽羁旅飘泊,而清贫守度,不失士节。时人甚敬重之,皆呼曰袁谘议。至延和二年,卫
大将军、
乐安王范(
拓跋范)为雍州刺史,诏式与中书侍郎
高允俱为
从事中郎。辞而获免。式沈靖乐道,周览书传,至于诂训《仓》、《雅》,偏所留怀。作《字释》未就。以太安二年卒,赠
豫州刺史,谥肃侯。
袁翻(476-528年),字景翔,陈郡项(今河南
沈丘)人,
北魏大臣。少以才学擅美,起为
奉朝请,迁著作佐郎,参与史事。宣武帝
元恪即位,以为豫州大中正。孝明帝即位,拜都官尚书,加
抚军将军。
熙平初,除
廷尉少卿,出为阳平太守。
神龟末,迁
凉州刺史。孝昌中,除
安南将军、
中书令,领给事黄门侍郎,灵太后比之
杜预。
建义元年,
尔朱荣发动
河阴之变,惨遭杀害,年五十三。赠使持节、侍中、
车骑将军、
仪同三司、青州刺史。作有《
思归赋》及其它文笔百余篇,行于世。弟景腾。
袁聿修(511—582),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令翻之子也。出后叔父跃,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成人。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魏太昌中,释褐太保
开府西阁祭酒。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
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太子中舍人。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数年,大有声绩,远近称之。八年,兼
太府少卿,寻转
大司农少卿,又除大常少卿。皇建二年,遭母忧去职,寻复前官小冠军、
辅国将军,除交部郎中。未几,迁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大将军,领兼
御史中丞。
袁恕己(?—706),
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
唐朝宰相,汝南袁氏袁绍次子
袁熙后裔。早年曾任司刑
少卿、相王府司马,后与
桓彦范、
敬晖、
张柬之、
崔玄暐一同发动
神龙政变,拥立
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后遭到
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南阳郡王。唐神龙二年(706年),
武三思以“
五王”诬陷
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
五王”流放边疆。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后被
周利贞虐杀。
唐睿宗继位后,赐谥“贞烈”。后来,
唐德宗又追赠袁恕己为
太子太傅。
袁滋(749—818),蔡州郎山人,祖籍陈郡阳夏,唐朝宰相、书法家。为
道州刺史
元结内弟,经荐引入仕,授试校书郞。唐贞元年间,拜中书侍郎、
同平章事,嗣为
剑南西川节度使。官终
湖南观察使。工书法,《
旧唐书》称其“工
篆籀书,雅有
古法”,书迹传世极少。曾奉命出使
南诏,在
昭通盐津有其
摩崖题记,现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